68 episodes

艺术文化类播客。通过对艺术的硬核解读,推动博雅教育的文化传播理想。话题涵盖古今中外的绘画、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书籍、珠宝、美酒、美食等。每期时长1 - 1.5小时。约双周更新。
节目获得2022年、2021年苹果播客编辑精选。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剧谈社

    • Arts

艺术文化类播客。通过对艺术的硬核解读,推动博雅教育的文化传播理想。话题涵盖古今中外的绘画、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书籍、珠宝、美酒、美食等。每期时长1 - 1.5小时。约双周更新。
节目获得2022年、2021年苹果播客编辑精选。

    Vol. 66 何为茶圣?—— 解读陆羽和他背后的僧侣、文豪与帝王

    Vol. 66 何为茶圣?—— 解读陆羽和他背后的僧侣、文豪与帝王

    作为《茶经》的作者,陆羽在今天是家喻户晓的茶圣。然而事实上 “茶圣”一词用来形容陆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成为主流。在更漫长的时期里,陆羽往往和“茶神“这个称呼相绑定。“茶神”和“茶圣”之间,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暗示了一千多年来,茶文化在内涵上所经历的天翻地覆的变迁。
    按照文明分层理论,“神”是初级文明的产物。在蒙昧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人格化的形象掌握它们的权能。人们渴望神力来关照茶农的种植、茶商的生意,于是就诞生了“茶神陆羽”。
    而圣贤的概念,只有更发达的文明才能孕育,它是智慧和品格的化身。如果把茶视是做一种文化,视作我们传承文明、连接世界的载体,那寄托着知识和价值观的“茶圣陆羽”,才是更好的代言人。
    所以 “茶圣”作为中国茶的品牌形象,背后其实不是陆羽一个人,而是一千年来层层累加的文化结晶。本期节目,我们将为大家解读陆羽为何在公元780年这个的时点,成为恰逢其时的 “茶神” ,又为何在新中国成立的时点成为恰逢其时的 “茶圣” ;以及在这一千年里所形成的“茶文化”的底层逻辑 —— 也就是以百丈禅师、赵州和尚为代表的僧侣群体;以卢仝、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群体;和以宋徽宗、乾隆为代表的帝王群体,如何从各自的角度,为茶的世界注入超越一般饮料的精神内涵,共同建构了中国 “茶圣” 这个美好想象。 
    内容包括:
    02:20 茶人、茶神、茶圣:三个符号折射三种对茶的需求和想象
    10:38 “难从陆羽毁茶论”:茶文化最重要的建设者为什么要毁茶?
    18:01 从景帝贡茶到李白茶诗:陆羽前的“茶之事”
    21:28 “楚人茶经虚得名”:同期知识界为何吐槽陆羽虚有其名?
    27:43 禅宗顿悟法门彻底改变人们对修行、世界和茶的理解
    37:24 君子远庖厨:古代知识分子绝少亲自动手泡茶
    40:21 歌舞伎乐、昼夜相欢:白居易营造美好的人间茶生活
    46:00 茶是开悟高僧的教学道具:三段和茶有关的禅宗公案
    61:21 另一位茶圣:卢仝为茶注入心忧天下的圣贤思想
    68:47 苏东坡:全能文化冠军,整合古代自相矛盾的茶理念
    80:59 徽宗建立的中国茶品牌,千年后依然让日本肃然起敬
    89:48 乾隆皇帝和航海时代:到底是谁让茶走向国际?
    108:31 为什么说茶禅同味?满足大脑的幻梦,也指向人心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 1 hr 56 min
    Vol. 65.2 一小时的日与夜

    Vol. 65.2 一小时的日与夜

    《剧谈社》首次尝试把声音艺术作品装进播客之中,搭配剧谈社《Vol. 65 从好听的音乐到难听的艺术:漫谈人类对声音的驯化和解放》服用。
    声音相比图像虽然更为抽象,但却更具渗透性和感染力,因此在媒介快速转换的当下,十分适合成为当代艺术家表达观念的载体。
    《日与夜》是声音艺术家娄能斌老师的作品。他从包括《天使艾米莉》、《哈利·波特》、《燃烧》、《黑暗荣耀》、《谍影重重》、《爱乐之城》等200部涉及古今中外不同题材的电影中,截取了酒吧、酒店、客栈、咖啡厅等场景,去除其中的音乐、音效、人物对话,仅保留这些场景里的环境噪音。然后进行拼接,放在真实的咖啡馆里播放,从而完成了这件作品。
    这件作品探讨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置换。我们常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定义为现实。但真正的现实正在不断与影视、文学、游戏、互联网、二次元、元宇宙这些虚拟之物相融合。这个时候,如何判定真假?或者说生活的实感从何而来?与其说来自于思考,不如说来自于直觉 —— 环境的噪音、合理的气味、细微的空气流通 —— 这些不易察觉的东西构成了人的舒适区,搭建了身处现实之中的安全感。大脑在潜意识里,依据这些信息帮助你建立此时或放松、或警戒的心理状态。而《日与夜》这件作品,通过一个叙事的诡辩,让原本清晰的东西变得模糊:现实是可以在你几乎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被置换的。
    此时,声音勾勒了现实的边界,把幻想的世界融入到生活之中 —— 这是艺术家的叙事。而幻想的故事,怎么和现实串联?你在哪一个瞬间,识破了艺术家的诡计(例如出戏的马的嘶鸣)?你当下的注意力会停留在哪一个瞬间?—— 这一切则是由每一个观众自己完成的。以上都是声音所具有的独特力量。
    这期特别节目,正是希望借助播客这一特殊媒介,拆解画廊白盒子空间的范式。让展厅回归每个人的日常,让听众体验碎片化的艺术。欢迎大家独自在咖啡馆和酒吧,佩戴耳机,播放这件声音作品,进入哈利波特、或是谍影重重的世界,体会空间置换,亦幻亦真的世界。

    • 1 hr
    Vol. 65 从好听的音乐到难听的艺术:漫谈人类对声音的驯化与解放

    Vol. 65 从好听的音乐到难听的艺术:漫谈人类对声音的驯化与解放

    评价音乐作品的好坏,人们最本能的标准首先是“好听”与“不好听”。 但熟悉音乐的朋友都会注意到,音乐史的轨迹并非不断朝着好听的方向发展。从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到马勒、肖斯塔科维奇、勋伯格,音乐似乎是越来越难听了。直到最有代表性的声音艺术家约翰凯奇,更是热衷以杂音、噪音甚至于无声来创作离经叛道的作品。
    音乐并非自然之物,而是从混沌中人为提取的秩序。人类用数万年的漫长岁月把“声”驯化为“音”,创造出萨满的祭祀舞乐、圣人的春秋礼乐、教堂的上帝福音,服务于每一个社会现实。而近100年世界剧变,古典权力秩序土崩瓦解,此时噪音就成为一种武器,人通过把 “音” 还原为 “声” 来介入社会变革,塑造新的世界。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艺术家娄能斌老师为大家介绍几万年来,围绕声音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如何驯化声音建立最初的文明秩序?去中心化的祭祀为何演变成中心化的舞台?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智慧如何凝结成尽善尽美的古典音乐?庄严的音乐,又如何在社会变革中被解构?浪漫主义、极简主义、未来主义、新古典主义、包豪斯运动、激浪派… 这些脍炙人口的艺术概念,如何在声音上体现?声音艺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以及塑造我们的影视文化生活? 以上问题都会在本期节目解答。
    内容包括:
    00:30 水上漫步,把生活原封不动搬到艺术之中
    05:38 什么是声音?人类文明万年进程的因果
    13:18 从礼记到吕氏春秋:以音乐秩序比拟文明秩序
    21:09 古代声音研究:毕达哥拉斯的完美世界
    23:42 近代音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不和谐音的过程
    33:53 从1812序曲到噪音艺术:量变引起质变
    39:00 声音艺术、极简主义和禅
    43:00 激浪派:拆解细腻艺术的宣言
    47:09 未来主义:聆听科技与未来之声
    53:52 工业号角交响曲:警笛和国际歌响彻苏维埃
    63:11 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癫僧在欢宴上啜泣
    65:11 从库布里克到维伦纽瓦:电影里的声音艺术
    82:21 当代声音艺术:战争的呜咽和十字路口的枪声
    91:07艺术家亲自讲解他的三件声音作品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后期制作 孙称
    节目中提到的声音艺术作品:
    约翰·凯奇,《Water Walk》
    约翰·凯奇,《4分33秒》
    约翰·凯奇,《灵岩寺》(Ryoanji)
    激浪派:“钢琴行动“
    阿曼卢西耶:《为一个表演者做的音乐》
    《I am sitting in a room》
    《Clapping music》
    《工业号角交响曲》(警报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 ,《第九交响曲》
    利盖蒂,《大气层》
    Max Richter “25% 的四季“
    塔里克·阿图伊,《采风器》
    苏珊·菲利普斯,《破碎的合奏》
    娄能斌,《古舟的孩子们》
    娄能斌,《日与夜》
    娄能斌,《水磨》 
    Water Walk
    约翰凯奇的声音艺术作品。约翰凯奇搭建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舞台,包括三角钢琴、电话、录音机、浴缸 、玫瑰花、红酒、电动搅拌器、苏打水吸管、冰块、洒水壶等日常用品。并且撰写了一套脚本。演员可以按照艺术家的要求,使用这些日常之物进行演奏。因此,有艺术评论认为,凯奇把生活的场景原封不动地搬到艺术里,让生活的声音组成了一曲看似杂乱,实则别有韵律的交响乐。人生的起伏,城市的喧嚣,心灵的碰撞,都随着生活的音符在节律中流淌。
    图为: Water Walk 演出现场
    礼乐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就模仿天空上的昼夜变换、月相盈亏;大地上的四季更替、草木枯荣这些自然规律,逐步建构人间的秩序。最终建立了一套可以分别尊卑、贵贱、亲疏的社会制度。到了西周,这套制

    • 1 hr 53 min
    Vol. 64 机器人是更好的艺术家吗?从冯诺依曼到Sora看生成艺术史

    Vol. 64 机器人是更好的艺术家吗?从冯诺依曼到Sora看生成艺术史

    春节期间Sora的横空出世仿佛预示了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有人断言它将彻底颠覆影视行业,打破无数从业者的饭碗。也有人坚信,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和动物、机器有所分别,正是因为人类拥有感情和创造力,能够创造绘画、音乐、电影,创造各种美。或许AI可以代劳廉价的影视娱乐,但真正的严肃艺术——那些具有深刻批判性以及持久美学价值的作品,是AI无法企及的。
    身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我们难以断言AI的未来。但是基于AI的艺术创作,却也不是全然陌生的类型。它所属的 “生成艺术” 与计算机相伴而生,从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跨越了四个历史分期。从冯诺依曼、黑山学院到安迪沃霍尔;从MOMA到LACMA;从伦敦、纽约到北京—— 不同领域的个人和机构,在过去六七十年间,由各自的角度为它注入了包括哲学、数学、工程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以及音乐、舞蹈、文学、绘画、游戏等等多方面的生命力。
    艺术往往是通过艺术史来成立:孤立的AI作品,或许难以评判其价值;安放在历史的坐标上,探讨就有据可依。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新媒体艺术家、同时也是关注20世纪全球现代艺术的策展人和画廊主,吴亦深老师,为我们讲述生成艺术的历史。
    本节目将同时解答:通过AI和计算机系统生成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创作吗?AI 到底让创作变简单了还是变难了?机器只是人类的表达工具,还是说有朝一日也能夺过创作的主导权?在严肃艺术的领域,AI是否也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机器生成的作品,是技术革命过程中昙花一现的产物,还是能够和全球艺术史相勾连,成为继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后的新篇章?
    内容包括
    04:28 “生成”和“艺术”自相矛盾的内涵:生成艺术如何定义?
    08:44 90年代新闻联播片头,是国民级的数字艺术作品
    11:49 数字艺术可以成为大众理解新时代的辅助线
    19:49 代码的诗歌:不是所有数字作品都叫生成艺术
    25:30 计算机发展的四大里程碑,划分生成艺术的四个时代
    28:56 先驱时代的计算机思想家,至今仍为AI创作指明方向
    41:45 控制论的偶然性:生成艺术是自然、人文和形式科学的集合
    49:23 个人计算机的发明开启生成艺术的“老大师“时代
    55:39 书画、禅宗美学和计算艺术:全球化时代的东方焦点
    59:20 “世界中的世界“:古典赏石和元宇宙
    62:34 John Medea和Flash社群:开源的黄金时代
    72:08 AI 艺术:无中生有还是传统艺术的分支?
    76:24 人人都是艺术家,那谁是更好的艺术家? 
    78:40 超越五感直达觉知:AI 有望触及传统艺术可望不可及的领域
    87:40 铜钱上的书法,纸币上的肖像画,数字货币如何视觉化?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生成艺术
    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自治系统创作的艺术品。所谓自治系统可以是机械结构,比如万花筒,通过旋转随机生成视觉结果。但是通常而言,生成艺术主要来自更为复杂的计算机系统。
    生成艺术是程序指令的产物。就好比有人能把自然语言变成文学和诗歌。一些同时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和美学能力的人,出于审美而非实用的意图,对计算机的语言进行编织,让它超出人机交流的范畴,进入艺术的领域 —— 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代码的诗人,把这样的作品,称为生成艺术。
    生成艺术是计算艺术中最古老的门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和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系统相伴而生。近期火热的AI创作,则是生成艺术在当下最突出的代表。
    嘉宾认为,和传统艺术一样,生成艺术同样强调对美的发现;对社

    • 1 hr 44 min
    Vol. 63 将军的戒指、太后的护甲:探寻古今珠宝里的性别与意识

    Vol. 63 将军的戒指、太后的护甲:探寻古今珠宝里的性别与意识

    玛丽莲梦露说“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在如今大众的观念里,珠宝配饰往往具有强烈的女性色彩。
    然而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珠宝的性别意味却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呈现:大汶口的牙骨指环指向父权体制的兴起;埃及的圣甲虫护符寄托法老的信仰;希腊的大力神结承载坚不可摧的喻意;罗马婚戒代表天长地久的婚姻契约;北朝将军用印章戒宣誓权威;日本武士用家纹戒展现名誉和忠诚;莫卧儿帝国的拇指戒和满清贵族的玉扳指,同样体现主人的武勇和尊贵;长达20厘米的点翠金护甲,让人联想帝国太后的穷奢极欲;溥仪的婚戒融合英文的爱语和尚书的庄重训诫,映射西风东渐的时代;查尔斯的威尔士亲王纹章戒,暗示英国储君的特殊地位… … 
    漫长的岁月、广袤的地域、多重的文化语境相互交叠,赋予珠宝千姿百态的喻意。这些喻意,有的被继承;有的被遗忘;还有的,则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挪用和覆写,以出人意料的形式留存在我们身边。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L'ECOLE珠宝艺术中心珠宝艺术史学家贺贝老师,带领大家以珠宝为线索,穿越古今中外的各大文明,体验时间赋予物体的意义。
    内容包括
    02:25 从秦始皇陵到满清宫廷:护指的含义几经演化
    07:35 人为什么要带戒指? 从大汶口到苏美尔的早期指环
    11:42 圣甲虫和大力神结:创造者的本意被重重覆盖
    17:42 琅琊王氏的钻戒和中国戒指的南北差异
    22:00 封印的主人:印章戒指的神秘和威权
    28:20 从北朝贵族到南宋鄜王:西来戒指彰显地位和文化
    33:02 玫瑰战争和中世纪的纹章戒指
    36:33 武士道和骑士精神:古代东西方是否存在秘密交流?
    40:40 商朝王后的戒指:用于战争而非装饰
    44:57 从指环到玉佩:实用功能和文化意义此消彼长
    48:42 蒙古式拉弓法:连接莫卧儿王朝和满清手指装饰的技能
    52:10 戒指和婚姻:串联埃及、希腊、罗马的习俗
    60:09 从平安夜吃苹果谈本土文化如何消化外来事物
    66:53 钻石是近代商业营销骗局吗? 
    70:46 从威尼斯商人到一千零一夜:千奇百怪的戒指魔力
    - 制作团队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护指/护甲
    《孝经》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护指/护甲是对指甲的保护,与中国的蓄甲习俗相伴而生。同时,只有无需劳作的人才能满足蓄甲要求,蓄甲遂成为了该上层阶级的代表, 社会地位的体现。
    中国传统护指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陵墓中发现的鹿角义甲、羊皮义甲。内蒙古准格尔旗战国墓、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陕西西安玉祥门外隋墓盘都出土过单片式的金色护指。
    到了清代, 护指比起之前时期造型更加统一, 并且尺寸普遍较长。据记载, 孝全成皇后是清朝宫廷女性中最开始佩戴护指的。宫廷的男性中是允礼王爷喜爱佩戴护指。对护指近乎痴狂的是孝钦显皇后 (慈禧太后), 据清代驻法公使裕庚之女德龄在《清宫禁二年记》中记载到: “慈禧太后的右手上佩戴着金护指。左手的两指, 戴以玉护指, 二者都为三寸” 。

    图为:凯瑟琳·卡尔的《慈禧太后》肖像(1903年);点翠金护甲(19世纪晚期)。
    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上海)开幕首展: “男士戒指
    “YVES GASTOU传奇珍藏”以男士戒指为经纬,从另类角度探索珠宝艺术的传统课题。展览汇聚了已故法国鉴赏家Yves Gastou珍贵非凡的个人藏品,见证他40年来凭借过人热忱,孜孜不倦地寻觅好物的精彩旅程。
    Yves Gastou对戒指的迷恋始自童年,这股热忱终身不渝。多年来,Yves Gastou悉心搜集了逾千枚戒指,包罗万象的藏品中既有限量珍品也有量产首饰

    • 1 hr 17 min
    Vol. 62 李白用陕西话写诗吗?漫谈普通话演变和音韵奥秘

    Vol. 62 李白用陕西话写诗吗?漫谈普通话演变和音韵奥秘

    2021年,郭达老师和西安交响乐团合作,用陕西话朗诵了李白的《将进酒》。耳目一新的表演除了广受欢迎之外,也在网上引起很多探讨:有人说长安就在陕西,所以用陕西话念唐诗,才是原汁原味;有人说,河南居于九州之中,被称为 “中州” ,所以河南话才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有人说,随着人口迁徙,今天的河南话和古时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客家话才保留了古代河洛语音的精髓;也有人指出自己的家乡方言,例如粤语、吴语、闽南语等等,常常包含一些古文的语音和表达,也许自己的家乡话才更接近古人。
    所以李白到底用什么语言写诗?古代人写诗,是不是也有一个如同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这种古代标准语最接近今天哪里的方言?过去没有录音机,我们如何了解古人的语音?从古到今,各地的语音变迁有没有规律可循?这种变迁对于我们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本期节目邀请旧体诗的爱好者和创作者王悦笛老师,带大家探究从先秦到现代,从中央到地方的语音演变,以及变迁的语音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内容包括:
    05:43 陕西话还是四川话?探究李白的语言
    08:42 押韵的依据和文学语音的三大分期
    12:26 没有录音,现代人如何还原古人发音?
    22:06 诗经和楚辞:先秦的两种语音体系
    28:15 秦始皇的口音和汉武帝的文学:大一统下的语音
    36:26 沪语和日语为何相似?金陵雅言和吴方言的崛起
    42:09 从四声八病到格律诗:古人对汉语音韵的自觉
    50:38 汉语声调是否受印度佛教启发形成?
    56:29 出现了格律诗,古风为什么没有消亡?
    60:08 《切韵》开启虚拟标准语的时代
    70:01 京剧、昆曲和诗词吟诵里的古代语音化石
    84:28 唐以后标准语的变化和北京方言的崛起
    90:58 老国音:普通话的备选也是韵书最后的余晖
    94:38 南方方言比北方语言保留更多古汉语发音吗?
    97:51 迁徙和语音:卷舌音都来自少数民族吗?
    103:06 现代普通话的审音原则和持续不断的争议
    110:37 总结几千年来,汉语语音变化的规律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 1 hr 58 min

Top Podcasts In Arts

MALAM SERAM
KC Champion
99% Invisible
Roman Mars
蜜獾吃书
蜜獾吃书
【睡前相声】郭德纲于谦相声合集-高清晰
D.M.
ATEAM SG
ATEAM SG
Monocle on Design
Monocle

You Might Also Like

忽左忽右
JustPod
东腔西调
大观天下志
中间地带
JustPod
井户端会议
番薯剥壳工作室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
边角聊
边角聊Left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