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episodes

人人都是主播

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

    • Religion & Spirituality

人人都是主播

    在找对象这件事上

    在找对象这件事上

    同学们同学们~最近工作非常忙,电台更新会很慢,请大家去公众号找我们玩哈! 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Hi,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你知道,单身狗们聚在一起,是非常乐意畅想“理想中的Ta”的。我问过很多朋友“你想找什么样的?”,基本上答案可以分为两类。有的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比如一个比较内向的朋友,希望能找到和他一样内向的女朋友,两个人安安静静的多美好。也有人喜欢和自己完全相反的人,另一个内向的朋友,就希望找一个开朗的人,希望对方能让自己稍微外向起来听起来都有道理。在找对象这事上,有的人觉得同性相吸,相似的人在一起比较舒服;有的觉得异性相吸,不同的人在一起新奇好玩。你觉得呢?心理学研究者支持“相似相吸”。双方共同点越多,就越喜欢彼此。这种共同点包括,态度、价值观、性格、人格特质,处事风格等等。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那么可能更愿意与同样悲观的人待在一起,而不是那些整天积极阳光满嘴正能量的人。但也有人会觉得,也有很多差异很大的情侣,在一起也很幸福啊。如何解释这些情况?之所以人们认为「相异相吸」,有可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似性起作用的方式很巧妙,导致它误导了人们相信,我们互相吸引,是因为我们不一样。比如,知觉到的相似就会带给我们这种错觉两个人实际上是否存在很大差异并不重要,只要我们彼此认为对方和自己是相似的就好了。研究显示,相比于真实相似,知觉到的对方和自己的相似程度无论是在第一次见面时,还是长远来看,都能够更好地预测亲密关系的成功,以及关系满意度。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结婚,他们爱上的是某一种人,然后把伴侣想象成这种人。这种构造美满形象是有助于维护亲密关系的。在另一方面,它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实际上被和自己很不同的人所吸引,就是因为这种知觉错觉使得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某个核心特征的相似,比起其他次要方面的相似更为重要。比如,双方的处事风格、态度和价值观上的一致,可能比是不是都爱吃香菜更重要。也许外人眼里,会觉得“Ta都这样了,你还能忍得了?” 但其实某些存在差别的地方,也许并不是伴侣真正在乎的,更不成为他们彼此吸引的原因。第三个原因,可能是对方和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差异性起作用的另一微妙之处在于,有时候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是因为Ta虽然不是我现在的样子,但是理想自我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对我们有吸引力。这种倾向性比较复杂,如果那些人远超过我们的理想自我,而令自己相形见绌的话,这种威胁感和卑微感是非常不快的。但如果那个人只比现在的我好一点点,那么Ta带给我的就是默默的鼓励而不是羞辱了。那么,相似性是在一起的全部前提吗?电影《龙虾》虚构了一个反乌托邦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婚恋受到严格的规定控制,并且有强硬的价值判断:单身是有罪的。夫妻是要匹配的。单身的人被集中在一个酒店中,他们有45天来寻找配对的伴侣。不然就会被强制转化成一种动物。单身狗的噩梦成为了现实:单身真的会变成狗。最讽刺的是,这个世界规定,可以结为夫妻的两人必须有“相同之处”。而被认可的匹配都是些非常肤浅、表面的、机械的共同点:都会流鼻血、都瘸腿、都近视……一位男士为了与天生经常流鼻血的女伴尽快结婚,每天需要撞桌子来故意让自己也流

    • 7 min
    人们为什么会沉浸于回忆过去?

    人们为什么会沉浸于回忆过去?

    Hi,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阅读更多心理学科普文章,请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你喜欢回忆过去吗?回忆的捍卫者和反对者们常常打得不可开交,捍卫者们认为回忆总有一种魅力,回忆里已故的爷爷做饭是最好吃的;小时候的友谊是最单纯的;童年看过的动画片玩过的游戏,都是经典,比现在小孩儿喜欢的那些,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而反对者则说:世界一直是糟糟的样子,只不过那时候你单纯,感官都还没打开,再烂的剧都能津津有味追下去。有些人那时候行,现在不行了。有些人那时候在,现在不在了,这都加重了你的错觉。现在的你复杂、多疑、挑剔、你本能地抗拒,经常不高兴,因为你知道的多了。 所以,今天我们就想跟你聊聊,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回忆过去?以及,回忆真的有那么美好吗? 我们对于过去经历和事件的记忆,被称作情节性记忆。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回忆起的情节性记忆,都是准确、真实的。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我们开始记住一件事,到事后去回忆它,在整个过程中,差错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 重构记忆理论告诉我们:回忆是我们在对某一段情节性记忆进行重构,而这一过程会受到很多影响,比如个人感知、想象、对外界客观事实的记忆、信念、社会影响,等等。比如,大众文化总是告诉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和周围人更难以交心,所以,我们在回忆小时候的友谊时,记起来的全是和朋友吃着薯片喝着可乐打游戏的日子,会想象当时的关系比现在更加“纯粹”。 我们的大脑会选择性地遗忘小时候关系中幼稚的争吵、不加掩饰的恶意,而强化那些“分享零食就是好朋友了”的美好时刻。 此外,当我们只真正记得过去发生某事的某些方面时,我们的大脑会进行虚构,即通过已有的、与事件本身无关的知识,来“自动补完”这段记忆,让重构的记忆更加完整连贯。 所以我们在重构记忆的过程中,经常会“记岔了”,甚至出现与事实相差甚远的情况。怀念过去,不仅是怀念某段记忆本身,也可能是在怀念曾经自己的某些状态。 小编身边有一些朋友,总是很怀念学生时代,也总是很羡慕那些还在学校读研究生的朋友。还有一些已婚的朋友,总是很怀念单身的日子。 发生的事情无法逆转,曾经的时光无法倒流。相对于现在,过去是一种永恒的丧失。 长大后的我们,失去了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不必为未来打算的轻松感觉;工作之后,失去学生时代的寒暑假,和那些跟朋友们在校园里无所事事闲逛的时光;结婚后,我们也会失去单身和恋爱时的自由,扛起许多必须负担的责任。当我们丧失了所爱之人或所爱的事物,就很容易沉浸在关于他们的回忆中。常常回忆过去有多美好的人们,也是在以这样的方式,缅怀着已经不会再来、且被我们的大脑美化过的过去。而这,正是那些反对回忆的人们所警惕的,微博@里八神写道:李若彤带雕上电视了,朱茵牵驴也出来了,《我爱我家》要拍大电影,心情复杂。不想见美人迟暮,不想见冷饭再炒,已离开的的九零年代就让它离开。既然我们的回忆是不真实的,过去是已经失去的人生,那么问题来了:总是怀念美好的过去,是不是就一定是不好的呢?会有什么好处吗? 好处是有的,但是需要谨慎对待。 1. 留意你怀念过去的方式 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塞蒂克丝的研究发现,当我们将回忆过去作为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问自己过去的经历给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意义的时候,回忆过去对我们就会是有

    • 7 min
    凡是被压抑的,总会卷土重来 | 为什么“别去想它”是行不通的?

    凡是被压抑的,总会卷土重来 | 为什么“别去想它”是行不通的?

    Hi,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如果想阅读更多心理学科普文章,就去公众号 简单心理(ID: janelee1231)找我们喔!各位听众~试着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北极熊,然后你就会发现,接下来的每分每秒,你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头北极熊。”你有没有过像这样去压抑自己心中所想的时刻?可能是不希望自己陷入抑郁或焦虑的情绪,不断告诉自己“不要再这样消沉了”;可能是痴迷于某个人,忍着不要给对方发消息,时间全花在了输入和删除上;还可能是定下了又一个节食计划,晚上拼命克制自己不要吃夜宵,远离冰箱八百米。 压抑,是指人有意识地让自己不要再去想某个念头或某种情绪。 习惯压抑某个念头或某种情绪的人,还可能会刻意去避开那些可能会让你想起它的地点、人、事、物、避免跟他人讨论相关话题、一旦快要想到它,就想尽办法转移注意力,甚至不惜让自己喝醉,或是沉迷于某些替代物,来麻痹自己。 这一心理过程,与强迫症有一定关联,因为强迫症患者会不断尝试去赶走脑海中那些不想要的、入侵式的念头。 那么,压抑自己的想法或情绪,到底能不能把它们从脑子里赶走呢?很遗憾,研究表明:不能 早在1987年,韦格纳教授及同事进行了著名的“白熊实验”。实验结果印证了开头那句话:当告诉人们告诉自己“不要想一头白色的熊”的时候,人们反而更经常想到一头白色的熊。 韦格纳等人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讽刺进程理论”,指的是你越是想压抑某个念头,它越是可能冒出来。 这就意味着,一旦我们压抑某个不想要的念头,就会进入有不想要的念头—>压抑—>念头挥之不去—>更大力压抑—>念头更加挥之不去的恶性循环中。而压抑的危害,不仅仅在于这样的恶性循环。 就像大多数减肥的人体重都会反弹一样,压抑某个念头或某种情绪,即使一时做到了,过一段时间也会“反弹”,还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行为会“反弹” 满脑子都是北极熊,对我们的生活大概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压抑的后果不只是这么简单:我们压抑的念头或情绪,最终会体现在行为上。 一项研究指出,让人们压抑吃巧克力的念头,不仅会让他们更想吃巧克力,还会导致他们真的吃更多的巧克力。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节食总是失败…… 研究者进一步做了个关于戒烟的实验。结果发现,一开始人们压抑自己想抽烟的念头时,每天抽的烟确实变少了。但是,一旦不再压抑这个念头,这些人会比原来抽更多的香烟。 我们压抑的念头,最后都会无声无息地以行动表露出来。此外,压抑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会严重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比如:长期压抑悲伤的情绪和哭泣的冲动,会提高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例如哮喘;长期压抑亲近他人的倾向,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例如胃溃疡;长期压抑愤怒,或和人争斗的冲动,容易患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等。弗洛伊德 曾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压抑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呢?好好地表达出来不可以吗?相比起欧美地区的人们,东方人更加委婉,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另外,包括亚洲文化在内的许多文化认为,压抑内心的想法和情绪,是自控力强的表现,对于男性而言尤其如此,不然会显得“不够男人”。 相反,情绪的流露,或任由一些想法充斥在脑海里,或是体现在行

    • 9 min
    此时此地 2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第十七至十九章

    此时此地 2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第十七至十九章

    BYM book club系列:《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第十七-十九章:利用此时此地(here and now)II欧文·亚隆在这几章中继续围绕着“此时此地”展开讨论。如何在此时此地发现病人的重要问题?当来访者跟治疗师讲述一件咨询之外的,或者过去的事情,治疗师要能够把它和当下他们两人的关系做个联结。这就有点像“连连看”的游戏,咨询师需要知道哪些材料在此时此地是有用的。那接下来如何使用这些此时此地的观察呢?简单来说,当治疗师看到了相似的东西,治疗师要把这个情形反馈给来访者,而不让来访者感觉到被批评、被指责,或者不重复他在生活中可能曾经经验过的东西。所以,咨询也是通过这样的过程,给了人一个契机,去理解自己行为想法背后的原因,去看到其他的选择。

    • 24 min
    被人冤枉怎么办?|《替罪羊自救指南》

    被人冤枉怎么办?|《替罪羊自救指南》

    Hi,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阅读更多心理科普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简单心理(janelee1231)《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讲的是:被冤枉和误会的时候要不要澄清?印象最深的是黄执中说的那种“被冤枉的感受”:就好像胸口想要有吐血的感觉。我至今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被认为偷了同桌的笔,几个星期后才有人发现是冤枉了人。 但当时,班主任点着这个同学的脑门骂他“小偷”、“贼”。他百口莫辩,一边哭一边浑身发抖。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十多年后那个同学再跟我说起这件事时,依旧很愤怒,他说:“我这辈子,最讨厌被人冤枉了。” 莫名其妙就背了口黑锅,这位同学就是我们所说的“替罪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被冤枉和替罪羊,也就是我们说的丢黑锅和背黑锅。丢黑锅,指的是当产生负面结果时,个体或群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做出不公正的指责甚至惩罚,而事情的真相则被忽视或蓄意掩盖。 “丢黑锅”有以下四种形式: 1.个体把锅丢给另一个体 这一形式的丢锅,可能是为了逃避责任,或者是帮助他人逃避责任。 比如大家组队打游戏,A犯了错,为了不被指责,而说是B手滑;或者,A知道是C犯了错,但为了不让C被踢出队,而说是B手滑。 丢锅也可能是为了让自己尽快从事件中抽身。还是组队打游戏的例子,输了一局,不知道谁坑了全团,团长质问A;A为了免于被骂,而说这局输了都要怪B划水。 2.个体把锅丢给某一群体 这一形式的丢锅,是指个体认为问题是某一群体造成的,即使实际上并不是。日常生活中,许多偏见和歧视都是这样的丢锅:看到车子停歪了,认为一定是女司机;发现东西丢了,就说是外地人拿的等等。3.群体把锅丢给某一个体 这一形式的丢锅,是指一群人认为问题是某个人造成的,并孤立对方。 例如,在学校里,老师抽屉里被放了青蛙,问是哪个同学做的,没人承认的话就集体罚站罚抄写。这时,全班同学都指是A做的,无论真相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A就成了集体的“替罪羊”。 4.群体把锅丢给另一群体 这一形式的丢锅,是指一个群体共同经受了某一问题,然后指责是另一个群体造成了这个问题。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见,例如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 尽管丢锅有很多形式,但我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个人心理层面。因此,接下来小编会重点讨论个体背锅的心路历程。无故被人丢了锅,背锅的一方往往会陷入愤怒、悲伤、失望、委屈等负面情绪中,在家庭、社交或亲密关系中感到失控、孤独、被抛弃、被欺负、被背叛等等。情况严重的话,替罪羊们会在很长时间之内,遭受心理创伤的折磨。 创伤修复专家斯丁博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丢锅的人和替罪羊,是掌控与被掌控、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 所以,替罪羊们也具有一系列“好人”特质,比如:富有同情心愿意付出甚至自我牺牲容易原谅他人拥有较多社会资源倾向于相信事情的发生不受个人意志左右不太容易分辨出来自他人的操控或虐待 简而言之就是人傻钱多靠谱善良……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忍心把锅丢给这些好人呢?人们丢锅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丢锅的本质,很像是自欺欺人,罗斯柴尔德等学者提出,丢锅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主要可以从保持道德价值感和保持个人控制感 这两个方面来解释 我们先来说说保持道德价值感,人格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认为,丢锅是诸多防御投射中的一种。 防御投射,指的是我们自己内心对某种冲动或想法感到恐惧,为了缓解这

    • 10 min
    此时此地|《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第十四至十六章

    此时此地|《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第十四至十六章

    BYM book club系列:《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第十四-十六章:利用此时此地(here and now)I“‘此时此地’是最主要的治疗力量,也是治疗师(和病人)最好的伙伴。”(欧文·亚隆)什么是此时此地?为什么要利用此时此地呢?欧文·亚隆认为,咨询的情景多半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来访者在社会中是怎么对待他人的,多半也会在咨询中呈现出来。亚隆在书里,简里里在播客中,分别分享了一些咨询中的小故事。而对于咨询师来说,当来访者不断和你讨论别人、过去、未来或者咨询之外的东西,咨询师需要带回到现在你们俩的关系里,这样才能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去理解,他是如何理解这些现实情境的。

    • 19 min

Top Podcasts In Religion & Spirituality

Joel Osteen Podcast
Joel Osteen, SiriusXM
Glory of Zion International
Glory of Zion International
Joseph Prince Audio Podcast
Joseph Prince
Mishary Rashid Alafasy
Muslim Central
Timothy Keller Sermons Podcast by Gospel in Life
Tim Keller
The Bible in a Year (with Fr. Mike Schmitz)
Ascension

You Might Also Like

不止读书
魏小河
思文,败类
思文败类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来都来了 | 听了再走
来都来了_
声东击西
ETW Studio
知行小酒馆
有知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