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episodes

這是一個討論心理學與生活的節目,會帶大家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心理學可以怎麼被套用。因為我喜歡看電影、看劇,也會透過這個節目來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黃揚名

    • Society & Culture

這是一個討論心理學與生活的節目,會帶大家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心理學可以怎麼被套用。因為我喜歡看電影、看劇,也會透過這個節目來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128】我們都喜歡達成目標?沒有設定目標可以嗎?

    【EP128】我們都喜歡達成目標?沒有設定目標可以嗎?

    「嘿~你的下個目標是什麼啊?為了抵達那個目標,必須先經歷多少痛苦,你計算過嗎?然後你又開始計畫下一個目標,又開始經歷好多痛苦,目標達成了,但是那個快樂,其實只是一剎那而已,『快樂』其實是用『痛苦』累積而成的」 --- 簡慶芬 《不夠善良的我們》

    我們到底是喜歡有目標,還是喜歡快樂,還是喜歡痛苦?我讓大家想一下

    喜歡快樂和痛苦,感覺是相反的概念,但其實他們是一體的兩面。快樂的時候,我們會很開心,但是任何情緒的強度都會隨著時間下降,我們終究會不開心的。而且感受這件事情,是很容易透過比較而產生的,如果先前很開心,那一旦沒有那麼開心的時候,取而代之的就是不開心了。所以,你到底是喜歡快樂,還是喜歡痛苦呢?這沒有那麼好回答… 我之前在《來勺多巴胺》這個podcast當中,有兩集的節目在討論這個主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荔枝播客上面找找。 

    有朋友跟簡慶芬一樣,選擇有目標嗎?雖然我不願意承認,但我覺得我自己應該會選有目標。我是那總從小就會設定目標,然後事先規劃,按表操課的人。之前在跟老大討論他要怎麼學習的時候,我就想到自己學期初就會做整個學期的規劃,不僅老大聽了驚呆了,連老婆也感到訝異。

    有規劃其實蠻好的,因為我們會有一個方向,會比較清楚知道自己可以往哪個方向走。就像你要去旅行的時候,如果有一個想去的地方,就可以設定好導航前往。如果你沒有設定好目標,你可能會有點迷失,特別是在看到別人都在朝自己的目標前進,而你卻沒有的時候,更容易加深你的焦慮感受。

    此外因為有目標的設定,你有一個參照的標準,可以知道自己付出的時間、精力是否是有用的。就像你如果想要存十萬元,你又有固定在記帳,你就可以看到,原來經過一個月的努力,自己距離那麼目標又更靠近了。當成效不彰的時候,也可以當作是給自己的提醒,告訴自己需要再努力一點了。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7 min
    【EP127】眼睛放亮一點,遠離那些總覺得自己是對的人們

    【EP127】眼睛放亮一點,遠離那些總覺得自己是對的人們

    要你盲目認同的人,心裡有鬼

    雖然大家不一定有信過邪教,但是可能有過被別人指責的一文不值的經驗。雖然不一定是一文不值,但若有人常唾棄你的信念、價值,告訴你應該要怎麼樣才是好的,那你就要特別小心了。如果有個人真的認為你的想法、觀點是有問題的,他應該是要跟你深度的分析、討論,並且提出其他的建議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你,你認同的都是錯的,我的才是對的。 

    就像若學生來找我做職涯諮詢,我會問問他,為什麼有那樣的想法。然後,告訴他,基於我對於他的認識,我覺得他目前的選項中,哪個是對他最有利的。當然,我也會告訴他,我之所以認可某個選項,是基於怎麼樣的原因,而且有哪些先決條件是要被滿足的。還有更重要的,我會讓他知道這個選項的風險,以及可能要怎麼樣去面對。我覺得要提供這些全方面的資訊,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作法。

    可是,似乎這樣的作法,比較不受到歡迎。大家比要喜歡傳教式的說法。比方說,告訴你想要減重,只要每天做這樣的運動就可以了;或是你想要不變聰明,只要每天吃這個保健食品就可以了。我承認,這樣的說法很吸引人,因為我們不需要考慮太多,只要照著做就可以了。但是,問題來了,人的世界其實非常複雜,很少能夠有一套SOP,可以套用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上都適用的。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吃過這樣的虧,當吃虧的時候,你會怎麼跟自己說? 你會說,那個誰的做法是好的,只是我不夠認真,沒有好好做,所以得不到同樣的成效。還是你會安慰自己,這種影片都是誇大的,反正我也沒有真的吃虧,沒有關係啦。可是,你最該要做的,是告誡自己,下次不要再被騙了!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8 min
    【EP126】用不同的觀點看待ADHD,你會發現注意力的多樣性反而是一種新契機

    【EP126】用不同的觀點看待ADHD,你會發現注意力的多樣性反而是一種新契機

    你應該聽過ADHD,但是你真的了解什麼是ADHD嗎?在《ADHD新解》這本書中,曲智鑛老師鉅細靡遺的介紹了ADHD是什麼,有ADHD的人該怎麼發揮自己的優勢,周邊的人要怎麼和ADHD的人相處。如果你不甚了解ADHD,那這本書非常適合你;如果你本身有ADHD,那這本書你更不能錯過,你會在裡面找到很多能量!

    以下是書籍的介紹
    ----
    ADHD其實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抹除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刻板印象,找出ADHD的特質優勢,讓他們成為有行動力的造夢者

    有ADHD特質的人往往被冠上不專心、衝動、過動……等標籤,但他們其實也有很多特質值得欣賞,比如熱情、好奇心、行動力……。

    本書由本身為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特教老師曲智鑛為大家現身說法,提供他自己成長歷程中如何發展自己的策略來消解困擾,加上他陪伴ADHD孩子與其父母近二十年的經驗與觀察,並加入訪談近百位ADHD男女老少的心得,闡述如何發展屬於自己的策略,解除劣勢特質帶來的困擾,將優勢特質和天賦極大化,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書中的ADHD名人專訪和男女老少案例故事,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和過動兒,不再汙名化ADHD。

    本書包含以下重點:
    1. 換一個角度看:重新理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2. 不同年齡層的ADHD:訪談100人(年紀包含18-22、22-30、30-60、60以上),回溯自己的生命經驗,期許透過不同人的生命經驗分享,以終為始的思考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原則。
    3. 探討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特質有關的重要生命課題:學習表現、工作表現、執行功能、情緒行為、壓力調適、如何面對焦慮、優勢能力、人際互動、親密關係、生涯發展、健康議題……。
    4. 過動名人的經驗分享,包含:前體育署副署長彭臺臨、亞斯教母花媽(卓惠珠)、中華職棒富邦悍將林哲瑄、藝術家郭彥甫、植物獵人洪信介、臨床心理師陳勁秀等。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5 min
    【EP125】遇上壞人,該怎麼抽身?

    【EP125】遇上壞人,該怎麼抽身?

    如果你很不幸成為關係中的被害者,要怎麼避免自己越陷越深呢?你要記住一件事情,你有絕對的自主權,只是當加害人和你權力關係不對等的時候,你的自主權不一定能夠被聲張。在那樣的狀況下,處理需要更加謹慎。 

    首先,只要你遇上任何不對勁的事情,就應該要跟周遭的人或是自己親近的朋友做分享。這分享有兩個目的:第一、讓別人也幫你評評理,確認是加害人真的對你不好,還是只是你自己多慮了。第二、讓你自己被傷害的事情有一個紀錄,雖然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形式,但至少有一個可以參照的。

    再者,要讓對方知道你不喜歡那樣的感受,並且讓對方知道你這樣不舒服。很多時候,加害者的傷害,一開始也是不明顯的。如果你在一開始沒有做出反應,那麼他們就會得寸進尺,你到時候有甚麼反應,反而會讓別人覺得你很怪。就像在影集當中,男主角有一次開了黃腔,讓那個追蹤他的女子信以為真,結果就覺得是希望跟我發生關係的,怎麼可以後來說是自己被迫害呢?

    如果你已經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對方還是持續傷害你,那麼消極的做法,就是讓那個人無法找到你。若你選擇這樣做,你可能要離開自己的崗位,也可能需要換手機號碼等等的。比較積極的做法,就是想辦法訴諸司法。這又有幾種做法,一種是直接去報警,但報警的時候要有證據。已施暴為例,證據可以是驗傷單、照片、錄音、錄影、目擊證人,或是傳聞證人 (就是雖然沒有目擊事件的發生,但是有人證實施暴事件是真實發生的)。若有越多的證據,尤其是客觀的證據當然是越好的。只是,不該用不法的方式來取得證據,就像劇中,男主角故意引誘追蹤他的女子發具有性暗示的電子郵件給他,就是一個不太恰當的做法。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7 min
    【EP124】沒有共識很糟糕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有共識?

    【EP124】沒有共識很糟糕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有共識?

    人跟人的意見不合,是很正常的。你就想像如果大家的想法都一樣,那我們就不需要那麼多不同的選項。但現在很多東西都是非常客製化的,你可以客製化自己手機的保護殼,手錶的錶帶也可以做更換。或許因為在很多事情上面,我們能夠依照自己的喜好來做選擇,讓我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覺得事情就要順自己的意才是對的。
     
    人和人之間似乎也有了一個默契,覺得不用強求別人要配合自己,反正各取所需就好了。像是如果不想到同一間餐廳用餐,可以選擇去美食街,那麼可以各自買好自己想吃的時候,然後坐在一起用餐。我們在家裡也常有這樣的狀況,就是大家對於要去哪裡外食沒有共識的時候,就會分組前進。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發現這樣的改變呢?
     
    若大家心態是夠成熟的,那真的不用要求大家一定要有共識,一定要一起做甚麼事情,看甚麼電影。雖然一起做事情,會有共同的回憶,也有比較多可以討論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需要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吃不喜歡的食物,那長久下來,對你們的關係也沒好處。
     
    不過在亞洲地區,事情通常不是這樣發展的,我們有一種追求共識的偏執,即便所有人都知道,這只是表面上的共識,領導者們還是忍不住要這樣做。那我們該怎麼在這樣的環境下存活呢?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20 min
    【EP123】愛得越深,傷得越深?

    【EP123】愛得越深,傷得越深?

    我們在生活中,會傷害我們,以及我們會傷害的人,往往是比較親近的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那些不親近的人,你根本不想花太多時間精力在他們身上,也不會在意他們對於你的看法,自然比較不會受到影響。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大家要知道我們所處的環境,充滿各種的資訊,大腦無法處理那麼多的訊息。所以,大腦必須要針對訊息去做篩選,而這樣的能力,是從小就開始學習的。在照護者的引導下,孩子會慢慢學習,哪些是他該注意的,哪些又是他可以不用那麼注意的。就拿與語言當作例子,大家可能都有聽說,嬰兒是可以區分很多不同聲音的。但是在一歲前,他們這個能力會大幅度的下降,他們會變成只能區分母語當中有出現的聲音。這雖然不是刻意的引導,但是孩子在生活的過程中會習得有哪些是比較重要的資訊。其他的訊息也是如此的,所以早期的養成對日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就像年紀越大的人,越清楚知道,要怎麼做區分。對於那些跟自己沒有太多利害關係的人,就會選擇放下,不會因為任何人的風吹草動,就影響自己的心情。有點像泰勒絲在新專輯推出之後,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支持她的,看見了她創作中的真誠;有些聲音則比較是批評的,任何她又在消費前任等等的。如果真的每種評論都吞下去,特別是負面的評論,對自己來說真的不是好事情。

    除了做選擇之外,對於我們比較重視的人,我們一般來說是會有比較多的期待。也因為有比較高的期待,我們也比較有可能會失望。就像曖昧中的對象,請你喝一杯小七咖啡的意義,可能和交往中對象,請你喝一杯星巴克的意義,是差不多的。因為你對交往中的對象有比較高的期待,若期待落空,就會顯得失望。

    就算你對於重視的人,沒有比較多的期待,你也會因為和這個人有比較多的互動,所以比較容易發生衝突。就像不少感情觸礁的伴侶,在分開一段時間之後,會有一種感情變好的假象。這就是因為分開的時候,他們比較沒有機會發生衝突。不過可以接受好的伴侶諮商,分開可能是有幫助的,因為你們可以在比較不焦慮、沮喪的狀況下,去找尋解決的方式。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21 min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Ortamlarda Satılacak Bilgi
Podcast BPT
Oldu mu?
Cansu Dengey ve Rayka Kumru
Fularsız Entellik
Podbee Media
Felsefenin İzinde
Podbee Media
Hikayeden Adamlar
Podcast BPT
Nasıl Olunur
Storytel

You Might Also Like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心理不用學
陳永儀博士& FMTaiwan製作團隊
周慕姿讀靈魂腳本——那些人沒有說出口的傷
周慕姿×鏡好聽
心理敲敲門
啟點文化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哇賽讀心書
哇賽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