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媒有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科學有媒有

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獨立製作錄製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與社會的交界之處,需要良好的溝通。 名字有「科學」,但不止於「科學」。不只是What,我們也在乎Why與How。我們用這檔節目,邀請你一起探索「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邊界、意義與可能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S2E6 塑膠本是優等生!環保無唯一答案: 從物品的搖籃到墳墓,找到你要的環保(feat.台大機械系、《永續生活家》林心恬老師)

    3 GÜN ÖNCE

    S2E6 塑膠本是優等生!環保無唯一答案: 從物品的搖籃到墳墓,找到你要的環保(feat.台大機械系、《永續生活家》林心恬老師)

    這集我們邀請台大機械系的林心恬副教授來節目,老師帶著他擅長的「生命週期評估」(LCA),向我們分享科學界評估環保的方式。 一個商品「從搖籃到墳墓」,需經歷漫長的過程,從取材到製造,從使用到丟棄處理,每一步都涉及人、企業與環境的互動。物品是否環保,時常需要我們依據社會與個人的需求做出評估,當中不只是簡單的對錯判斷,而是透過科學理解背後的複雜性,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實踐方式。 本集重點: 🛵電動機車 v.s 燃油機車,誰更環保?🪣為塑膠正名!錯不在材質,而在使用方式📏政策藏在細節中:垃圾袋的厚度說明什麼?🛒實體購物,線上網購,老師選哪個?💰企業也很想環保,需要科學的橋樑🚲共享經濟:系統性的改變,讓環保成為自然 心恬老師除了教學研究,還時常與企業、環保團體合作,一起溝通、研究出能夠對環境更友善的解方,更是將科學溝通融入生活,製作了Podcast《永續生活家》,以自身的工作與生活為起點,以不同角度分享永續的生活方式與環保。 聽完這一集,你會發現,如何判斷環保,不只關乎我們個人的消費選擇,更是一種視角,幫助我們思考,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才真正有助可持續的環境保護。心恬老師的Podcast《永續生活家》連結在這裡,歡迎大家收聽!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U8RNkpByDE4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心恬老師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6 dk.
  2. S2E5 【COP上集】氣候峰會開議,來聊今年焦點:《刺胳針》健康報告、財政分配、氣候調適

    19 KAS

    S2E5 【COP上集】氣候峰會開議,來聊今年焦點:《刺胳針》健康報告、財政分配、氣候調適

    上週一(11月11日)起,各締約國領導人將在亞塞拜然的氣候峰會(COP29)開啟長達兩週的全球氣候政策討論與協商。 今年,醫學期刊《刺胳針》在COP29舉辦前發佈一篇報告,揭示了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健康與氣候變遷之間不斷變化的連結。這一集,我們會介紹《刺胳針》的氣候健康危害報告,看見氣候問題如何影響人們的健康,以及當中可能存在怎樣的社會不公平狀況。說到「公平」,我們還會在這集和大家分享今年氣候峰會的焦點之一,財政分配,這同樣涉及淨零過程各國間的「公平」。我們還會講到氣候峰會的另一焦點,氣候調適,在目前已經造成、未來也將可能繼續發生的氣候災害面前,我們需要做什麼樣的事情,減少氣候對社會、個人的衝擊?來聽聽吧! 本集重要內容: COP29:國際為氣候議題做決策的機會2024氣候峰會焦點:財政資源分配《刺胳針》:從健康危害看氣候問題,全球已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損失與損害基金:氣候變遷之下,小國應對有何困境?與國家、社會、個人息息相關的氣候調適 每年氣候峰會的前後,都會有大量科學研究新報告釋出,供與會者參考、做出決策,除了《刺胳針》,SMC目前還整理了以下報告,十分推薦你來閱讀: 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 2024刺胳針倒數計時 2024調適差距報告 「2024調適差距報告」台灣專家意見 2024全球碳預算 「2024全球碳預算」專家意見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6iJvFetMPDE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dk.
  3. S2E4 【美國大選特集】從國會山莊騷亂、川普、氣候政策說起——選票背後的科學溝通與傳播

    12 KAS

    S2E4 【美國大選特集】從國會山莊騷亂、川普、氣候政策說起——選票背後的科學溝通與傳播

    美國大選上週已有結果,早早預約好錄音室要在選後第二天錄音的我們,在錄音前一天得知川普當選的消息五味雜陳。就在大選這週,一篇最新發布的研究,分析了2021年年初,川普落選後的國會暴動激烈程度,與川普貼文、#stopthesteal標籤貼文之間的關聯。以這篇研究作為起點,我們能看見選舉作為社會動員的契機,透過語言與資訊的傳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在這種時候,川普在面對自己的受眾時,似乎真的是一個「很會溝通」的發言人。然而他的當選,對科學溝通來說,也許是一個壞消息🥶於是,另外我們也從美國大選出發,思考川普這次當選將如何影響氣候政策,分享英國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的專家們怎麼看。 最後,我們把目光拉回到台灣的政策與科學溝通,和大家聊聊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科學溝通,才能讓大家在投下重要的票時,為自己想要的未來做決定。 本集精選 🔘從4年前的國會暴動談起:選舉、川普、推特、傳播效應🔘川普對他的選民來說,很會溝通(吧)🔘重回白宮,對氣候政策與氣候經濟有何影響?🔘台灣視角:聊聊那場超難公投,公民科學溝通怎麼做?🔘結論:選舉不適合溝通💀那何時適合?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7EgJyknvc5Q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9 dk.
  4. S2E3 果蠅,求偶失敗就「酗酒」——我們可以用動物研究推估人類行為嗎?

    5 KAS

    S2E3 果蠅,求偶失敗就「酗酒」——我們可以用動物研究推估人類行為嗎?

    幾週前,播出蟑螂一集後,出乎我們的意料,發現大家對昆蟲有特別的喜愛,這週,我們來聊聊果蠅。 但我們要聊的,是實驗室內的果蠅。我們會討論果蠅這一模式生物在科學研究中的多重應用,從基因變異、壓力應對機制到環境污染監測,理解果蠅如何成為現代科學實驗的重要工具。 果蠅研究很有趣,因為有時實在太像人類。但這一集,我們也會討論,面對這樣有趣的研究,科學傳播如何兼顧有趣,又避免將動物行為推估到人類身上,讓科學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保持準確性? 本集精選: 🪰什麼是模式生物?科學家為何這麼愛研究果蠅? 🍽️實驗室果蠅的飲食,節制又乾淨 🍷求偶失敗會攻擊、酗酒? 📖偏好同性的雄性果蠅,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警惕:在科學溝通中將動物研究推估到人類行為 🧐果蠅可以幫助我們做環境、農業研究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I3pHRljc_4o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林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7 dk.
  5. S2E2 從瑞典頒獎到台灣新聞:諾貝爾獎報導背後的隱形勞動

    29 EKI

    S2E2 從瑞典頒獎到台灣新聞:諾貝爾獎報導背後的隱形勞動

    每年10月初,是諾貝爾獎項公布的時間。從瑞典頒獎到台灣報導,幾乎短短一小時內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報導,對讀者來說,這看似理所當然。但科學類獎項的報導,對記者們來說,可準備時間短、理解門檻高,任務重要卻艱鉅。 從2021年開始,每年諾貝爾生醫獎、物理獎、化學獎公布的三晚,SMC都會邀請專家解析科學獎項的重要性,舉辦線上記者會,連結台灣科學家、記者朋友,一起將諾貝爾獎的重大發現分享給公眾。 這一集,我們不講諾貝爾獎背後偉大的科學研究,而是和大家分享,在我們看到的一篇篇諾貝爾科學解析報導背後,是誰、以什麼樣的方式,傳遞著這些科學研究的重要價值。科學傳播的研究學者,稱這些人做的這些事是「隱形的勞動」。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讓更多人看見科學新聞背後的隱形勞動與挑戰,也看見科學傳播工作的真實面貌。 本集精選: ⌚️下班時間,怎麼找科學家開記者會?🎤為什麼要做記者會?🏆諾貝爾獎要有屬於台灣的報導,才能讓大家看見台灣科學家的耕耘🤔️這麼重要的獎項,不能醞釀,一定要出即時新聞嗎?✏️五年了,還是會驚嘆:記者寫稿超快!👓報導背後,那些被忽視的「隱形勞動」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BSendmIlJLM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林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0 dk.
  6. S2E1 科普資訊也可以是歷史,如何記錄、傳播、保存? feat. 中研院「研之有物」科學編輯克志

    22 EKI

    S2E1 科普資訊也可以是歷史,如何記錄、傳播、保存? feat. 中研院「研之有物」科學編輯克志

    《科學有媒有》來到第二季,這一季,我們會嘗試訪談不同的科學溝通者,他們可能是記者、編輯或者研究者。謝謝各位第一季的支持,希望你會喜歡新一季。 本季第一集,我們邀請到中研院「研之有物」的文字編輯克志。 「研之有物」是中央研究院 2017 年成立的科普媒體。「研之有物」編輯部穿梭走訪中研院各個研究所、實驗室,採訪頂尖研究團隊,向公眾分享前沿研究的新資訊。 本集精彩主題: 原本可以在科技業過得好好的克志,為何走上「科普」和「編輯」的不歸路?「科普」是什麼意思?Sinead:我有點抵觸科「普」!科普文章其實可以變成資料庫,但為何有些網站悄悄關閉?是否有其他可改善資料庫保存的方式? 除了與我們分享了從科技業離職,輾轉成為文字編輯的心路歷程,克志也分享了他在負責「研之有物」的科學研究編輯時的見聞。究竟做科普的人是如何思考科普的呢?在這集對談中,克志和Sinead討論了一些科普圈內很少思考或嘗試對話的主題,或許都是些尚未有答案的問題,邀請你一起來思考科普的挑戰與未來。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PrZRh3Ueje8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媒體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研之有物」簡克志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林果葶 這一季,我們還換了音樂,「有媒有」終於有它的音樂了🎉創作者是我們的好朋友果葶,除了會製作音樂,他還是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的助理教授,感謝果葶🧡很好聽,風格和過去不一樣,但剪在節目中也毫無違和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6 dk.
  7. Ep.12  聽自己的錄音怪怪的? 科技,可以改變我們對自己聲音的感知

    15 EKI

    Ep.12 聽自己的錄音怪怪的? 科技,可以改變我們對自己聲音的感知

    《科學有媒有》已經播出12集,謝謝大家的支持!在節目製作過程中,前期最大困難,是大家抗拒聽見自己的聲音,總覺得怪怪的。不過十幾次的錄製播出後,大家漸漸適應自己的聲音出現在其他裝置,Sinead也找到了解釋「為何聽自己的聲音總是又奇怪又尷尬」的研究paper。 這集,我們就來聊Sinead找到的paper:我們聽見的自己的聲音,和錄音錄下的聲音,到底有什麼不同?我們還會分享其背後關於「骨傳導」的原理,可以被應用到AI、聽障者輔助以及軍事等領域。 我們發現,科學家之所以可以解答「為何我們聽自己的聲音不一樣」這個問題,依靠的是科學研究領域不斷進步的技術。這些科技的發展和普及(例如手機、骨傳導耳機)讓我們看見的,是科技如何成為我們人類理解、感知自己的工具。 第一季的最後一集,簡短輕鬆,希望大家喜歡。 本集精選: 🧐為何聽自己的聲音會覺得很怪?👂聲音是怎麼傳到我們耳朵的?🔊骨傳導與我們的自我聲音感知🦴骨傳導:未來聲音科技的突破🪞鏡子與照片中的自己,也差好多!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Ks9jXpNYYz4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媒體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製作/剪輯: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Cottages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3 dk.
  8. Ep.11 著名神經退化研究者被疑造假:科學、媒體,如何面對錯/假學術成果

    8 EKI

    Ep.11 著名神經退化研究者被疑造假:科學、媒體,如何面對錯/假學術成果

    活動連結:https://smctw.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1 上個月,著名的神經科學家Eliezer Masliah(艾利澤.馬斯利亞)發表的多篇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研究,被美國一位記者Charles Piller(查爾斯.皮勒)提出可能造假的疑慮。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發布的簡短聲明,NIH認為馬斯利亞涉及在兩份已發表的研究中,使用重複的圖片來代表不同實驗結果,有偽造或捏造的疑慮,NIH將向兩家期刊通報這個調查結果。目前尚未能確認馬斯利亞的研究究竟哪一篇、是否真的,有學術不端行為。 我們十分關心這題,不僅因為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這兩種疾病飽受關注,更因為這類事件可以探討的角度十分多樣。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一位記者在2年前報導指出阿茲海默學者Sylvain Lesné在研究中造假,那時廣受國內外媒體與公眾的關注。 這一集,我們藉著這兩個事件,和大家討論科學研究背後的運作邏輯,生物醫學研究做出來,如何被藥廠使用。從而看到,錯誤的、或虛假的科學研究,如何影響研究應用、科學媒體傳播。我們也試著從科學記者、科學家的不同視角,一起看科學和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角色。 ———————————— 本集精選: 🔍多篇腦神經退化研究被Science記者指出「一圖多用」?目前是否釋出調查報告?同一記者,兩年前報導過另一專家的阿茲海默研究有誤一篇研究就能誤導藥物開發16年?藥廠才沒這麼笨研究造假,最終損害的是公眾信任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gcSYcjErj5g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媒體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製作/剪輯:小童 音樂: Arr Bryan Teoh - I Got a Stick Kevin MacLeod - Magic Scout - Far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5 dk.

Fragman

Hakkında

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獨立製作錄製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與社會的交界之處,需要良好的溝通。 名字有「科學」,但不止於「科學」。不只是What,我們也在乎Why與How。我們用這檔節目,邀請你一起探索「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邊界、意義與可能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Beğenebilirsiniz

Uygunsuz bölümleri dinlemek için giriş yapın.

Bu şov ile haberdar kalın

Şovları takip etmek, bölümleri kaydetmek ve en son güncellemeleri almak için giriş yapın veya kaydolun.

Ülke veya bölge seçin

Afrika, Orta Doğu ve Hindistan

Asya Pasifik

Avrupa

Latin Amerika ve Karayipler

ABD ve K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