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吃魚救海洋,「年年有鰆」打造食魚教育基地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喜歡吃海鮮的你,懂海鮮嗎?

台灣人喜歡吃海鮮,聯合國糧農組織曾進行調查,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吃了34公斤的海鮮,是全球平均值的1.9倍,排名第四!但我們只知道海鮮要挑新鮮、品質好的,卻很少了解這些海鮮是怎麼來到餐桌,牠們是本地海產還是進口?是養殖還是野生?養殖魚苗如何獲得、吃什麼飼料、水源如何管理?野生的又是怎麼捕捉、是否已有生存危機?

吃海鮮沒有不好,但要聰明吃。因此澎湖有群青年組成了「年年有鰆」工作室,從澎湖在地的漁產著手,帶領民眾從海鮮認識海洋。



走進了隱身在澎湖五德社區一間三合院內的工作室,是年年有鰆創辦人巫佳容攜手團隊打造的複合式食魚教育空間,結合住宿、閱讀和體驗活動。大廳旁的椅子上擺放大隻的魚娃娃,是他們特地製作的教具,教導民眾如何辨識臭肉魚(小鱗脂眼鯡)和其他外表相似的魚類。

巫佳容指出,澎湖銷售的臭肉魚干產品,幾乎來自鄰近的嵵裡社區,因此工作室開發出敲臭肉魚乾的體驗行程,讓來訪遊客認識以往澎湖人如何保存魚貨、辨識臭肉魚,並學習魚乾料理方式。現場也提供鍋碗瓢盆與各種調味料,可以立刻烹調,現學現吃。



至於工作室名稱「年年有鰆」當中的「鰆」字,是指康氏馬加鰆,也就是土魠魚。巫佳容表示,土魠是澎湖最具代表性的魚類,也是冬季的重要魚貨,過年前後澎湖的家家戶戶都會購買最「著時」、肥美的土魠。但如今漁業資源枯竭,土魠產量也逐年下滑,所以工作室特地以「鰆」字命名,希望年年有魚,歲歲有土魠。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節目特地走訪澎湖,年年有鰆創辦人巫佳容將告訴您,他們如何將澎湖的傳統漁法,以及吃海鮮要吃當令、吃在地的原則,化為活潑的體驗活動與課堂教案。







若要收聽兒少不宜的單集,請登入帳號。

隨時掌握此節目最新消息

登入或註冊後,即可追蹤節目、儲存單集和掌握最新資訊。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