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個喇叭!緬甸街

緬甸街主廚
鳴個喇叭!緬甸街

華新街,人們口中的「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聚集緬甸移民的街弄。 1960年後,許多緬甸移民因排華事件來台,定居中和華新街。街上這些跨境移動的故事,和迷人的南洋美食,承載著在地移民的習慣、鄉愁與日常。我們想要紀錄的正是這個社區的共同記憶,和正慢慢改變中的華新街。我們在透過滇緬料理、街區走讀、深度體驗、podcast與地方誌《緬甸街》,挖掘緬甸街,書寫緬甸街,從在地人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探索屬於這條街的生活文化。 😋 FB 很多美食👉 https://www.facebook.com/mpculture.tw 😎 IG 很多幕後花絮 👉 https://www.instagram.com/mpculture.tw/ 😘 網站很可愛 👉 http://www.mpculture.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24 JUL

    EP 64 - 「以前看著媽媽做娘惹糕的背影,我還暗自發誓長大不要做娘惹糕」 ft. 偶素馬來妹 許云繽

    現在以「娘惹糕」甜點為人熟知的馬來妹 #許云繽,其實以前曾經暗自發誓長大絕對不要做娘惹糕。 出生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馬來妹,從小在廚房看著媽媽每天一清早起床蒸娘惹糕,加上在家得要幫忙包裝娘惹糕,這一塊塊從小看到大的娘惹糕,在客人口中是美味的甜點,但在小孩眼裡看久了只剩下膩感。(這點跟身為破酥包女兒的我也非常有感,從小包到大的破酥包,現在要叫我每天吃就是懲罰阿……) 「剛開始來台灣其實是為了逃離家裡。」馬來妹笑談當初來台灣的理由,外表披著是想要離開家裡向外探索馬六甲以外的世界,內裡實際是一場青春追愛行動,為了挽回曾經的前任,一路讓他決心從馬六甲飛到台北城。 不過來台灣沒多久,原本的浪漫愛情線,很快在認清現實後,劇情直轉成女力創業線。 馬來妹的創業人生,在進入大學後展開,馬來妹先在網路上賣起馬來西亞家鄉菜開始,向同校的學生兜售。而且起初為了不要步上媽媽的後塵,賣的不是娘惹糕,是馬來西亞的傳統西點和塔類,慢慢在校園累積忠實顧客後,也賣起了椰漿飯和馬來西亞風味的便當。 是直到遇見了現在的台灣老公,才在搬離宿舍後,重拾媽媽的經典手藝,賣起娘惹糕,而且沒想到一賣就賣到了現在。 - 本集節目邀請到 #偶素馬來妹 的云繽跟我們從他來馬來西亞到台灣後,在台灣創立偶素馬來妹品牌的創業路,此外也分享了他最想念的家鄉娘惹菜。 「娘惹菜」是馬來妹家鄉馬六甲獨特的飲食菜系,融合華人與馬來菜的特色。 有關「峇峇娘惹」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 15-17 世紀鄭和下西洋,因為身為男性的「峇峇」長年經商不在家,家裡就由身為女性的「娘惹」包辦,其獨特的美感與創新色彩,影響範圍包括食物、服裝到建築,是數百年來東西方貿易與文化的橋樑。 從小在馬六甲長大,雖然自己不是娘惹後代,但飲食習慣深受娘惹菜的影響,像是馬來妹外婆的招牌菜「豆瓣燜豬肉」、「娘惹泡菜」和「乾咖哩雞」,都是一家小孩最喜歡的家常菜。每次外婆只要煮這些菜,總能吸引一大票小孩清空好幾碗白飯。 想更瞭解馬來妹來台後怎麼賣起娘惹糕的故事,還有娘惹菜是什麼,現在就去收聽本集 Podcast! -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 🚩上週開始報名的娘惹家宴,受到許多朋友的熱烈支持,現在只剩下個位數的少量名額,不要說沒有提醒各位,想吃娘惹菜的朋友記得不要錯過!! ► 詳閱活動報名資訊:https://a.ecpay.tw/kD6 -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0 min
  2. 19 JUN

    EP 63 - 「我小時候以為緬甸的東西,就是台灣的東西。」ft. 萬利家的緬甸街混血孫女 Janel

    「每次跟同學聊到寒暑假要回去外婆家,大家回家可能短至二三十分鐘,不過我每次回外婆家一趟至少都要 15 小時以上。」 我們在台灣經常在談新住民議題時,有時候其實很難想像新住民在寒暑假的時候,如果想帶自己的小孩回到家鄉去認識娘家的家人,或是去接觸媽媽母國的文化,實際上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 像是嬰兒時期,媽媽得要擔心小孩能否適應長途飛機,也許是哭鬧怎麼解決,或是容易耳鳴怎麼辦。 或是小孩長大到國高中後,開始煩惱的人變成孩子本身,畢竟長到了愛出去玩的年紀,卻發現媽媽回鄉的行程大部分都是在跟家人、老朋友敘舊吃飯。 從媽媽的角度這趟是難得的探親返鄉之旅,當然要好好的把朋友都見過一輪。不過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跟媽媽的返鄉行程難免覺得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 / 之前很少跟大家分享到,萬利自己的家族裡就有多重的遷移文化背景,不光只是緬甸和雲南的背景。像是二姐從緬甸跟著爸媽來到台灣後,後來又嫁到美國加州,跟非裔美國人結婚、生小孩。 而今天節目的主角 Janel ,也就是萬利我的姪女。Janel 和他的姐姐從小在美國出生,在他們還小的時候,每年寒暑假都會跟著二姐一起回來台灣。在緬甸街也是幾乎在地居民都認識的人物。 由於他們兩姊妹好認的外表,每次他們回來台灣,街區居民就會跟萬利家人提到「喔!你家孫女又回來喔!」 / 「我小時候以為緬甸的東西,就是台灣的東西。」對 Janel 來說,街區上的魚湯麵、烤餅,是他們印象中的「台灣菜」。 長年往返在台灣和美國兩地,還有身上融合的「緬甸x雲南x台灣x美國x非裔文化」,他們如何探索自己的身分認同,做為阿姨的我也非常好奇。(尤其阿姨本人也是在從事相關領域工作) 今天這集 Podcast 除了參雜了身為阿姨 的私心,我們也跟 Janel 聊到,像在美國加州這樣一個匯集多元移民的大城市中,他們在校園裡會接觸到的同學都來自哪些背景?在加州校園裡,是不是也像台灣現在在課綱裡有關於多元文化族群的討論? 期待藉由這集節目,帶大家出走台灣以外的移民視野,看見「離散」帶來的影響如何作用在不同世代身上。 / 這集錄音的時候真的充滿感動,覺得自己的姪女可愛又有長大的成熟感,非常推薦大家力馬收聽去! / 📌 上架平台更新!在許多聽眾敲碗之下,現在在 Youtube Music 上也可以收聽《鳴個喇叭緬甸街》Podcast 囉! 歡迎大家追蹤追起來 👉 https://www.youtube.com/@mpculturetw /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9 min
  3. 24 MAY

    EP 62 -在緬甸拍片是件瘋狂的事?:小而團結的緬甸紀錄片社群 ft. 緬甸紀錄片導演翁明 Aung Min、製片 杜篤嫻 Thu Thu Shein、製片 林孫烏 Lin Sun Oo (ENG)

    (本集為全英文訪談。This episode was recorded in English) 「有時候,我覺得在緬甸當一個影像工作者,是一件很瘋狂的事。」 緬甸動盪的社會、高壓的審查制度,考驗著影人們如何創造新的可能性。 有限的資源、稀缺的人才,也考驗著整個產業如何長久的走下去。 緬甸 Tagu films 創辦人與製片 Lin Sun Oo 談到,即便是在緬甸 2021 年政變以前,拍片本身就是一條艱難的路。 政變後拍片,要學會如何躲避軍警的質疑,跑到鄉村拍片要花更長的交通時間。政變前拍片,得從做中學開始,慢慢在一片荒蕪中,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角度,得直視自己想說的故事是什麼。 / 紀錄片到 2010 年才逐漸進入緬甸影像工作者的視野,剛開始大家對於紀錄片是什麼還是一團困惑,看過紀錄片的人也不多。 影展策展人與製片 Thu Thu 說,在過去,如果要稱上可以類比紀錄片的片子,多半只有官方的政治宣傳片。他自己也是到了捷克電影學校後,才打開了對紀錄片的認識、看見紀錄片承載的「真實」力量何以反映我們生活的世界。 / 對照緬甸紀錄片的發展時間,會發現他跟緬甸民主化的十年緊緊重疊,從 2010 年軍政府結束統治後展開,到 2021 年又因軍政府掌權開倒車。 不過,影像創作在這個環境嚴峻的時代,沒有後退,而是綻放出更多元的樣貌。例如,把自己的診所當作攝影棚的醫生和導演 Aung Min,他長期以來在自己診所開班授課,教學生怎麼拍紀錄片。 作為一個創作者 Aung Min 認為,「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No trauma, No art.)」 「雖然說我是一名醫生,不過從某些角度來看,當醫生並不是我真正的興趣。我真正感興趣是人,我想了解人如何運作、如何思考、經歷過什麼創傷,帶給他們如此巨大的不安全感。身為一名醫生,我從周遭的病人和親朋好友看見他們生活的環境,這些在我看來,是最能直接理解整個社會樣貌的素材,也啟發了我想拍片、說出這些人故事的動力。」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在上週末正式圓滿落幕!其中今年緬甸作為焦點主題國,也有超過五位以上的緬甸影人來台。我們很榮幸在今年與 TIDF 的合作中,我們也緊緊把握這次的機會採訪了三位緬甸影人! 這次採訪跟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是,做為主持人,過去我們已經做過許多從政變切入的訪談,但這次在規劃訪綱時,我們更想帶出紀錄片創作者在緬甸的實際樣貌,他們被誰的作品影響?怎麼會一腳踏入紀錄片圈?還有在有限資源下,他們怎麼凝聚獨立電影的社群? 政變帶來的時代轉折是真切實際的,不過在這集節目中,我們想回到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創作者,在這個時代下,緬甸影人「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如何凝聚成巨大的能量,向世界發聲? - *本集為全英文訪談。This episode was recorded in English* -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Soundcloud/SoundOn/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6 min
  4. 9 MAY

    EP 61 - 回到緬甸偏鄉學校當老師,我看見緬甸學生的無懼,也修復了我的緬二代魂! ft. 南勢角靈糧堂 馨文、珍蝶

    跟著外公在緬甸街吃遍美食,出生在台灣的緬甸二代馨文,小時候就被緬甸的魅力包圍。家族裡的混合風情,讓她對各種族群充滿好奇,但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卻帶著困惑與質疑生活了好久。 「緬甸不好」,大人們的評價,幾乎成了她成長路上的定律。但馨文的心裡卻藏著對緬甸的熱愛和對身份的掙扎。 2017 年, 教會服務隊的身份帶她重回緬甸,在教課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他感受當地人的善良和單純,也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認同。不過世界變化得太快,疫情政變一次襲來就是三年,讓她的緬甸服務計畫幾乎泡湯。 在這三年內,她重拾學習緬甸語,進步神速。也在 2023 年總算得以返鄉緬甸時,看到原本教室裡的緬甸學生拿著鍋碗瓢盆來保衛自己,感受到他們不安背後的勇敢。他發現,跟著學生站在一起,反倒恐懼消失了。 這集我們邀請到長期參與緬甸偏鄉教育服務隊的馨文,還有他的緬甸學生珍蝶!聽他分享他以服務隊老師的身分重回緬甸,如何找回對緬甸的認同,還有他在學生身上看見的勇敢,是什麼原因讓珍蝶從緬甸偏鄉到台灣求學,「馨文老師」如何鼓勵建立自信,在面對語言挑戰和一切陌生的事物時,持續追逐夢想。 這是一段交雜緬二代身分與台灣夢想的相遇與追尋,現在就立馬收聽這兩個可愛師生的故事!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4 min
  5. 22 APR

    EP 60 - 用紀錄片接近當代緬甸的真實 ft.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節目策劃 鍾佩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緬甸的電影或紀錄片? 早在緬甸電影的黃金時期,尤其在 1960 年代以前,在緬甸仰光至少有超過 400 個影院、每年有超過 80 部新片推出。雖然說在 60 年代政變後,因為言論緊縮和審查制度,能夠上院線的緬甸電影產量早大幅滑落下降至 10 部以內。 即便過去緬甸曾有著這麼熱鬧的電影生態,但主編自己先承認,雖然做緬甸街和東南亞文化工作這麼久,曾經看過的緬甸片子用十支手指就能數出來。對於緬甸的電影世界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陌生。 除了對劇情片很陌生,對緬甸紀錄片更是一無所知。回溯緬甸紀錄片的發展其實是非常近代的事,大約是從 2010 年開始,紀錄片這個影像媒介,才逐漸進入緬甸影像創作者的視野裡。 特別當今緬甸獨立電影不只資源極少、限制又超大,這群在緬甸的影像工作者,是如何透過在地影展和電影教育機構持續創作? 在今天這集 Podcast 中,我們很開心可以跟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一起合作,與節目策劃佩樺一起聊聊今年他們為什麼在「焦點單元」中選擇了緬甸?! 除了會跟大家聊聊緬甸紀錄片的發展小歷史外,佩樺也將不藏私分享影展團隊在 2021 年政變後,親自拜訪仰光電影社群的幕後故事! 以及各位觀眾最關心的問題:在今年 26 部緬甸紀錄片中,有哪幾部是必看的片子?一次通通跟大家詳細推薦解說! - \\ TIDF 特別合作 #電影票抽獎|活動規則 // ⏰ 即日起至4/30(二)12:00PM止 ➊按讚「鳴個喇叭緬甸街」粉絲專頁 ➋並在底下留言區標註 1 位好友,留言:「跟我一起去看緬甸紀錄片!」 ➌ 5/1 前抽出 3 位幸運得主公告在留言處,每位皆可獲得【#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單場兌換券 2 張】! ✦ 每位留言的朋友,我們也會貼心分享這次影展的緬甸片單,還有 5/15 集結 6 位緬甸影人的特別講座資訊給你 ✦ - ▀ ▙ ​ ▝▚ ​ ​ ——— ​ 𝟮 𝟬 𝟮 𝟰 𝗧 𝗜 𝗗 𝗙 ——— ▘ ▞ ▘ ▜ ► 5.10-5.19 ► 國家影視聽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Soundcloud/SoundOn/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1 min
  6. 9 APR

    EP 59 - 特地飛回緬甸學做印度菜 🇮🇳 緬甸街健美老闆劉大哥 從攝影師到餐廳老闆的創業之路 ft. 旺旺來亞洲咖哩屋 劉大哥

    如果你來過緬甸街,其中一家不能錯過的必吃料理就是:「旺旺來亞洲咖哩屋」的印度香米飯!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老闆劉大哥不只是一家餐廳老闆,以前他還曾經健美先生!!(有讀過《緬甸街》雜誌第五期的讀者們,裡頭旺旺來也曾是訪談店家之一) 從小在緬甸仰光的「小印度」長大,劉大哥交的朋友多是印度人︑吃的菜也以印度菜為主︑對印度的傳統習俗也相當熟悉。 這次的訪談中,我們不只跟劉大哥聊了他當初創業的歷程。從決心接下朋友頂讓的店面,還特地回到緬甸學習印度香米飯的製作,保留印度人最傳統的烹飪方式。 除此之外,我們還跟劉大哥談起他早期到日本的工作經驗。這點其實在我們過往在緬甸街訪談也有發現,當初從緬甸移居到國外的緬甸人,除了臺灣之外,日本也是很熱門的目的地。 作為新北美食比賽的常勝軍,劉大哥除了有著擄獲大家味蕾的好廚藝,他的故事短短一篇文章濃縮不了。這集節目劉大哥將會聊聊他一路從緬甸到日本,做起攝影師、在餐廳打工,再從日本回到臺灣打拼、當起老闆的各種幕後故事,讓劉大哥用說的,跟你慢慢分享! . 👩‍💻 各位聽眾們敲碗 podcast 的心聲我們接收到了!接下來,我們將會把我們主編筆電庫存的的緬甸街寶藏故事,一一地翻出來分享給大家聽! . ◈ #緬甸街推薦 #旺旺來亞洲咖哩屋 ◈  營業日期:週一至週日。週四公休 營業時間:10:00-14:30、17:00-20:00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 主廚推薦招牌:印度香米飯配咖哩雞腿、印度餅佐咖哩、印度冰、酸奶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Soundcloud/SoundOn/KKBOX/ Firstory ▶︎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5 min
  7. EP 58  - 來自緬甸南北的緬甸街女兒終相遇!跟媽媽合作煮一場家宴,讓我開始回溯自己的家庭遷移故事 ft. 三季新夥伴 金英

    11/10/2023

    EP 58 - 來自緬甸南北的緬甸街女兒終相遇!跟媽媽合作煮一場家宴,讓我開始回溯自己的家庭遷移故事 ft. 三季新夥伴 金英

    停更已久的鳴個喇叭 podcast 終於再度回歸了!!!這次我們不只會帶來全新 10 集節目,還製作了全新片頭要來與大家分享來自緬甸街的故事! #緬甸街女兒跟大家問好! 回歸的第一集,我們也想與聽眾以全新的狀態見面!在緬甸街耕耘文化工作這麼久以來,除了我們透過各種方式向外地朋友推廣緬甸街獨特的移民飲食文化外,更多時候我們更像是受到街區照顧的緬甸街女兒。 尤其在三季開幕之後,與街區只有一個馬路的距離,導覽時常去造訪的店家老闆和合作已久的緬甸背景居民們,也有機會常來三季走走坐坐,不管來店裡跟我們分享經營生意的老闆經、傳授給隱藏版的緬甸菜手藝、時不時餵養我們的美食,還有幫忙店裡小從螺絲大至空間翻修,都是有這些眷顧,才讓我們能夠ㄧ步步走到現在,也讓我們感受到多年來的累積是有價值且真切的。 還有,隨著我們重新開錄 podcast ,趁著三季的地利之便,我們也就更有機會邀請到更多以前難以邀請到的街區店家老闆、緬甸移民朋友來到 podcast 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有趣故事! #鄭重介紹第三位緬甸街女兒 aka 三季新夥伴 #金英 所以,在新的一集中,我們首先邀請到三季今年最重要的新夥伴— 金英,來跟我們聊聊他跟鳴個喇叭認識的淵源,還有金英加入團隊後的幕後故事! 我們跟金英的緣分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金英也是從小出生在緬甸仰光、十歲來到台灣,我們一個來自北部小鎮、一個來自南部大城,在緬甸街住了這麼久從來都沒有見過、也不認識。 是一直到去年我們舉辦了緬甸街導覽員培訓才因此認識金英,沒想到後來一路的發展讓我們一拍即合,而後當我們開了三季後也正式邀請金英加入。還有在今年四月舉辦的潑水節家宴,也很榮幸邀請到金英和他的媽媽一起加入主廚行列,分享他們家從仰光一路來台的遷移歷程。 從導覽員培訓課到加入團隊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這段緣份延續到今天? 緬甸街女兒睽違半年後回歸的首集 podcast,是現在立馬點開去聽吧!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Apple/ Spotify/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1m
  8. EP 57 - 當陽家宴幕後大公開 之 講了十年終於跟媽媽學會怎麼做醃菜

    26/04/2023

    EP 57 - 當陽家宴幕後大公開 之 講了十年終於跟媽媽學會怎麼做醃菜

    過去從來沒有做過私廚體驗的我們,要籌備一場場緬甸街家宴真的是一件超級大工程。 不管是從菜單設計、故事劇本設計、採買備料、空間營造每個環節要如何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體驗,每個細節仰賴幕後團隊的默契,還有每場結束後的細節調整,真的是只有做了才知道可以怎麼更好。 一月初我們籌劃當陽家宴的時候,為了好好還原在當陽餐桌上能吃到的家鄉菜,真的是卯足全力。 如果已經參加過家宴的朋友們,一定會聽過我反覆跟大家強調「醃菜炒肉」這道菜對我自己,還有我們家的重要性。作為這道菜最關鍵的食材「雲南醃菜」,非常誠實跟大家說,在嚐遍台灣各個雲南餐廳的醃菜炒肉,我心目中 100 分的醃菜就是我媽媽醃的辣醃菜,地位穩坐 TOP 1,無人能輕易撼動。 但是在籌備家宴的過程中危機來了,媽媽牌醃菜存量嚴重不足,用錢買也買不到 😱 。以前常在嘴上說想學十幾年的醃菜,這下子不學不行,為了讓客人一嚐什麼才叫好吃的醃菜炒肉,我們決定直接自己醃起來!(所以二月初來到三季的客人可能偶爾有看到三季變成醃菜加工廠 😆 每天都在處理大桶堆成山的芥菜) 一邊揉菜一邊問老媽 👩🏻:「媽,你會不會覺得我現在很活該啊?以前你叫死了我們都不幫忙,現在逃不過了才開始跟著你做醃菜。」 👵🏼:不會啦,只要你們願意學,什麼時候學都好。 坐在一旁看戲的老爸,保持一貫說得一口好菜的作風, 👴🏼:香料跟酒是關鍵啊,你要好好把份量跟比例都記好了,你媽的這些菜,以後就靠你做了。 耗時多天的備料醃漬。在媽媽的嚴格把關下,看著自己做完的醃菜罐跟媽媽往年做的醃菜、醃豆腐並排存放在家裡的醃製瓶罐區,那是家裡最不起眼,但卻存放在著最重要的媽媽味區域,突然覺得很慶幸自己找到了逃避不了學習媽媽味道的理由。 這集節目是我們睽違兩個月以來的節目更新 😆🤣😂 感謝聽眾熱情催播。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在籌備這好幾場家宴前後最真實的心得,歡迎各位聽眾們記得邊聽手邊要有東西可以配著吃,不然怕你們太餓 XDDD -------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 收聽平台:https//linktr.ee/mpculture ------- ▒ 🔔 五月家宴加場啦 🔔 ▒ 場次 5:05/05(五)19:00-21:00 場次 6:05/20(六)19:00-21:00 場次 7:05/21(日)19:00-21:00 ◼︎ 家宴地點:三季 sanji teahouse 2F(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二段 22-1 號) ◼︎ 因場地較小,超過四人以上預約,請先私訊「鳴個喇叭緬甸街」粉專客服。 ◼︎ 若有私人包場預約需求,歡迎私訊「鳴個喇叭緬甸街」粉專,將會有專人與您接洽。 ▒ 手刀報名緬甸街家宴 ▒ https://forms.gle/8JjuAaT8mewZB8zRA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3 min
4.9
out of 5
55 Ratings

About

華新街,人們口中的「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聚集緬甸移民的街弄。 1960年後,許多緬甸移民因排華事件來台,定居中和華新街。街上這些跨境移動的故事,和迷人的南洋美食,承載著在地移民的習慣、鄉愁與日常。我們想要紀錄的正是這個社區的共同記憶,和正慢慢改變中的華新街。我們在透過滇緬料理、街區走讀、深度體驗、podcast與地方誌《緬甸街》,挖掘緬甸街,書寫緬甸街,從在地人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探索屬於這條街的生活文化。 😋 FB 很多美食👉 https://www.facebook.com/mpculture.tw 😎 IG 很多幕後花絮 👉 https://www.instagram.com/mpculture.tw/ 😘 網站很可愛 👉 http://www.mpculture.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