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信仰教育-胡志彊牧師+有影無聲文章分享-詹俊裕長老

胡志彊牧師+詹俊裕長老
成人信仰教育-胡志彊牧師+有影無聲文章分享-詹俊裕長老

胡志彊牧師和詹俊裕長老長期以來,自許為* 動口和動手二人組* 模式.每天分享文章和錄音, 胡牧師自2022-0705開始四個podcast節目至2025-0705共提供超過4,000份各類型節目和文章分享. 如今再用*以馬忤斯二人行*心志(路加福音24:13-35). 自2024-0730 期盼再作新創意嚐試--:我找到了,幸福之道(生命之道)--詹俊裕長老文章. 希望能藉由app主動分享和保留在雲端數位庫中,方便流傳查閱和福音推廣,歡迎聽觀眾兄姐們指教. 花蓮 北埔基督長老教會宗教信仰教育-成人教育(主日學)課程- 想自聽-獨樂樂 或 快分享-眾樂樂! 歡迎您按鍵傳信息,只為主福音;願上帝祝福您!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幸福之道-20250719幸福人生的三三三修行秘訣!

    12 HR AGO

    幸福之道-20250719幸福人生的三三三修行秘訣!

    有影無聲 :我找到了,幸福之道--詹俊裕長老文章分享 幸福人生的三三三修行秘訣! 現實生活中常看到許多人因一件偶發的小事,與人爭執,心生不快,從此記恨在心,甚至因為這個不快而失去許多美好的生活,導致在身上積累下不好的病因,自己卻不自覺,實在是既可憐又可悲啊! 在Reels上的“道法自然”說: 沒有“戒”,就會被慾望牽引; 沒有“定”,就會被念頭擺佈; 沒有“慧”,就無法知見本源。 修行不是壓制慾望,而是看穿它的來處,且不再隨它奔走。 在修行的道路上,到底要修什麼?想和大家分享“三個3”的修行: 一. 放下三種心,人生越來越好: 1. 放下計較的心: 斤斤計較是小聰明,懂得不計較才是大智慧。有句話說: 幸福的人往往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2. 放下執著的心: 我們這一生要做的事很多,遇見的人也很多,過往的經歷可以轉化成我們的經驗,可以磨練我們的心性,但是,切不可太過執著。一念放下,萬般自由。每個人都需要學會放下,放下越多,活得越自由。 3. 放下欲望的心: 萬事由心起,看淡一身輕。一個人聰明的活法是向內求,回歸內心的清淨和安寧。世界紛繁皆由心生,若心無雜念,則行事坦蕩,無懼無畏。 二. 家有“三不動”,日子一定棒! 1. 家中不動怒,福氣自然來: 一個家庭千萬不要輕易動怒,怒氣越盛,災難越多。所以,先把自己的心平和下來,安頓好自己心中的怒氣,就是安頓好家裡的福氣。 2. 家中不動怨,禍患自然離: 老話説: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凶子。 遇到事情就要想辦法去解決,千萬不要沒完沒了的抱怨。如果一個人滿身的怨氣,必然會受到負面情緒的暗示,最終會招來災難和禍患。相對的,越是積極向上,和睦相處的家庭,能量就越溫暖,幸福力就更強。 3. 家中不動欲,知足常樂: 綾羅綢緞不過上下一身, 美味佳餚不過一日三餐, 高樓大廈不過臥榻三尺。 我們需要的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多,能夠家人相守,一家人無病無災,平平安安的,這就是莫大的福氣了! 所以,如果一家人都能夠互相體諒的“不動怒、不動怨、不動欲”,日子想不順都很難! 三. 曾仕強教授說:想要活得輕鬆自在,你得放棄三樣東西: 1. 放棄爭辯: 道德經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你要明白,人活著一定是為了完善自己而做事,不是為了和別人爭輸贏而做事,想清楚這一點,你做任何事都不會迷茫。 2. 放棄糾纏:人最愚蠢的事就是總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讓自己心煩意亂,深陷情緒的泥沼中,所以,遇到任何不值得的人和事,能夠及時脫身才是明智的選擇。 3. 放棄逞強: 不管什麼時候,對自身能力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認知,累了就休息,睏了就睡覺,不必強迫自己事事都要做到第一,人無完人,有缺點才正常啊! 聖經馬太福音22:37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38.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39.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40.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詹俊裕寫於 20250719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min
  2. 幸福之道- 20250718需要的比想要的更重要!

    13 HR AGO

    幸福之道- 20250718需要的比想要的更重要!

    有影無聲 :我找到了,幸福之道--詹俊裕長老文章分享 需要的比想要的更重要! 總是有人問: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蔡瀾說:“其實,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統一的答案。你視若珍寶的東西,可能別人棄如敝履;你棄如敝履的東西,別人卻小心珍藏。 事實上,這世上根本沒有最重要的東西,只有你最需要的東西。你的欲望就是你的煩惱,你的缺點就是你的弱點,就像人在飢餓的時候,只有一個煩惱,那就是吃飽,可一旦吃飽了,就會有無數個煩惱,從希望到欲望,從欲望到絕望,從絕望到無望,到最後面臨死亡時卻對一切都釋然了!”。 Reels的短片上說: 鄧麗君唱了一輩子的情歌,沒有得到愛情; 瓊瑤寫了一輩子的愛情小說,也沒有得到愛情。 仔細想想,愛情和金錢哪個重要? 餓了,吃飯重要; 累了,休息重要! 生病時,健康重要; 缺錢時,錢重要; 單身時,情重要; 口渴時,水重要。 人生不是什麼重要,而是需要什麼,什麼就重要。 錢,讓你在人間有尊嚴; 情,讓你在人間有意義; 人生短短幾十年,年輕的時間也有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去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當下,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事實上,個人認為,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的過程,在生死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如何善用時間經歷各種順逆成敗,並讓自己在逐漸成長、成熟中邁向成功,進而活出自己喜愛的生活。 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曾說:“ 生氣是因為你不夠大度, 嫉妒是因為你不夠優秀, 悲傷是因為你不夠堅強, 鬱悶是因為你不夠豁達。 記住: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源於你的弱小,唯有強大自己才能夠百毒不侵。”。 然而,在現實的人生旅程中,我們何嘗不是在經歷“生氣、嫉妒、悲傷、鬱悶”後,逐步邁向“大度、優秀、堅強、豁達”呢?只是,有很多人雖然走完一生,卻仍然無法改變自己,讓自己能夠百毒不侵。 其實,人就是人,我們不是神,不可能要什麼就有什麼。我們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決定權在你自己,只要設定明確目標Target,並透過各種教育訓練Education,進一步採取積極的行動Actions後,定期評估Measurement績效,以利隨時調整改善,如此週而復始,自然能夠得到最大的成果。 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跌倒時的傷痕,而是跑到終點才發現一開始就選錯了路。有人耗盡數十年打磨技藝,卻不知道行業早已衰敗;有人拼命擠進不適合的圈子,最後只換來滿身疲憊。 努力本身沒有錯,錯的是矇著眼睛向前行,錯把想要當需要,把戰術的勤奮當做戰略的正確,我們總以為跑得越快,離成功越近,卻忘了:方向錯了,每一步都是遠離。 人生沒有回頭路,止損比死磕更需要勇氣,務必提昇認知,重新校正方向,或許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畢竟,看清方向(需要)比拼命趕路(想要)更重要。 聖經詩篇27:1說: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我還懼誰呢? 馬太福音6:31說: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32.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33.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詹俊裕寫於 20250718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min
  3. 幸福之道-20250717開悟之人敢于空、敢于靜、敢于離!

    13 HR AGO

    幸福之道-20250717開悟之人敢于空、敢于靜、敢于離!

    有影無聲 :我找到了,幸福之道--詹俊裕長老文章分享 開悟之人敢于空、敢于靜、敢于離! 人生在世,走過生老病死,加上七情六慾的經歷修行,能夠在這紛繁複雜的塵世中看空一切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然而,一旦觸及而開悟,便似超脫於萬象之外,尋得內心的寧靜與自在,甚至敢于無我無物,敢于一無所有,敢于失去一切。 1. 敢于空: 是一種放下的智慧,世間之人往往被功名利祿、恩怨情仇所困擾,執著于擁有,恐懼于失去,然而,開悟之人明白一切皆為虛幻,如夢幻泡影,正如六祖慧能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們深知:過多的追逐只會讓心靈疲憊不堪,唯有放下,讓內心歸於空靈,方能擺脫世俗的枷鎖。 東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歸隱田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一片寧靜的田園生活中尋得了心靈的歸宿,他放下了官場的名利紛爭,讓自己的心靈變得空靈,從而了無牽掛的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敢于靜: 是一種修行的功夫,在喧囂的世界中,人們常被外界的干擾所左右,內心難以平靜,然而開悟者卻能在紛擾中守得一份寧靜,他們像靜謐的湖水,雖波瀾不驚,卻蘊含著無盡的深邃。 諸葛亮在“誡子書”裡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開悟之人能在鬧市中尋得一方淨土,在喧囂中保持內心的澄澈,以靜制動,洞察世事的真相。 3. 敢于離: 是對一切表象的超越。世間萬物皆有其象,人們往往被這些表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質,但開悟者卻能透視現象看到本質,不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縛,就像六祖慧能在面對風動還是帆動的疑問時,一語道破“不是風動,不是帆動,而是人的心動”,他們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質中去探尋真理。 這種表象的超越,讓他們能夠以一種更加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敢於無我、無物是一種精神的昇華。 當一個人能夠摒棄“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將自己融入到整個世界中時,便會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在這種境界中,個人的利益得失已不再重要,而是以一種慈悲的心態去關愛眾生。 真正開悟的人明白:得失並非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他們敢于面對一無所有的境地,因為在他們心中,精神的富足遠比物質的擁有更為重要。他們以“空、靜、離”,無我、無得、無畏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讓自己的心靈得到解脫,了無牽掛的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們如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前行的方向,讓我們在塵世中也能感受到那份寧靜與自在,讓我們懷揣著一顆敬畏的心去追尋那開悟的境界,尋得內心的安寧。 現實社會中,每一個人的故事都不一樣,所以,別人的經歷可以參考,卻不必完全模仿,因為沒有對錯,自己活得坦然自在、快樂幸福就好。須知: 看透是一種領悟, 看淡是一種放鬆, 看開是一種快樂。 生活其實很簡單, 喜歡的就去爭取, 得到的就要珍惜, 失去的就忘記吧! 想多了都是問題, 想開了便是答案。 聖經傳道書1:8說: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9.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10.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11.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詹俊裕寫於 20250717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min
  4. 2023.2.7  鄭崇華的“實在的力量”+“利他的力量”

    1 DAY AGO

    2023.2.7 鄭崇華的“實在的力量”+“利他的力量”

    有影無聲 :我找到了,幸福之道--詹俊裕長老文章分享 鄭崇華的“實在的力量”+“利他的力量” 2022年12月6日天下文化出版社為有“君子企業家”稱號的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舉辦新書發表會:“利他的力量”及“鄭崇華演講集”。 鄭崇華董事長白手起家的故事受到眾多科技人士推崇,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先生曾公開表示:鄭先生就是我的role model(好榜樣),現年86歲的鄭崇華董事長帶領台達電從零開始,一路成長到全球舉足輕重的科技品牌,2021年營收達成3147億元。 2010年1月8日鄭董事長第一本個人自傳“實在的力量”出版,他在書中分享“台達電於近年轉型成長的進程,包括發展實際的節能解決方案,同時透過人才培育、能源教育、綠建築、線上教育課程,積極實踐社會參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先生說:他與鄭崇華同年出生,同因戰亂來到台灣,在這片土地生活63年。經濟學家熊彼得說,企業家的三個重要特質是:創業精神、擔當風險的勇氣、組織事業進行創新的本領。鄭創辦人不僅兼具,並且擁有更多。 個人會特別注意到鄭崇華董事長的書:“實在的力量”、“利他的力量”,是因為個人於2018年走出憂鬱之後,領悟出“快樂、利他、分享”的人生觀,因此非常認同鄭崇華董事長書中的論述,當然,他的成就我是望塵莫及啊! 在“實在的力量”中鄭董事長以“貢獻一己之長的樂趣”為自序。 “實在的力量”主要章節如下: 一. 成長--流離中鍛鍊心智: 早年流離的生活,雖然吃了不少苦,卻也鍛鍊了心志,豐富了人生。 二. 茁壯--蓄積創業能量: 每一份工作都認真吸收,機會來了,才有能力掌握。 三. 開創--在挑戰中站穩腳步: 創業維艱,面對問題、克服困難,再加上一些機運,終於站穩創業腳步。 四. 擴張--從台灣向全球開展: 本身的設計生產技術能力以及看準市場成長趨勢,台達掌握到新一波市場成長機會,持續擴充發展,邁開全球化的腳步。 五. 繁盛--尋求下一波大成長: 科技進步快速,市場不斷改變,除了自己研發、開發的產品,台達也從轉投資、合 作、併購的經驗中學習,尋求成長動能 六. 新生--發現綠能新商機: 台達不只生產節能產品,也親身實踐環保節能。沒想到,這份希望為環境多盡一點力量的心意,也讓公司從容面對環保規範,創造商機。 七. 深化--厚植技術與產品基礎: 技術和人才的根扎得深,基礎才會穩固。 八. 實踐--經營管理,以人為本: 管理者的責任在於培養一個理想的環境,讓公司內的同仁在公平合理的條件下發揮創意與才幹。 九. 有夢--共築生生不息的未來 : 企業不應該走短線,只顧眼前賺錢,而應把眼光放遠,了解未來市場的需要,開發製造對社會真正有價值的產品。 每一個人的人生際遇都不一樣,但是實實在在的“貢獻一己之長”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每天快快樂樂的做自己喜歡的事,若能再隨時幫助有需要的人,那就是成功的人生啊!因為“成功如果沒有快樂就不算成功”。 最近看到兒子欣浩在臉書上的po文,個人頗有同感: 在看到結果之前,好好享受過程吧!“比想要的東西更寶貴的事物一定會先出現在追求的過程當中”。 聖經約翰參書1:2說:親愛的兄弟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 詹俊裕寫於 20230207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min
  5. 2023.2.6  堅持是因為人的志向而不是人的欲望

    1 DAY AGO

    2023.2.6 堅持是因為人的志向而不是人的欲望

    有影無聲 :我找到了,幸福之道--詹俊裕長老文章分享 堅持是因為人的志向而不是人的欲望 有句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但也有句話說:一日捕魚,三日曬網。主要在提醒我們做事要有恆心,因此有句說: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我們總要清楚知道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吧? 在“御書房”裡有一篇文章說:一個人能不能堅持下去是因為這個人的志向,而不是這個人的欲望。個人深表贊同,所以在2022年11月出版了“不忘初心,愛您所愛”的新書作為自己70歲的生日禮物。 整理御書房的文章內容分享如下: 如果你的人品不過關,德行不過關,就很難有人支持你,你也很難賺到錢。 真正聰明的人都會善良的對待周圍的每一個人,德行修練永遠大於能力的修練。貪婪之心、不滿之心多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閃亮點,終究會把自己活成笑話。 真正成功的人是不求回報的,天天想著回報,做事就不會專心。一心想要得到回報的人,事情稍有不順就會放棄,只重眼前利益怎麼會成功呢?如果不努力積累,什麼都不會有,如果積累了,什麼都會越來越多,積少成多,積善成德。 還沒有積累就想要收穫是大多數人的毛病,沒有積累就想要財富,這是不可能的。真正高手的想法是:我就是要做這件事本身,要把這件事做到極致,至於回報、收穫卻從不去想,事情做好了,自然有回報。欲望小,甚至沒有欲望,只有自己“不忘初心”的志向。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有志向”,立定志向,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君子有志向就會一直做下去,有了志向就不會受外界誘惑,就會持續堅持,即使半途有誘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相對的,沒有志向的人,別人給個誘餌,或者在努力的路上看見了誘餌,可能就會轉變方向了!一個沒有志向的人走著走著就迷失了自己,忘記當初自己到底想做什麼,所以很難成功。 君子追求的是志向,要實現的是自己的志向;小人則不然,小人只有欲望,想實現自己的欲望,求不得就苦啊、苦啊的到處抱怨! 想起“菜根譚”裡有句話說:根深本固,其果必茂;淵源流長,其水必清;登高遠眺,其境必寬;養深積厚,其志必大。累積自己的實力,培養自己的謙遜,開展自己的氣度,如此,人生能充滿自信,成熟而穩重,人人見而歡喜!這樣,快樂成功就在你努力的當下啊! 聖經加拉太書6:8說: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9.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10.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 腓立比書4:12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13.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詹俊裕寫於 20230206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min
  6. 2023.2.4  近百年來的世代傳承及消費思維變化

    1 DAY AGO

    2023.2.4 近百年來的世代傳承及消費思維變化

    有影無聲 :我找到了,幸福之道--詹俊裕長老文章分享 近百年來的世代傳承及消費思維變化 最近在經濟日報上看到一篇由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盧希鵬專任特聘教授所寫“名家觀點--注意,Z世代來了”。Z世代指的是1996年到2012年間出生的人,全球約有20億人,占總人口約25%,這些人一出生就有互聯網和手機,成長在超連結的世界中,他們將陸陸續續進入職場並成為消費市場的主流,那麼,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呢? 1.少子化的威脅與挑戰:在這樣的人口結構下,大學需要的是轉型,而不是數位化,接著就是企業的轉型。 2.打電動的孩子進入了職場:這群孩子不適合給他們太難的中長期計劃,因為沒有耐性,一個專案做太久沒有結果,他們就不玩了。 3.超連結的世界:Z世代的人伴隨著互聯網而生,養成了凡事上網查詢的習慣,包括找工作、生活旅遊、購物。 4.有30兆美元的遺產等著他們去繼承:美國有研究指出,嬰兒潮、X世代所賺的錢最終會以遺產的方式進入到 Z世代的口袋中,但他們都不太上實體銀行,因此,銀行必須積極發展Fintech來因應。 近百年來大致可分為五個世代: 1.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是指 1946 年至 1964 年出生的人,同時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重建的苦難中出生的人,他們現在大多為社會上的經濟龍頭、高齡化代表。這個世代的人對品牌的忠誠度極高,較抗拒改變與轉型。他們的觀念裡較不存在”喜新厭舊”,對於長期使用的產品只會“越來越愛”。 2.X世代:1965~1980出生的人,精打細算、敢花錢、重品味:X 世代大多是高階管理者、中生代領袖,也是目前的活躍消費主力。由於人數眾多,現有龐大產值也高得驚人。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若以總收入的一半做為可支配所得來計算,X 世代每個月的可支配所得高達 430 億台幣,是青少年可支配所得的 11 倍。 3.Y世代:1980~1995年代中期出生,愛分享、重體驗、重評論:深受網路科技啟蒙的 Y 世代又被稱為“千禧世代”。由於經歷過經濟與科技的雙重繁榮,他們發展出強調創意、獨立性與重視享受的消費特徵,習慣以“文字”作為媒介的社交軟體,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Y 世代們樂於在網路上分享回饋,也非常看重產品性能的真實性。 4.Z世代:1996~2012出生,喜用網紅、短影音、快狠準的消費,常被稱之為“社群領航員”的 Z 世代,擁有明顯的個人獨特性,“衝動購物”也成為此世代的關鍵字。 身為“數位原生世代”的 Z 世代患有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就是害怕錯過的意思。 他們樂於嚐鮮與挑戰、深怕錯過任何最新的資訊。 5.阿法世代:α 世代(Generation Alpha)指的是 2010 年至 2025 年出生的一群人,同時也是千禧世代的孩子,他們是第一批完全生於 21 世紀的人,也是當今最年輕的世代。 α 世代也是最直接影響 Y 世代的一群人,或許他們並不是現在的消費主力,但他們的父母是。 聖經雅各書4:14說: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15.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 詹俊裕寫於 20230204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min
  7. 2023.2.10  “人生三見”是人一生修行的不同境界

    3 DAYS AGO

    2023.2.10 “人生三見”是人一生修行的不同境界

    ** **有影無聲 :我找到了,幸福之道--詹俊裕長老文章分享 “人生三見”是人一生修行的不同境界 “一代宗師The Grandmaster”是2013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描述的是詠春高手葉問及一眾武術家的故事。王家衛導演,梁朝偉、章子怡、張震、趙本山領銜主演。 電影中說:習武之人要經歷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一層功夫一層道理: 見自己--古云:人貴有自知之明。見自己,就是自知,懂得自省、接納自我。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長處。 見自己,才能真正做自己,將禀賦發揮出來。 見天地---從見自己到見天地,把自己的小我境界,提高到天地的大我境界。 見天地,知進退,胸懷豪邁,頂天立地。 見眾生---從見天地到見眾生,是漸漸向下走的過程;內斂鋒芒,懂得卑微,柔軟身段,甚至根植到土地裡。 散發出來的氣場,是謙和、淡然。 如果生命的過程是一種修行,見自己和見天地後,見眾生就是慈悲的覺悟。 見眾生,對世人報之以體諒與悲憫,對世道多一分看破與接納。 見眾生,學會放下自己;以眾人心為我心,以眾人見為我見,兩者合二為一。 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在網路上查詢“人生三見”,得到這樣的說明: 人生有三見: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天地是規律:陰晴圓缺,生老病死 眾生是人性:妖魔鬼怪,名利權情 自己是慾望:七情六欲,貪嗔癡念 見天地--知敬畏,所以謙卑, 見眾生--懂憐憫,所以寬容, 見自己--明歸途,所以豁達。 每一個人的人生遭遇都不一樣,但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卻是一樣的,離不開“規律、人性、欲望”,因此,每一個人都各修各的道,不是有句話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咱們井水不犯河水。因此,有高人說: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談到修養,想起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善是青松惡是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見青松不見花。 面上無嗔是供養, 心裡無嗔出妙香, 心中無塵無價寶, 不斷不滅是真常。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人的一生經過生老病死的歷程,該怎麼修、要怎麼行,每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因此,所有的結果都要自己負責、自己承受。 聖經馬太福音22:36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37.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38.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39.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40.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詹俊裕寫於 20230210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min
  8. 2023.2.9  當你老了!希望沒有任何的遺憾

    3 DAYS AGO

    2023.2.9 當你老了!希望沒有任何的遺憾

    有影無聲 :我找到了,幸福之道--詹俊裕長老文章分享 當你老了!希望沒有任何的遺憾 邦寧兄的群組中,可榮兄分享“抖音”的影片“當你老了!”,2022年我就年滿70歲,所以應該是“我已經老了!”,然而,“老是無聊的結果”,因為我覺得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不敢覺得我老了啊! 影片上說:比利時一家雜誌社對60歲以上老人展開一場“你最後悔什麼?”的問卷調查,統計出來的前五名報告,看過的人都沉默了! 1. 1.45%的人後悔“沒有重視身體健康”:在忙碌的工作賺錢生活中,常常睡眠不足,暴飲暴食,其實,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生病,有果必有因,所以,在可能的條件下,要盡量注意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的適當保養,確保年紀大了也能過上自由且快樂的生活。 2. 2.5%的人後悔“沒有善待伴侶”:一位大病初癒的長者說:婚姻的意義是當我半夜三更醒來,我口渴、我傷口痛,我只需捅捅身旁的老婆,我就有水喝了,這一口水,你說有多貴就有多貴,如果沒有幾十年的婚姻經營,這時候我上哪兒要這口昂貴的水喝。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吵吵鬧鬧當兒戲,50歲以後你就明白“老伴就是最貴的寶”,千金不換、世間難找啊! 3. 3.62%的人後悔“對子女的教育不當”:人生百年利于幼學,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在為以後的人生打地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個道理小孩子不知道,大人吃過現實社會的苦,應該都明白,在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要推他一把,在孩子貪玩懶惰的時候,教育他不能半途而廢,等孩子長大走向社會,自然會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 4. 4.73%的人後悔“選錯了職業”:小米創辦人雷軍説過一句話:站在風口上的豬都能飛起來。人選對了職業方向,也許能少走20年的彎路,大方向錯了,你再努力也枉然。一個人的成就往往取決于他的選擇。飛豬理論告訴我們:只要選對了方向,抓住了機運,人人都有被托舉上天的機會。 5. 5.92%的人後悔“年輕時不夠努力”:有句諺語說:肯吃苦,苦半生,怕吃苦,苦一生。20歲的貪玩,造就了30歲的無奈;30歲的無奈導致40歲的無能;40歲的無能奠定了50歲的失敗;50歲的失敗釀造了一輩子的碌碌無為。有些事不是看到回報才去付出努力,而是付出努力才有可能看到回報,要想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東西,就得付出別人捨不得的代價。年輕時就應該知道“現實世界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下層競爭越激烈,日子越艱難,越往上走,人越少,選擇越多,風景也越好,在該努力的年紀選擇躺平,換來的只會是一生的卑微和無奈啊!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墨寶寫著: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總在能堅忍耐煩、勞怨不避,乃能期於有成。所以,無論你處在什麼環境都要忘記背後,努力向前,正如聖經路加福音9:62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 聖經腓立比書3:13使徒保羅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14.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詹俊裕寫於 20230209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min

About

胡志彊牧師和詹俊裕長老長期以來,自許為* 動口和動手二人組* 模式.每天分享文章和錄音, 胡牧師自2022-0705開始四個podcast節目至2025-0705共提供超過4,000份各類型節目和文章分享. 如今再用*以馬忤斯二人行*心志(路加福音24:13-35). 自2024-0730 期盼再作新創意嚐試--:我找到了,幸福之道(生命之道)--詹俊裕長老文章. 希望能藉由app主動分享和保留在雲端數位庫中,方便流傳查閱和福音推廣,歡迎聽觀眾兄姐們指教. 花蓮 北埔基督長老教會宗教信仰教育-成人教育(主日學)課程- 想自聽-獨樂樂 或 快分享-眾樂樂! 歡迎您按鍵傳信息,只為主福音;願上帝祝福您!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