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谛悟思空谈:禅与冥想,解惑人生

人工智能,让人类在经验的套路里,越陷越深(上)

【微信终稿】

大家好,今天的「空谈」来聊聊人工智能。

这个词很时髦,因为涉及到一些技术知识,它的本质貌似不容易被看清。今天,一起来看看这里在发生什么。

问:Cico,你能先介绍一下,人工智能是什么吗?

C:人工智能其实有很多名字,比如模型识别、机器学习,但「人工智能」这个名字最好听,市场也最喜欢,因为这个名字特别响亮,听起来特别高大上。

这个东西的原理就是,在大量不同个例组成的数据集中,找到一些特定的模型/模式,然后基于这个模型,来对新的个体进行预测,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机器识别/人工智能。

说得更简单一点,人工智能就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

比如说,很多资讯app,通过你过去的浏览记录,分析你的喜好,给你推送新的内容,因为根据过去的记录,系统预测你会点击。

整个算法还是基于大量的数据/经验。

比如说,人工智能在图像上的应用,它的数据集可能有上百万张、上千万张图片,来训练它。

语音识别也是如此,可能用上千小时、上万小时的声音数据来训练它。

还有些算法号称能自主学习,比如红极一时的AlphaGo(阿尔法狗,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看似几乎不基于任何人类数据(AlphaGo Zero),而是自主地积累经验,但是下棋是一个强规则的东西。

强规则意味着套路越多,越容易赢。套路就是玩法。

下棋所动用的脑力,其实也是很机械的,但是这种机械性是很复杂的。虽然很多人总是认为下棋高手是绝顶聪明的。

但下棋总归是想法层面的,想法无论多么复杂,它总是机械的。

想法设计的目的是赢,那出于这个目的,无论这个算法设计再困难,机械性还在。

想法层面,一切都会变得极其复杂,但这无法掩盖想法总是机械性的。

更何况,除了自我炒作,AlphaGo 的意义何在?这跟人的智能无关。

这完全是一种人类思维模式的展现,那就是,“我”通过各种经验去提炼、找到模型。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工智能的确有很大的优势,对不对?

比如说,一个人一天能看100张图片,1000张图片,再多就受不了,但是计算机可以通过上千万张图片,来进行学习和训练。人只能有限的获取经验,但计算机理论上可以无限的。

在这一点上,确实人比不上计算机。

但我们得看到背后的思维模式,我们非得从所谓的经验中,去获得模式,然后预测未来吗?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那机器确实要超过人。

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总要基于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

为什么过去的经验变得如此重要?

或者说,过去为什么变得如此重要?

问:这好像是人的一种思维习惯,觉得吃一堑长一智。

C:但我们注意到没有,我们总是透过过去看未来,总是透过已有的知识来揣测未来,而未来又变成了过去的一部分。

似乎我们总是在这样一个模式中——

过去 - 经验 - 未来。

过去 - 经验 - 未来。

似乎我们总是活在想法中,活在过去。

因为从过去所投射的未来,

依然是过去的一种修改和延伸,

意味着我们这种所谓的“过去-经验-未来”这种模式,

它是一个死循环。

或者说,我们这种生活方式是非常机械的,极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