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episodes

粤音粤韵,讲述岭南文化故事

今日广东·乡音(粤语‪)‬ 羊城晚报

    • Arts

粤音粤韵,讲述岭南文化故事

    【名家说岭南】谢显扬:湾区今宵月正圆

    【名家说岭南】谢显扬:湾区今宵月正圆

    湾区今宵月正圆
    ——评谢显扬长篇小说《大湾恋曲》
    王培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自粤籍唐朝宰相张九龄写下这一深情吟唱,这奇丽无比的壮阔景象,便成为珠江湾区的千古绝唱。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而来,踏着新时代的鼓点,粤港澳大湾区横空出世。这龙腾虎跃的波澜壮阔、企业崛起、英雄辈出、新风拂面的景象,令不少作家为之感动,而欲一吐肺腑之言。广东作家谢显扬的长篇小说《大湾恋曲》,正是当中的一曲明月笛声,情深之至,韵味悠长。
    湾区文学的出现,是有历史必然的。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60%的大城市坐落在湾区,而湾区经济占世界的75%。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创造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与意大利、加拿大、韩国不相上下,甚至超过旧金山湾区,这相当于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GDP,超过一个中等国家经济体,可入列全球十强。根据最近发布的2021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共有99家企业总部坐落全球四大湾区,数量创历年新高。粤港澳大湾区已与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以及日本的东京湾区并驾齐驱,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
    正是在这样的一幅历史大背景之下,我们跟随谢显扬的《大湾恋曲》,在“千年古月照今人”的人文风情之中,漫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这方热土之上。人流、物流、资金流,把科技的最新成果带进湾区,形成许多经济新形态。在这里,我们相遇了留学归来的新一代,全国各地涌进的“新移民”,还有本地而又与世界各地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华侨先祖与后人。在作家笔下,有智造车间的工匠技师、激活岭南江海人文源流宝库的导游、智慧农业工程里的种养能手、美食坊中的烹饪厨神、家政服务的高级雇员、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谢显扬这部显然带有纪实色彩的长篇小说中,一个个经历不同的人物形象轮番出现,尽显“遍地英雄下夕烟”的风采。
    厚重的历史感,是《大湾恋曲》的亮点。谢显扬来自粤北山区,因而对张九龄开凿南雄古道,而畅通南北的历史特別熟悉。所以,在他笔下尽情展示了岭南与中原关系的历史变迁。在他笔下,秦始皇越秦岭、逐中原、破百越、征岭南,一统华夏版图;汉武帝南征北战,统一秦末分崩的南越疆域,再奏中华民族大团圆的主旋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粤籍大唐风度贤相张九龄,开启南北畅通的历史源流;而更多的历代贬谪岭南的中华风流人物,如承前启后将中原文化注入岭南文脉的苏轼,生发“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鸦片战争以降,珠江文明传承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基因,领“西学东渐”风气之先,孕育出更多撬动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南粤仁人志士……无数叱咤中华大地的南国英雄儿女,为寻求救国真理,把生命释放于长天大地,将理想贯穿于岁月长河,谱写悠远而凝重的华夏传奇,璀璨中华文明史册。
    浓郁的“粤味风情”,是《大湾恋曲》的另一亮点。谢显扬独特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广东的风土人情极为熟悉。在《大湾恋曲》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原汁原味”的“老广市井风俗图”。都说湾区创业者龙精虎猛敢闯敢干,这显然又同喜欢“生猛海鲜”有关。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畅游“鱼跃白蕉·鲈游四海”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节;入席百人海鲈宴,品尝“十全十味的白蕉海鲈鱼”;在欢快的粤乐声中,参加热闹非凡的“灯笼沙水上婚嫁”;随旅行团来到与白蕉广府人、客家人、疍家人迁

    • 3 min
    红石山下挑石灰

    红石山下挑石灰

    距罗镜街有1公里的罗镜河边,有个叫石淇湾的地方,那有一座石山叫红石山,全部由石灰石构成。红石山附近的村庄里,有好几家用红石山的石头生产石灰的石灰厂。每间石灰厂都有一个大炉子,那就是石灰窑。
    我小时候就住在其中一个村子里。我们村也有一间这样的石灰厂,就坐落在村边,距离红石山不足四公里。
    以前,南方山区像我们罗镜这地方,农民耕作水稻,都是用石灰作为主要肥料。普遍的用法,是在禾苗插到水田后,生长一个月左右便把石灰粉撒到禾田里,接着有专人,一般都是以妇女们为主,用脚来回拨拉刚撒下的石灰粉,将其与土壤融合,以便禾苗吸收。之后,禾苗就会蓬勃生长。村民们都说,用红石山的石头烧出来的石灰,耕作出的稻米颗粒饱满,稻米煲出的饭也柔软可口,煲出的粥更是气香味美,入口顺滑。
    石灰厂烧石灰前,工厂都会收购储备足够的红石山石头和燃料。到开始烧石灰时,烧窑师傅先把石头装到窑内,再把用作燃料的草也送入窑内,最后点火,一直到把石头烧成石灰,大约要烧两日两夜。之后待石灰冷却,就可以取出石灰,这就叫出窑了。出窑这天,需要石灰的农民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购买,回家后把石灰摆放到空置的旧屋里,还得在石灰上浇上适量的冷水,待其氧化,就可储藏备用了。
    以前我们这些村民的经济来源,除了耕作水稻之外,大部分就是到红石山那里挑担石头,回来卖给石灰厂,可换取微薄的收入。后来石灰厂的管理工作由生产队负责了,到红石山那里挑担100斤石头回石灰厂,生产队能记10工分。
    我读小学时,为了帮助家里挣点工分,每到周末便挑着两只畚箕,和邻居的中小学生们一起,跟着大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到红石山担石头去。记得那时,沿途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途中还要经过罗镜河,河上没有桥梁,河面却有100多米宽,水倒是不深,只有30至40公分,我们便集体涉水过河。去到红石山的时候,那里早已爆破完毕,大小不等的石块都被堆放好,不用收钱,任我们挑担拿走。回程的路因为有了重担在肩,走得便没有去时那么轻松,不过却有了收获的期待。
    自从市场上有化肥供应后,村民们耕作水稻就不再使用石灰做肥料了。渐渐的,这附近的石灰厂包括我们村的那家石灰厂,也都停止烧石灰了。挑石灰石也就成了往事。
    来源 | 羊城晚报
    主播 | 郑紫薇
    责编 | 郑宗敏

    • 4 min
    藏在广州的热带雨林

    藏在广州的热带雨林

    早就听说广州的华南植物园有一个人工热带雨林景观,一直没有机会前往,那天一睹芳容,果然名不虚传。
    刚进门就被震撼。仿拟热带雨林环境的温室门口,簕杜鹃一字排开,枝条粗壮,形态各异,不同种类簕杜鹃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五彩缤纷,赏心悦目。
    踏入温室,迎面是千姿百态的兰花,它们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那招人喜爱的各式蝴蝶兰,红的花、粉的花、白的花,或者是红白相间、红紫相间、粉白相间,妩媚,柔娇,十分迷人。
    在亚热带地区人工打造热带雨林,真是新奇。我迫不及待地闯进迷宫一样的温室里,景观都按照热带雨林的自然生态设计,各种热带植物应有尽有,棕榈树、椰子树、扇葵树、炮弹果、猴面包树、王莲、文殊兰、美女蝎尾蕉……
    当我看到名为“见血封喉”的大树时,不禁惊讶。仔细看说明,树的原产地为华南、云南,亚洲南部至东南部;用途为有毒植物、药用。听导游说,这树树皮没有毒,毒液藏在木质部,之所以又称为“一剑封喉”,就是古人在打仗时为加大杀伤力,把箭头插入这树的木质部,沾染毒液,被这箭头射中必死无疑,其功效犹如剑客的一剑封喉术,威力无比。奇怪的是,这么威名赫赫的树种却难以独自生存,务必有伴生才能生长。看来,大自然当中,不仅仅只有人类害怕孤独。
    让我感到神奇的还有热带雨林中的绞杀现象。以前在云南看过洞天树,当时只觉得好奇并没有深究原因。在华南植物园温室里再次见到“洞天树”时,确实有些意外。形成这种奇观的是一种生长于热带雨林的细叶榕,这种树气根发达,开始的时候靠攀附一棵大树生长,天长日久,细叶榕的气根伸入大地吸取水和养分,并且越长越强壮,紧紧围住了原先的大树,原先的大树渐渐失去生长空间和养分,最终被绞杀,枯萎,细叶榕中间因此形成了空洞。细叶榕这种绞杀功能还产生了许多其它艺术奇观,比如形成壁画、人物画、动物画、树桥等。最奇特的就是“独木成林”,因为其它植物都被绞杀了。四会的“小鸟天堂”景观恐怕就是这样形成的吧?
    忽然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转过弯,近前一看才发现是一处人工瀑布。瀑布周边,各种热带水生植物丛生,在水流中飘飘摇摇,仿佛争先恐后。飞流溅在高高低低的植物上,水花四溅,池中水面雾气氤氲缭绕,俨然置身于神秘的热带雨林里。
    以前我到过云南的热带雨林,尽管天然热带雨林更壮观,动植物种类更多,但路途遥远,去一次不容易,何况还不能把这么多的奇珍植物集中在有限的空间里。让人在短时间内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各种神奇,增长各种见识,也许这就是人工热带雨林的好处吧。
    来源 | 羊城晚报
    主播 | 郑紫薇
    责编 | 郑宗敏

    • 4 min
    回忆童年的味道

    回忆童年的味道

    在我的梦里,外婆仍然穿着她的绒线金绣,在缭绕的烟雾里,放声唱着曲儿,那声音和姿态融成一股烟,钻进鼻腔,那是齿颊间曾留下的香甜酸辣,也是一阵延绵弥漫的回甘。
    来源 | 羊城晚报
    主播 | 郑紫薇
    责编 | 郑宗敏

    • 6 min
    粤讲粤有古|俗语“画虎不成反类犬”竟和广州花市有关?

    粤讲粤有古|俗语“画虎不成反类犬”竟和广州花市有关?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谭铮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1月7日,广州市白云区“云上花市”正式开市;1月11日,番禺区2022年线上花市上线……今年广州花市活动已经陆续有嚟。正所谓“行过花街先过年”,每年春节前夕,广州都有行花街、赏年花、买年花嘅民俗。鉴古知今,“行花街”年俗从何而嚟?广州除夕花街嘅“鼻祖”喺边个?本期《粤讲粤有古》带你了解。

    1月7日,广州市白云区“云上花市”正式开市;1月11日,番禺区2022年线上花市上线……今年的广州花市活动已徐徐开启。正所谓“行过花街先过年”,每年春节前夕,广州都有逛花街、赏年花、买年花的民俗。鉴古知今,“行花街”年俗从何而来?广州最早的一条除夕花街在哪里?本期《粤讲粤有古》带你了解。
    广州的花市,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陆贾作为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辩士,两度出使南越国。他到了当时南越治所在(今广州境内),已经是百花生长之地。而且移植了来自西域的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素馨花、茉莉花,当时广州妇女已经懂得用“彩线穿花心,以为首饰”。由于人们爱花和栽花,于是出现专门买卖花的市场,称为“花市”。广州的花都来自哪里?一方面,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大量异域花卉飘洋过海来到广州。唐代诗人张籍在《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中就写到“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另一方面,广州自汉代开始就形成种花产业,四郊都有花田供应花卉。当时,河南(如今的海珠区),有庄头村种植素馨花。清代《广东图说》记载:“河南堡有庄头花市,为南汉花田故址。”此外,芳村花地从隋唐开始,也大面积种植花卉,在广州东郊远至萝岗,靠种花养家的人,亦为数不少。清代学者屈大均说:“自小坑、火村至罗岗,三四十里,多以花果为业。”

    凭借天时地利,鲜花深入广州人生活方方面面,为花市的形成创作良好条件。据了解,一开始,花市为常年开设。除了种花人家门前卖花,成行成市,明代时在广州府城的七个城门,即东门、小北门、大北门、西门、归德门、大南门、定海门都设有经常性的花市。
    而广州的除夕花街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清代。清代《粤游小志》有记:“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双门底在哪里?其实就是如今北京路的一段。当时双门底除夕花街从年廿四一直开到除夕,足足开六天。双门底上街主卖吊钟和桃花,下街主卖水仙。

    说起双门底,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一句俗语“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句俗语与双门底花市一件趣事有关。话说某年除夕,双门底花街正旺,画档前挂起不少作品。忽然,有个小孩说:“哗!这只猫好大,爸爸买给我玩啦……”话音未落,周边群众已经大笑,正提笔画画的档主更是脸如猪肝。原来,小孩指着那幅画画题是《老虎》,但由于图中的老虎毫无气势,加上其脚下的草丛画得如屋脊,致使小孩以为画的是瓦面上的猫,开口便要买猫。档主觉得无地自容,立即收档而去。由此,广州市井中流传起一句歇后语:双门底卖猫——丢假(丢脸),这句歇后语的意思类似“画虎不成反类犬”。

    数百年来,春节前夕“行花街”成为了广州人必不可少的年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传统变得更固定和规范化。2021年,“春节(行花街)”这项年俗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它

    • 5 min
    冬天里的童年趣事

    冬天里的童年趣事

    冬天里最爽的,莫过于晒太阳了。一缕阳光,洒在身上,犹如母亲温暖的手在额头上轻轻滑过。记得杨万里的一首七绝《冻蝇》:“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挼挲弄晓晴。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其中“负暄”就是指晒太阳。苍蝇在冬阳下,不停地摩挲它的脚——真是趣味横生的一幕。不知为何,这画面总让我想起童年时的自己,就像那只冻蝇,穿着哥哥的旧衣服,在墙角“负暄”的样子。
    当然也有比那更温暖的记忆,比如在有太阳的课后,同学们会在阳光下一边游戏一边互相取暖。一种靠墙挤滚在一起的游戏,如果女同学在玩,男同学是绝不敢参与其中的,不然就糗大了。
    女同学的游戏比较多,她们还会踢毽子、跳绳子、抓石子……男同学多是玩拍烟包、打脚碰、掷榄核……榄核就是黑橄榄取了榄肉后的核,是我童年时最爱的玩具。掷榄核几乎不受场地限制,随便在地上画个圈或挖个坑,离圈(坑)约两三米远的地方画条横线,玩的人首先每人在圈(坑)内放上约定好的数量相同的榄核,然后依照猜丁売的胜负排序,依次站在横线内,手拿一个早早挑选出来的大榄核(我们称之为榄王),瞄准圈(坑)中的榄核掷出,把那颗榄核撞得滚出圈(坑)外就算赢。游戏结束后,赢了榄核的,有时还会就近找块砖头或石头,敲裂榄核,取出里面的榄仁,放进嘴中,那美味也是终生难忘。
    入冬后,特别是大寒后,农村的野外遍地都是干泥巴与枯树枝,这时我们最爱做的事就是做“窑煲”。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知道洪七公吃的窑鸡,真是奇香无比,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窑鸡我们是不敢奢望的,番薯却是家家都有种的,所以我们加的窑料多是番薯。
    窑番薯最难的是垒窑,这可是手艺活,一不小心就会崩塌。一般我们会按照番薯的体积来垒泥巴,从下到上 ,从大到小,在下要留个烧柴火的口,在上要留个出烟的通风口。垒好后,就可以生火了。待烧到泥巴通红,就从窑顶上风口放下番薯,然后欢呼雀跃地推倒窑壁,用柴棍使劲敲碎泥巴,使番薯与空气隔绝,被埋在滚烫的泥巴里。过半个钟头后,再用木头小心地扒开泥块,薯香带着泥土的气息便已扑鼻而来。咬上一口那或黄或紫或白的番薯,真是又香又甜。
    童年那些旧时光早已演变成斑驳历史,窑番薯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有时冬日里坐在院里晒太阳,仍会怀念起那榄仁或窑番薯的滋味。
    来源 | 羊城晚报主播 | 郑紫薇
    责编 | 郑宗敏

    • 4 min

Top Podcasts In Arts

Fresh Air
NPR
The Moth
The Moth
99% Invisible
Roman Mars
The Magnus Archives
Rusty Quill
Snap Judgment Presents: Spooked
Snap Judgment
Fantasy Fangirls
Fantasy Fangir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