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min

卖了一天菜,我们对“农场到餐桌”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 食日谈Vol.29 食日谈

    • Food

节目介绍:
欢迎收听《食日谈》!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食通社编辑部卖菜的背后故事。
编辑部成员每年都要去卖菜,新编辑刚入职就被通知去卖一天菜,这究竟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通常只是去买菜,却可能想不到一家社区菜店每天背后的巨大工作量。在北京三元桥集室,这家不寻常的社区菜店,所有蔬果商品都由本地的生态小农直接送到店里,每一棵菜都有名有姓,且不使用农药和化肥,遵循严格的生产标准。编辑部的成员,有的是农学专业毕业,却也对卖菜这一新鲜体验感到惊奇。
集室这家生态菜店脱胎于经营了多年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与食通社编辑部关系密切。编辑们不仅在办公室里呼吁,更走出来了解农业生态产品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有了“占领集室”的故事。
店里的产品来自不同小农户,卷心菜品种多样,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小农户不仅认得自己的菜,还亲自上阵分享最佳烹饪方式,展示辛勤劳动的成果。这使人更理解食物背后的知识、技术和劳动,以及其他投入,进而理解食物的真正价值。“一天只吃两个西红柿,为何要选吃100个一模一样的,而不是农夫生产的每个都不同的呢?”
通过做一日店员,编辑们开始思考我们对速度和效率的习以为常。这让我们反思,是成为“确定”的劳动提供者,还是多元、有情感的人类?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现在的年轻人们是否还亲自去买菜?而在国外,去宣扬健康、生态理念的超市,如Whole Foods,是否已成为新兴、士绅的生活方式?这是否也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新年里,大家有什么想吃的、想做的呢?敬请收听《食日谈》,与我们一起深度挖掘食物、生态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嘉宾介绍:
#本期主播
泽恩: 第二次占领集室但店员基本技能已经遗忘的老“萌新”,农夫市集非专业消费者。
晓晶:爱去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喝豆浆吃煎饼、买奇形怪状蔬菜的播客制作人,明年占领集室时准备去烙比萨饼
#本期嘉宾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说起来也算集室的创始团队成员,多年前也在集室上过班。但很快发现无神论者不配做客服,就老老实实退居二线了。但是这个除夕会和老搭档在集室当班,欢迎听众来探班。
王昊: 食通社编辑。因为吃饭口味,在南方人面前自称北方人,在北方人面前自称南方人,其实是北京人。
宁晨:食通社新人,北方基因的南方人,茄子和西兰花一辈子吃不腻,靠徒步和瑜伽减脂继续吃喝。新年愿望是拥抱不确定性,赶不上公车也没关系。
小亓:食通社项目官员,渴望与土地重新建立联系的农学生
时间轴
00:31 编辑部的故事: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关注食物的编辑部,他们每年都要去卖菜?新编辑刚入职,就被通知要去卖一天菜,是什么样的心情?
01:09 当我们只是去买菜时,可能想不到一家社区菜店,每天会有如此之大的工作量
03:59 农学专业毕业的编辑,真卖起菜来也是很新鲜
05:15 北京三元桥集室:一家不寻常的社区菜店:店里所有的蔬果商品,都是由本地的生态小农直接送到店里,每一棵菜都有名有姓,并且不使用农药化肥,有自己一套更为严格的生产标准。
06:22 编辑部当班:全部来自小农的多样化的产品,光卷心菜都有来自不同农户的很多种;要求定制化的客户,每个消费者都有想要的那一款“尖货”,而不是标准化的大路货。
09:02 小农户能认出自己的菜,还能亲身上阵请大家以最好吃的吃法,吃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沙窝萝卜”。所以一旦理解好真正好吃又健康的食物里面蕴含的浓

节目介绍:
欢迎收听《食日谈》!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食通社编辑部卖菜的背后故事。
编辑部成员每年都要去卖菜,新编辑刚入职就被通知去卖一天菜,这究竟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通常只是去买菜,却可能想不到一家社区菜店每天背后的巨大工作量。在北京三元桥集室,这家不寻常的社区菜店,所有蔬果商品都由本地的生态小农直接送到店里,每一棵菜都有名有姓,且不使用农药和化肥,遵循严格的生产标准。编辑部的成员,有的是农学专业毕业,却也对卖菜这一新鲜体验感到惊奇。
集室这家生态菜店脱胎于经营了多年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与食通社编辑部关系密切。编辑们不仅在办公室里呼吁,更走出来了解农业生态产品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有了“占领集室”的故事。
店里的产品来自不同小农户,卷心菜品种多样,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小农户不仅认得自己的菜,还亲自上阵分享最佳烹饪方式,展示辛勤劳动的成果。这使人更理解食物背后的知识、技术和劳动,以及其他投入,进而理解食物的真正价值。“一天只吃两个西红柿,为何要选吃100个一模一样的,而不是农夫生产的每个都不同的呢?”
通过做一日店员,编辑们开始思考我们对速度和效率的习以为常。这让我们反思,是成为“确定”的劳动提供者,还是多元、有情感的人类?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现在的年轻人们是否还亲自去买菜?而在国外,去宣扬健康、生态理念的超市,如Whole Foods,是否已成为新兴、士绅的生活方式?这是否也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新年里,大家有什么想吃的、想做的呢?敬请收听《食日谈》,与我们一起深度挖掘食物、生态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嘉宾介绍:
#本期主播
泽恩: 第二次占领集室但店员基本技能已经遗忘的老“萌新”,农夫市集非专业消费者。
晓晶:爱去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喝豆浆吃煎饼、买奇形怪状蔬菜的播客制作人,明年占领集室时准备去烙比萨饼
#本期嘉宾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说起来也算集室的创始团队成员,多年前也在集室上过班。但很快发现无神论者不配做客服,就老老实实退居二线了。但是这个除夕会和老搭档在集室当班,欢迎听众来探班。
王昊: 食通社编辑。因为吃饭口味,在南方人面前自称北方人,在北方人面前自称南方人,其实是北京人。
宁晨:食通社新人,北方基因的南方人,茄子和西兰花一辈子吃不腻,靠徒步和瑜伽减脂继续吃喝。新年愿望是拥抱不确定性,赶不上公车也没关系。
小亓:食通社项目官员,渴望与土地重新建立联系的农学生
时间轴
00:31 编辑部的故事: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关注食物的编辑部,他们每年都要去卖菜?新编辑刚入职,就被通知要去卖一天菜,是什么样的心情?
01:09 当我们只是去买菜时,可能想不到一家社区菜店,每天会有如此之大的工作量
03:59 农学专业毕业的编辑,真卖起菜来也是很新鲜
05:15 北京三元桥集室:一家不寻常的社区菜店:店里所有的蔬果商品,都是由本地的生态小农直接送到店里,每一棵菜都有名有姓,并且不使用农药化肥,有自己一套更为严格的生产标准。
06:22 编辑部当班:全部来自小农的多样化的产品,光卷心菜都有来自不同农户的很多种;要求定制化的客户,每个消费者都有想要的那一款“尖货”,而不是标准化的大路货。
09:02 小农户能认出自己的菜,还能亲身上阵请大家以最好吃的吃法,吃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沙窝萝卜”。所以一旦理解好真正好吃又健康的食物里面蕴含的浓

43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