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min

憂鬱症?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就診4年的經驗分享�‪�‬ C'est Agnes

    • Hobbies

YouTube影片版:watch

🌟影片只有一個重點:覺得自己有憂鬱/焦慮症狀就去找醫生,看身心科一點都不奇怪!
會拍這個影片也是衝著一股傻勁,突然勇氣來了就趕快拍了😂所以當下思緒其實有點亂,想到什麼就講什麼了,以下稍微分段給大家參考:

00:00 自身過去的成長經歷如何影響身心狀況
05:25 第一次看身心科的狀況
16:20 所以我到底是什麼症?症狀有哪些?
20:40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
31:50 面對這些症狀有效舒緩的4個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已經是過去了、已經沒事了的,都很有可能在你最脆弱、陷入焦慮或憂鬱的攻擊時反撲回來。影片中的例子講的是我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家人期待如何影響我長大後的身心狀況,在嚴重發病前我一直都覺得只是自己「想太多」,要懂的知足與放下,但這樣逼迫自己淡忘這一切,並不代表這個傷痛已經癒合,更不代表這一切不會再影響自己。除了家庭的例子,自己過往求學、事業上的不順遂也都是一樣的,只要受了傷,就會有傷疤,我想也許該做的不是用遮瑕蓋掉那些疤痕,而是鼓起勇氣「正視、面對」這個「事實」,不管是再難堪、再痛苦的事實,只有勇敢面對並接受後,才有可能真正放下。

自己的例子便是上面提到的家庭關係,雖然在過去不被支持的感受,確實是造成我心理生病的主因之一,也曾因那些創傷讓我埋怨過家人,甚至試圖疏遠他們,但請大家記得「關係是可以改變的,且它每一刻都不停的在變化」這句話100%適用於所有情感,包括親情、愛情、友情。這一兩年來透過一次次敞開心房的溝通,真實地表明自己內心想法後,我認為和家人的關係變得更真誠且緊密了。過去總希望家庭和樂,當一個讓全家人驕傲的好孩子,即使再不開心也要偽裝自己很知足、很懂事,但事實並沒有,我對於過去發生的一切的真實感受就是憤怒、難受與遺憾,後來也誠實的跟家人坦言這一切帶給自己的傷害,雖然過去無法彌補,但未來希望自己想做的一切,都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和肯定。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在書中曾說:「仔細檢視過去的人生,找出關於自己和父母的新事實,可以是充滿樂趣的事,也可以是一段走出焦慮、悲傷的旅程,更能賦予你改善人生的全新角度和見解。如果你的童年時期缺乏支持的力量,長大後的你仍然可以學習支持、肯定自己。」(出自:高敏感是種天賦2實踐篇,第7章-為自己尋找「安身」之處)

跌跌撞撞了之後,終於明白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會讓你失望的,就是你自己。所以就算長大後和為你帶來創傷的人沒辦法達成和解,也要記得再怎麼糟,你都還有自己。當你讓自己成長、變強、變得有能力,別人的看法與言論,都沒有那麼重要了。這世界也許很糟,不,它就是很糟。也因此,生在這個混沌世代的我們,更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嗎?

對了,如果你也是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容易對外在事物感到敏感的話,很推薦去看這本「高敏感是種天賦2」,作者是一位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內容是她累積了多年諮詢經驗後,為高敏感族彙整而成的實用建議,像是怎麼處理人際關係、他人期待等等,看完會對自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自己非常喜歡這本:
《高敏感是種天賦2實踐篇-與眾不同的內在力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

⚠️很常被問「去哪間身心科診所?」因涉及個人隱私不方便分享,我找診所的SOP很簡單:
1.Google「身心科

YouTube影片版:watch

🌟影片只有一個重點:覺得自己有憂鬱/焦慮症狀就去找醫生,看身心科一點都不奇怪!
會拍這個影片也是衝著一股傻勁,突然勇氣來了就趕快拍了😂所以當下思緒其實有點亂,想到什麼就講什麼了,以下稍微分段給大家參考:

00:00 自身過去的成長經歷如何影響身心狀況
05:25 第一次看身心科的狀況
16:20 所以我到底是什麼症?症狀有哪些?
20:40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
31:50 面對這些症狀有效舒緩的4個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已經是過去了、已經沒事了的,都很有可能在你最脆弱、陷入焦慮或憂鬱的攻擊時反撲回來。影片中的例子講的是我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家人期待如何影響我長大後的身心狀況,在嚴重發病前我一直都覺得只是自己「想太多」,要懂的知足與放下,但這樣逼迫自己淡忘這一切,並不代表這個傷痛已經癒合,更不代表這一切不會再影響自己。除了家庭的例子,自己過往求學、事業上的不順遂也都是一樣的,只要受了傷,就會有傷疤,我想也許該做的不是用遮瑕蓋掉那些疤痕,而是鼓起勇氣「正視、面對」這個「事實」,不管是再難堪、再痛苦的事實,只有勇敢面對並接受後,才有可能真正放下。

自己的例子便是上面提到的家庭關係,雖然在過去不被支持的感受,確實是造成我心理生病的主因之一,也曾因那些創傷讓我埋怨過家人,甚至試圖疏遠他們,但請大家記得「關係是可以改變的,且它每一刻都不停的在變化」這句話100%適用於所有情感,包括親情、愛情、友情。這一兩年來透過一次次敞開心房的溝通,真實地表明自己內心想法後,我認為和家人的關係變得更真誠且緊密了。過去總希望家庭和樂,當一個讓全家人驕傲的好孩子,即使再不開心也要偽裝自己很知足、很懂事,但事實並沒有,我對於過去發生的一切的真實感受就是憤怒、難受與遺憾,後來也誠實的跟家人坦言這一切帶給自己的傷害,雖然過去無法彌補,但未來希望自己想做的一切,都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和肯定。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在書中曾說:「仔細檢視過去的人生,找出關於自己和父母的新事實,可以是充滿樂趣的事,也可以是一段走出焦慮、悲傷的旅程,更能賦予你改善人生的全新角度和見解。如果你的童年時期缺乏支持的力量,長大後的你仍然可以學習支持、肯定自己。」(出自:高敏感是種天賦2實踐篇,第7章-為自己尋找「安身」之處)

跌跌撞撞了之後,終於明白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會讓你失望的,就是你自己。所以就算長大後和為你帶來創傷的人沒辦法達成和解,也要記得再怎麼糟,你都還有自己。當你讓自己成長、變強、變得有能力,別人的看法與言論,都沒有那麼重要了。這世界也許很糟,不,它就是很糟。也因此,生在這個混沌世代的我們,更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嗎?

對了,如果你也是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容易對外在事物感到敏感的話,很推薦去看這本「高敏感是種天賦2」,作者是一位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內容是她累積了多年諮詢經驗後,為高敏感族彙整而成的實用建議,像是怎麼處理人際關係、他人期待等等,看完會對自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自己非常喜歡這本:
《高敏感是種天賦2實踐篇-與眾不同的內在力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

⚠️很常被問「去哪間身心科診所?」因涉及個人隱私不方便分享,我找診所的SOP很簡單:
1.Google「身心科

35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