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纹脉:1970s:釉中彩与 "低铅" 意识的萌芽
引入与历史定位
1970 年代,对中国制瓷史来说,是一个承接与试探并存的年代。一方面,像景德镇这样的制瓷重镇,仍然承载着千年的颜色、形制与地域传统;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市场的技术与安全要求、本土工业化改造的压力,以及国家科研机构对配方与烧成条件的系统化探索,新的技法与材料在实验车间与示范窑场中悄然萌芽。
我们今天要谈的 "釉中彩" 与随之而起的 "低铅意识",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缝隙:既不是断裂的革命,也非毫无痕迹的日常改良,而是一种从实验室到车间、从出口市场到地方技改之间交错推进的技术与文化形态。
图 1:蝴蝶枝蔓釉中彩瓷器餐具套装,展现了釉中彩技术的现代应用
釉中彩技术的演进与工业化考量
所谓 "釉中彩",是在已施一层釉面上施加装饰,再一次烧成以使颜色与釉面融合的技法。这一技法其实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 它与古代的釉上彩、珐琅彩与粉彩有着技法上的相通之处。
图 2:手绘虞美人釉中彩茶杯,体现了釉中彩技术在茶具上的精致应用
但在现代工业语境下,科研者关注的焦点更多偏向于稳定性、可复制性与适应工业窑的可控参数。对于从手工作坊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单位来说,如何在保持装饰细腻与视觉效果的同时,保证釉层的化学稳定性与对食品安全的友好(特别是铅的可溶出)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图 3:景德镇文革厂货早期红旗瓷厂釉中彩手工手绘葵花办公茶杯,代表了 1970 年代釉中彩技术的发展
传统彩瓷技法的传承与演变
釉上彩技术
釉上彩是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之一,其特点是在已经烧成的白瓷釉面上进行彩绘,然后再经过低温烘烤而成。这种技法历史悠久,色彩丰富,但在现代工业生产中面临着铅溶出的安全隐患。
图 4:慎德堂制款牡丹图薄胎釉上彩茶具,展现了传统釉上彩技法的精湛工艺
图 5:日本九谷烧手绘花鸟纹传统釉上彩小碟,体现了釉上彩技法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是清代宫廷御用瓷器的重要品种,以其色彩绚丽、工艺精湛而著称。珐琅彩瓷器采用进口珐琅料,在白瓷胎上进行彩绘,然后低温烘烤而成。
图 6:珐琅彩繁花杯,展现了清宫御用瓷的无尽华美
图 7:乾隆御制珐琅彩龙纹寿字茶膏罐,体现了清代珐琅彩瓷器的最高工艺水平
图 8:大清雍正年制珐琅彩牡丹花卉纹双耳蒜头瓶,代表了珐琅彩瓷器的经典造型
粉彩瓷器的外销仿古传统
70 年代的出口格局复杂,既有延续的 "外销仿古" 语汇,如仿粉彩、花卉与庭院图景等传统题材在外销市场仍具吸引力。这些传统题材体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 9:粉彩仿古花鸟竹韵瓷器,展现了传统花鸟题材在现代瓷器中的传承
图 10:乾隆哥釉粉彩描金开光山水花鸟纹葫芦瓶,体现了粉彩与其他工艺的完美结合
图 11:清雍正款粉彩鸟语花香花鸟图赏瓶,代表了清代粉彩瓷器的典型风格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doc.doubao.com
图 12:清乾隆黄地粉彩开光花鸟山水方瓶,展现了粉彩开光技法的独特魅力
山水题材的艺术表现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在瓷器装饰中也有着广泛应用。70 年代的外销瓷器中,山水题材仍然备受青睐。
图 13:三顾茅庐粉彩雪景瓶,张松茂创作的瓷器精品,体现了历史故事题材在瓷器中的艺术表现
庭院图景的文化内涵
庭院图景是中国传统瓷器装饰的经典题材,体现了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
图 14:清乾隆粉彩皮球花开窗庭院人物诗句纹壶,展现了庭院人物题材的文化内涵
图 15:粉彩制深闺谈心图景陶瓷盘,体现了传统人物故事在瓷器装饰中的细腻表现
1970 年代出口瓷器的技术革新
1970 年代,随着国际市场对陶瓷安全标准的提高,中国陶瓷工业开始了技术革新。低铅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图 16: 1970 龙泉国营瓷厂出口凤纹莲花瓣形盘,代表了 70 年代国营瓷厂的出口产品水平
图 17: 60-70 年代出口创汇瓷器茶杯,体现了这一时期出口瓷器的典型特征
国际标准驱动的低铅化变革
若装饰与釉料中使用含铅化合物而配方或烧成控制不当,铅可能在使用中溶出并进入食物。1970 年代开始,国际市场(尤其是美欧)对陶瓷可溶性铅的检验规则更为严格,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生产方对低溶出、低铅配方的关注与局部改良。
现代监管文档与学术综述回溯,也明确了 1970 年代以后对陶瓷铅检验的制度化动向。这种外部压力成为推动中国陶瓷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市场洞察:出口、需求与文化语境
出口导向的生产者不得不在美学选择与化学安全之间做技术折衷:部分改良可能体现在改良釉方、降低铅用量或采用更稳定的着色剂上,而这些改良常常首先在科研示范窑或有外贸订单的样板生产中出现。
总体来看,市场的外部规则是促成技术变革但并非单一决定性力量 —— 地方资源、科研能量、工匠技法与外销订单共同形成一套变动的生态。
纹脉新语:当代反思与启示
回望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提出两重观察:一是工艺的连续性 —— 即便是 "新技法" 的出现,也多借古法表达并以传统纹样为审美基础;二是制度性转喻 —— 外部市场与国家科研共同成为推动工艺现代化的杠杆。
对当代设计者与陶瓷从业者而言,这提醒我们在进行样式创新时,必须同时考虑材料化学、使用安全与可复制的工业流程。今天的低铅、可持续材料语境,并不是单纯的 "合规成本",它也是推动视觉语言与技艺转型的机会:把传统纹样的意向用新的材料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同时保留文化记忆与满足当代使用需求。
结语
本集的核心不是给出一个断言式年代表,而是呈现一种历史图景:在 1970 年代,釉彩技术的试验与对铅风险的关注同时发生,二者在科研 - 产业 - 市场的交汇处互相影响。
若要把 "低铅策略" 描绘为一个可时间化检验的政策或行动节点,我们还需要逐条翻阅当时的技改报告、地方年鉴、专利与出口检验记录。
对于听众 —— 特别是作陶者与设计者 —— 我建议把这一段历史视为 "方法论的遗产":即用文献与实物并行验证技法的来源,把历史纹样放回地域与使用语境中去理解,同时以现代材料检验为创作的技术边界。
通过这些精美的瓷器图片,我们不仅看到了 1970 年代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轨迹,更感受到了传统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韧性与创新。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对话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Информация
- Подкаст
- ЧастотаЕжедневно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13 ноября 2025 г. в 16:00 UTC
- Длительность13 мин.
- ОграниченияБез ненормативной лексик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