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 episodes

更年期刊|Midlife Alliance 破壳 BreakPod
-
- Health & Fitness
生命在于运动,思想贵在更新。煮茶论人生,聊天话家常;生活的话题可大可小,有年份的思考可深可浅;亮光乍现惊艳了半世春秋,云柱火柱照亮了前行之路。偶然惊喜,时常欢呼,越讨论方向越明确;知天命之年,正是更新、反思、刊谬之时,故谓更年期刊。
-
038:花式吐槽(一):一边吐槽孩子一边标榜自己,忘记母亲的身份有多难!
吐槽能排解郁闷、寻求安慰、释放情绪垃圾、减少心理问题,但吐槽很爽却也需要点智慧和勇气,特别是向熟悉你的人吐槽身边的人,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火烧身,伤已又伤人。
把吐槽放到台面上来,妈妈们更是小心翼翼。一边吐槽,一边维护吐槽对象;一边吐槽,一边寻求认同与安慰;也一边吐槽,一边展示和表达自己。看似在吐槽孩子的毛病,却掩藏不住母亲对孩子的嗔爱,也掩饰不住妈妈们惯有的自我标榜欲,不知不觉吐槽变成了花式亲子教育。
没办法,也许做母亲的在孩子面前永远都有强烈的求生欲,生怕给孩子的形象抹了黑;而孩子的形象也是父母形象的延续,黑了孩子就是在黑自己。当然游戏规则的设计有一定的限制,何况台上与台下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与其说是吐槽,不如说已将那些糟糕的、难堪的事悄悄做了转化。于是妈妈口中的孩子们似乎都是同款,都有着同样的毛病,都带着时代的烙印。
不过,母亲们的自我反省多少都是个进步,在控制欲父母的管制下长大的孩子们或许能从中看到一些希望与出路吧。
你在与人交往中,喜欢用吐槽这种方法来拉近关系吗? -
037:特别治愈(一)再亲密的关系也会有裂隙——越亲密越有控制和伤害,但仍要亲密!
唐漫采访手记:55岁的老阿姨对话15岁的青春少女。最难能可贵的是:单纯的小姑娘毫无掩饰的分享,揭开了一个叫人艳羡的亲子关系背后,也曾有情绪事故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然而这早已愈合的伤痕,竟带来意想不到的治愈效果。
经验告诉我们:亲密的关系里面,难免有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所以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受到伤害。也因此,亲子关系要有界限,要做好最亲密的人也会渐行渐远的心理准备。但或许这还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理都暂时不能离开母亲的小女生;又或许特殊的家庭环境与母亲的熏陶,让她拥有超出普通孩子的高情商;当她说起那个被生气的母亲丢在路旁的瞬间,当她描述母女俩互相撕打的画面,竟没有丝毫揭露伤疤该有的一丝丝痛、一些些难过、一点点哀伤,那些大人眼里的事故,在小姑娘毫无心机与欢畅的描述中,竟变得那么合情合理。我突然被安慰到了!
也许我们太过注重别人的眼光,也太在意受到伤害,所以我们一边不自觉地精心包裹那些难堪的伤疤,免得叫别人看见;一边拿起自我防御的武器,刻意与亲爱的人保持距离,划分界限,当那条冷漠的鸿沟越来越宽,以至不可逾越,我们怅然所失,却无能为力。
欣欣和妈妈的故事让人看到:在最令人羡慕的亲子关系中仍然有裂隙,但这岂不是最正常不过的吗?再多的裂缝也都好过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有眼泪与争吵的关系也总好过冷漠到形同陌路直至失去。
这期节目是唐漫与主播红雨15岁的女儿欣欣的对话。之前有听过《更年期刊》的朋友一定知道欣欣是一个跟妈妈很亲密,性格活泼、有点话唠、在陌生场合也能自来熟的孩子,跟她聊天很愉快,基本上不用担心隔代人没话说。之前,我们录节目,她会跟妈妈一起来,对我们做节目充满了好奇,偶尔会在我们节目里冒个泡。去年小姑娘跑去美国读书,暑假回来时,听说可以上节目,立刻欢呼雀跃,没做任何准备,坐在麦前也丝毫不露怯,思维清晰、对答如流,智商情商都很在线。
欣欣跟妈妈的冲突故事震惊到了主播,也带给我们许多的思考。
不知你听完会有什么感觉呢? -
036:什么样的朋友可以天长地久?
关于“朋友”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枯竭的话题。无论是早已忘怀的泛泛之交,还是藏在记忆深处的深情款款,总能挑起人心头各种复杂的情愫,快乐的、动情的、豪情万丈的、苍凉悲伤的……只需起个头,每个人都有许多的话想说,毕竟谁还没几个朋友呢?不过,能维持40年或几十年的朋友,还是叫人感到惊讶,拥有几十年的人生容易,拥有几十年的友情就很稀缺了。即使能活到很老,还是挡不住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情份慢慢就消没了。
能维持很久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没有利益关系。这样的朋友最适合拿来回忆,只要打开记忆的闸门,穿越青春岁月里,一起读的书、上的课、住的宿舍,点点滴滴都已成为美好。有记忆做强大的铺垫,有时间做情感基础,无论是常常的倾诉、还是偶尔的闲话家常,都显得自然又安全。
“朋友乃时常亲爱”。相交很久且仍在继续交往的朋友,也都有彼此相爱、彼此珍惜在当中。你能从我的记惦中感受到我的真情,我也能从你精心馈送的礼物中体会到你的厚爱。朋友不一定常常见面,可见面的时候,一定都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一定都会毫无顾忌地敞开自己最真实柔软的一面。
老阿姨们聊友谊,会更笃定,也会兴奋上头、两眼放光。在弥足珍贵的朋友关系里,找到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这本身就很难得。
假如真的有永恒,那可以天长地久的朋友又取决于什么呢? -
035:30年前参没参加过高考的人,今天都怎么样了?
三十年前听起来很久远,但回顾那些年参没参加过高考的经历,就像发生在昨天的事,历历在目。
有人回忆当年从职高参加高考,虽没考上,但心情放松很是淡定,说起数学蒙对了30多分,那真是一个得意;有人当年从艺校参加高考,只花了一个假期、有生以来第一次的苦读,就志在必得;有人规规矩矩、死读苦读,从普高毕业参加高考,两次复读才考上大学,那段高考经历竟成为一生的梦魇;也有人没读高中、没参加过高考,但在职自考读夜校,学习劲头与对知识的摄取丝毫不输、甚至还强过在校大学生……
那些年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参加高考是为了改变命运,是贫寒人的唯一出路;大学是象牙塔,是许多人青春岁月里最向往的地方。所以,有的人即便自考拿到文凭,即便作夜校生比在校生还要努力认真地勤奋学习,仍然感觉没上大学是种遗憾,多年以后仍心心念念大学校园的生活。
然而,30年多年过去,大学扩招了不知多少倍,高考的独木桥也加宽了许多倍,但改变命运似乎仍然是普通人、贫穷人改变命运的最高级出路。除此之外,高考中榜名单中,还多了许多为父母而学、为父母而考的高考生,人生目标考中即失去。
30年前考进大学就躺平的大学生活、严进宽出的敷衍读书氛围,如今怎么样了呢?不上课打游戏、网瘾、未婚同居、校园贷、艾滋病、被包养、杀同学、杀母……这些与现今高校学生紧密关联的字眼刺痛人心,混日子、混文凭的大学校园比从前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一个卷文凭、卷高校头衔的时代,读书与教书的目的显然不在育人、不在提升生命的素养。当苦读了十年、十几年的莘莘学子,走出校门却找不到自以为的好工作,甚至连拿到硕士、博士文凭的孩子都找不工作,心里的落差得有多大!这奇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高考的意义与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没想清楚读书是为了什么,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就是荒废,人生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但30年前无论有没有参加过高考、有没有考上大学的老阿姨们,如今坐在同一个位置,欢声笑语,感慨万千。她们生活上没有太大差别,人生际遇上却完全不同。不过在她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
034:在一个习惯性冷漠的世界里,习得性抑郁也不奇怪了
著名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自杀,让人感到震惊、让人唏嘘难过不已,同时也引来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与关注。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之前几起被怀疑同样可能身患抑郁症者的自杀事件,虽也有一些媒体关注,但关注的面与报道的力度就相差太远了!也许只因他们是小人物,即使是三个人、四个人相约集体赴死,可他们是谁?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他们经历了什么悲伤磨难?没有多少人知道,虽然他们的死去令人同情,可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深挖他们的身世、讲述他们的故事,甚至有一起发生在出租屋里的自杀事件,逝者还会被人批评他们选择自杀的地点没有考虑别人,给别人带来很大麻烦⋯⋯
纵然是人间最平等的死亡,这个世界也总能对逝者贴上不同的价值标签。
已成为世上最大杀手之一的抑郁病是怎么来的?也许是压力造成,也许是由人人都会有的抑郁情绪积攒而来。但最可怕的不一定是疾病本身,而是这个世界总在灌输给人无意义、无价值感的谎言,藉由疾病,谎言更是自行加重。无意义、无价值感,导致人对生活的一切产生幻灭感,无爱更加速一个人的无望;“死了就一了百了”的死亡观,更成为邪恶力量上最强大的推手⋯⋯
但连一个杯子都有价值、有意义,有灵的活人怎会没意义、没价值?如果知道人死并不是结束,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了的那种了结,而是可能比世上一切的痛苦加起来还要更煎熬,人还会求死吗?
如果说抑郁症死亡最后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绝望,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冷漠?而我们既然没有人是孤立的,既然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对他人的死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很可能我们自己也在习惯性冷漠,很可能我们的习惯性冷漠,也让他人感受不到这个世界的温度。
那么,如果就从最小的“我”开始,每天尽己所能向他人释放最大的温暖与善意,这个世界会怎样呢? -
033:现实比电影《消失的她》还邪恶,你还相信爱情吗?
电影《消失的她》,无疑在宣传上做得非常到位。结合现实版的真人真事,直击当下热点、痛点话题,精准抓住年轻人的心理,加上自媒体的跟风、从众效应,几乎360度无死角的植入,连平时很少看电影的老阿姨们都被启动了要看的欲望,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但看完之后,对追求电影技巧与内涵的人来说,只有失望与对高票房的不解。
当然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一目了然,对人心理的冲击效果也很显然。有人不敢相信爱情了,有人直呼:“抵制渣男!”有人再次感慨:“不婚不育保平安!”一位小姐姐说:“看完之后就是觉得:人性经不起考验,爱情也不一定如你所想的美好,爱是可以伪装出来的。所以在遇到一个你很有感觉的人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沉浸在美好之中,还是要多留个心眼观察对方,特别是有赌博和毒品这两种行为的,不要指望一个赌徒的良心和悔过”。这些看点大概率年轻人都能Get到,也差不多是自媒体跟风热评的几个重点角度。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影原型的经历,都似乎会让本来已经恐婚恐育的年轻人,更加重恐惧……然而,真是电影与现实中几个“人渣”个案就导致今天那么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生育吗?显然不是。
有位小姐姐说:“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对感情的看法与态度和老一辈很不一样,是根本不相信感情,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环境,是很影响年轻人的恋爱观、婚姻观的。”
现在是怎样的社会环境?表面看:女性更独立、选择强更多、不需要依附男人,感情宣泄可以有多种途径,与其遭遇“渣男”导致婚姻不幸,还不如不婚不育;加上内卷的时代,单是打工赚钱就已经很辛苦了,养育孩子得多麻烦呀!这种逻辑推理从表面看确实成立,但就像电影因其局限性与目的性所呈现的那么表面化,更深层的问题被忽略掉,隐藏的毒瘤只会越来越大,人人也终将都被反噬。正如一个个案被放大,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且一个比一个更恶、更毒。
不相信爱情会怎样呢?不结婚、不生育……然后呢?正常的婚姻关系一旦不存在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还相信爱情,那就更要慎重交友、谈恋爱,更要遵循婚姻的规则;相信爱情才更不能随便把自己的身体交出去;相信爱情才会更用心考察对方是不是同路人……因为爱情是双方的,不是一厢情愿就够了。
老阿姨们从自身过来的角度掀开那潜藏在表面问题下的冰山的一角,目的不是为了恐吓,而是让我们自己认清真相后,更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珍重爱情、珍重婚姻。
欢迎留言讨论,你的任何分享与观点都非常宝贵。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