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频道

灵魂频道_归丛品牌播客

灵魂频道,是归丛品牌制作的一档独立播客栏目,你将听到关于生命议题的崭新表达。 我们寻找灵魂发光的人。 在这里,我们立足当下,探索生命之旅的意义。

  1. 【灵魂频道 S3 003】设计“骨灰盒”的人去阿那亚修道观|归丛神性空间设计

    1D AGO

    【灵魂频道 S3 003】设计“骨灰盒”的人去阿那亚修道观|归丛神性空间设计

    今年年初,归丛接到了一个特别的委托,金山岭阿那亚邀请我们修缮北京长城脚下的一个老道洞。这个洞叫九真洞,我们走访村民、收集资料后,了解到九真洞始建于清朝,传了九代道长。最后一任道长羽化后,洞就荒废了,直到 2003 年,才被村民修缮。 带着对神性空间设计题材的兴趣,我们开始了这次设计修行,为什么说是一次修行,是因为修复的过程比我们想象中难得多。唯一的运输通路是一条狭窄陡峭的小山路,现代化运输工具和吊机完全上不去,所有东西都得靠最原始的骡马运输。我们希望借助灯光增加洞内的神圣感,但电缆又上不去,只能利用太阳能,设备上山又成了难题。后来雨季一来,北京连续大雨,山洞渗水也导致新修的墙体渗水,施工陷入停滞。路全被雨水冲毁,骡马运输也行不通了,所有神像、物料只能靠人一点点向上运。说是一次修行的第二个原因也在于对待这个项目我们始终带着敬畏心和使命感,我们修的不仅仅是一个道观山洞本身,也是山下村民们心里那份最朴素的寄托——村民们会上山来这里参拜,祈求家人身体健康,远离病痛。 也因为这份敬畏心和使命感,我们保留下了九真洞原本的三尊神像的制式,古师傅亲自驱车往返山西多次,找到山西传统泥塑造像手艺传承人,以山西玉皇庙的造像为灵感,与手艺人一同打磨造像的神韵、形态和岁月感,修旧亦如旧。困难之中也有惊喜,最初我们想把洞内做平,用方柱做展台呈现造像,但拆除原龛位后露出来的凸凹不平的山体,反而是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其实山体自己就是最好的样子。它就在那儿,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也许和神明一起庇护人们。于是我们迅速调整方案,把三尊造像打造成在山间修行打坐的效果。 我们拆掉原本不规整的就墙体,先把门窗整体拉回对称比例关系,方窗改圆窗灵感也是来自山西的晋祠。我们也找到专业墙面制作团队,一起复刻故宫的富有时间质感的斑驳旧墙 我们克制地用了最少的设计,一路辛苦。但回过头看这次项目,发心跟归丛是一样的,无论是做一个品牌,还是修一个山洞,我们希望的,不过是为人们的情感,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的地方。让那些不知该去往何处的敬畏、思念与牵挂,有一个地方,稳稳地、温暖地落脚。 项目地点:北京金山岭阿那亚 设计:高古奇 造像:张建鹏 摄影:邹训楷 时间轴: 1. 01:19 开场:古师傅从主播到嘉宾 ——聊聊归丛品牌参与道观修缮 2. 03:08   从大圆窗到小圆窗:理想撞进现实  ——材料运不上山,设计师如何“被迫”创新? 3. 07:31 为何远赴山西找老师傅做造像? ——追寻“有灵魂、像真人”的神像 4. 12:07 现代造像差距在哪?“太完美,不像人” ——好的神像要有“人味儿”和神韵 5. 18:24 在极简风潮中,坚持做“中国现代设计”  ——一个设计师的审美坚持与时代的拉扯 6. 26:54 祛魅之后:年轻设计师的东方基因觉醒  ——当东西方文化站在同一起跑线 7. 36:07 做归丛如何改变我的设计观? ——从追求认可到获得“与别人不一样”的精神自由 8. 51:41 朱素梅老师的肯定:人人都“本自具足”  ——一次对话带来的启发:接纳自己,享受当下 9.55:45 道观的修缮是如何开始的? ——探访隐秘的老道洞 10.1:21:23 当我们谈论鬼神文化我们在谈什么? ——聊聊亡灵节、中元节、万圣节 bgm:Ripples and Raindrops - Rachel Sandy 播客制作:叉子

    1h 26m
  2. 【灵魂频道 S3 002】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追忆哲学家朱锐

    OCT 25

    【灵魂频道 S3 002】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追忆哲学家朱锐

    去年,人大哲学教授朱锐因病辞世,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天,他以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然后主动要求停下一切维生手段,等候死亡的来临。 因为他认为,死亡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洪流,也是万象履新的开始。在他逝世一年之后,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朱锐的姐姐朱素梅老师,因着共同策划的一场线下生命对话沙龙,来一起聊聊对死亡的思考,以及怎样面对亲人的离别。 古奇曾被朱锐临终视频震撼,他分享了对葬礼的理解——认为其本质是“通过集体回忆构建逝者的立体形象”,为他人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朱素梅老师则以家人视角,详细讲述了朱锐的生平与精神:他童年是无拘无束的“野孩子”,求学轨迹清晰(安徽大学→北大读研→美国读博并获终身教授→回国任深圳大学、人民大学教授),2022年8月确诊癌症后与病魔抗争两年,最终于2024年8月离世;朱锐生前曾明确表示“不需要葬礼”,只因不愿麻烦他人。 朱素梅老师提到,朱锐的追思会让她得以窥见其“不为知的面”,其子以“rest in power”(躺卧仍传递能量)祝福父亲,更强调朱锐“童心未泯”的特质与超越死亡的“精神连接”。关于葬礼与告别的意义,“说话人1”认为告别是“给他人表达机会”,葬礼通过集体回忆拉长对逝者的记忆;朱素梅老师则将追思会视为“精神花朵的绽放”,让朱锐的思想得以继续影响他人。此外还延伸至生命教育的思考,涉及“小我与大我腾挪”的人生智慧(在自我感受与集体责任间调整)、“理解与认同的关系”(理解是爱的前提,不认同但可共情),以及逻辑学与哲学的关联(逻辑简化复杂,直觉是AI难以取代的创造性来源)。 本期节目以朱锐老师的生命故事为线索,串联起死亡教育、生命意义与精神连接的多元思考,最终链接“死亡不是终点,精神连接延续生命”的核心。 时间轴: 01:04 哲学家朱锐的最后一课 ——病床上淡然微笑,如何重新定义生命与死亡 03:37 野孩子的自由成长 ——不上学的童年,爬山游泳打架中长成的哲学家 06:50 从“学渣”到北大教授 ——高二才发力,半小时写完高考试卷的逆袭之路 12:34 回国教学与患病 ——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却遭癌症突袭的两年 15:03 不需要葬礼的告别 ——追思会上,亲友如何拼出更立体的朱锐 25:30 姐弟最后的微笑对话 ——“你去精神花园游玩,我来打理俗世事务” 30:12 母亲从崩溃到释怀 ——如何看待亲人离去后,一个传统母亲的转变 35:55 在“小我”与“大我”间腾挪 ——如何面对虚无感,又不失去生活的劲头 55:51 逻辑学不是教“抬杠” ——为什么逻辑关乎连接词,而直觉AI难以取代 01:12:57 理解不等于认同 ——在这个撕裂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连接与开放 BGM:Goodbye is Not the End - Johannes Bornlof 播客制作:叉子

    1h 34m
  3. 【灵魂频道 S3 001】你是否想过自己的遗物该怎么整理|对话遗物整理师

    SEP 11

    【灵魂频道 S3 001】你是否想过自己的遗物该怎么整理|对话遗物整理师

    【灵魂频道】第三季上线啦,第三季的节目我们将采用线下联动的形式。与归丛灵魂频道线下沙龙每期活动联动,嘉宾将在此延伸线下沙龙中分享的观点和内容。对线下沙龙感兴趣的朋友,我们会于归丛官方小红书发布相关预告,欢迎关注。 灵魂频道第三季第一期节目围绕“遗物整理”这一主题,归丛创始人古师傅邀请生活整理师魏晓辉和银发经济研究者刘一诺共同参与节目,从物品与人的关系、生命阶段的变化以及社会现实等多个层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从个人经历、职业实践与社会观察等角度,逐步揭示“整理”背后更为复杂的生命意义与情感逻辑。 本期节目起始于一个基本共识:物品的重要性具有阶段性,许多当下珍视之物随时间推移会失去意义。魏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谈到从媒体人转型为整理师的过程,指出真正的整理远不止于收纳技巧,而是前置到购买决策之初,关乎“为何选择、如何使用、如何处置”的全周期思考。她强调,整理的本质是筛选、取舍与流通,进而影响人的决断力和生活方式。 三位参与者分享了个人体验,古师傅在患病时拟写“遗嘱”,发现真正重要的物品极少;魏老师处理母亲遗留的瓷器时,面临情感与实用之间的两难;还有老人因不愿面对杂乱而情绪失控的案例。这些例子共同揭示:物品承载记忆与情感,却也常成为负担,尤其在代际之间,“遗物”往往体现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话题还延伸到社会层面,提到日本存在专门处理遗物的二手商店,认为中国也需建立更系统的遗物处理机制。同时,大家也意识到,许多老人囤积行为背后,是情感空虚或历史创伤的体现,而非单纯“捡垃圾”。 最终,大家回归到“整理”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空间与物品的清理,更是对生命角色的审视、对价值观的梳理,甚至是对死亡的教育。通过整理,人们学会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在接受自我与放下执念之间找到出路。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言,“整理是一场生活方式与心灵的修行”,它贯穿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阶段,帮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自身与传承。 下面分享遗物整理师的叮咛——圆满人生七守则: 1、请养成整理的习惯,建立生活秩序 2、如果有话难以说出口,请用文字写下来 3、重要的物品请放在容易被家人找到的地方 4、请不要对家人隐瞒病情 5、请充分享用所拥有的物品 6、请为自己而活,而不是别人 7、最后留下的,是与所爱之人的共同回忆,请在活着的时候多留下美好的回忆 如需咨询魏老师获得帮助,可搜索「生活整理师魏小晖」,全平台同名。 时间轴: 00:03 万物皆可释:物品在生命中的相对性 01:40 三位嘉宾:整理师、研究者与殡葬创业者的奇妙交汇 02:35 从资深媒体人到遗物整理师:魏老师的职业重生之路 魏老师分享因纸媒衰落、家人老去而陷入焦虑,最终通过学习整理实现职业和人生转变的故事。 09:46 超越收纳:整理是前置的消费决策与心灵修行 “整理”与“收纳”的本质区别,指出真正的整理从购买那一刻就已开始,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 15:48 物质过剩与审美变迁:一代人的囤积困境 中国家庭如何用10年走完别人50年的物质变迁,导致风格更迭、物品囤积,以及由此产生的整理需求。 18:54 遗物整理的难题:情感价值与市场价值的错位 整理师如何帮助客户处理具有极高个人情感价值但市场价值不高的物品(如母亲留下的普通瓷器、有签名的书)。 38:55 故事分享:整理师被“赶出门”的惊险与化解 魏老师分享两个极具张力的真实服务案例,揭示客户在面对自身混乱时的抗拒心理以及整理师的专业沟通与化解之道。 55:00 濒死感带来的觉悟:遗嘱与真正重要的东西 古师傅分享自己发烧时写遗嘱的经历,发现重要之物极少,并引发关于“物品在生命终点的意义”的讨论。 01:01:51 从线下流动市集到线上数字遗产:遗物的新归宿 处理实体遗物的社会性方案(如展览、市集),以及“电子遗物”的整理与处理。 01:17:56 给每个人的人生整理术:从物品到人生的清晰规划  尽早进行物品和人生目标整理,撰写遗嘱,做好数字遗产管理,本质是为自己和他人减轻负担,活得清醒。 播客制作:叉子 音乐:Sunset Farewell - Megan Wofford

    1h 30m
  4. 【灵魂频道 S2 012】你还在用ai当生产工具?赛博灵媒已经用ai链接宇宙|对话艺术家汤海青

    JAN 22

    【灵魂频道 S2 012】你还在用ai当生产工具?赛博灵媒已经用ai链接宇宙|对话艺术家汤海青

    2025年 01月11日 至 2025年 02月12日,艺术家汤海青将在研何SPACE呈现个人展览“电子托梦(Dream Teller 4.0)”。汤海青的作品运用AI人工只能为主要创作工具,色彩丰富饱和,主客体界限之间趋于模糊。作品情感深邃,常常营造出唯美而富有电影质感的氛围。 此次展览呈现了18件创作于2023至2024年的作品。这些作品源于艺术家基于AI人工智能的实验与思考,集中体现了他对梦境这一主题的深刻关注。本期节目,我们回到《电子托梦》展览的开幕式当晚,与艺术家“灵媒”汤海青及灵魂频道的二位主播坐下来一同走近他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不被人知的个人生命体验。 “梦”在汤海青的创作中是一个多维度的存在:它是个人情感的回溯,是对记忆的拓展,也是其个人哲学浪漫化的载物。梦如何形成?如何传递?又如何呈现?这些问题贯穿于艺术家基于AI人工智能作为媒介的创作中。而“托梦”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热衷探讨的话题,可被视为通过梦境向他人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被艺术家比喻为其艺术创作的过程,汤海青试图通过与AI的持续且平等互动,逐步形成了一种“和鸣式”的非操控性创作手法,如电子粒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使内在渴求与AI世界达到同频共振的状态。展览以作品《寓言诗》为起点,穿越系列作品《天启》、《天罚》、《长生》、《蓬莱》与《九歌》最终带领观众进入到《梦幻泡影》——一个绚丽虚构的幻象。 随着AI的日常应用常态化,许多人早已适应了这一高效生产工具,在其作为单纯的信息整合工具之外,它同时成为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媒介。当下我们普遍认为,是人类在塑造与控制AI产出的信息,回应我们的问题、满足我们的需求,而汤海青却在使用AI工具的后期逐渐找到一种新的“对话方式”,这种特别的方式让他借由AI在与这个世界实现一种难以名状的交流与链接,而非理性地利用它的内置逻辑去达成某一预设的、确切的目的。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与手段下,其作品带着一种信息素,目光落在其入其中时,仿佛被一种庞大的时空力量牵引。 以下附上本次 归丛 x 汤海青 x研何SPACE 联合主办的展览《电子托梦》中的主要参展作品,欢迎听众朋友们的意识跟随本期节目,沿着展览空间的递进,随着汤海青的娓娓道来,踏入这一场如梦如幻,又似一场场虚构的历史般的奇观。 时间轴: (对应作品出现的时间) 02:45 《寓言诗》 7:15 《天启》系列,《天罚》系列,《长生》 9:38 《蓬莱》系列 10:32 《九歌》系列 《九歌》系列作品于研何SPACE《电子托梦》展览现场、展览开幕式当晚的沙龙活动及播客录制时汤海青坐的位置,背后是约三米高、七米宽的投影布,高大的投影画面在幽暗的光线下散发着彩色的光。 《九歌》系列作品 16:23 《梦幻泡影》装置 20:38 一场关于中式美学的具象实验 23:14 AI通灵:抛开常见的文化符号与传统的仪式手段,现代人还能以什么方式去理解抽象的宇宙密码 33:08 汤海青:回忆葬礼上的感官冲击,谈大学本想报考殡葬专业 40:36 古师傅:“不吉利”是意识形态的规训——曾经的我肯定难以接受十年之后的自己要去做殡葬 49:10 汤海青谈其命运观,古师傅分享“命中注定”的亲身经历 1:07:05 “代入 AI 的语境”去考虑人类的未来 1:15:53 东西方幻想中的美学语言,从不同的语境中诞生

    1h 25m
  5. 【灵魂频道S2 011】从音乐到死亡,游牧民族如风一般洒脱的内核与生命观|对话蒙古族音乐人巴彦达莱

    12/20/2024

    【灵魂频道S2 011】从音乐到死亡,游牧民族如风一般洒脱的内核与生命观|对话蒙古族音乐人巴彦达莱

    这次灵魂频道的录制比较特殊,我们来到了研何Space与Visual Mongolia联合发起的《柔软世界》展览现场,举办了一次线下分享。座谈人数与通常一样,还是三个人。不过,有四个沙发,第四个沙发留给本期嘉宾的两把琴,和他的位子靠在一起。 本期嘉宾,蒙古族音乐人巴彦达莱,是我们在嘉宾中少见的那种格外安静的人,他思考时会有沉沉的呼吸声,仿佛一个人离开城市来到草原上会做的那种缓慢的深呼吸。我们注意到他有数次将手伸向了那两把琴,脸上还会即刻泛起笑容。或许,音乐才是他的语言。所幸,本次节目我们也将听到他的几段演唱。 这次归丛线下活动所在的研何展览空间中,有一些洞石制的微缩蒙古包形香炉,令人印象深刻。看着香炉化作热气腾腾的村落飘出白烟,带着难以名状的草料味儿,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牛粪的味道。达莱也无意间聊到说:味觉的回归特别快,不用被时间束缚的感觉…想起春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在高高低低的坑里看啊看,找那些没熬过寒冬的羊,拆下羊的膝盖骨,就是儿时令人心潮澎湃的玩具。这段话无意间也展示了蒙古族孩子面对死亡的一种感知。 从群像中去看某一种生死观念,总是抽象的,但当你能坐下来和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聊一聊他的生活,想象中的观念似乎会变得像太阳升起那样自然。像达莱说的,一些牧民的身体力行的生活,已经不需要刻意再去想,所谓信仰,到底让是要让他们信些什么、做些什么。 达莱和我们强调,今天他只能聊聊自己的亲身经历,别的他说不了什么。听他像口述日记似的讲着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忽然发现,对于达莱来说,他似乎不认为有什么值得被他称之为特殊的经历或新颖的概念,因为那只是他每日踏足其中的生活,是平凡的日常,却也渗透了蒙古族人对生命的理解。 时间轴: 00:39 蒙古民谣《风翼鸟》 04:06 达莱回忆自己第一次见证死亡 09:51 传闻中蒙古族别样的“走马葬法” 15:34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为何没有祭扫的习惯? 20:49 从过去的牧民生活,到现在的城市生活 24:55 牧区民族如何看待动物的生死 34:46 达莱展示蒙古族传统乐器 43:34 我们无法想象死亡:自然而然,但最好长成一棵树 47:15 对蒙古族的刻板印象 50:03 达莱送上祝福与闭幕演唱

    53 min
  6. 【灵魂频道S2 010】4000人参加了奶奶的葬礼,苗族人如何看待死亡|对话苗族艺术家Alei

    12/05/2024

    【灵魂频道S2 010】4000人参加了奶奶的葬礼,苗族人如何看待死亡|对话苗族艺术家Alei

    苗家女孩记忆里的一次游方,银饰随着她落下的每一步,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她看向其他同样身着盛装的女孩,如水面上有月辉的倒影跳动。 而今天,我们也将在灵魂频道的节目里,听到她脖子上的银饰所发出的阵阵清脆声响。 在苗家这片与我们多数人熟悉的世界不太一样的土地上,上演着太多神奇又动人的场景,他们的共识里有自己的独特“法规”、有着与个体生命发展密不可分的“天意”,那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生命哲学的写照。苗族的支系数量庞大,多到没有一个官方答案。而这更是丰富了苗族文化的生态面貌——他们有的在被视作是先祖象征的古树下荡秋千,让祖先见证他们的爱情;有的用苗绣的方式记录着部族流传的“加密符号”;当地的医生让患者回家“滚鸡蛋”……而这些无一不透露出苗族文化的生命观、宇宙观。 会有人在一场盛大的喜丧上,慕名登门。在这一生命历程的重要仪式上,同欢,也可以是苗族人表达对生命的尊重的一种方式。 “当时在我们家,来吊丧的人,差不多有4000多人。”本期嘉宾的苗族女孩、策展人Alei告诉我们。 Alei听祖祖辈辈的苗族人说,人有三个灵魂。人去世的时候,一个灵魂留在所葬的地方,一个灵魂跟着家人回到家中,而第三个灵魂,会去往祖先所在的地方。 在苗族的灵魂观里,万物有灵。这片土地上,人对自然力量有几近无限的臣服。 “你看不见的东西,一定比看得见的更多” Alei在与我们对谈时,看似稀松平常地说出的一句话,却似乎也对她们眼中世界的丰富,解释了太多。 时间轴: 00:03:07 “有三个灵魂”的苗族人怎样办葬礼?巫师鬼师是主管 00:22:09 苗族的民俗、能带来孩子的红色蜘蛛 00:27:17 童年时在自家吊脚楼顶看见了爷爷的棺材——别样的丧葬观 00:30:35 生命林里有祖先,人与树“同生共死” 00:34:35 灵魂观如何塑造生活;近亲里也有巫师 00:49:43 神奇土地上的都市传说;洞藏成百上千具棺材 00:55:50 仅限苗族内部的法规制度 00:58:06 不同支系的人曾是不同的社会角色,丰富的文化生态 01:04:52 四千人的葬礼,是普通人的葬礼吗? 1:10:56 猪血与蛋清做衣服?苗族服饰,大有文章 1:22:26 苗族人对火的本能向往,如同真正的灵魂寄托 音乐: 远望 - 贵州苗族原住民

    1h 32m
  7. 【灵魂频道S2 009】好死还是赖活着|对话「安全出口FM」粒粒安」

    11/15/2024

    【灵魂频道S2 009】好死还是赖活着|对话「安全出口FM」粒粒安」

    节目播出的今天是周五,希望「灵魂频道」的听众朋友们好好享受周末时光,享受独处、享受相聚、享受自然,整理心情和思绪,认真享受生活点滴和当下,也许我们一直像原来一样,能看见星空和夕阳,能听见微风和海浪。 当死亡变成可预见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面对它?面对未知的死亡,当下要如何过好生活?本期节目「灵魂频道」与「安全出口FM」串台,我们邀请到主播粒粒安,从最近的热点事件「沙白赴瑞士“安乐死”」展开讨论。节目中,嘉宾和主播们分享了关于安乐死、红斑狼疮、青少年抑郁、大脑情绪激素的冷热知识,同时也由热点事件和社会现状,展开自己的真实经历和观点的讨论。 本期标题花絮:当谈到“好似还是赖活着”的时候,粒粒安说她选择“半死不活”,正如她节目中所讲的:面对生活,永远支持大家有更多的选择。 时间轴: 00:01:30 粒粒安的播客为什么叫「安全出口」? 00:02:40 沙白事件科普:她接受的并非安乐死 00:05:05 各自的视角下,看见不同的沙白事件 00:11:14 沙白到底得了什么病?—— 被看见的红斑狼疮 00:14:33 有限的选择:同一个病,不同的是信息差 00:18:17 安乐死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安全出口” 00:21:25 瑞士安乐死其实是一种“民间组织”产业? 00:22:41 打破人们对“垂死之人”的认知 00:24:04 此后“再无沙白”?三位主播如何看待安乐死 00:29:40 如果个体对生命该拥有自主权,那青少年呢? 00:36:36 给予更多探讨空间,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00:38:18 一个发问:在座各位都在为什么而活? 00:44:08 对于“意义”与“爱”的感受力缺失,可能是一个健康问题 00:45:48 走近粒粒安与她的「安全出口」 00:55:14 攻破信息时代的“致郁”,关掉网络滤镜生活 01:06:26 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进入倒计时,你会做些什么? 关注粒粒安Lillian,了解更多「安全出口FM」日常花絮 关于「安全出口FM」 安全出口,这是一档全新的综合类脱口秀播客节目。由六位主播搭建了一栋属于年轻人的乌托邦式大楼。大楼分为五层:5F-环球档案馆、4F-声色电影院、3F-胡聊会议室、2F-松花怪谈坊、1F-老段音乐厅、B1-恐怖鬼怪屋。 收听 安全出口FM  主播: 古师傅 xizhen

    1h 11m
  8. 【灵魂频道S2 008】入殓师的科普:为至亲办葬礼手续流程之外什么更重要|对话王钧

    10/21/2024

    【灵魂频道S2 008】入殓师的科普:为至亲办葬礼手续流程之外什么更重要|对话王钧

    “面对至亲离世,我们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想到很确定的答案,确实,“直接面对死亡”是一件实在太非常规的事情,借用《西藏生死书》中关于面对现代世界的死亡的两种普遍态度来概括,现代人有两种对死亡的不同态度,一种是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认为死亡没有任何意义,人死后一切都会消失,提到死亡是忌讳的;另一种是把死亡当做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事,因为某种不知名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死亡不会有问题,对于死亡无可担忧。到头来都是对死亡“轻视”的态度,我们所谓的“重视”并非必须花重金操办,而是希望引起真诚的思考和交流,以意愿和喜好为出发点。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殡葬行业一线从业者王钧,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关于治丧这件事的科普和建议,我们需要办什么手续、治丧环节有哪些流程、选择“一条龙”的建议、骨灰盒怎么选…… 科普讲解之外,王钧也提到了情感的部分,提到治丧第一步,我们往往会想到办手续开证明这些流程,而实则陪伴才是我们最应该为逝者做的事情,给予灵魂安然的离别。在逐渐精神荒漠化的现代社会,对死亡的真诚和信仰,也许会为人们探究生活的究竟和自我灵魂的感知提供一种宁静的过渡。 时间轴: 00:01:05 体制内资深殡葬工作者:参与制定国葬流程和标准的她,服务过哪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 00:04:09 处理后事,首先该做什么?———别着急,心跳停止后的人,还有听觉与触觉 00:05:24 不同情形下,谁能判定一个人是否死亡?死亡证明怎么开? 00:12:35 当我面对至亲离世,什么时间点去联系殡仪服务公司?如何判断哪些项目是必要的? 00:16:33 我们总能从市面上筛选出合自己心意的服务,除了殡葬? 00:19:15 殡仪服务究竟会帮我做什么?处理后事时,我自己能做哪些决定? 00:21:45 大家都建议提前准备殡葬用品,但要多提前? 00:23:04 纸扎的千姿百态:有无限的可能性,也有诸多的无奈 00:29:27 拿到骨灰之前,都必须做些什么、遗体安置有哪些选择? 00:34:02 告别仪式一般安排在流程中的哪一步? 00:35:40 “头炉火化”真的更好吗?——揭秘火化过程与骨灰的真实样貌 00:40:05 众多考量因素下,该如何选择骨灰盒?——只要你喜欢,饼干盒也可以 00:44:10 我还没选好墓地、大师算了个良辰吉日……所以骨灰下葬前能寄存多久?都能存在哪里? 00:47:10 聊聊葬俗中的宗教色彩:去哪考究真正的传统? 00:53:06 当所谓的传统习俗与现代观念冲突时,怎么办? 00:55:00 独在异乡离去,该如何处置后事?——遗体与骨灰的运输方法 00:58:50 许多人走过的冤枉路:手续接二连三,留心操作顺序 1:02:30 殡葬服务:为了让每个人有合心意的选择,需要收集海量信息 1:05:20 你有准备遗嘱吗?一纸信笺,可能避免数场混乱,缓解部分丧亲之痛。 1:11:06 后事处理完毕,遗照该怎么存放? 1:13:00 灵位牌——为灵魂构建一个居所 1:16:35 设计家中祭坛有何讲究:生前爱吃牛油果,可以上供吗? 1:19:49 我们值得拥有一场好的告别仪式,为了不留遗憾,甚至可以生前举办 1:22:50 摆脱流程化的尴尬,告别式不等于遗体告别 1:26:05 从业近二十年,什么样的告别令她留下深刻印象? BGM: Fraigile Civility - Gavin Luke

    1h 29m

About

灵魂频道,是归丛品牌制作的一档独立播客栏目,你将听到关于生命议题的崭新表达。 我们寻找灵魂发光的人。 在这里,我们立足当下,探索生命之旅的意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