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min

環境薰陶是養成的關鍵 --- 遇見紐約色彩的心理治療督‪導‬ 布魯斯的閱讀世界Bruce's Reading World

    • Mental Health

作者提到會寫下這本書的緣由是因為「讓治療自由,一場挑戰性高的督導會議」在紐約求學加工作十年的經驗,對於一個人來說應該是會被改變很多,所以當回到臺灣要從事老本行的時候,自然就會遇到很多跟自己很衝突的時候,那麼應該要怎麼辦呢?是要入境隨俗、尊重前輩跟業界、還是要堅持自己甚至帶回國外的風格呢?寫這本書應該算是作者很客氣的反抗了,如果那些跟她相遇的人們有看到這本書,或者會被氣得半死;但也不失為好好反思的時候,因為心理學本來就不是華人世界的產物,想要做出自己的樣子也不是不行,但是不是要先了解本質是甚麼?而不是講一套理想、做的是另一套威權形式,充滿了上對下。要如何展現自己的專業讓別人明白,那不是角色跟關係的問題,是個人如何呈現的問題。

學派重不重要?學了很多學派卻沒有任何一個精進的、或者說把學派之間相互使用,之於一個專業人員來說到底甚麼做法比較好?以前要申請研究所的時候,大家都會分享說像是以前的國北師是甚麼學派為主、輔仁大學是甚麼學派、中原大學又是哪個方向等等;但如果沒有一個地方去專門的發展跟培訓一個學派,那麼這個學派要精進很難、要有後人傳承很難,到後來搞的每個人都必須修完所有學派但又好像無法真正理解學派的獨特跟應用。在實務現場可以擁有很多種武器固然是不錯的,但這不代表這個人就非常厲害、可以保證接下所有類型的個案,因為有時候跟技術無關、可以跟個人議題有關、也可以是時代不同、觀念不同、性別不同、甚至是緣分不足等等。

「靜止的物體有它儲存的能量」要說在這本書裡最大的收穫,就是這句話了。這句話在書裡面的的例子有好幾個,一個是用時間跟玻璃來形容,作者說遇過一位教授說如果用心去觀察,會發現古老教堂的玻璃是下面比上面厚,而這就是看起來沒有在流動但其實是有在動的情況、另一個例子則是在說非洲有一種魚類叫肺魚,會在乾旱來臨之前將自己鑽進土壤裡,然後就很像冬眠似的,等到下一次雨季到來,將土壤弄濕之後就彷彿活了過來甚至還長大了,這兩個例子放在一般常識裡真的是難以相信,就像靜止的物體是要怎麼累積能量呢?如果要執著在字面上相信一定會卡關,但世界上有沒有完全不動的東西或是事情?如果沒有的話,那麼其實也不存在靜止的物體,只是它動的太不明顯了,用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去觀察也才改變那麼一點點的話,從人的眼睛、眼界看上去,跟沒有動是一樣的道理,然而事情真相並不是如此。也許人生不長;但如果蹲低是為了跳高,那麼在發光發熱到來之前,就不要輕舉妄動吧。

作者提到自己在美國的一個交友網站練習交友戀愛技巧,甚至將這樣的能力應用在快速瀏覽新人履歷上,覺得真的是很有趣;但這也說明了一件事是實務經驗才是最重要的。作為科班主義者、同時也是經驗主義者,在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是甚麼狀態,通常很在意背景養成也很在意實務累積狀況。對於作者最推崇的,大概就是這個章節的相關內容,也就是對於甚麼有興趣、有需要就去體驗跟學習,因為想像沒接觸過的事物是有極限的,有個開始才是真正的開始,而如果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且大量的累積經驗,就算沒有督導、只要方向上不是太偏差,都是非常實用的、對於狀態的判斷跟應用,因地制宜的調整就會更加懂得分寸。人生有段時間應該都是需要這樣的磨練,最好是最沒有牽掛的時候,不然蠟燭多頭燒、

作者提到會寫下這本書的緣由是因為「讓治療自由,一場挑戰性高的督導會議」在紐約求學加工作十年的經驗,對於一個人來說應該是會被改變很多,所以當回到臺灣要從事老本行的時候,自然就會遇到很多跟自己很衝突的時候,那麼應該要怎麼辦呢?是要入境隨俗、尊重前輩跟業界、還是要堅持自己甚至帶回國外的風格呢?寫這本書應該算是作者很客氣的反抗了,如果那些跟她相遇的人們有看到這本書,或者會被氣得半死;但也不失為好好反思的時候,因為心理學本來就不是華人世界的產物,想要做出自己的樣子也不是不行,但是不是要先了解本質是甚麼?而不是講一套理想、做的是另一套威權形式,充滿了上對下。要如何展現自己的專業讓別人明白,那不是角色跟關係的問題,是個人如何呈現的問題。

學派重不重要?學了很多學派卻沒有任何一個精進的、或者說把學派之間相互使用,之於一個專業人員來說到底甚麼做法比較好?以前要申請研究所的時候,大家都會分享說像是以前的國北師是甚麼學派為主、輔仁大學是甚麼學派、中原大學又是哪個方向等等;但如果沒有一個地方去專門的發展跟培訓一個學派,那麼這個學派要精進很難、要有後人傳承很難,到後來搞的每個人都必須修完所有學派但又好像無法真正理解學派的獨特跟應用。在實務現場可以擁有很多種武器固然是不錯的,但這不代表這個人就非常厲害、可以保證接下所有類型的個案,因為有時候跟技術無關、可以跟個人議題有關、也可以是時代不同、觀念不同、性別不同、甚至是緣分不足等等。

「靜止的物體有它儲存的能量」要說在這本書裡最大的收穫,就是這句話了。這句話在書裡面的的例子有好幾個,一個是用時間跟玻璃來形容,作者說遇過一位教授說如果用心去觀察,會發現古老教堂的玻璃是下面比上面厚,而這就是看起來沒有在流動但其實是有在動的情況、另一個例子則是在說非洲有一種魚類叫肺魚,會在乾旱來臨之前將自己鑽進土壤裡,然後就很像冬眠似的,等到下一次雨季到來,將土壤弄濕之後就彷彿活了過來甚至還長大了,這兩個例子放在一般常識裡真的是難以相信,就像靜止的物體是要怎麼累積能量呢?如果要執著在字面上相信一定會卡關,但世界上有沒有完全不動的東西或是事情?如果沒有的話,那麼其實也不存在靜止的物體,只是它動的太不明顯了,用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去觀察也才改變那麼一點點的話,從人的眼睛、眼界看上去,跟沒有動是一樣的道理,然而事情真相並不是如此。也許人生不長;但如果蹲低是為了跳高,那麼在發光發熱到來之前,就不要輕舉妄動吧。

作者提到自己在美國的一個交友網站練習交友戀愛技巧,甚至將這樣的能力應用在快速瀏覽新人履歷上,覺得真的是很有趣;但這也說明了一件事是實務經驗才是最重要的。作為科班主義者、同時也是經驗主義者,在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是甚麼狀態,通常很在意背景養成也很在意實務累積狀況。對於作者最推崇的,大概就是這個章節的相關內容,也就是對於甚麼有興趣、有需要就去體驗跟學習,因為想像沒接觸過的事物是有極限的,有個開始才是真正的開始,而如果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且大量的累積經驗,就算沒有督導、只要方向上不是太偏差,都是非常實用的、對於狀態的判斷跟應用,因地制宜的調整就會更加懂得分寸。人生有段時間應該都是需要這樣的磨練,最好是最沒有牽掛的時候,不然蠟燭多頭燒、

23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