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min

生命是複雜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 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 布魯斯的閱讀世界Bruce's Reading World

    • Mental Health

「如果我發現甚麼對我有用但對家庭有害,我就會將它逐出腦外。如果我發現甚麼對家庭有用但對國家無益,我也會盡力忘記。如果我發現甚麼對國家有益但卻跟地球或是人類會造成損傷,我會把它當成罪惡。因為我成為任何一個公民是偶然,成為人卻是必然。」倫理學在談的是選擇更適宜自己的,讓自己盡可能過得好,相信沒有人希望自己過的不好、把自己推向越來越糟糕的生活狀態;但是作為人類、屬於地球多樣性生物的一種,思考不單單只是為了自己、或是某個區域的利益、或是人類而已,得要是整個地球都放進去考量才是。

書裡面的開頭就在談關於甚麼是好?甚麼是壞?可以說是情境題、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就像要怎麼確定水的存在是好是壞?大麻的存在是好是壞?一個人的存在是好是壞呢?那這個問題為什麼值得討論呢?因為很多時候情境的不同就會產生出不同的答案。倫理學應該要安排在學校教育裡,它讓人們理解到,判斷事情沒有絕對、只是要如何去判斷、有判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學校教育裡,很多時候談的東西是絕對的、是否定其他的只有一個是對的,這其實非常不符合現實人生狀態。人生路上多的是有多方考量下,要做出合適決定的時候;倫理學也不該是落入宗教或是甚麼道德至高點的部分,它就是一件需要花時間去學習、甚至是一輩子的功課,所以能越早認識它並且開始實踐,絕對是最棒的了。

「習慣、命令、任性」作者提到這三個主要的行為模式、動機來源,佔據做出大部分行為背後會有的原因,完全的支持或是反對都不會是一件好的行動,因為這些狀態都不是在自己「自由選擇跟判斷下」發生的,在這本書裡談的很大一部分是自由,甚麼是自由?做自己想做的?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聽到一個人的工作性質是接案、是自由業、freelancer , 這個人是真的自由嗎?還是純粹是自己想像而已?自由的狀態就算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最有錢的人都不見得擁有,因為可以到達那樣的高度,背負的責任、家庭、生計等等,不是自己想幹嘛就可以幹嘛的,所以自由這件事的層級有多高,跟外在的環境條件並沒有很大的相關,反而是在心態部分,覺得自己是自由的,是因為內心知道甚麼是重要?甚麼該放下?以及能夠做出心裡想的那些念頭。

「為了讓其他人待我像一個人,我也必須使他們成為人,如果在我眼中都是器物或是野獸,我也不可能變成甚麼更好的東西」作者提到人不是一種自然的生物現象,是一種文化現象,也就是說你/妳的樣子在出生之後,會慢慢長成目前的樣子,那是跟遇到的人有關,行為舉止是透過模仿跟被對待而來的,以家庭來說為什麼常常會聽人說教養方式會複製?因為是被怎樣對待養大的、當自己也成為父母時,第一印象跟反應就是自己從前的經驗,所以如果父母習慣打罵教育,而自己也不覺得怎樣,那麼自己就可能產生一樣的教養方式。將這件事擴大來說當這個社會是不友善的時候,對身心障礙人士、更生人、失業破產的老闆,得到的關注跟相處方式讓人感到難受、生氣、失望等等,那還能做出不同的反應去跟其他人互動嗎?這是很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說為什麼社會需要很多很多的善良,因為每多一個善良才有可能觸動另一個善良的發生,如果多一個不善良的互動跟行為,世界就會多一個不善良的結果,這絕對彼此不是一件好事,對吧?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

「如果我發現甚麼對我有用但對家庭有害,我就會將它逐出腦外。如果我發現甚麼對家庭有用但對國家無益,我也會盡力忘記。如果我發現甚麼對國家有益但卻跟地球或是人類會造成損傷,我會把它當成罪惡。因為我成為任何一個公民是偶然,成為人卻是必然。」倫理學在談的是選擇更適宜自己的,讓自己盡可能過得好,相信沒有人希望自己過的不好、把自己推向越來越糟糕的生活狀態;但是作為人類、屬於地球多樣性生物的一種,思考不單單只是為了自己、或是某個區域的利益、或是人類而已,得要是整個地球都放進去考量才是。

書裡面的開頭就在談關於甚麼是好?甚麼是壞?可以說是情境題、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就像要怎麼確定水的存在是好是壞?大麻的存在是好是壞?一個人的存在是好是壞呢?那這個問題為什麼值得討論呢?因為很多時候情境的不同就會產生出不同的答案。倫理學應該要安排在學校教育裡,它讓人們理解到,判斷事情沒有絕對、只是要如何去判斷、有判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學校教育裡,很多時候談的東西是絕對的、是否定其他的只有一個是對的,這其實非常不符合現實人生狀態。人生路上多的是有多方考量下,要做出合適決定的時候;倫理學也不該是落入宗教或是甚麼道德至高點的部分,它就是一件需要花時間去學習、甚至是一輩子的功課,所以能越早認識它並且開始實踐,絕對是最棒的了。

「習慣、命令、任性」作者提到這三個主要的行為模式、動機來源,佔據做出大部分行為背後會有的原因,完全的支持或是反對都不會是一件好的行動,因為這些狀態都不是在自己「自由選擇跟判斷下」發生的,在這本書裡談的很大一部分是自由,甚麼是自由?做自己想做的?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聽到一個人的工作性質是接案、是自由業、freelancer , 這個人是真的自由嗎?還是純粹是自己想像而已?自由的狀態就算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最有錢的人都不見得擁有,因為可以到達那樣的高度,背負的責任、家庭、生計等等,不是自己想幹嘛就可以幹嘛的,所以自由這件事的層級有多高,跟外在的環境條件並沒有很大的相關,反而是在心態部分,覺得自己是自由的,是因為內心知道甚麼是重要?甚麼該放下?以及能夠做出心裡想的那些念頭。

「為了讓其他人待我像一個人,我也必須使他們成為人,如果在我眼中都是器物或是野獸,我也不可能變成甚麼更好的東西」作者提到人不是一種自然的生物現象,是一種文化現象,也就是說你/妳的樣子在出生之後,會慢慢長成目前的樣子,那是跟遇到的人有關,行為舉止是透過模仿跟被對待而來的,以家庭來說為什麼常常會聽人說教養方式會複製?因為是被怎樣對待養大的、當自己也成為父母時,第一印象跟反應就是自己從前的經驗,所以如果父母習慣打罵教育,而自己也不覺得怎樣,那麼自己就可能產生一樣的教養方式。將這件事擴大來說當這個社會是不友善的時候,對身心障礙人士、更生人、失業破產的老闆,得到的關注跟相處方式讓人感到難受、生氣、失望等等,那還能做出不同的反應去跟其他人互動嗎?這是很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說為什麼社會需要很多很多的善良,因為每多一個善良才有可能觸動另一個善良的發生,如果多一個不善良的互動跟行為,世界就會多一個不善良的結果,這絕對彼此不是一件好事,對吧?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

2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