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episodes

从音乐的角度来“听”电影,让你对电影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欢迎来到《电影留声机》栏目!
电影好看的同时,但有多少人忽略了电影的原声音乐呢?而这些对电影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原声音乐,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让我带你一起赏析电影原声大碟,了解电影原声背后的故事。


每周三中午更新,记得订阅哦,不见不散!

电影留声机|听懂电影原声音‪乐‬ 郭小闹杂记

    • Music
    • 5.0 • 1 Rating

从音乐的角度来“听”电影,让你对电影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欢迎来到《电影留声机》栏目!
电影好看的同时,但有多少人忽略了电影的原声音乐呢?而这些对电影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原声音乐,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让我带你一起赏析电影原声大碟,了解电影原声背后的故事。


每周三中午更新,记得订阅哦,不见不散!

    第116期 冷战思维的反思《红潮风暴》(1995)

    第116期 冷战思维的反思《红潮风暴》(1995)

    大家好,我是主播郭小闹,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陪伴,但我因为最近工作强度大幅增加,所以能够花心思来做节目的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在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暂停会员的销售,并且节目也将有可能会成为不定期更新的节目。但请大家放心的是,这档节目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还是会坚持做下去的,只是更新频率暂时会比较低。言归正传,今天我打算来聊一期老片子,1995年的《红潮风暴》。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一方面肯定是因为汉斯季默的原声音乐很好听,充分诠释了军旅题材的紧张和宏大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故事描述的苏联解体背景下,美苏两国的冷战思维差点让冷战变热战的反思。这样的大环境很不幸,在时隔了30年之后,又变成了全世界的主要格局。美国还是那个美国,而苏联变成了俄罗斯。但似乎这种冷战思维在中间的30年里,并未得到什么改变,只是因为反恐战争而沉寂下来,成为了一个配角。但随着全球反恐战争的结束,冷战思维也不再甘当配角,再次浮出水面,成为了东西方对峙的主角。而且这一次的浮出水面,并不是静悄悄地,而是一路火花带闪电,刚一出手,就将乌克兰三分之一的国土沦为了焦土。我们且不谈目前俄乌冲突的正义性,因为对于一场战争来说,站在不同的立场你永远都找得到站得住脚的理由,由此展开三天三夜的辩论也许都得不出最终的结论。因为,战争本身就是错的,争执对错的只是人性而已。我想说的是,如果才能保持最大的克制来避免战争的发生才是人类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而这一点,《红潮风暴》利用扎实的剧本和优秀的拍摄剪辑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宏大冷战背景下,小人物一念之差之间做出的决定,就影响了一场战争的走向。人们常说,佛魔一念间。是的,佛和魔之间也许并没有什么明确清晰的界限,有的只是一个念想带来的最终决定。正如电影之中打算忠实执行命令的潜艇指挥官一样,他有错吗?没有,军人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发动兵变的副官有错吗?也没有,他只是不想因为一个错误的命令而发生一场足以毁灭世界的战争。电影虽然最终的结局通常比较俗套,似乎就是个人英雄凭一己之力挽救了世界。但对于冷战的反思恰恰就是精彩在这里,因为很多时候,真正改变大格局的,并不是什么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政治家和领袖们,而是那些在第一线默默奉献的英雄。古有斯巴达三百勇士,以300人对20000人的战绩;今有手持毒刺反坦克导弹让俄罗斯钢铁洪流化为乌有的乌克兰游骑兵。虽然他们可能连名字都不会留下,也未必能改变最终的走向。但让历史铭记他们的勇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是时代浪潮中的一颗小小的棋子,有的人在战前很可能是一名老师,一位卡车司机。但在战争中,他们也许就是蝴蝶效应里的那一丝被挥动的空气。所以,我们觉得俗套的其实只是电影的故事本身,而不应该是哪怕名誉扫地甚至牺牲生命也想阻止战争的可贵思想。说回到电影的原声音乐。刚才我们提到过,原声音乐是汉斯季默的谱写的,有意思的是,我找到了原声专辑来仔细听过,发现原始的专辑,是一张糅合了真实乐器、电子音乐和人声合唱于一体的制作模式。要知道那是1995年啊,那时候固然早就已经有合成电子音乐的存在了,很多流行音乐的配乐那时候为了节省成本就大量使用了合成音乐来演奏。但汉斯季默那时候早已成名,是可以动用大编制来制作的呀,不知道为何却坚持使用了合成音乐来录制。虽

    • 7 min
    第115期 这个世界是为谁而创造的?美剧《1883》(2022)

    第115期 这个世界是为谁而创造的?美剧《1883》(2022)

    最近几乎是一口气把美剧《1883》看完,这是我欣赏美剧的一个习惯。因为美剧的更新方式和我们国内区别很大,越是热门的剧集更新就越慢,而《1883》作为大热门《黄石》的衍生剧,在编剧导演没有变化的前提下,自然也成为了热门中的热门。第一季一共才10集,每周才更新一集,中间好像还停更了一小段时间,所以每周追着看实在是太累人了。我喜欢先把它忘掉,然后在它更新完成的时候再突然想起,找个合适的时间,一口气能看多少看多少,这样才叫过瘾,而且对情节也不容易忘记。不过如果大家想要看我今天推荐的这部剧集,还是得稍微酝酿一下情绪,因为它的整体调子,和《黄石》差别非常之大。黄石是恩怨情仇都有的故事,各种势力之间不管文明与野蛮,或者残酷与仁慈,都有各自站得住脚的理由,说到底只是在发展和保护之间的权衡。但1883则不是,那是一场赤裸裸的生与死的考验,是一群向往着自由的农民在逃避欧洲战争之后,对北美大陆自由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无比残酷的现实之间做出的牺牲。可以这么说,整部片子丝毫没有我们对美国西部大开发里想象的那些奋斗、励志的故事,有的只是不断的死亡。而且在这个过程里,死亡甚至被翻着花样地呈现出来,有自杀、有蛇咬、有枪击、有斧劈;甚至还有仇杀以及令人唏嘘的误杀等等。这个剧集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你眼看着那些来自欧洲的异乡人,从眼神里有光,到逐渐暗淡下去,然后以毫无生气的灰色结束。短暂而无奈,痛苦且悲伤,这才是那些第一批欧洲移民在广袤的西部扎下根来时的最真实写照。有时候你会感叹,这些欧洲人千里迢迢来美洲大陆如此遗憾的死掉,到底划不划算?中国人以前有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些人从后续的表现来看,他们在乎的是自由,而不是害怕死亡。真正让他们离开家园的,正是自由意志的被剥夺,而不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也许,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吧。当然,大多数这些死去的移民在片中都是配角,可令我意外的是,就连主角都没能拥有光环,特别是最后一集的交代,让我们一次失去了两位主角。虽然依然埋下伏笔,让我们可以期待达顿家族在1900年代的发展和后续,但就算没有第二季,我同样也非常满意现在的结局。所以,还是回到很早之前我聊过的一个话题,那就是这世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喜剧、闹剧和荒诞剧,但最终都将归于悲剧。是的,也只有悲剧才符合人性,你看,人这一生,生老病死,花费毕生的精力也不过就是从喜到悲。很多人觉得漫长的一生在整个地球的进化史之中,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但幸好我们有电影和电视剧,有时候可以将这些默默无闻者的故事讲述出来,让更多的默默无闻者知道,让前者的生与死成为后者的欢笑和眼泪。这也许才是影视这门艺术的终极目的吧!刚才我们提到过,《1883》是《黄石》的衍生剧,所以编剧仍然是泰勒·谢里丹,音乐也仍然是布莱恩·泰勒。豆瓣评分综合高达9.1分,音乐也保持了一贯的水准。我们现在能够在各大音乐平台上找到两个专辑,将片中所用的配乐基本完全记录了下来,录音和演绎水准很高,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来听。但我今天不打算分析其中的音乐,因为除了主题曲之外,基本都是氛围音乐,适合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当作背景音乐,并不太适合单独聆听。所以,本期节目可以算是一期影评节目,在节目的最后,我摘抄了一段我认为非常深刻的台词,这段台词来自第

    • 5 min
    第114期 大型史诗国风音乐专辑《三国》第二讲(2007)

    第114期 大型史诗国风音乐专辑《三国》第二讲(2007)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书接上回,继续来讲述大型国风音乐专辑《三国》的曲目。如果还没听过上一期的建议大家先去听过之后再来听这一期,就更加能够听得懂这张专辑了。下面我们就直奔主题,开始讲述今天的曲目。第一首,赤壁。相信这首曲子也是很多人比较期待的曲目。因为如果要问大家印象之中关于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我相信90%的人都会将赤壁之战放在首位。我想这主要也和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三国故事有很大关系。毕竟小学课文里面就有草船借箭的故事,而草船借箭本身就是赤壁之战之中的一个小插曲。但也许大家不知道的是,草船借箭很有可能只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虚构的,小说毕竟是小说,是不能当作历史来看待的。历史学家综合参考了《三国志》《魏略》等正统史书之后发现,所谓草船借箭不过是一次偶然的情况。当时曹操的军队和孙权的军队隔江相望,孙权屡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冒险乘船到曹军水寨前挑衅,曹军下令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差点倾覆。孙权急忙让船掉头,船的另一面也承载了足够的重量之后才没翻。安然回去的孙权也就收获了相当多的箭矢。这是纯粹的无心插柳得到的结果。然后到了罗贯中这里,就成了让诸葛亮神话的灵感来源,从而创作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回到音乐上来,这首曲子可能是整张专辑之中最符合电影配乐风格的。曲子很长,7分多钟,里面实际上有相当长的篇幅是为了烘托氛围而写就的音符,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赤壁之战的紧张和残酷。曲子开篇的引子部分很短,只有大约40秒,用雄壮的管乐和打击乐勾勒出了一个大战一触即发的威武气势。将中国鼓和西洋管乐结合得很棒,丝毫没有违和感。紧接着就是一阵混杂着弦乐的打击乐,各种中西打击乐器一块儿上,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氛围,预示着两强相遇相互之间都很谨慎的态度。从1分58秒开始,随着鼓声渐弱,国风尺八负责主旋律,此段音符在紧张感丝毫不减弱的情况下,营造出了一种对阵双方展开战术博弈的效果。不管是草船借箭还是火烧赤壁就都集中在这一段来表现。所以在尺八的篇幅之后,打击乐和管乐的齐奏又占据了上风,营造出来的感觉就是一个“乱”字来囊括,氛围感拉满。不带着脑海里的故事单独聆听可能会心里暗骂一句,这到底是什么鬼。但我相信通过我的解读,大家应该就能够感受得到火烧赤壁时战况的惨烈程度。再次随着鼓声的渐弱,管弦乐齐奏的大结局出现在耳边,此段旋律为国风,但乐器几乎全部为西洋乐器,旋律本身也似乎和康熙王朝之中的某些片段较为类似,主要突出了帝王豪气或者是大战凯旋的威仪。这首作品估计也是整张专辑之中配器最多,参与演奏人数最多的作品。第二首,三分归一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估计当时谁也没想到,三国时期的各个强权最终收归到司马氏的手里,真乃造化弄人。曲子开篇刚好是赤壁之战的结尾部分,也是此曲的核心旋律。但此曲的副歌部分我实在是有些无法理解,演绎出来实在是太喜庆了,我知道作者肯定是想表达一种人们互相奔走相告,普天同庆的欢喜感。一开始还不是很违和,但在1分09秒开始的管乐协奏就充斥着那种结婚的场景感,反正至少我在听这一段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这段旋律还重复了一次,相当违和。直到2分50秒之后才又重新回到了开篇气势磅礴的史诗质感,这时候才又重新抓住了一统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但毕竟作品

    • 8 min
    第112期 「风起陇西」不搭调的片尾曲和史诗巨作「三国」(2022)

    第112期 「风起陇西」不搭调的片尾曲和史诗巨作「三国」(2022)

    今天我想借助最近这段时间比较火热的电视剧《风起陇西》来开篇,谈一谈国产电视剧的现状,然后也讲一讲片尾那首不搭调的主题曲。最后再延伸一下,谈一谈2007年那张轰动全国的纯音乐专辑《三国》。因为在我看来,如果这部电视剧能够用上《三国》这张专辑哪怕其中的一首曲子,都将会成为可以载入电视剧教科书的作品,但很遗憾,《风起陇西》再次成为了不太注重原声配乐的电视剧作品,走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好,言归正传,我们先从电视剧《风起陇西》说起。4月底,正是上海疫情闹得最是人心惶惶的时候,《风起陇西》的开播总算是或多或少转移了一点点人们的注意力,也将那股子肃杀的味道稍微扭转过来一些,让人们茶余饭后终于有了别的谈资。其实早在该片的宣传阶段我就看过预告片,精致的服化道,演员也不错,类似电影的色调,一下子就进入了我的必看片单。记得上一次看到类似的片子,那还得是《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但那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三年啊,期间充斥了多少拿不上台面的电视剧和电影。早些年的国产剧可真不是现在这个局面。从我有印象的国产电视剧那时起,似乎每年都会有好的作品诞生。历史的有《老三国》《老水浒》以及三部清宫帝王剧。现代的有《黑冰》《黑洞》等等。再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打开了美剧的潘多拉盒子,一发而不可收拾。似乎就没再关注过国产剧集,但偶尔通过各大网络平台也还是关注着国产剧的发展动态。确实在那段时日里,更多的国产剧走的都是流量密码这条路。什么意思呢?就是请来的主角,清一色都是当红炸子鸡,无论会不会演戏,编剧有没有逻辑硬伤,服化道到底符不符合历史。这些问题似乎在明星闪耀的星光面前一切都不是问题。所以,大多数作品也都是些毫无逻辑可言,纯粹博年轻人眼球的东西。当然,除此之外,剩下的还有一个永不衰败的大热门,那就是抗日神剧,但此类作品我提都不想提,纯粹侮辱智商。直到2019年的《长安十二时辰》让我刮目相看,我才想起,一晃眼竟已经快10多年没看过国产剧了。而这样一部好的作品给了我足够的震撼之外,也促使我努力去翻找是否还有类似的佳作,但很遗憾,除了那些我实在不爱看的讲述家长里短,婆媳恩怨的作品,我真没找到几部看得下去的作品。掰着手指头也就数出了《大明1566》《鹤唳华亭》这两部。于是我发现,整个国产剧呈现出了一个完美的金字塔形状。最庞大的底部是大投资但粗制滥造的偶像剧;金字塔的中间是占据着各大卫视黄金时段的无脑神剧;只有金字塔顶端的一小部分才是这些无论演技和投资双在线的好作品。但奈何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注定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你以为那些拍无脑神剧的导演和编剧真的很傻么?其实完全不是,而是他们明白只有这么拍才有最佳的票房或者收视率,也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最大化。不是么?
    说回到《风起陇西》,从目前的评分来看,确实算得上三年以来的最佳。豆瓣仅差0.1分就可以上到8分这个档次。我粗看了一下评价,依然是两个极端都很多。这其中排除掉那些非常刻意的低分和高分,我认为至少7.5分是可以得到的。其中很多给了三星的朋友主要是有些受不了古装剧之中的现代口语成分。剧中经常会存在诸如:开晨会、出外勤、抓活的这类型的现代口语,甚至连“干货”这个网络词汇都出现过,确实让观众觉得挺意外,有出戏感。一时间会闹不清楚到底是古装剧还是

    • 9 min
    第111期 探戈大神皮阿佐拉与反差乐队的「Cafe 1930 Tangos」第二讲(2009)

    第111期 探戈大神皮阿佐拉与反差乐队的「Cafe 1930 Tangos」第二讲(2009)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法国反差乐队的探戈专辑。上一期我们欣赏了专辑中的两首曲子,都是阿斯特·皮阿佐拉的杰作。而且,越当我开始详细了解这张专辑的曲目之时,我就越加发现这个名字似乎和专辑有着相当强烈的关系。但就是这样一位探戈天才在他某一段时期差点就抛弃了探戈,甚至还一度以写作探戈音乐为耻。那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最终改变了他的想法,让他最终成为了最著名的探戈大师?下面,我们就走进皮阿佐拉传奇的一生。
    阿斯特·皮阿佐拉1921年诞生于探戈之乡阿根廷。幼年的时候跟随父母举家搬迁到了纽约,纽约在他的人生中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上一期我们也有提到过那首“再见诺尼诺”就是在纽约写作的,为了纪念他的父亲,这一写就写成了一首闻名世界的佳作。皮阿佐拉在纽约的时候,接触到了大量的音乐风格,几岁就学会了演奏班多钮手风琴,13岁时获得了一个和探戈有关的电影配角的演出机会,从此,皮阿佐拉就与探戈结下了不解之缘。1937年,皮阿佐拉家族迁回阿根廷,已经有了相当音乐基础的皮阿佐拉和专业音乐人士有了更多的机会,并展露了作为手风琴演奏家的惊人才能。不过这时候皮阿佐拉对古典音乐,特别是古典钢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刚好那时候世界级钢琴演奏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旅居阿根廷了一段时间,皮阿佐拉更加地表现出了对鲁宾斯坦的崇拜,甚至专门为其写作了一首钢琴曲,并当面求教。鲁宾斯坦虽然不认为那是一首成功的作品,但还是看到了年轻人的潜质,推荐皮阿佐拉到正规的音乐学院去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正统古典音乐学习之后,皮阿佐拉也确实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才华,赢得了前往法国巴黎深造的机会。到了欧洲,皮阿佐拉打算隐瞒自己曾作为探戈音乐家活动的经历,认为当一名探戈音乐家是一种耻辱,而想一心投入纯正的古典音乐世界,但这个想法遭到其老师娜迪亚·布朗热(Nadie Boulanger)言辞激越的反对。因为布朗热早就从鲁宾斯坦等人口中得知皮阿佐拉对于探戈音乐有着那种写在基因里的天分,于是打消了皮阿佐拉放弃探戈的想法,热忱地鼓励皮阿佐拉大胆地在探戈的世界中耕耘出一块新的土地。无论对于皮阿佐拉,还是对于探戈音乐艺术,甚至世界音乐史而言,这个后来被证明为富有远见的建议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因为正是布朗热向皮阿佐拉证明了音乐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虽然探戈一开始确实诞生于所谓的“社会底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早已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想通了此关节的皮阿佐拉,开始大胆创作,将现代化的古典、爵士等先进音乐技法融入探戈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探戈的激情来构架严肃音乐。”确实,多种技法共同构建出来的探戈音乐,就如同这两期节目里选用的音乐一样,他们不完全是探戈,也不完全是古典音乐,而是二者相结合出来的美妙混血。这种音乐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不需要正襟危坐面无表情地来听,可以是一种完全放松的姿态,甚至可以随着节奏翩翩起舞。而同时,它又运用了传统古典音乐所独有的小型室内乐队的构成来演奏,让传统的古典爱好者也能产生出足够的兴趣。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反差乐队想要表达的方式。同时也是对皮阿佐拉最好的致敬吧!皮阿佐拉一生创作了300多部探戈作品,创作高峰期长达30年的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1990年中风之后在宣告结束,并在两年后病逝于

    • 10 min
    第110期 法国“反差”乐团和探戈的激情碰撞「Cafe 1930 Tangos」(2009)

    第110期 法国“反差”乐团和探戈的激情碰撞「Cafe 1930 Tangos」(2009)

    #法国“反差”乐团和探戈的激情碰撞「Cafe 1930 Tangos」(2009)很早的时候就一直想给大家推荐今天要讲的这张专辑,但一直怕和电影没太大的关系而被听众说我不务正业。不过仔细一想,其实我主要讲的本身就是音乐,而电影或者电视剧只是我讲述音乐的一个载体,所以,今天我还是决定隆重地向大家介绍这张我反复聆听过的专辑。这张专辑的演绎和制作被我一直当作发烧天碟一般的存在,因为乐器的层次表现实在是做到了分毫毕现,这种级别的专辑在我看来,好听的同时,也完全可以作为检验播放设备最好的音源。当然,前提条件是大家都能够收入一张正版的专辑,最不济也得是在正规的音乐平台上用最高音质来播放。当大家用好的器材来播放之时,大小提琴的相互交织的层次感和传说中的那种松香味就会呈现在您的面前。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当初我发现这张专辑的时候,简直是如获至宝!
    好,说了这么多,一直都没说到底是哪张专辑。专辑的名字叫做《Cafe 1930 Tangos》,翻译过来就是《1930年代咖啡馆里的探戈》。诚然,这张专辑就是刻意去营造了一种以前老式咖啡馆里的音乐调子。所以,这注定是一个小型乐队,整体的构成就是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架钢琴,一把吉他。偶尔情况下会加入一点管乐和人声的哼唱,所以最多也不过就是6个人的一个小型室内乐队。如今,这个乐队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他们在2000年前后建立,为自己的乐队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叫做“Ensemble Contraste”,也就是“反差乐队”的意思,目前乐队的大本营在法国西北部加莱地区的哈德洛城堡。他们的宗旨就是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相互融合,让严肃的古典音乐能够多结合一些现代音乐的活泼氛围。于是,在2009年的时候,这张咖啡探戈的专辑应运而生,成为了跨越时代的经典。
    很多朋友可能会担心听不懂这类型古典味道较为浓重的音乐。但其实大可放心,反差乐队早已考虑到了各种听众的感受。所以,这张专辑故意选用了节奏感特别有特点的探戈舞曲。而刚好,探戈这种舞曲的表现形式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在全世界都做过了程度很深的普及的。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很多城市都有拉丁舞的培训学校,甚至很多小孩在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拉丁舞。所以,从音乐的风格接受度上来说的话,我丝毫不会担心。下面,我就尝试用专辑中的几首曲子来让大家感受一下整张专辑的制作水准和音乐氛围,相信大家听过之后,也会深深喜欢上这张专辑的。第一首,Adios Nonino,再见,诺尼诺。1959年由阿根廷探戈大师阿斯特·皮阿佐拉创作于纽约,目的是纪念他的父亲诺尼诺·皮阿佐拉。其实这周曲子早在1954年的时候,阿斯特就已经开始写作,但因为种种原因只写出了其中几段比较诙谐的和弦,但缺乏基础旋律将其串起来。一直到1959年父亲去世之后,悲伤的氛围和父亲在一起的种种浮上心头,才让阿斯特有了灵感。所以,我们在这首曲子之中,能够听到激情澎湃的开篇引子,也能听到温柔至极的基础旋律,当然,曲子中还存在着一些诙谐幽默以及悲伤的氛围,让听者能够很明确感受到来自作者当时面对父亲死亡的那种深切缅怀,但又回想起往日种种的复杂情绪。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也是孩子对父亲的思念。而且,在反差乐队的演绎之中,我们通过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共同的配合,相互交织的音符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对话以及那些谆

    • 9 min

Customer Reviews

5.0 out of 5
1 Rating

1 Rating

Top Podcasts In Music

100 Best Albums Radio
Apple Music
The Joe Budden Podcast
The Joe Budden Network
The Story of Classical
Apple Music
Friday Night Karaoke
Friday Night Karaoke
A History of Rock Music in 500 Songs
Andrew Hickey
Drink Champs
Interval Pres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