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聲音專欄

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文字版】 https;// leesimon.substack.com 利世民,香港人,自媒體 Unsubject 主筆。表面上係時事評論人,實際上係世俗嘅哲學愛好者。樂天知命,不問鬼神,意識形態為古典自由主義,人物設定介乎於 Chaotic Good 與 Chaotic Neutral 之間,長期處於存在危機。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半年就有新興趣方向;由物理學到心理學,由政治到經濟、撈埋歷史、宗教同哲學等,搓埋成為「實用經濟學」、「日常政治學」、「紀事本末」三大內容系列。 leesimon.substack.com

  1. 【長片慎入】 美國日趨單邊主義.加拿大該如何自處?

    قبل ٥ ساعات

    【長片慎入】 美國日趨單邊主義.加拿大該如何自處?

    加拿大的處境 * 加拿大正處於一個愈來愈不穩定的世界。美國的政策愈趨單邊主義,國際關係變得更 Transactional 與「多極化」;社會變化的節奏遠超政府的應變速度。 * 加拿大以往的優點:「穩定、文明、包容」;仍然是社會資產,但同時亦造成「制度緩慢、過度依賴美國、以及傾向被動」。 * 當前的核心挑戰,是如何將加拿大制度上的「可靠」轉化為「具執行力」;保持國家值得信任的品格,同時建立快速決策與執行的能力。 * 對加拿大民眾而言,轉變亦將反映在個人生活開支與稅收、工作(產業結構變化)及社會(教育、房屋、醫療)。 * 未來,最重要的不是預測,而是準備。 加拿大人的觀點(一):國內情況 * 經濟:小型開放經濟體;貿易佔 GDP 約三分之二,出口超過七成流向美國。生產力增長長期偏低,長期投資成本上升。 * 產業:仍以「資源」與「分公司經濟」為主;學術與科技人才充足,但「創新商業化」及「規模化」不足。 * 國家:法治健全、信任度高,但審批與省府協調緩慢。國防建設(北極、網絡安全、軍備採購)追不上現實需要。 * 社會:高移民率維持人口與增長;但對房屋、基建與醫療造成壓力。生活成本高漲,政治兩極化風險增加。 * 財政狀況:總體穩健,但若經濟放緩或國防與基建開支持續上升,財政空間將被侵蝕。 加拿大人的觀點(二):國際環境 * 美國:跨黨派的經濟民族主義抬頭,關稅與「美國製造」政策成為常態。雖仍維持北約與 NORAD 合作,但對盟友要求更高。 * 多極化世界:美中競爭深化,全球分成多個經濟安全圈;中型國家要靠靈活聯盟(如CPTPP、印太戰略)維持平衡。 * 能源與氣候:全球對加拿大關鍵礦物、清潔能源、穩定供應的需求上升,但能否批核、投資與興建是關鍵。 * 科技競爭: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與綠能供應鏈正在形成新標準;規模與速度成為決勝條件。 * 北極局勢:冰融開啟新航道,引發俄羅斯與中國介入,加拿大需急速加強防衛與基建。 Mark Carney 自由黨政府的取態 * 多元化出口:提出「十年內將非美出口倍增」的目標 * 關鍵礦物與能源轉型:由出口原料走向中游加工與高附加值製造。 * 增加國防支出:逐步回應北約與北極防衛的現實需求。 * 住房政策:開始承認房屋是民生核心議題;成立 Build Canada Homes 政策執行的挑戰 * 「講咗當做咗」:政策與落實時間差距過大;政府「願景」與「部份民眾」切身體驗脫節。 * 仍美國寄望一定程度上受規則約束,忽略建立長期「州級遊說」。 * 住屋供求錯配:因資本短缺及政策因素(包括重建、新發展等),移民人口增長快過城市發展。 普遍加拿大民眾的感受 * 支出:租金與供樓成本高,稅率上升,公共服務(醫療、教育)未見明顯改善。 * 就業:雖然見建造業、能源、國防與數碼產業具潛力,但入行困難。 * 生活:安全感下降。 三個未來情境(2026–2035):最好 * 美國:重建盟友關係,但繼續傾向保護主義。 * 全球:多邊合作回暖,科技投資旺盛。 * 加拿大:成功改革產業,建立數個關鍵礦物加工區;國防聚焦北極與網絡;非美出口比重提升至四成以上。就業受惠於能源、製造、科技與基建等產業,城市發展因資本與改革等因素而得到舒緩,住屋問題一定程度得到改善,生活成本穩定;稅收雖然略增,但公共服務水平明顯得到提升。 三個未來情境(2026–2035):最壞 * 美國:政治對立進一步惡化,關稅與貿易戰反覆。 * 全球:地緣衝突頻仍,供應鏈混亂。 * 加拿大:出口多元化發展停滯,出口省份失業上升,實質工資停滯。移民壓力,住宅價格繼續上升,與民眾收入距離進一步拉闊。通脹與保險費高企,公共服務萎縮,政治分裂與民粹抬頭。可投入發展資本更短缺;科技、國防等範疇發展更進一步落後。 三個未來情境(2026–2035):最有可能 * 美國:繼續強勢,但關係更 Transactional(交易化);盟友需要分攤成本。 * 全球:地緣風險常態化,北極逐漸軍事化。 * 加拿大:改革有限度成功,局部產業突破(電池、糧食、科技),出口稍為更多元化,但一半以上口仍然依賴美國。技術勞工有穩定收入,但中產壓力仍高,住宅價格仍然偏高,稅務支出持續增加以應付防衛與基建。 加拿大人的對應態度(不論是最好.最壞.最有可能情景) * 政治與公民生活:關注效率改革;尤其是省級與市級政策(教育、房屋、交通等直接影響生活的範疇)。 * 了解加拿大與美國的關係:認識自己所在行業與美國政策的「連動風險」。 * 就業方向:建造、礦產加工、能源、農食科技、國防與網絡安全。可轉職技能:Project Management、Compliance、數據分析、語言能力(英法雙語+亞洲語言)。 加拿大政府的 No Regret 策略 * 價值鏈主權:支援中游生產;改革並加速以下範疇發展:關鍵礦產、能源、國防、交通運輸。 * 建立「五十州策略」:直接與美國各州政府與商界代表建立網絡。 * 改革城市發展:包括市區重建、新城市。 * 發展國防民用「雙用途」(Dual Use)產業投資:北極監察、網絡、太空及海底基建。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١ س ٩ د
  2. 中資企業如何在澳洲收集關鍵礦產「鋯」再轉售俄羅斯?

    قبل يوم واحد

    中資企業如何在澳洲收集關鍵礦產「鋯」再轉售俄羅斯?

    問:美澳簽訂稀土協議背後的國際部署是什麼? 答:美國特朗普政府與澳洲阿爾巴尼斯政府簽訂稀土協議,同時也與馬來西亞和日本簽訂,旨在建立一個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的稀土替代供應鏈 。此舉是為確保在中國實施禁制時,仍能透過其他途徑獲取關鍵稀土元素 。 問:稀土的開採與提煉過程有哪些步驟,其中主要的環境疑慮是什麼? 答:稀土的處理程序大致分為:開採、破碎(crush)磨碎成小礦石、根據礦產含量分類,以及最污染的部分;以化學藥劑(如鹽酸)溶解、水取分離 。後續的精細分離過程會產生不同類型的稀土氧化物 。 問:在美澳稀土供應鏈中,澳洲和馬來西亞各自扮演了什麼角色? 答:以 Lynas 等公司為代表的供應鏈中,澳洲主要負責稀土的開採和初步分解(如破碎) ,如在西澳的 Kalgoorlie 進行;而污染最強的溶解、水取與精細分離階段則轉移到馬來西亞 ,形成一條分工明確、規避高污染環節的產業鏈 。 問:除了稀土,哪些關鍵礦產受到國際關係的影響,其主要用途為何? 答:鋯(Zirconium)是被美國列為關鍵礦產的非稀土元素 。由於其熔點高、耐腐蝕、硬度高且不吸收中子等特性 ,它被廣泛用於軍工企業,例如包裹核燃料棒、核動力潛艇反應堆外殼、以及製造火箭和飛彈等在高溫下不會燒穿的陶瓷與合金 。 問:澳洲的關鍵礦產出口存在什麼國安漏洞? 答:澳洲廣播公司的調查節目揭露,儘管澳洲與美國結盟,但中國背景的公司已滲入澳洲礦場的擁有權 。例如,Image Resources公司,其大股東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 ,將鋯出口至俄羅斯,而澳洲的貿易部或海關難以追蹤下一手買家將其用於軍用或民用(Dual Use),形成了國安漏洞 。 問:澳洲在面對中國這個最大的貿易夥伴與最大的安全焦慮來源時,有何兩難處境? 答:澳洲面臨的挑戰是經濟利益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矛盾 。雖然中國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 ,但同時也是最大的安全焦慮來源 。在軍工原材料出口問題上,澳洲國防部長曾表示,即使澳洲不賣給中國,其他國家也會賣 ,反映出在經濟利益面前,國家可能選擇對軍民兩用產品的追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此外,澳洲民眾對廉價進口商品的傾向,也反映了對國家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不如生活便利和經濟效益。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٢٣ من الدقائق
  3. 美國政府停擺你可能不知道的10個冷知識

    قبل يوم واحد

    美國政府停擺你可能不知道的10個冷知識

    問:美國政府「停擺」這一現象是從何時開始出現的? 答:政府停擺並非一直存在,而是自1976年美國政府修訂法例之後才出現的。該法例限制了當國會與行政部門無法就預算達成共識時,便會發生停擺。從那時起,停擺成為一種政黨間宣洩政治主張的工具。 問:自1976年以來,美國政府總共發生過多少次停擺? 答:從1976年到現在的49年間,美國政府共發生過18次停擺事件,平均每三年左右發生一次。近年的停擺無論是持續時間還是頻密程度都有增加的趨勢。 問:美國政府停擺對聯邦僱員和一般民眾的影響有多大? 答:雖然聯邦政府有數百萬僱員,但直接停薪留職或放無薪假的人數約為80萬左右。此外,有部分人如航空交通指揮員,在停擺期間仍需工作但沒有工資。對於一般美國人而言,由於消防、警局等公共服務大多屬地方行政範疇,受到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但部分聯邦服務或持有聯邦政府福利的人士則受影響較大。 問:歷史上最長和最短的停擺分別發生在什麼時候? 答:截至目前,最長的停擺事件是2025年的停擺,打破了2018年至2019年為期35天的紀錄。而最短的停擺則發生在1982年,僅持續了一天,當時的原因是議員們為了參加白宮的燒烤活動而延後了撥款議案的討論。 問:政府停擺對經濟,尤其是旅遊業造成了哪些影響? 答:旅遊業是停擺中最大的輸家之一。以2013年停擺為例,美國國家公園局估計遊客支出損失了5億美金,影響了45萬個旅遊相關的工作職位。史密森尼博物館群損失了100萬遊客,以及約400萬美元的商店和餐飲收入。2025年的停擺單是一個週末就導致了7200架航班取消。 問:停擺事件結束後,美國股市的表現如何? 答:停擺對股市有一定影響,但更明顯的現象是,停擺過後股市通常會表現良好。例如,1982年停擺後100天內,標普指數上升了兩成;2019年政府重啟後,標普指數在一年內上升了36%。 問:導致2019年政府停擺結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答:2019年停擺最終結束的導火線是航空安全問題。當時,由於空中交通指揮員因長期沒有工資而紛紛請病假,導致大量航班停駛,甚至出現安全考慮,最終迫使政府讓步。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١٢ من الدقائق
  4. 【50年按揭】銀行地產商雙贏.政府還有乜深層目的?

    قبل يومين

    【50年按揭】銀行地產商雙贏.政府還有乜深層目的?

    問:特朗普政府積極研究推行的五十年按揭有何主要爭議? 答:支持者認為能幫助首次置業者(尤其是年輕人)更容易買樓。反對者則認為五十年按揭是「一個伏」,會增加金融風險。 問:五十年按揭與三十年按揭在供款和利息上的客觀差異有多大? 答:每月供款方面,五十年按揭比三十年按揭約少百分之十五。然而,若以年利率五釐計算,五十年按揭全期累積下來所繳交的利息,會比三十年按揭多出百分之八十四以上。 問:推行五十年按揭政策會增加哪些風險? 答:所有旨在幫人上車的政策都會令風險系數增加。一方面,銀行面臨的不良資產風險增加;另一方面,置業人士若供不起樓,將承受放棄房子的最大損失。最終,銀行風險可能透過央行和寬鬆貨幣政策轉嫁給大多數人。 問:除了幫助買家,五十年按揭政策的主要得益者是誰? 答:最明顯的得益者是銀行業,因貸款年期拉長,可獲得更長期的利息收入,且相對容易的上車條件能帶來更多貸款生意。房地產發展商也會從市場流轉增加中受益。此外,提出此建議的聯邦房屋融資局局長本身具有地產發展商背景。 問:政府推動五十年按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答:目前三十年按揭年期,與政府發行的最長年期債券(三十年國庫債券)其實有莫大關係;所以根本原因可能是美國政府希望透過促進市場推出五十年的產品,藉此令更長年期的政府債券變得更有存在意義。推動五十年按揭有助於政府將其資產負債管理期限拉長,也是應對聯邦政府結構性財政赤字問題的折衷方案之一。 問:長遠而言,如何解決大城市房屋難以負擔的問題? 答:房屋難以負擔是收入增長追不上資產價格增長的宏觀經濟問題;實質是生產力增長側重在資本的結果,最終的解決之道是累積資本,以及改善社會整體生產力增長的不平衡問題。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٣٤ من الدقائق
  5. 【AI泡沫】 八隻股票撐起 S&P 500 .今年 36 次新高.但同日八成股票跌價.市場兩極點解釋?

    قبل ٤ أيام

    【AI泡沫】 八隻股票撐起 S&P 500 .今年 36 次新高.但同日八成股票跌價.市場兩極點解釋?

    標普500指數(S&P 500)屢創新高,但多項傳統估值指標(如巴菲特指標和 Shiller-CAPE Index)卻發出了泡沫的警示。 表面上的繁榮,並非基於整體經濟的全面改善,而是高度集中於少數幾家大型科技公司,即所謂的 Magnificent Seven 或「八大權重股」。 股市估值的兩極分化與潛在危機 從數據分析,美國股市的總市值除以 GDP 的比例已逼近或超越科網泡沫時期的水平,顯示整體估值過高。更關鍵的是,今年以來指數的漲幅絕大部分由這八間巨頭所貢獻。這種極度集中的趨勢造成了市場的兩極分化:當大盤指數創新高時,市場中超過八成的股票價格卻可能正在下跌。這表明,傳統行業和中小企業正承受著巨大壓力,經濟活力的表現極為不均衡。 這種單靠少數企業拉動大盤的現象,使得整體市場面臨更高的系統性風險溢價(Risk Premium)。一旦這些權重股的盈利預期或資金鏈出現問題,很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導致整個指數調整。雖然目前市場對這些大型企業的信貸違約風險評估處於歷史低位,但其巨額融資活動(如發債擴建資料中心)以及內部人士的密集套現,仍是不可忽視的潛在警訊。 我們必須將技術的顛覆性與市場的盈利能力區分開來。縱觀歷史,一項足以改變世界根基的技術(如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其創始人與發明者未必能成為萬億富豪;同樣,AI 技術能帶來翻天覆地的生產力躍進,並不保證所有相關企業都能從中持續賺取超額利潤。 顛覆性技術與盈利能力的區分 然而,美國在2025年第二季度錄得非農生產力3.3%的暴升,這是一個遠超已發展國家平均水平的顯著增長,強烈反映了AI等技術對勞動效率的正面影響。如果這種生產力增長能夠持續,它將根本性地改變經濟的基調。在這種經濟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中,那些能迅速掌握和應用新技術的少數企業,將持續享有超乎想像的盈利增長,從而可能合理化其當前的股價。 面前市場上的轉變,也對宏觀經濟和社會結構帶來雙重壓力。一方面,聯儲局(Fed)的貨幣政策必須在抑制通脹與維持市場穩定之間艱難平衡。另一方面,技術驅動的生產力提升,導致財富和收入進一步集中在少數頂尖人才和企業手中,而大批無法轉型的企業和勞動力則面臨淘汰。 資本主義體系中「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過時的商業模式必然被淘汰,才能為新一代的創新騰出空間。如同千禧年的科網泡沫,它破滅的「冬天」恰恰孕育了當今的互聯網巨頭。 與政策主導的房地產泡沫不同,AI 泡沫是技術發展的必然伴生物,屬於具有創造性的泡沫。它是一個時代轉變中「必不可少的惡」。 面對這種百年一遇的經濟模式大轉移,舊有的成功經驗和營運模式可能迅速失效。在一個極度集中的、高度依賴技術創新的市場中,只有極少數人能在結構性變革中尋得立足之地。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٣٢ من الدقائق
  6. 【北京祝福之謎】35議員棄選藏玄機.誰會是下個被犧牲的政治 Condom?

    قبل ٤ أيام

    【北京祝福之謎】35議員棄選藏玄機.誰會是下個被犧牲的政治 Condom?

    今次立法會選舉的提名期前後,出現了顯著的體制內洗牌現象。九十個議席當中,有約三分之一(35名)的現任議員選擇不尋求連任或被動「棄選」。 此一高比例的汰換被視為北京方面透過港澳辦與中聯辦定下的一條「紅線」;其目的並非僅是換血,而是要對香港的權貴階層進行一次深刻的紀律整頓。 結構性汰換:危機意識的建立 這種大規模的換人策略旨在向香港精英灌輸強烈的危機意識,防止其在既有體制內安逸度日、尸位素餐。北京要求被祝福的權貴不僅要獲得身份,更要持續「作出貢獻」,執行艱鉅的任務。然而,這亦帶來一個內在矛盾:部分為北京揹鑊、承擔「粗重功夫」的人士,最終可能淪為「用完即棄的Condom」。 在權力核心眼中,香港精英階層被視為其體制之外的附庸,其政治地位甚至被貶低至「奴才都不如」,只能擔任政協常委等虛職,永遠無法觸及真正的權力核心。 溝通斷層與權力的不確定性 香港權貴的焦慮源於自2007年曾慶紅淡出,以及習近平掌管港澳事務以來,本地精英與北京核心之間的 communication breakdown。特別是過去在統戰時期擁有直接對話渠道的「地產黨」,被迫轉而依賴中聯辦傳遞資訊。然而,中聯辦的資訊往往不夠清晰,導致本地權貴在揣摩上意時感到無所適從,進一步鞏固對北京中央權力的絕對依賴。 選舉的指標化:對外展現的KPIs 在「指標治國」的邏輯下,本次立法會選舉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政治KPI。本地政府及財團被要求全力催谷選舉氣氛,並公開宣導員工及市民極力支援,以確保最終的投票率和參與程度能夠達到北京預設目標」(例如恢復至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水平)。 這條死線的意義,在於向國際社會宣揚,在實施《國家安全法》和「完善選舉機制」之後,香港已實現「由治及興」,從而建立其體制的認受性。 在推動選舉熱度的過程中,亦出現了政治操作生硬的跡象。例如,像香港劍擊運動員江旻憓(Vivian Kong)這類體育界明星(被視為中共大外宣的工具)參選,因其加拿大居留權問題處理不當,直到臨急臨亡才轉向功能組別,顯示出即使是所謂「獲得祝福」的人士,其政治前途的鋪排亦可能缺乏周詳的計劃與頂層設計。事件間接印證本地權貴在不確定性中,仍需自行摸索、爭取政治籌碼的窘境。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٢٢ من الدقائق
  7. 英國窮過美國密西西比?工黨政府是「史上最廢」?李韻晴財相加稅都救唔到英國?

    ٥ نوفمبر

    英國窮過美國密西西比?工黨政府是「史上最廢」?李韻晴財相加稅都救唔到英國?

    英國當前的財經環境與政策挑戰 問:英國工黨政府目前面臨的經濟環境是什麼? 答:英國正處於高通脹(尚未回落)和低增長/經濟表現不佳的環境中 。在這種不利背景下,財相李韻晴卻暗示即將實施加稅措施 。 問:英國政府的財政狀況有多嚴峻? 答:截至目前,30年期政府債券的孳息率高達 5.7%,是 1998 年以來的最高點 。整體公共債務佔 GDP 的比例為 95% ,且預計到 2026 年將升至 105% 。 問:政府債務負擔沉重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答:通脹和利率上升時,新的融資成本不斷增加 。 財政開支結構與問題核心 問:英國政府開支中,哪些項目是最大的、難以削減的「三座大山」? 答:最大的、基本上屬於法律責任(non-discretionary)的開支項目包括 : * 社會保障/福利 (Social Protection):約 3,840 億英鎊 。 * 醫療 (NHS):約 2420 億英鎊 。 * 公共債務的利息支出:每年約 1,112 億英鎊,佔總體開支的 8% 。 問:政府支付的債務利息支出規模有多大? 答:僅債務利息支出已經超過國防和教育開支 。 問:加稅是解決英國財政問題的有效方法嗎? 答:現有環境下,單純加稅並不能解決問題 。英國的稅收佔 GDP 比例已達 37.7% ,這導致在英國投資的動機不足,競爭力衰落 。政府必須面對削減開支的艱難政治決定 ,特別是涉及社會福利、醫療和養老的承諾 。 結構性困境與出路 問:英國經濟長期低增長的結構性問題是什麼? 答:除了高開支和高稅率外,英國面臨長期低增長與競爭力衰落的問題 。這表現在固定資產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 (Capital Investment) 上的缺乏 ,以及教育制度變為產業化後對社會流動性造成的潛在障礙 。 問:英國目前的狀況與歷史上的財政危機有何不同? 答:1976 年 IMF 救助後,英國在 1970 年代末期有戴卓爾夫人改革。1990 年代末期工黨修正主義與和平紅利的危機相比 ,2025 年的英國正處於全球化逆轉的狀態,競爭力更為關鍵 。當前的挑戰是,英國政府缺乏像美國那樣的經濟深度和容納衝擊的能力 。 問:從自由市場經濟學角度來看,英國財政的出路何在? 答:真正的出路在於將稅收佔 GDP 的比例減少(即降低 37.7% 這個數字),與此同時大幅減少開支 ,尤其是針對 NHS、Pension 和 Social Protection 等高福利承諾進行改革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٢٦ من الدقائق
  8. 臺港「黃金交叉」已定?

    ٥ نوفمبر

    臺港「黃金交叉」已定?

    我和大寶從美國與澳洲遠道而來,在臺北街頭進行一場跨越時區的實體交談時。一個問題即時浮現在我們的腦海:過去幾年臺灣一直在希望「讓世界看見臺灣」,從我們這些非本土的觀察者,究竟又看見一個怎樣的臺灣? 日式紀律與工作文化衝擊 從一個外來者的視角來看,臺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其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紀律與「程式化(SOP)」精神。這不僅體現在疫情期間對防疫流程的嚴格遵守,也貫穿在臺灣的企業管理與工作風格中。在辦公室文化中,無論是狹窄的空間佈局、員工的排排坐,或是主任坐在隊列後方的安排,都反映出源自日本的階層與群體協作模式。 這種紀律性為臺灣的經濟成功提供了穩固的基礎。臺灣同事以忠實執行指令聞名。只要管理者能提供極度清晰的指令,他們便能高效地完成任務。然而,這也帶來一個潛在的溝通挑戰:若指令不夠明確,臺灣同事傾向於順應而非提出質疑,這要求主管必須做到極高的溝通準確性。 這與我們習慣的香港文化形成鮮明對比:香港人在缺乏明確規範時,往往表現出變通性和嘗試突破的探尋精神;而臺灣人則更傾向於在既定框架內追求完美執行。對於來自海外的主管而言,與臺灣團隊的合作需要一個「磨合(Fine Tune)」過程,充分理解他們對清晰結構的需要。 海外臺人的影響力與經濟「黃金交叉」 除了本土文化,海外臺人社群對臺灣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無論是在美國西岸或澳洲,這些離散的臺灣人形成了強大的聯絡網絡。特別是在美國,當年因故離臺的社群,在臺灣的政治轉型和資源回流上貢獻良多。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帶回了國際視野和政治網絡。時至今日,許多科技巨頭如 AMD 和 NVIDIA 的核心領袖均具有臺灣背景,這已成為臺灣在全球科技界的代表。 這種全球影響力在當前的臺灣經濟中得到了印證。若單純以臺北核心區域的景氣來看,高漲的消費與物價、充沛的國際遊客(尤其是來自東南亞、泰國和香港的旅客)都顯示出經濟的活躍。這與臺股加權指數的表現形成了呼應。 從經濟史的角度回望,臺灣經濟或許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轉向高科技製造和半導體,逐漸與傳統金融中心香港拉開了差距,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黃金交叉」。同時,當年備受質疑的「新南向政策」,如今看來,其對東南亞市場和穆斯林社群的包容與設施建設,已為臺灣帶來了可觀的區域紅利。 港人移居挑戰與無法取代的「人情味」 對於近年來考慮移居臺灣的香港朋友而言,儘管語言和繁體中文提供了極大的親切感,但門檻正不斷提高。無論是讀書或投資移民,臺灣移民署的審批流程比其他地區更具不確定性。 在社會運行上,臺灣看似講求「程式」,但其程式背後往往潛藏著一種無法被西方標準程序取代的「人情味」。在臺灣,辦事有時會出現「識人好過識字」的傾向,但這裡的「識人」並非香港傳統的裙帶關係,而是一種對於鄉親、族群身份的認同與互助,體現在對僑務活動的支持或節慶時的熱心幫忙。 這種人情味的展現,在社交場景中尤為突出。儘管臺灣的酒桌文化仍有「斷片式劈酒」,但與其他地方相比,其勸酒行為多是出自於熱情與友誼,而非強制性的階層壓力。這種情義也延續到職場之外,許多人即使離職多年,仍能與臺灣同事維持節日問候與互助的關係。 綜合這些觀察,臺灣正逐漸成為一個「離散香港人 Hub」。它不僅提供了與香港文化最接近的生活環境,語言上的「不鹹不淡」更是一種溫和的包容。在世界局勢變動的背景下,臺灣以其獨特的紀律精神和深厚的人情底色,為尋求新起點的香港人提供了堅實的立足點。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٣٦ من الدقائق

التقييمات والمراجعات

٥
من ٥
‫١١ من التقييمات‬

حول

【利世民聲音專欄.文字版】 https;// leesimon.substack.com 利世民,香港人,自媒體 Unsubject 主筆。表面上係時事評論人,實際上係世俗嘅哲學愛好者。樂天知命,不問鬼神,意識形態為古典自由主義,人物設定介乎於 Chaotic Good 與 Chaotic Neutral 之間,長期處於存在危機。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半年就有新興趣方向;由物理學到心理學,由政治到經濟、撈埋歷史、宗教同哲學等,搓埋成為「實用經濟學」、「日常政治學」、「紀事本末」三大內容系列。 leesimon.substack.com

قد يعجبك أيضً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