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世界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禪心世界節目,是以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法語,來傳達佛法智慧妙用,讓您生活益加悠遊自在。歡迎收聽頻道 網址:https://chuan.firstory.io/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1. 解脫生死之意義15

    -3 ДН.

    解脫生死之意義15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五)  何謂「煩惱即是菩提」﹖舉例來說,如擔任教職的人,現在就是菩薩,學生就是度化的對象。一般人想度眾生,請他來聽聞佛法,還不見得會來;但是家長自動就會送子女來請老師度化,這是很好的因緣。教學時,若遇適當因緣,將佛法因緣果報的道理告訴學生,就是弘揚佛法,現在就是菩薩。佛法是智慧的啟發及道德的培養,能夠啟發眾生的智慧,培養眾生的德行。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自己以身作則是身教,將做人做事、因緣果報的道理教示學生,就是言教。若能持此種看法,就是具有般若智慧,當下就是解脫,身心都能得到安定,自利又利他。 假使持另一種看法,覺得當老師很苦,有些調皮的學生專門跟老師搗蛋,天天要受學生的氣,本來是以慈悲心教導,學生不但不接受,還跟老師作對,甚至向父母告狀。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就會覺得這種工作實在太辛苦了,吃力不討好,乾脆將工作辭掉;或者覺得學生好不好跟自己也沒關係,這樣的想法,就是失去了般若智慧。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見,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即菩提。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供養品第二十二(六)》 愚人與智者之別 佛陀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告訴諸比丘:「愚痴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要遠離,是哪三種過失呢?愚痴人對於不該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惟;不該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不能做的事情卻偏要修習。 什麼是不應當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念?愚痴的人心中常憶念三件不該想的事,是哪三件事呢?第一,總是嫉妒他人。第二,常對他人的財物和妻女起貪念。第三,心生惡念與妒意,想著:『他所擁有的一切,如果都屬於我,該有多好!』所以,愚痴的人心中所思惟的,都是這些不該想的事情。 什麼是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呢?愚痴的人常犯四種口過,常喜歡說妄言、綺語、惡口,以及挑撥離間讓彼此失和的言語,這些都是愚人常犯的四種口過。 什麼是愚人所做的惡行呢?愚人心中時常起殺生、竊盜、邪淫等惡念,進而造作這些惡行。所以,比丘們!愚者心中常有這三種心念,也習慣於造作這些惡業。」 佛繼續說道:「比丘們!智者有三事,所以常念修行,一心向道。是哪三件事情呢?第一,智者思惟著應當思惟之事。第二,論說著當說的言論。第三,力行該做的善行。 什麼是智者思惟應當思惟的事情呢?智者心中常思惟三件事:不貪嫉、不瞋恚、不愚痴,常行正見,見到他人的財物,不會生起貪念。由此可知,智者心中只思惟應當思惟的事。 何謂智者談說應當說的言論呢?有智慧的人能成就四種良善口業:自己不妄語,也不會教唆他人妄語,見他人妄語心不喜樂,智者就是如此善護口業。此外,智者本身不綺語、惡口、兩舌外,也不教他人綺語、惡口、兩舌,有智慧的人正是如此成就清淨口業。 什麼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業善行呢?有智慧的人,時時觀照行為無所違犯。所以智者不但自己不犯殺業,更不會教唆他人殺生,若見他人殺生心不喜樂。不僅自己不偷盜,也不會教他人偷盜,如果見到他人偷盜心亦不喜樂。自己不邪淫,見到女色也沒有淫欲心念生起,更不會教他人邪淫。若見年長婦女,就視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紀相仿的女子,就當成自己的姐姐;而見到年紀小的女孩,則視為自己的妹妹,以平等心來對待。這就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行。 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有智之人對身口意三業,有此三種作為之相。所以,應當捨離愚者三相,片刻不離智者之所念所行,比丘們!應當如是修行!如是學習!」 此時,比丘們聽聞佛的開示,皆歡喜奉行佛陀的教誨。  佛法雲:「萬里途程,不離初步」,修行從修習「十善法─身不造殺、盜、淫;口不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不起貪、瞋、痴」著手,清淨身口意,然後漸次入於佛智。正所謂「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若能於二六時中奉行十善,以此為基礎,便能步步向上,菩提道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8 мин.
  2. 解脫生死之意義14

    22 ОКТ.

    解脫生死之意義14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四)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一樣。譬如喜歡登山的人,認為登山是一種運動,對身體有利益;另外有的人,認為登到山頂時,心胸豁然開朗,所以覺得爬山有利益,這又是另一種心境。 孔子對於山與水的看法又不同,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知者樂水」,有智慧的人就像水一般,柔順而不畏艱難,智者面對不同的境界、事物,就以不同的善巧方便度化,不會執著自己的主觀意識。「仁者樂山」,有仁德的人就如山一般,寂然不動,仁者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理智,時時刻刻返觀自照,能將事情觀察入微。這是孔子對山水的看法。 同樣是看山,每個人的看法皆不盡相同,這就是智慧的差別,及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致。所以希望得解脫,就要透過智慧體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正智正念隨緣住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遊化至跋祇國,淨住鞞舍離的菴羅園中。 當時,菴羅女聽說世尊於菴羅園淨住說法,便裝飾穿戴得十分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外,至世尊所在的林園,想要供養佛。當她抵達菴羅園門口,下車徒步走入,遠遠的就看見眾人圍繞著世尊,專注聆聽法音。 世尊遙見菴羅女走來,隨即向在座的比丘們開示:「諸位比丘!當精勤攝心,保持正念正智。現前有菴羅女來請法的因緣,藉此告誡諸位:比丘應當如何精勤攝心、如何安住?」 「比丘對於已生起之惡念及不善法,應當發起精進勇銳之心,專念修持種種方便法門,速求斷除;對於未嘗生起的惡念、不善法,應當戒慎觀照,不令生起;對於未能生起之善法,則應發大願心,令其速能成就;對於已經生起之善法,恆當憶持,不令忘失,精益求精,使其更臻圓滿……,如此斷惡修善、勤修不懈,以種種方便止觀、回互用功,即是比丘精勤攝心、安住之道。」 世尊更進一步教示:「比丘如何具足正智?若比丘行止進退之間,隨時以智慧心,覺照自身威儀,凡瞻前顧後,或彎腰、起身、俯首、仰望之細行,乃至搭衣持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動靜之間,皆能隨順清淨覺性,保持智慧觀照,去除妄想執著,如是安住用功,能具足正智。」 「比丘如何具足正念?若比丘精勤不懈,修行方便止觀法門──「身念處觀」,繫心觀想自身種種不淨,以正智正念,調伏對色身之執著,乃至世間飲食男女的貪染愛欲;進而更微細諦觀,思惟「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法門,了知「受、心、法」等種種法執,亦虛妄不實,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苦惱,如是修持安住,比丘便能具足正念。 「希望大眾都能勤修攝心之法,保持正智正念。藉著菴羅女來供養請法的因緣,告誡大眾隨緣安住用功。」語落,菴羅女已經來到世尊法座前方,五體投地,頂禮佛足,退坐於一側。 世尊即為菴羅女開示種種法要,教導、勸修,令其生起敬信歡喜。菴羅女默默領受法語甘露,安住法喜之中。隨後,菴羅女整肅儀容,恭敬頂禮佛陀,合掌祈願:「懇請世尊與諸大比丘,明日接受弟子至誠供養午齋。」 世尊默然慈允應供,菴羅女歡喜地再次頂禮佛足,告假歸家,著手精心營設美味佳餚,布置床座,恭迎如來前來應供。 翌日上午,菴羅女派人前去禮請佛陀,告知:「應供的時刻到了!」世尊與諸比丘便隨使者,來到菴羅女的宅舍,庠序就座。菴羅女親自供養各種佳饌。世尊與諸比丘用完齋飯,以水盥掌、漱口、洗缽之後,菴羅女持一小床座,於佛前端坐,恭請佛陀開示法要。 世尊以偈頌歡喜讚歎菴羅女的發心,並祝願其天福受盡,聞法出家,弘化一方: 「施者人愛念,多眾所隨從, 名稱日增高,遠近皆悉聞, 處眾常和雅,離慳無所畏。 是故智慧施,斷慳永無餘。 上生忉利天,長夜受快樂, 盡壽常修德,娛樂難陀園, 百種諸天樂,五欲悅其心。 彼於此人間,聞佛所說法, 為善逝弟子,樂彼受化生。」 世尊為菴羅女慈悲開示、教導、勸修,令之信受歡喜,隨即從座而起,安詳而去。古德云:「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佛陀藉由菴羅女現前求法的因緣,提示眾比丘當藉境練心,於日用中落實解行,如是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方能真正安住,隨緣度化。 世尊教誡比丘,勤修四正勤、四念處觀,恆以慧觀端正威儀細行,乃至照破色、心等法,內外清淨、一無所著,如是安住,可謂具足「正智正念」。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上乞佛道,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上求下化,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而不執著,如是持之以恆,乃可名為真實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9 мин.
  3. 解脫生死之意義13

    15 ОКТ.

    解脫生死之意義13

    【路口要停讓,道路安全我最棒】 看見停的標誌、標線或是閃光紅燈,須完全停止車輛並注意路況,落實無號誌路口安全! 交通部及新北市政府關心您 [廣告]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三)  解脫生死的方法中,所謂「慧解脫」,即透過智慧觀照思惟,凡事經過一番透視、思慮。以前認為痛苦的事情,現在以智慧心去觀照、思惟,如此痛苦就化解了。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譬如前面有一座山,由於每個人的觀點、看法都不同,形容出來的山色就不同。 中國古代大文豪蘇東坡,又稱東坡居士,對佛法很有研究。他寫一首形容廬山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側面看、正面看都不一樣,要如何才是正確的﹖所以對於一件事情,不要以自己主觀的意識來論斷,要以客觀的心情來觀察,如此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答。 《 雜阿含經‧卷三十九 》 在一個天邊飄著美麗彩霞的傍晚,微風徐徐吹進舍衛城的給孤獨園。世尊經過一個下午的安禪靜慮後回到精舍,敷好坐具端坐下來,告訴弟子們今天所發生的事: 一早,當太陽升起後,世尊安庠徐步入城乞食。用完齋後,回到精舍,到寧靜的安陀林中打坐。有一位比丘和世尊一樣,在托缽乞食及用齋之後,也在林中打坐定心;可是他一不小心在禪坐中失去覺性,心中起了貪念,不再與清淨心相應。 此時,有一位住在林中的天神知道比丘起了貪念,心中想著:「這位比丘打坐時怎麼不攝心專注,反而生起惡念呢?我應該去提醒他好好用功!」於是天神來到比丘面前,恭敬地問道:「如果有人身上長了惡瘡,該怎麼辦呢?」 比丘回答:「應當要趕緊醫治才是!」 天神又問:「如果那個爛瘡就像沸騰的熱湯一般,已經膿血交雜、潰爛不堪,要如何醫治呢?」 「已經這麼嚴重了……」比丘想了想,然後回答:「那就應該用正念及正智來醫治。以正智了解病痛是虛妄不實的,並提起正念,保持平靜的心,再以清明的智慧找出正確的醫治方法,如此便能使傷口痊癒。」 天神聽到比丘的回答後,歡喜地讚歎:「您真是說得太好了!用正念及正智來醫治惡瘡,才是最好的方法,能徹底地使傷口痊癒,不再復發。」 說完事件的經過後,世尊告訴弟子:「一般人總是有財、色、名、食、睡等欲望,因此對外境產生貪愛之心,想要追求種種美好的事物。這就好比身上長了爛瘡,不但會感到疼痛,還會吸引蛆蠅。貪欲就像爛瘡一般污穢,因貪欲而生的種種惡念,也像蛆蠅聚集般,臭穢不堪。 凡夫在名利當中汲汲營營,心中的貪欲如烈焰般熾盛,種種妄想、惡念日夜不息,使身心俱疲,距離成道也愈來愈遙遠。 如果能止息種種欲望、追求,保持內心的寧靜,遠離貪欲瘡疣的惱害及過患,就能啟發清明的智慧,悠遊於正道之中。這就是具有正智的賢聖所宣說的菩提大道,能令人遠離生死輪迴之苦,獲得涅槃安隱之樂。」  在寧靜的夜空下,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的這番道理,無不法喜充滿,依佛所教,除去貪欲過患,邁向正道。 貪欲使人失去智慧,看不清真相。因為「想吃」而大啖美食,造成消化不良;因為「想要」而大肆採購,淪為「卡奴」;或是因為婚外情而身敗名裂……想想看,人們是不是常常為了一時的貪心,而付出沉重的代價,讓自己後悔莫及呢? 就如故事中的譬喻,身上有了傷口,要用正確的方法來醫治,才能避免化膿潰爛、蛆蠅聚集的後果。要免除貪欲造成的過患,唯有時時提起覺性,以智慧心觀照,認清貪欲是痛苦的來源,才能不受虛幻的外境所迷惑。降伏貪欲,保持內心的安定,以正念及正智面對一切人事物,才能擁有安穩快樂的人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8 мин.
  4. 解脫生死之意義13

    15 ОКТ.

    解脫生死之意義13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三)  解脫生死的方法中,所謂「慧解脫」,即透過智慧觀照思惟,凡事經過一番透視、思慮。以前認為痛苦的事情,現在以智慧心去觀照、思惟,如此痛苦就化解了。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譬如前面有一座山,由於每個人的觀點、看法都不同,形容出來的山色就不同。 中國古代大文豪蘇東坡,又稱東坡居士,對佛法很有研究。他寫一首形容廬山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側面看、正面看都不一樣,要如何才是正確的﹖所以對於一件事情,不要以自己主觀的意識來論斷,要以客觀的心情來觀察,如此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答。 《 雜阿含經‧卷三十九 》 在一個天邊飄著美麗彩霞的傍晚,微風徐徐吹進舍衛城的給孤獨園。世尊經過一個下午的安禪靜慮後回到精舍,敷好坐具端坐下來,告訴弟子們今天所發生的事: 一早,當太陽升起後,世尊安庠徐步入城乞食。用完齋後,回到精舍,到寧靜的安陀林中打坐。有一位比丘和世尊一樣,在托缽乞食及用齋之後,也在林中打坐定心;可是他一不小心在禪坐中失去覺性,心中起了貪念,不再與清淨心相應。 此時,有一位住在林中的天神知道比丘起了貪念,心中想著:「這位比丘打坐時怎麼不攝心專注,反而生起惡念呢?我應該去提醒他好好用功!」於是天神來到比丘面前,恭敬地問道:「如果有人身上長了惡瘡,該怎麼辦呢?」 比丘回答:「應當要趕緊醫治才是!」 天神又問:「如果那個爛瘡就像沸騰的熱湯一般,已經膿血交雜、潰爛不堪,要如何醫治呢?」 「已經這麼嚴重了……」比丘想了想,然後回答:「那就應該用正念及正智來醫治。以正智了解病痛是虛妄不實的,並提起正念,保持平靜的心,再以清明的智慧找出正確的醫治方法,如此便能使傷口痊癒。」 天神聽到比丘的回答後,歡喜地讚歎:「您真是說得太好了!用正念及正智來醫治惡瘡,才是最好的方法,能徹底地使傷口痊癒,不再復發。」 說完事件的經過後,世尊告訴弟子:「一般人總是有財、色、名、食、睡等欲望,因此對外境產生貪愛之心,想要追求種種美好的事物。這就好比身上長了爛瘡,不但會感到疼痛,還會吸引蛆蠅。貪欲就像爛瘡一般污穢,因貪欲而生的種種惡念,也像蛆蠅聚集般,臭穢不堪。 凡夫在名利當中汲汲營營,心中的貪欲如烈焰般熾盛,種種妄想、惡念日夜不息,使身心俱疲,距離成道也愈來愈遙遠。 如果能止息種種欲望、追求,保持內心的寧靜,遠離貪欲瘡疣的惱害及過患,就能啟發清明的智慧,悠遊於正道之中。這就是具有正智的賢聖所宣說的菩提大道,能令人遠離生死輪迴之苦,獲得涅槃安隱之樂。」  在寧靜的夜空下,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的這番道理,無不法喜充滿,依佛所教,除去貪欲過患,邁向正道。 貪欲使人失去智慧,看不清真相。因為「想吃」而大啖美食,造成消化不良;因為「想要」而大肆採購,淪為「卡奴」;或是因為婚外情而身敗名裂……想想看,人們是不是常常為了一時的貪心,而付出沉重的代價,讓自己後悔莫及呢? 就如故事中的譬喻,身上有了傷口,要用正確的方法來醫治,才能避免化膿潰爛、蛆蠅聚集的後果。要免除貪欲造成的過患,唯有時時提起覺性,以智慧心觀照,認清貪欲是痛苦的來源,才能不受虛幻的外境所迷惑。降伏貪欲,保持內心的安定,以正念及正智面對一切人事物,才能擁有安穩快樂的人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8 мин.
  5. 解脫生死之意義12

    8 ОКТ.

    解脫生死之意義12

    【路口要停讓,道路安全我最棒】 看見停的標誌、標線或是閃光紅燈,須完全停止車輛並注意路況,落實無號誌路口安全! 交通部及新北市政府關心您 [廣告]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二) 所謂解脫就是化除自己心當中的執著,要證到空性,要將心當中的煩惱轉化過來,在唯識學上說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四智成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四智三身不離開這念心,頓悟當前這念心,心外沒有一法可得,這樣有生滅的心就變成不生不滅的心了。沒有生就沒有滅,生死就了了。 解脫生死的方法有四種,第一「定解脫」,第二「慧解脫」,第三「定慧等持解脫」,第四「明心見性」。什麼是「定解脫」?所謂定,就是修一種法門得了禪定,如念佛念到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一句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妄念變成一念,妄念就是煩惱,一念就是定。有了定力,煩惱就像草被大石頭壓伏,這時候煩惱就不現前,可是煩惱還是存在,所以還要再深入禪定。佛法上的禪定種類很多,如火光三昧,水光三昧、真空三昧、念佛三昧等等,三昧就是定境,定境現前,起初煩惱不現,日久功深,煩惱化除了,這即是定解脫。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一四)》 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天,一位比丘來到佛陀的住止之處,恭敬地頂禮佛足後,退坐一旁,然後向佛請法:「世尊!常聽聞佛說『大丈夫』。請問世尊,什麼樣的修持足以稱為大丈夫,又如何不能稱做大丈夫呢?」 佛陀告訴比丘:「太好了!你能問如來『大丈夫』的真義。請仔細聽!並且用心思惟我所說的道理。」 「如果比丘集中心念專注修習身念處觀—觀身不淨,當他修習身念處觀後,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欲望,不能從中得到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就不能稱其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心被欲念纏缚,不得解脫。再者,如果比丘修習受念處觀—觀受是苦、心念處觀—觀心無常、法念處觀—觀法無我,可是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的欲求、想望,不能得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也不能稱其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心被種種欲念纏缚,不得解脫自在。」 「如果比丘專注一心修習身念處觀,心因此能夠遠離種種欲望而得到解脫,並盡除一切有漏煩惱,我說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得到解脫自在。相同的道理,如果修行人修習受念處觀—觀受是苦、心念處觀—觀心無常、法念處觀—觀法無我,當他依身、受、心、法四念處專注修持、落實觀行,使心遠離貪愛、欲染,並從中得到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解脫煩惱纏縛,得到自在。所以,這就是大丈夫與非大丈夫的區別。」 佛陀開示後,在座的比丘們聞佛所說,皆法喜充滿,頂禮佛足,退而離去。  《大般涅槃經》中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行者對於外在境界及自身,當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在行住坐臥中精勤思惟,觸物即照,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上的貪著、憂惱,進而從有念達到無念,心始終安住在覺性上,日久功深,定能漏盡無明煩惱,成為真正離欲解脫的大丈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7 мин.
  6. 解脫生死之意義11

    25 СЕНТ.

    解脫生死之意義11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一)  參禪、打坐或念佛,剛開始精進用功,感到身心安定,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但卻反而覺得心定不下來、心煩意燥,這就是心當中的無明煩惱現前了。假使能夠觀照到,就能將煩惱轉過來;如果不知道覺照,就會被煩惱所轉,這就是心理上的生死。有很多修行學佛的人,煩惱現前就怨嘆,自以為修行這麼久,又作這麼多的功德,佛菩薩怎麼還不保祐,仍然處處都不如意。要知道,這時候不要嘆息,此時就是消業的時候。所謂「消業」,業障現前才能消,業障不現前就不能消。要想成道、轉識成智,就必須要把心當中的煩惱淘出來。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心念時時刻刻在生滅遷流,這就是眾生。從早到晚,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始終不停,像江河一般,一波接一波,前念後念,前浪後浪始終不停地奔流,這就屬於眾生境界。要了生死,就要將所有的妄想破除,心當中的波浪就平靜如水,當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樣生死就了了。 《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過去,波斯匿王每次到祇洹精舍聆聽佛陀開示時,必先脫下隨身的莊嚴飾物,虔誠頂禮後再請法。一日,佛陀為波斯匿王開示法要,國王聽了心生法喜,請求佛陀及比丘僧接受自己三個月的供養。回宮後,波斯匿王告訴大臣們這個消息,並請大眾共發歡喜心。接著,國王在宮門外興建殊妙莊嚴的大講堂,並備齊百味飲食、僧衣、臥具、醫藥,無所短少。 三個月後,波斯匿王向佛陀稟白自己的功德已圓滿成辦,佛陀慈悲地說:「國王,修善積福應無有疲厭,千萬不要說所做的功德已經圓滿。眾生輪迴生死,無可稱記,福德亦隨之消磨殆盡,毫釐不存,所以不要說福德已圓滿足夠,應追求身、口、意之一切行持沒有煩惱、過失,體悟真生命的解脫自在為首要,而不是以生滅的福報為滿足!若能如此,就能於漫漫生死長夜中得到無量的安穩喜悅。」 波斯匿王當下心懷恐懼,悲泣交集地向佛陀懺悔頂禮,改往修來,不再貪求會隨生死輪迴而變滅的福報。就在此時,大眾中一位迦旃延比丘尼聽聞佛陀開示後法喜充滿,頂禮後稟白佛陀:「三十一劫以前,有一飯式詰如來出現於他方世界度化眾生。當時的野馬城內有一位名叫純黑的僕役,見到如來入城托缽遊化,於是回家準備齋食供養如來,發願以此殊勝功德,令己不再墮落三塗惡道,來世亦能值遇如來,為己說法,從煩惱無明的深淵得到解脫。」迦旃延比丘尼表示:「僕役純黑即是我前世,因為在飯式詰如來前發了誓願,希望未來之世永聞如來解脫生死之妙法,故於三十一劫中不曾墮入三惡道中,得生天上、人間,今世隨佛出家學道,漏盡煩惱成阿羅漢。」 迦旃延比丘尼發願,願將身口意三業所有行持,毫無遲疑地落實修行,觀照自心,毫不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以求究竟解脫。若見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賢士,如同見佛一般,盡當歡喜供養,並一一詢問沙門所需之物,只要承諾的,必盡力去求取。正因為如此護持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的因緣,最後得入涅槃之道。 佛陀觀察迦旃延比丘尼的發心後,詢問在座比丘:「你們是否見過對於修行解脫有如此信心的人?」眾人回答:「沒有。」於是佛陀對大眾說:「在聲聞中第一位得到信解脫的比丘尼,就是迦旃延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波斯匿王及四眾弟子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生命的緣起來自眾生的心念,造作不同的言語行為,有善、有惡,有淨、有染,有迷、有悟。隨著善念、淨念、覺悟,可以增益世間有漏的福德與出世間無漏的功德;倘若一念不覺,心生執著、妄想,則生命不能自在,生死不得解脫。欲作生命的主人,須時時提醒自己,檢討身口意三業,將佛法的道理落實在日常之中,由方便的修善斷惡到究竟的修善不執著善,方能到達解脫的涅槃之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8 мин.
  7. 解脫生死之意義10

    17 СЕНТ.

    解脫生死之意義10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 明朝末年,有一位智祥大師,「禪林寶訓筆說」就是智祥大師所著述;其事母至孝,曾任明代武官,明朝亡國之後,即在湖南省紫雲山下建寺,同母親一起出家修行。圓寂的時候,遺書上交代修建石塔,將他的色身放置在石塔中,每隔三十年要開一次塔;圓寂以後,弟子就遵照遺囑,三十年開一次塔,結果發現他的頭髮長垂至地,指甲繞身三匝;所以每隔三十年,弟子就要開塔為其剃髮、剪指甲,到民國時代這件事情都還持續著。民國三十二年時,道安法師任佛國寺住持,預備於三十三年五月開塔,後來因為日軍入侵而作罷,而後大陸淪陷至今,就沒有人再承續此事了。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證到空性,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死的果報。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六)》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一日,難陀尊者來到佛所,至誠恭敬地頂禮佛足,隨即端坐一旁。此時,佛陀告訴眾比丘:「在所有的弟子中,善於說法者,難陀比丘最為第一;而容貌威儀端正,又出身富貴豪門者,難陀比丘最為第一;能夠捨離熾盛欲望者,難陀比丘最為第一;能夠收攝諸根,飲食知量,於初夜、後夜都能精進行道,修念覺支,正念正知恆常現前者,也是難陀比丘最為第一。」 「何以說難陀比丘能夠收攝諸根?因為他不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何以說難陀比丘飲食知量?因為他食用食物只是為了止飢,而非貪著美味;為了修清淨梵行,只取自己所需的份量。何以說難陀比丘於初夜、後夜都精進行道?因為他在白天時經行,到了夜晚則坐禪,精勤斷除令眾生不得解脫的色、受、想、行、識五陰。在上半夜,他洗足後,便端身正坐,繫念專注,入於禪定;中夜時,右脇而臥,足與足相疊,專注繫念修念覺支,令正念正知時時現前;下半夜則正身端坐,專注修觀,從初夜到後夜都攝心修行,一以貫之,無有差別。 「善男子,難陀比丘得最上念覺,攝心不散,正觀東、南、西、北各方。於一切萬物皆能攝心觀察,不令錯亂。對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能能知其緣起,了達此諸「受」的起滅、久近。也明白了知諸「想」的起滅因緣,亦了達當安住在覺性上。比丘們當作是學,守攝諸根,飲食知量,初、中、後夜精勤修習,修最上念覺,大眾當如難陀般精進行道。」 佛又告諸比丘:「我現在教導大眾要學習難陀比丘所修之行,如果有比丘所修之行如同難陀,我也會教誡大眾向他學習。」佛陀接著說偈: 「若能善攝諸根者,亦能繫念節飲食,是則名為有智人。善知心起之體相,難陀如是我所歎,汝等應當如是學。」 佛說此偈後,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遺教經》云:「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從佛陀示現涅槃前對弟子的諄諄教誨,可知精進的重要。 所謂「精」,即精純無雜;「進」,則是不懈怠。無論世間或出世間,無論學業、事業、道業,皆需經過一番辛勤努力,才能有所成就。修行是為了生脫死、斷除煩惱,趣向究竟成佛之道,所以要發起長遠心、精進心,如《佛說無量壽經》云:「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8 мин.
  8. 10 СЕНТ.

    解脫生死之意義9

    解脫生死之意義(九)   生死有二種:一種是身體上的生死,一種是心靈上的生死。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有生就有滅,有成就有壞,身體是會壞掉的。假使證到空性,證到真空的境界,證到四大皆空,就是證到羅漢果,證到我空的境界,此時這念心就可以轉四大,生死就了了。 身體的四大是虛妄不實,當體即空,很多修習禪定的人,禪定功深,色身就不會毀壞,這就是金剛身,金剛身從何而來﹖就是當前這念心達到不動的境界,而且在不動當中還有智慧,心當中的煩惱漏盡,這念心就具足定慧,這念心就是法身。心無生滅,身體就無生滅。佛門高僧六祖大師、丹霞大師、雲門祖師等很多高僧大德,證到了空性,就能生死自在。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滅、生死的果報。  色身的死亡是無可避免的。《無常經》裡佛陀開示得很清楚,「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即不論諸佛世尊、聲聞緣覺、乃至我們凡夫,這個色身都一定會死亡。儒家有所謂:立德、立言、立功,希望使生命永垂不朽。也就是在沒有死亡以前,利用這個色身,多作一些善事,多作一些功德,流芳千古,但是色身事實上還是會死。色身的死亡在佛經裡則稱為「分段生死」,像我們這一生或者六十歲,或七十、八十、一百廿歲,這一段生命就是「分段生死」。 第二種是心靈上的生死。心靈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這個心生生滅滅就是生死。例如,早上起床這一念心生起,起床以後要穿衣服,穿衣服這個念頭接著生起來,起床這個心就滅掉了。穿了衣服,馬上接著可能要穿鞋子、穿襪子,穿衣服這個心又滅掉了。穿了鞋子、襪子之後,要漱口、洗臉,穿鞋子、襪子這念心又滅掉了。以此類推,我們從早上到晚上,這念心都是不停的生、滅,起善念也是生生滅滅,起惡念還是生生滅滅,這就是「心靈上的死亡」。聲聞和菩薩聖者有所謂「變異生死」,就是煩惱、執著越來越少的變異,這種變異也屬於「心靈上的死亡」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的生理、心理都在死亡當中。    第三個是「沒有死亡」,要想到達不死亡的境界,必須從心念上契入到一個最真實、最高的境界,即禅宗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開悟的聖者所達到的境界,開悟以後就稱之為道。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就沒有生、沒有死了。    如果契悟了當下這個心,就沒有死亡,我們的生命就與虛空同壽。從這個立場來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上就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因為契悟到本心,就能超越時間、空間,真正是無量壽,無量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7 мин.

Об этом подкасте

禪心世界節目,是以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法語,來傳達佛法智慧妙用,讓您生活益加悠遊自在。歡迎收聽頻道 網址:https://chuan.firstory.io/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