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episodes

越烤越糊 Overcooked 越烤越糊
-
- Arts
-
-
5.0 • 5 Ratings
-
欢迎品尝由“主厨”贾汀糊 (虎头) 和烤芬 (烤芬) 精心准备的「越烤越糊」,我们致力于把各种当代艺术文化、社会议题与文化理论乱炖一通,加热一下,注意火候。
-
零食 01:王刚凭什么不是生活方式博主?
超慢工出细活播客节目【越烤越糊】本次带来半年前就录制好的零食栏目。相比探讨严肃(?)话题的“正餐”,“零食”更像是朋友之间的跑题聊天,以更松散的形式分享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首期“零食”,被困纽约的烤芬、身在香港的虎头和上海俏主妇hugo聊了聊看美食短视频的那些事:美食短视频如何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观看形形色色的美食短视频都有什么不同的目的、体现了何种心态?作为经常搬家的都市年轻人,美食短视频与我们对“家”的构想又有何种关系?美食短视频的演进又催生了哪些不同的拍摄模式和镜头语言?以及最重要的,关于饮食和生活的影像纪录如何储存日常点滴的记忆、成为充满不确定的年代里给予和分享力量的锚?
查看本期更多相关精彩配图,请移步微信公众号“糊汉三”并回复本期关键词“隔夜燕麦”。
本期速览
[01:00] 美食短视频观看心得交流
[09:00] 消费主义导向的“生活方式”vlog与hugo的早饭实践转变
[17:30] 什么让一间房子成为“家”?
[21:18] 美食视频与理想型
[30:54] 美食视频的语言演变:从菜谱到电视节目到短视频
[36:50] 美食视频的家庭联想与角色扮演想象
[42:00] hugo的家庭录影实践
本期相关菜谱
BTV - 生活一点通
CCTV - 天天饮食
食帖 - “孤独的吃吃吃”
美食作家王刚
苗阿朵美食
山东魏淑芬
小高姐的Magic Ingredients
子时当归
日食记
美食台
MASAの料理ABC
You Suck At Cooking
Matt Adlard (aka Topless Baker)
《一天世界》Episode 58: Literate 的饮食论
曼食慢语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
CCTV - 厨王争霸
《村食记》之清炒空心菜(硬核美食)
李子柒
@boihugo的微博
Jonas Mekas 为Jackie Kennedy和她妹妹的家庭拍摄的家庭录像 This Side of Paradise (1999)
Jonas Mekas - Reminiscences of a Journey to Lithuania (1972)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overcooked307@outlook.com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
第八道:刑侦美剧主角般的儿童保护社工
四个月前,烤糊与在布鲁克林做儿童保护社工的朋友艾迪聊了聊她的工作;彼时,王振华猥亵儿童案刚刚宣判,鲍毓明性侵养女案的 “真相”还在迷雾之中。四个月后的今天,简中互联网上声援性暴力受害者的热度已经过去,鲍毓明案意料之外的“反转”与意料之内的终结也给诚恳和深入地谈论针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带来更多阻碍,最后一波媒体焦点更是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倡导儿童利益、滑向了对事件八卦细节的大书特书。
一个或几个案件的句号,不代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有了答案。在舆论关注和司法系统的外围,介入家庭暴力、帮助未成年性侵受害者需要一套完整、多元、以儿童为重的系统提供支撑,无数社会服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全体公民对保护儿童生理与心理健康的责任意识。在本期节目中,艾迪向我们讲述了在美国(以纽约州为例)的儿童保护体系下,司法、执法、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如何开展合作,而作为前端工作人员的她,又是如何践行和平衡自己作为法庭询问者(forensic interviewer)、受害者权益倡导人(victim advocate)和心理咨询师(counsellor)的三重身份的。
另外,艾迪最近正在酝酿详细介绍美国儿童倡导中心及相关工作的中文文章,请大家持续关注!
本期速览
[01:40] 社工小艾的工作内容
[06:18] 多学科团队合作下的儿童保护系统
[32:40] “法庭询问”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
[48:50] 疫情前后的布鲁克林儿童倡导中心
[55:15] “受害者倡导”又是什么呢?
[64:30] 社工小艾如何走上社工之路
相关链接
社工小艾的文章《谁是“性侵儿童者”?》
National Children's Advocacy Center
Administration for Children's Services
NYPD Special Victims Division
《狩猎》(托马斯·温特伯格,2012)
McMartin preschool trial
open/end bgm Macaroni and Cheese Song
cover image Caperucita Roja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overcooked307@outlook.com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
第七道:从“大屋顶”到“福禄寿”,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
七年前初到北京时,虎头以北京西站为起点,开启了大学生活。从见到火车站外观的第一眼起,随着城市探索的日益深入,她逐渐生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北京的建筑总有个中式的“大屋顶“?从北京西站到协和医院,从中国美术馆到北外校园,简洁方正的房屋主体与工业材料,拼贴上强调曲线与飞檐的中式传统屋顶造型,组成了北京独特的城市面貌,也记录了这座首都中政治文化力量的比拼与变迁。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来自北京的建筑师与城市研究员王沁雪,来解开虎头多年的疑问。我们从上世纪末在建造中式“大屋顶”的热潮,聊到了千禧年以来的央视总部大楼“大裤衩”和“福禄寿”天子大酒店,通过追溯北京城里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的“前世今生”,对中国城市化的博弈因素与历史变迁做了一次绝不完整的梳理和回顾。
特别感谢邱牧云和他的论文“A Troubled National Style: The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Behind The Design Choice of Beijing West Railway Station”,为我们提供了讨论起点与史料梳理。
本期速览
[03:44] 为什么北京的建筑总有个中式的“大屋顶”?
从勒·柯布西耶与现代主义建筑说起
“大屋顶”的历史:民族身份、阶级斗争与“夺回古都风貌”
为什么在众多中式元素中选择了屋顶
民族身份的挣扎与反思
[36:15] “奇奇怪怪的建筑”之起源——为“大裤衩”正名!
央视“大裤衩”是对传统摩天大楼范式的颠覆与宣言
库哈斯与“癫狂的纽约”:为曼哈顿补写的宣言
[51:50] “奇奇怪怪的建筑”在今天——“福禄寿”天子大酒店
后现代建筑思潮:不只中国才有“奇奇怪怪的建筑”
建筑的诚实性与道德性
景观社会与“迪士尼化”
谁决定了我们的城市风貌?
相关图文
欢迎移步微信平台“糊汉三”,回复关键词“寿桃”🍑,查看完整(长篇)图文
1. 为什么北京的建筑总有个中式的“大屋顶”?
北京的中式“大屋顶”举例:
北京协和医学院旧址(原协和医院),1921年落成。其原址为清太祖第十五子豫亲王府第。美国煤油大王洛克菲勒购得此地,拆除原建筑,改建协和医学院,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结合西式装修。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由董大友设计,1933年落成。中式元素的引入成为了唤起民族主义意识的手段。
北京友谊宾馆,由梁思成弟子张镈设计,1954年落成。建筑采用砖混结构,曲面坡度、大屋顶有绿色琉璃瓦覆盖。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楼主楼,由梁思成设计,1955年落成。
北京站,1959年启用。其站房同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风格和苏联的斯大林社会主义建筑风格,其结构体现了其“首都大门”的建设意图。
1965年的中国美术馆,由戴念慈设计,1961年落成。其七层飞檐的设计借鉴了敦煌莫高窟96号窟“九层楼”的飞檐形式。
北京西站,1993年落成,为陈希同担任北京市长、市委书记时期倡导“夺回古都风貌”的代表建筑,上方屋顶高达30米,因造价高昂引起争议。此类在陈希同时期加盖仿古元素的建筑一度被称为“夺式建筑”,这些建筑顶部的亭子在陈希同倒台后也被贬称为“陈希亭”。
双安商场,1994年开业。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1931年落成,作为他所提出的新建筑五点的终极实践。
“梁陈方案”,1950年由梁思成与陈占祥提出的首都发展规划,提议将北京新城中心与老城中心分开。与之相对的苏联专家方案则建议以旧城为中心进行 -
Fusion 01 街上/上街:社运双城记 feat. 无奇
【越烤越糊】试吃集“黑人到底喜不喜欢吃炸鸡”,实则缘起烤糊在对比电影《绿皮书》和《黑色党徒》中对美国种族议题和种族主义历史的不同呈现方式时阐发的种种思考;15个月后,我们跟随【无奇】再次回看斯派克·李的作品,也再次回到对种族化语境的观察、回到如何借由社会议题回看自身存在的探索。不过,这次我们的素材绝不仅停留在艺术实践:世界已在过去一年多里让我们听到了太多此时此刻的、正在进行的对话。
在美国,是今天——不是《绿皮书》讲述的1962年、不是 Malcolm X 遇刺的1965年、不是《黑色党徒》发生的七十年代初,不是上次、上上次民权运动,不是我们在试吃集里提到的上一波 Black Lives Matter ——是2020年5月25日以后的今天,正在刷新着抗击结构性种族歧视的议程。然而,这亦不是我们在最近一年里第一次看到人们走上街头。就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在更紧密的城市空间里,早有民众以惊人的韧性和组织能力持续表达自己的诉求。
对于成长在内地的我们来说,这一年是不断解构我们对于社运的直觉、重塑我们思考社运的维度的一年。本期【越烤越糊】x【无奇】的串台节目,是四个朋友充满欢声笑语(?)的聊天,是在纽约摸鱼的烤芬和在香港通勤的虎头向身在北京的戴布拉和Brad关于近期见闻的通报,也是一次在例外已逐渐常态化、未来则愈发模糊不清的当下努力将自己放回本地、放回今日的尝试。
本期节目由【越烤越糊】主播烤芬、虎头
和【无奇】主播戴布拉、Brad
兵分三地 Zoom 会议
真实呈现四位平时的聊天模式。
[01'13''] 烤的纽约上街见闻
[16'36''] 光谱上的族群和混乱中的分类法
[55'20''] 糊持续企图讲回《为所应为》
[62'40''] 纽约的街上和香港的街上
[75'25''] 社会运动中的微妙与复杂性
相关链接:
《为所应为》
《黑潮》
Joe Wong: Building A Wall Didn't Work For China
18 TYPES OF ASIAN GIRLS - FUNG BROS
Fancy Asian and Jungle Asian clip - Ali Wong
NYPD NEWS on Twitter: “警民一家亲”
George Floyd, Minneapolis Protests, Ahmaud Arbery & Amy Cooper
林垚:司法种族主义,警察暴力与抗议中的暴力
《香港學者追蹤6000示威者》
《説著普通話,等待一個不曾謀面的人》
《走進不招待普通話的餐廳:對話,痛苦與身份的掙扎》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overcooked307@outlook.com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
第六道: 当我们看“双琴侠”时我们看些什么?
本期节目完全发端于烤和明近期对油管频道TwoSetViolin的沉迷。但因为二人各自的兴趣点和共通的根茎型思维方式,这段对话从一本关于小提琴独奏家成长之路的民族志,最终扯到了Eddy Chen讲话时辅音簇吞音为什么是个可爱且有意义的细节。如果在播客的前十几分钟,您觉得自己像是误入了一场自己没有被提前通知当日讨论书籍的读书会,那么在此提示您,书名叫《Producing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Virtuosos》(中译《音乐神童加工厂》)。
在这本2015年出版的学术专著里,社会学家瓦格纳女士以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和民族志(ethnography)的研究和写作方式记录和解析了世纪之交前后,来到欧洲的Ling Ling们是如何在当时的音乐教育、职业体系、业界形态下通过一些特定的发展阶段最终成为(或无法成为)小提琴独奏家的。作者不仅跟踪了近百位Ling Ling的成长历程,更观察了神童们的老师、父母,走进教室或来到家中,生动立体地再现了 how geniuses are created... 至于这本书和TwoSetViolin有什么关系,只能请大家耐心听了。
本期节目,烤请到了越烤越糊的第二位(?)客座厨师
语言学和认知科学Ling Ling @KingsofOblivion (aka 小明)
二人从一本民族志和一些流散体验
胡乱发散出一些与古典乐无关的嗑琴姿势
[04:05] 如何通过一本民族志曲线嗑琴
[20:07] 发现书和琴好像无关但可用以嗑琴
[42:52] 烤问:我到底为啥看得这么起劲儿?
[45:40] 试图从珍奶骄傲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些收听预警
本期音质比Tchaikovsky 2 Mil Drop还噪,一定是Viola King从中作梗;
内容与小提琴技巧或古典乐作为艺术门类毫无关系;
关于2Set的一些描述和猜测或极不准确还望琴粉海涵 Ling Ling Insurance
相关链接:
TwoSetViolin
TwoSetViolin双琴侠的个人空间
TwoSetViolin双琴侠的微博
Wagner, I. (2015). Producing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Virtuoso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The Juilliard Effect: Ten Years Later
The Comedians Challenging Stereotypes About Asian-American Masculinity
FB - subtle asian traits
Steele, C. M. (2010). Whistling Vivaldi: How Stereotypes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 W. W. Norton & Company.
open/end bgm Tchaikovsky 2 Mil Drop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overcooked307@outlook.com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
第五道:新冠疫期的声音
本期【越烤越糊】,让我们一起倾听湖北,倾听新冠疫期来自普通个体的声音。
我们邀请到了身边九位来自疫区、身处疫区与心系疫区的朋友,亲述他们近期的所思所感。感谢每一个人在这段时间的关注、纪录、诘问、感受、记忆,更感谢那些一直用声音传播知识和真相的勇士。疫情终将结束,但愿这努力记忆的直觉和拒不忘却的顽固永远伴随我们今后的生活,也愿记忆(作为名词,亦作为动词)让我们活成真正的人。最后,引用阎连科在2月21日港科大网络授课第一讲中的两句话:
「个人记忆改变不了世界,但它可以让我们拥有真实的内心。」
「个人记忆不一定能成为改变现实的力量,但它至少可以在谎言到来时,帮助我们在心里打出一个问号来。」
【open call】
借这期节目,我们号召大家持续以声音为载体,传递感受、表达观点、纪录故事。如果你也希望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将自己的疫期体验分享给他人,我们欢迎各位录制一段五分钟左右的音频,发送至【越烤越糊】的邮箱 overcooked307@outlook.com,我们会以线上archive平台的方式整理发布。匿名、化名抑或是真名,你的声音都会拉进我们之间的距离。关于本次 open call 的更多细节,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糊汉三】或邮箱与我们联系。
本期请到的九位口述者和TA们的话题是——
07:30 [可乐] 我在黄鹤楼听凌晨五点半的鸟叫
12:00 [波士顿雨琳] 遥控波士顿医疗物资到武汉
18:00 [快乐的浆糊] 武汉社区日常故事两则
24:30 [糊妈] 志愿者在行动 — 来自武展社区92号院的故事
29:30 [小吴] 疫期与祖辈共同生活的体悟
37:00 [亚热带纯情女郎] 我给奶奶烧口罩
44:00 [村长] 如果武汉有好的独立媒体,这次疫情也许不会到这一步
51:50 [糊] 方舱的广场舞是我最想记住的片段
57:30 [F] 在每个集体不眠的时刻,我才最真实地体会到这就是人类需要诗歌的时刻
相关链接:
2019ncovmemory/nCovMemory
越烤越糊|第三道:AAAAARCHIVE!
志愿者在行动||来自武汉的武展社区92号院的故事
云林街十七号
我们需要你的声音,参与这部武汉日常的纪录片 | 三明治x云林街十七号
我的奶奶是鬼神|单读
二湘的七维空间
带我去月球 (Fly me to the moon)
方舱是啥样?生活如何?全方位多图带你了解塔子湖方舱生活
在方舱医院跳广场舞,还不够!
节目新logo设计感谢@找鸟儿
封面图来自@赛春花儿的”铁窗“生活
联系我们
邮箱: overcooked307@outlook.com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Customer Reviews
全五星
非常棒,每一集都听了,期待更多更新!深入浅出,《绿皮书》那集很有趣,对我这学期学的transgender studies这门课也有了更深的认识;Archive那一期也特别有意思,但如果能聚焦在一个topic上,那讨论或许会更加深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