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episodes

高美館藝播客【時代之聲】 文藻轉藝棧
-
- Arts
這是一個由高雄市立美術館和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共同製作的節目,帶你回到70-90年代的臺灣,那個充滿衝撞與變革的時代。
談談那個處於壓力鍋逼近沸騰、開鍋後的乍然釋放期間,聚集於被政府大量發展工業被嘲諷為「文化沙漠」高雄的藝術家們,如何超越社會與學院的束縛,以他們的草莽之氣與赤子之心,面對臺灣島急遽的心靈收放,找到自己可以「發言」的方法。
這個節目配合高美館新開幕的常態展覽【南方作為衝撞之所】(2023/03/04-2024/09/08止) ,從藝術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我們將根據展覽的主題和作品,邀請不同年代和領域的人物,分享他們的故事和見解,讓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和精神。
道出戒/解嚴前後的出頭鳥與躺槍者、什麼是戒嚴?楊青矗工廠人的生活和夢想、抗爭者的勇氣和理想、髮禁和語言禁令的荒謬和反抗、寫生禁區和救國團高雄寫生隊的趣聞和風景、侯聰慧的龍發堂和人間雜誌、雄獅美術的創新和貢獻、報紙演變的歷史和變遷、老兵來台和回鄉的故事和情感等等。
這些都是值得你聽聽看的好故事,千萬別錯過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EP.26【我和我的“將軍”老爸】ft.楊育傑
【節目簡介】
楊育傑老師誕生於1961年左營眷村,當時身為海軍士兵的父親收入微薄,平埔族的母親四處找雜活來做,才勉強和父親撐起一個家,他也用他的「紅書包」與家族故事見證了那個台灣經濟起飛前的年代。並且在「重返歷史與記憶之徑─父親的鄉愁」展覽中,將老舊的珍貴照片加上他個人獨特的感知與「職業」表現手法展現在大眾面前。藉由老師讓人身臨其境的口述,那些老兵故事底下的辛酸,成為大歷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頁…
歡迎收聽本集既感傷又溫馨的故事——《我和我的“將軍”老爸》!
【來賓介紹】
楊育傑
牙醫/攝影家
有著平埔族母親和老兵父親的他,從小在眷村長大,可謂是台灣歷史的見證者。
年輕時短暫接觸了兩年攝影,也在1984年大專杯攝影比賽獲得入選獎,然而因課業及工作忙碌無法延續。再拾相機已是30年後,而對攝影具有能喚醒觀者生命底層的能力始終深信不疑。
近年來楊育傑的創作多以「家庭」為背景。在創作攝影展「重返歷史與記憶之徑─父親的鄉愁」榮獲2018高雄獎優選。「父親的鄉愁」系列作品,除了表現父親的鄉愁,他更希望觀賞者可以藉由作品中的生命故事去反思歷史。 -
EP.25【鐵雕回憶】ft.洪龍木
聽眾回音:https://forms.gle/31PJMLCN2eLFu8dC6
【節目簡介】
你知道高雄的拆船工業如何培養出一位鐵雕藝術家嗎?
任職中鋼的洪龍木老師,是一位對年輕族群來說稍嫌陌生鐵雕藝術家;他在鐵雕中融合了黑白攝影的光影並呈現了鐵鏽特殊的時間感。
他的創作歷程與在地拆船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當然也伴隨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同儕回憶。
這些對一般人來說看似無用的廢鐵與五金零件,又是如何經過他的巧手,「重生」成一件「藝術品」呢?
對於鐵雕這樣特殊的組合創作,洪龍木老師究竟如何選材、如何組構,又有些什麼「小撇步」可以跟大家分享呢?
歡迎聆聽本集節目——「鐵雕回憶」
【來賓介紹】
洪龍木 / 藝術家
1957年出生於高雄市紅毛港,1980年進入中鋼工作,而後在1992受到陳庭詩老師的啟發開始鐵雕創作之路。
擅長攝影的他,「隨心所欲」地化廢鐵為「神奇」,並讓黑白攝影與雕塑融為一體,樂此不疲地沉浸在他不斷虛實相映、幻化無窮的光影世界中。 -
EP.24【鄉土文學/施明正】ft.宋澤萊
聽眾回音:https://forms.gle/31PJMLCN2eLFu8dC6
【節目簡介】
1970-1990年代的臺灣時值戒嚴期間,當時的作家出版書籍皆須透過審查,
也因此作家常戲稱,當時最了解他們作品的人不是評論家或親友,而是當局文檢單位。
在當時的審查制度下,許多文學作品都因與「檯面上」不同的原因被查禁,例如高雄作家施明正的《島上愛與死》。
【來賓介紹】
宋澤萊
臺灣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雜誌編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長期於彰化縣福興國中任教,
同時間陸續出版「打牛湳村系列小說」、《廢墟台灣》等著名小說,並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
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聯合報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等獎項。 -
EP.23【工業城裡的創作者】ft.李進文
聽眾回音:https://forms.gle/31PJMLCN2eLFu8dC6
【節目簡介】
「工業」兩個字往往給人剛硬、疏離、黯淡等印象,更遑論「工業城」的生活更讓許多人為其貼上髒亂、暗沉等負面標籤。
然而正是這樣特殊的工業歷史,造就高雄獨特而奔放的「草莽」特性和創作風格。
【來賓介紹】
李進文
一九六五年生,臺灣高雄人,曾任遠足文化、臺灣商務印書館及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明日工作室副總經理,媒體記者等。
著有《奔蜂志》、《野想到》、《微意思》、《更悲觀更要》、《靜到突然》、《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等多部詩集和散文集,
跨域著作有美術詩集《詩與藝的邂逅》、動畫童詩繪本《字然課》等。
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文化部數位金鼎獎等。 -
EP.22【臺灣土雞】ft.莊明旗
聽眾回音:https://forms.gle/31PJMLCN2eLFu8dC6
【節目簡介】
1991年,在高雄的一群藝術家除了吹起黑畫議題外,更在高雄串門藝術空間策劃「一○一台灣土雞競選專案」藝術計畫,
主張以藝術介入政治的手法,反諷萬年國大代表的選舉,並實際推選一隻「臺灣土雞」競選。
【來賓介紹】
莊明旗
臺灣藝術家,曾旅居西斑牙,出生於高雄,現定居屏東潮州,並在潮州用16個貨櫃屋以直立方式打造工作室。
曾參與1991年「一○一台灣土雞競選專案」,為《臺灣土雞》創作者。
✦各平台連結
《時代之聲》- 𝐒𝐩𝐨𝐭𝐢𝐟𝐲 / https://reurl.cc/DAvaye
《時代之聲》- 𝐒𝐨𝐮𝐧𝐝 𝐎𝐧 / https://reurl.cc/65yWEy
《時代之聲》- 𝐀𝐩𝐩𝐥𝐞 𝐏𝐨𝐝𝐜𝐚𝐬𝐭 / https://apple.co/3INgUhI
《時代之聲》- 𝐆𝐨𝐨𝐠𝐥𝐞 𝐏𝐨𝐝𝐜𝐚𝐬𝐭 / https://reurl.cc/eD9qEM -
EP.21【楊順發的堅持】下 ft.楊順發
【節目簡介】
「我應該要不是只是抒發我自己個人內心的情感而已,我應該要去關心我成長的這一塊土地—台灣 高雄。」
很難想像時刻記錄著高雄的原生態,展現出高雄生命力的楊順發老師也曾受他人質疑。
在解嚴該放國外旅遊,人人都嚮往國外之時,他卻反問自己:「我為甚麼要去?」
「我願意把我的後半輩子全部的時間、全部的攝影都投入給高雄。」 他說。
而在他的「高雄計畫」中, 投入最深的非「紅毛港」莫屬。
同樣身為攝影家的他, 對於攝影的照片、檔案是否能真正紀錄保留下即將消失的紅毛港提出質疑。
因此,他選擇辦了一個藝術行動—「彩妝紅毛港 」。
他的目標非常明確——保留下紅毛港的影像文化。就算沒錢、沒人、沒補助。
在他訴說作品的故事中,您會發現,他似乎 將他的堅持和赤子之心,刻在心底 。
敬請收聽本集節目——「楊順發的堅持」!
【來賓介紹】
楊順發/攝影家
臺灣攝影家,1985年進入中國鋼鐵公司,在工作之餘開始學習攝影。
自在中鋼參加攝影班接觸到攝影後,從此與攝影為伍。
從一開始的沙龍攝影,到個人的主觀攝影再到現在
的投入高雄——「我,就要拍高雄!」他,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