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r 6 min

黑齿电台04 | 胡昊:希望我的文章能跟别人的作品并肩而‪行‬ 黑齿电台

    • Visual Arts

“艺术写作者访谈”系列是黑齿电台推出的与艺术行业写作者对话的栏目。我们希望以轻松的方式聊一聊写作者们的近况、困扰、心得和经验。不要奢望在这里寻得秘籍和偏方,你只会听到一个用文字“烹饪”的人在平时是如何劈柴烧火、洗锅做饭的。


本期导览
1:16嘉宾介绍
2:29图书出版工作经历的影响
3:43策展人、研究员、写作者:成为一个搜索引擎
7:27展览和文章作为观念呈现形式的不同之处
14:08展览中图像和文字间的关系
22:13好的批评就是批评本身
25:17在实践中如何保持批评意识
29:19写作过程中是否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和画像
35:27写评论文章的具体过程:你知道心脏早搏的感觉么
42:00对于其他类型的写作:始终留一扇门
45:34阅读的兴趣方向
49:40怎么去管理阅读时间
54:05面对修改意见:只要是真诚的意见,都愿意听到
58:56保留问题:如何看艺术评论生态中的“坏话”/激烈的情绪或论战

本期嘉宾
胡昊(b.1990),写作者、策展人,现为泰康空间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美学硕士学位(2017)和哲学学士学位(2013)。他的文章散见于Artforum中文网、艺术碎片ARTSHARD、典藏、假杂志、保马、海螺社区、文艺批评、单读、新京报·书评周刊、文汇报·文汇学人等媒体杂志。他曾于2016年、2017年入围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入选2017年“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计划:研究工作坊”,并受邀参加2019年“摄影180年在中国”国际摄影研讨会。他曾参与策划群展“打扑克的人”(连州摄影节,2018)、“重组/演绎:激活档案与公共记忆的当代艺术实践”(OCAT北京研究中心,2018)、“边界共振”(北京歌德学院,2018)和“孤军与坦克”(泰康空间,2020)。

本期主持
陈於建,《黑齿》杂志的助理编辑。
 

对话节选
黑齿:OK,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我在访谈系列中都会问到的问题。你怎么看待在整个评论生态中的一些坏话/尖锐的批评/激烈的论战这些现象?你觉得现在还有这种现象么,或者说你觉得现在需要(这种方式)吗?你自己会有这种情绪或出现这种情况吗?
 
胡昊:情绪肯定是会有的。愤怒也好,不可思议也好,莫名其妙也好,都会有。目前我们国内的(艺术)写作生态不是特别健全和成熟,没有良性的竞争或者讨论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会出现非常扎眼的写作。(极端激进或者是极端平庸。)那我觉得其实重点并不在于他说的是不是坏话。我自己还挺希望看到坏话的。因为现在大家心照不宣的是当我们看完一个展览,写作者会很寡淡地写文章,虽然看起来内容非常丰富,但其中不太涉及表态。它更多像是新闻式的写作,兼有自己一个小评论,还只是在整个文章的结尾说一点点,以一种特别柔和的方式。比如说“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或者是“有待讨论”。那么在这样的时刻,我就会特别期待有比较尖锐的声音出来。这个声音在不在?当然也是在的。比如朋友们私下聊天的时候我们就会说:XX,哟,真不好,挺差的。甚至就说,怎么能做出这么一个展览?跟他以前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些观点或者表态都不在公共空间当中出现。假如所有表态都变成“背地里”,显然对于艺术家和艺术生态都不能说是特别好的导向。那么应该怎么办?归根结底,我还是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所谓加双引号的坏话,或者是一些批评的声音。
 
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涉及限度的问题。什么限度你可以说坏话?你可以说一个写作者,或者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或者展

“艺术写作者访谈”系列是黑齿电台推出的与艺术行业写作者对话的栏目。我们希望以轻松的方式聊一聊写作者们的近况、困扰、心得和经验。不要奢望在这里寻得秘籍和偏方,你只会听到一个用文字“烹饪”的人在平时是如何劈柴烧火、洗锅做饭的。


本期导览
1:16嘉宾介绍
2:29图书出版工作经历的影响
3:43策展人、研究员、写作者:成为一个搜索引擎
7:27展览和文章作为观念呈现形式的不同之处
14:08展览中图像和文字间的关系
22:13好的批评就是批评本身
25:17在实践中如何保持批评意识
29:19写作过程中是否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和画像
35:27写评论文章的具体过程:你知道心脏早搏的感觉么
42:00对于其他类型的写作:始终留一扇门
45:34阅读的兴趣方向
49:40怎么去管理阅读时间
54:05面对修改意见:只要是真诚的意见,都愿意听到
58:56保留问题:如何看艺术评论生态中的“坏话”/激烈的情绪或论战

本期嘉宾
胡昊(b.1990),写作者、策展人,现为泰康空间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美学硕士学位(2017)和哲学学士学位(2013)。他的文章散见于Artforum中文网、艺术碎片ARTSHARD、典藏、假杂志、保马、海螺社区、文艺批评、单读、新京报·书评周刊、文汇报·文汇学人等媒体杂志。他曾于2016年、2017年入围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入选2017年“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计划:研究工作坊”,并受邀参加2019年“摄影180年在中国”国际摄影研讨会。他曾参与策划群展“打扑克的人”(连州摄影节,2018)、“重组/演绎:激活档案与公共记忆的当代艺术实践”(OCAT北京研究中心,2018)、“边界共振”(北京歌德学院,2018)和“孤军与坦克”(泰康空间,2020)。

本期主持
陈於建,《黑齿》杂志的助理编辑。
 

对话节选
黑齿:OK,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我在访谈系列中都会问到的问题。你怎么看待在整个评论生态中的一些坏话/尖锐的批评/激烈的论战这些现象?你觉得现在还有这种现象么,或者说你觉得现在需要(这种方式)吗?你自己会有这种情绪或出现这种情况吗?
 
胡昊:情绪肯定是会有的。愤怒也好,不可思议也好,莫名其妙也好,都会有。目前我们国内的(艺术)写作生态不是特别健全和成熟,没有良性的竞争或者讨论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会出现非常扎眼的写作。(极端激进或者是极端平庸。)那我觉得其实重点并不在于他说的是不是坏话。我自己还挺希望看到坏话的。因为现在大家心照不宣的是当我们看完一个展览,写作者会很寡淡地写文章,虽然看起来内容非常丰富,但其中不太涉及表态。它更多像是新闻式的写作,兼有自己一个小评论,还只是在整个文章的结尾说一点点,以一种特别柔和的方式。比如说“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或者是“有待讨论”。那么在这样的时刻,我就会特别期待有比较尖锐的声音出来。这个声音在不在?当然也是在的。比如朋友们私下聊天的时候我们就会说:XX,哟,真不好,挺差的。甚至就说,怎么能做出这么一个展览?跟他以前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些观点或者表态都不在公共空间当中出现。假如所有表态都变成“背地里”,显然对于艺术家和艺术生态都不能说是特别好的导向。那么应该怎么办?归根结底,我还是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所谓加双引号的坏话,或者是一些批评的声音。
 
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涉及限度的问题。什么限度你可以说坏话?你可以说一个写作者,或者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或者展

1 hr 6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