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r 38 min

黑齿电台07|常羽辰 × 吴凡:我们追逐的是胡萝卜还是蘑菇呢‪?‬ 黑齿电台

    • Visual Arts

“艺术写作者访谈”系列是黑齿电台推出的与艺术行业写作者对话的栏目。我们希望以轻松的方式聊一聊写作者们的近况、困扰、心得和经验。不要奢望在这里寻得秘籍和偏方,你只会听到一个用文字“烹饪”的人在平时是如何劈柴烧火、洗锅做饭的。*由于访谈嘉宾中有一位为英文写作者,本期内容为纯英文访谈,开头会有简短中文介绍。
本期导览
0:07 中文引子0:57 主播和嘉宾介绍1:22 每位参与者自由发言5分钟
18:27 自由对话与命题对话
19:23 对话应该有主题吗
19:37 人的工具化(instrumentalize)的讨论
21:02 纽约的身份认同26:08 关于身体感受到的真实性
28:10 过去的对话在当下聊天里的影子
34:52 词语“lacking”的意义
36:59 我们追逐的是“胡萝卜”还是“蘑菇”呢45:10 时间的非线性和事件的联系 
48:49 《〈巴别塔之后〉之后》写作背后和吴凡的联系
50:12 常羽辰对吴凡的文章的理解分享53:38 在“Intrinsic”这个词上的翻译选择
56:12 对英语作为一种元语言(meta language)的思考
01:00:23 艺术语言的方言性探索
01:04:13 吴凡用创意的语言去翻译唐诗的契机01:13:14 诗的空间性01:15:07 语言流利性和人际距离的联系01:18:05 消失的母语和新的语言之间的空白01:19:45 《〈巴别塔之后〉之后》和吴凡论文之间的相似之处01:21:50 关于对现代诗的不同看法讨论01:34:20 什么是翻译呢?
本期嘉宾
常羽辰
她目前生活在纽约。她的工作方式是游离的——如纺织般写作,如翻译般绘画,如梦呓般经商(见:使用价值 www.usevalue.work/use-value),也以待客之道去教书。她进出于不同的材料和领域,她在劳动分工的边缘散步。changyuchen.com
吴凡
罗伯特·格鲁克的小说《玛格丽·肯普》中的这句话也许最能描述现在的吴凡:“一位将全部信念灌注于写作的写作者,仿佛完美地讲述出一个故事就等于获得了对自身存在的宽恕。”但是这也不完全属实:吴凡正在从对语言的过度依赖延展至集体性的欢愉(为陌生人举办长期的工作坊)和表演(将体验设置于舞台中发生)。他工作生活于多伦多及其之外。
本期主持
顾虔凡,《黑齿》杂志创始编辑之一。
对话节选
吴凡:我几乎希望更多艺术家在他们的写作和语言中能更白话,我觉得大家好像都期待着某种“艺术写作”,非常不白话的语言,非常拘束,充斥着所谓的术语和行话。但是羽辰的写作有“自理论”(autotheory)的倾向,把很多情感的内容融入在理论中,让白话发挥作用。但……我猜我对很多艺术家对语言的使用都有些失望吧。
顾虔凡:我觉得其实不怪艺术家,是我们这些艺术写作者和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这些需要去阐释的人。我最近才意识到自己所使用的这些行话就像一种中介,将视觉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虽然翻译效果并不怎么好。我觉得这像是一套编码系统,我昨天去了好几个画廊,每次还是会看一眼那些相关的小册子和介绍材料。当我在读它们的时候,我好像有点明白这种行话为什么存在:它有它的用途,就是让我马上理解“啊,这个艺术家是这个方向的”。这有点像刚刚吴凡提到的“身份货币”,这种编码系统也可以让更多的观众更容易去理解。
常羽辰:也许是因为你对这个“方言”有很强的读写力,而这方言确实是需要很多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的。我觉得问题可能是,这种方言,虽然像所有语言一样,是一个编码系统,但是它有些排外 ,掌握这方言的人很少。在我们的圈子里也许每个人都会,但我楼里的人、

“艺术写作者访谈”系列是黑齿电台推出的与艺术行业写作者对话的栏目。我们希望以轻松的方式聊一聊写作者们的近况、困扰、心得和经验。不要奢望在这里寻得秘籍和偏方,你只会听到一个用文字“烹饪”的人在平时是如何劈柴烧火、洗锅做饭的。*由于访谈嘉宾中有一位为英文写作者,本期内容为纯英文访谈,开头会有简短中文介绍。
本期导览
0:07 中文引子0:57 主播和嘉宾介绍1:22 每位参与者自由发言5分钟
18:27 自由对话与命题对话
19:23 对话应该有主题吗
19:37 人的工具化(instrumentalize)的讨论
21:02 纽约的身份认同26:08 关于身体感受到的真实性
28:10 过去的对话在当下聊天里的影子
34:52 词语“lacking”的意义
36:59 我们追逐的是“胡萝卜”还是“蘑菇”呢45:10 时间的非线性和事件的联系 
48:49 《〈巴别塔之后〉之后》写作背后和吴凡的联系
50:12 常羽辰对吴凡的文章的理解分享53:38 在“Intrinsic”这个词上的翻译选择
56:12 对英语作为一种元语言(meta language)的思考
01:00:23 艺术语言的方言性探索
01:04:13 吴凡用创意的语言去翻译唐诗的契机01:13:14 诗的空间性01:15:07 语言流利性和人际距离的联系01:18:05 消失的母语和新的语言之间的空白01:19:45 《〈巴别塔之后〉之后》和吴凡论文之间的相似之处01:21:50 关于对现代诗的不同看法讨论01:34:20 什么是翻译呢?
本期嘉宾
常羽辰
她目前生活在纽约。她的工作方式是游离的——如纺织般写作,如翻译般绘画,如梦呓般经商(见:使用价值 www.usevalue.work/use-value),也以待客之道去教书。她进出于不同的材料和领域,她在劳动分工的边缘散步。changyuchen.com
吴凡
罗伯特·格鲁克的小说《玛格丽·肯普》中的这句话也许最能描述现在的吴凡:“一位将全部信念灌注于写作的写作者,仿佛完美地讲述出一个故事就等于获得了对自身存在的宽恕。”但是这也不完全属实:吴凡正在从对语言的过度依赖延展至集体性的欢愉(为陌生人举办长期的工作坊)和表演(将体验设置于舞台中发生)。他工作生活于多伦多及其之外。
本期主持
顾虔凡,《黑齿》杂志创始编辑之一。
对话节选
吴凡:我几乎希望更多艺术家在他们的写作和语言中能更白话,我觉得大家好像都期待着某种“艺术写作”,非常不白话的语言,非常拘束,充斥着所谓的术语和行话。但是羽辰的写作有“自理论”(autotheory)的倾向,把很多情感的内容融入在理论中,让白话发挥作用。但……我猜我对很多艺术家对语言的使用都有些失望吧。
顾虔凡:我觉得其实不怪艺术家,是我们这些艺术写作者和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这些需要去阐释的人。我最近才意识到自己所使用的这些行话就像一种中介,将视觉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虽然翻译效果并不怎么好。我觉得这像是一套编码系统,我昨天去了好几个画廊,每次还是会看一眼那些相关的小册子和介绍材料。当我在读它们的时候,我好像有点明白这种行话为什么存在:它有它的用途,就是让我马上理解“啊,这个艺术家是这个方向的”。这有点像刚刚吴凡提到的“身份货币”,这种编码系统也可以让更多的观众更容易去理解。
常羽辰:也许是因为你对这个“方言”有很强的读写力,而这方言确实是需要很多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的。我觉得问题可能是,这种方言,虽然像所有语言一样,是一个编码系统,但是它有些排外 ,掌握这方言的人很少。在我们的圈子里也许每个人都会,但我楼里的人、

1 hr 38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