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min

#1 節目與自我介紹:轉變 Mindset,為自己創造工作機會和人生的主導‪權‬ 計劃工作室 Conceptland Podcast

    • Entrepreneurship

計劃工作室 Conceptland Podcast 是在香港首個以廣東話主講關於藝術文化管理的 Podcast 節目,以不一樣的思維方法,在藝術創作生涯中應用「個人品牌」和「商業思維」,幫助藝術創作人計劃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事業,透過計劃創造更多機會。
在節目的第一集,我做了一個自我介紹和描繪了節目的內容方向,分享為甚麼會有【計劃工作室】的出現,以及你在這個節目裡期待獲得甚麼內容。
我也分享了在過去接近十年的工作經歷中,一些很有印象的事件,怎樣引發我,對藝術文化管理這個看似沒趣、沒太多人認真深究的題目有所興趣,輾轉間,我又開始藝術文化管理有哪些提問。我是張聰,計劃工作室的主持人,是一位出生在香港的草根小孩,因緣際會開始在劇場工作,也是一位內容創作者,又因為大學主修歐洲研究,和德國結下不解之緣。
在成長過程中,在很長時間裡,我都不是對文化活動特別有興趣,我最害怕的參觀活動就是去博物館,觀看話劇演出我都不覺得怎麼樣。可是,我竟然在兩間博物館工作過,參與劇場工作已經超過 10 年。當我回望自己由零開始到現在喜歡文化藝術,作為文化經理人 (Cultural Manager),我開始對這個變化過程感到興趣,我們要怎樣做才可以引發更多普羅大眾對文化藝術感到興趣,正如當初我的經歷一樣。因為對這個問題的好奇,慢慢引導了我的職業發展傾向「大眾傳播」的方向,思考怎樣可以有效地讓大眾明白到藝術文化的樂趣、而持續地參與其中。
2019年,我帶著這份好奇,踏上了進修的路途,在德國漢堡音樂及戲劇學院的藝術文化學院 (Institute for Cultural and Media Management @ University for Music and Theatre Hamburg) 開始了我的碩士課程。可能有人會覺得,在藝術文化界別工作,在實戰中學習,可能學習的速度更快、學得更有深度,
但經過 10 年的實戰之後,我慢慢開始不滿足於實戰和經驗帶動給我的工作表現。(1) Learning by Doing 的限制當初,我是有點誤打誤撞進了舞台劇這個行業,而沒有經過任何學院的洗禮或者專業的訓練,何況,印象中早在 10 年前,系統化關於藝術文化管理的專業訓練根本少之又少,所以,我都身處 Learning by Doing 邊學邊做的學習過程,接收其他 Artist 前輩的指點,瞭解他們過去的基本操作,延續他們一般慣性會完成的工序。實戰的好處在於,(1) 前輩 Artist 將他們過去,從學院開始直到投身此個行業之間的經驗提煉而傳授,都是學習他們走來成功的方法; (2) 所以,尤其初入行的時候,Learning by Doing 可以直接而快速地學習很多行業裡的 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可是,當我們主要都是從 Artist 身上學習 Management 的時候,我們就會面對一個風驗:
當 Artist 以完成作品和達到他們心目中的藝術價值為最大目標,他們是以 Artist 的角度去切入 Management,而不是以 Management 的角度接觸 Management。基本上,Artist 和 Management 之間對於工作的安排、資源的分配、對外宣傳等等會有不同的立場和觀點,而 Artist 角度出發的 Management 當然就會對於【製作 Artwork】以外的管理層面意識較薄弱。換言之,當我們是從 Artist 身上學習 Learning by Doing 學習 Management 的時候,我們跟從著經驗傳授下來的 SOP 和未夠全面的 Management 思維。
(2) Management 不只是學習工具,更重要是思維轉換 (Mindset Shift)一次在展覽工作的經歷令我非常深刻。當時,我為他們製作了一些簡單的 Graphic、整理紀念品的櫥窗。大約一星期之後,我的上司很興奮地走過來告訴我:「你做的 Graphic 很有用呢

計劃工作室 Conceptland Podcast 是在香港首個以廣東話主講關於藝術文化管理的 Podcast 節目,以不一樣的思維方法,在藝術創作生涯中應用「個人品牌」和「商業思維」,幫助藝術創作人計劃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事業,透過計劃創造更多機會。
在節目的第一集,我做了一個自我介紹和描繪了節目的內容方向,分享為甚麼會有【計劃工作室】的出現,以及你在這個節目裡期待獲得甚麼內容。
我也分享了在過去接近十年的工作經歷中,一些很有印象的事件,怎樣引發我,對藝術文化管理這個看似沒趣、沒太多人認真深究的題目有所興趣,輾轉間,我又開始藝術文化管理有哪些提問。我是張聰,計劃工作室的主持人,是一位出生在香港的草根小孩,因緣際會開始在劇場工作,也是一位內容創作者,又因為大學主修歐洲研究,和德國結下不解之緣。
在成長過程中,在很長時間裡,我都不是對文化活動特別有興趣,我最害怕的參觀活動就是去博物館,觀看話劇演出我都不覺得怎麼樣。可是,我竟然在兩間博物館工作過,參與劇場工作已經超過 10 年。當我回望自己由零開始到現在喜歡文化藝術,作為文化經理人 (Cultural Manager),我開始對這個變化過程感到興趣,我們要怎樣做才可以引發更多普羅大眾對文化藝術感到興趣,正如當初我的經歷一樣。因為對這個問題的好奇,慢慢引導了我的職業發展傾向「大眾傳播」的方向,思考怎樣可以有效地讓大眾明白到藝術文化的樂趣、而持續地參與其中。
2019年,我帶著這份好奇,踏上了進修的路途,在德國漢堡音樂及戲劇學院的藝術文化學院 (Institute for Cultural and Media Management @ University for Music and Theatre Hamburg) 開始了我的碩士課程。可能有人會覺得,在藝術文化界別工作,在實戰中學習,可能學習的速度更快、學得更有深度,
但經過 10 年的實戰之後,我慢慢開始不滿足於實戰和經驗帶動給我的工作表現。(1) Learning by Doing 的限制當初,我是有點誤打誤撞進了舞台劇這個行業,而沒有經過任何學院的洗禮或者專業的訓練,何況,印象中早在 10 年前,系統化關於藝術文化管理的專業訓練根本少之又少,所以,我都身處 Learning by Doing 邊學邊做的學習過程,接收其他 Artist 前輩的指點,瞭解他們過去的基本操作,延續他們一般慣性會完成的工序。實戰的好處在於,(1) 前輩 Artist 將他們過去,從學院開始直到投身此個行業之間的經驗提煉而傳授,都是學習他們走來成功的方法; (2) 所以,尤其初入行的時候,Learning by Doing 可以直接而快速地學習很多行業裡的 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可是,當我們主要都是從 Artist 身上學習 Management 的時候,我們就會面對一個風驗:
當 Artist 以完成作品和達到他們心目中的藝術價值為最大目標,他們是以 Artist 的角度去切入 Management,而不是以 Management 的角度接觸 Management。基本上,Artist 和 Management 之間對於工作的安排、資源的分配、對外宣傳等等會有不同的立場和觀點,而 Artist 角度出發的 Management 當然就會對於【製作 Artwork】以外的管理層面意識較薄弱。換言之,當我們是從 Artist 身上學習 Learning by Doing 學習 Management 的時候,我們跟從著經驗傳授下來的 SOP 和未夠全面的 Management 思維。
(2) Management 不只是學習工具,更重要是思維轉換 (Mindset Shift)一次在展覽工作的經歷令我非常深刻。當時,我為他們製作了一些簡單的 Graphic、整理紀念品的櫥窗。大約一星期之後,我的上司很興奮地走過來告訴我:「你做的 Graphic 很有用呢

4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