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episodes

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平哥首个医学专栏上线啦,在喜马拉雅搜索“吴京平:通俗医学史”,抢先收听!

讲述那些科学史上,重要的实验,和重要的探险活动。

伟大的试‪验‬ 科学史评话

    • Science
    • 3.3 • 4 Ratings

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平哥首个医学专栏上线啦,在喜马拉雅搜索“吴京平:通俗医学史”,抢先收听!

讲述那些科学史上,重要的实验,和重要的探险活动。

    欢迎大家购买我的新书《柔软的宇宙》

    欢迎大家购买我的新书《柔软的宇宙》

    很高兴的告诉大家,我的新书《柔软的宇宙》已经全面上架,可以在各大网上书店和地面店买到了,比如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等。这本书是根据《宇宙大爆炸》系列音频为蓝本,扩充了不少内容写成的。主要讲述的是相对论的历史,以及相对论下的几个蛋,比如黑洞、虫洞、宇宙大爆炸之类的,主要是从科学史方面说的。这是我第一次出书,心里多少有些忐忑,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买账,也不知道能卖出去多少。我知道科普类书籍是远远比不上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籍流行,也比不上小鲜肉的书热门。我不知道在这个鸡汤横行的时代,在这个小鲜肉大IP热卖的时代,我们这种认真传播科学精神的人到底有没有市场。但我仍然愿意坚持我的理想,我一直认为,我国现在的理工科教育还停留在解题技巧上, 当门手艺活在教, 但洞悉事物表象后面的规律才是科学意义所在。我认为,在我们国家,缺少的不是技巧和技术,而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我愿意为传播科学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丝力量。
    而我也很欣喜的看到,在这个平台上,我的节目有人听,有你们,热爱科学,愿意为科学付费,愿意获取最新的科学知识,愿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我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有科学精神的群体会持续扩大,我对此是很有信心的。至少,从你们,从听我节目的你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这一点。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我才敢于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把科普作为我下一阶段的职业。我从来没想到我会靠爬格子吃饭,也没想到向公众传播与表述科技知识会成为我的职业。人到中年,我不得不面临一个转型。过去我曾经是个会写程序的美工,我在熟悉的工作领域内还是混得如鱼得水的。但是我现在显然已经脱离了我自己过去的舒适区了,人的成长都是要挑战自己的非舒适区的,我现在也面临这样的挑战,而且是在一个非舒适的年龄段,不可避免我会有职业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压力。科普是我认为应该做,也值得去做的事业。一项事业是没办法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去完成的。需要的是团队协作,当然也少不了经济收入的支撑。
    靠提供内容服务来养活自己,是我下一阶段订立的第一个小目标。我当然希望这条路不要那么崎岖,那么坎坷。作为草根科普传播者,我们只是一个在门口大声赞叹喝彩的人,希望引来更多人看到大门里的风光无限。国外的科学界是非常重视科普的,但是我国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愿意为科学的传播添砖加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网络上很多科学类的主播也在都默默的这么做。我也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我也希望那些与我一样走上了职业化科普道路的人能走得顺畅,愿我们都能靠自己的理想和努力,清清白白的挣钱,靠知识和传播科学能够获得体面的生活,当然,这些离不开你们的支持。
    我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我的新书,你会发现我的书和我的节目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书里面干货更多,硬货更多,读起来绝对让你三观尽毁脑洞大开,书里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科学史评话,更会发现一个颠覆你常识的宇宙空间。
    最后,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的音频节目。有广大听友和粉丝的支持,真是一件开心的事儿。有了你们的大力支持,我才可能去创作更优质的内容,才能提供更加优质的知识服务。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下,为了给我的听众们一个更好的纪念,我跟出版社争取了两个珍藏版,一个是亲笔签名,一个是附赠两枚我自己设计的藏书票,藏书票

    • 6 min
    8.冒险基因

    8.冒险基因

    让我们来盘点一下皮卡德家族吧,奥古斯特皮卡德,也就是皮卡德爷爷,他完成了勇闯平流层的壮举。然后接下来呢,就是雅克皮卡德,他驾驶深潜器完成了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海渊的探底工作。于是皮卡德家族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深家族。其实我们开枝散叶的去他家上上下下探寻一番,我们会发现,奥古斯都的父亲搞出了瑞士第一台电话机。他家族里面还有炮弹专家鲁道夫和造出了制盐热压机的保罗。奥古斯特还有个孪生弟弟,那是个著名的医学专家。哥俩长得那叫一个像,基本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毕竟同卵双胞胎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反正他家基本上都有冒险和发明创造的基因传承。遗传学家们对他们家族也很感兴趣,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科学家发现喜爱寻求新奇的人,都拥有一种共同的基因,即“多巴胺D4受体”。不过,不管是不是家族基因起的作用,反正家长的示范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孩子耳濡目染不受影响才怪呢。


    如今,皮卡德家族的接力棒交到了第三代的手里。他家的第三代又会搞出啥惊人之举呢?接力棒就交到了第三代伯特兰皮卡尔德手里。伯特兰12岁的时候,他老爸完成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探险之旅。对他的影响很深,况且他家成名之后呢,也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小时候来家里聊天的都是探险家、潜水员、宇航员、试飞员。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伯特兰自然是不甘寂寞的。不过他并没有走他父亲的道路,他父亲搞深潜器。下到了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里。在伯特兰看来,这就已经到头了,game over了,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超越这个记录了。不能创纪录,那多没劲呢。看看,这孩子从小就野心不小啊……

    • 22 min
    7.断箭行动

    7.断箭行动

    二战以后,美苏进入了冷战模式。东西方开始了冷战对抗。大家都大力发展核武器,以求确保互相摧毁的能力。那年头导弹啥的还都不可靠,射程也不够远。因此呢,大家的核武器都是用轰炸机带着突破对方的防空网,对对方进行核打击。要是苏联发动进攻了,然后这些轰炸机再起飞,那很可能就不赶趟了。说不定苏联轰炸机已经飞到了头顶了。因此,轰炸机必须时时刻刻都在空中飞行。大家轮班,你上去,我下来。保持着有载有核弹的轰炸机在天上转悠。苏联在欧洲啊,西欧的小伙伴们是前沿阵地啊。那么,没办法要时不时到小伙伴家门附近去转转。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那么多飞机在天上飞,难保没有出事故的。带着核弹的轰炸机出了事故,那可是不得了了不得。美国管这种情况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断箭”。一旦你听见发出断箭警告了。那就说明,核弹出事儿了。但是这种事情是事故导致的,一般不会引起战争。核弹都有N道保险锁,哪怕你把核弹砸碎了,哪怕你把核弹给煮了。也不会发生核爆炸。外层的炸药到时可能爆炸。放射性的核材料也可能到处沾染。但是不会发生毁灭性的核爆炸。不过你家附近有个没爆炸的核弹,估计谁都睡不踏实了。一般人还不吓个好歹的。



     



    到了1966年,事情搞大了。1966 年1月15日上午10时22分,两架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飞机———一架B—52轰炸机和一架KC—135空中加油机,在西班牙沿海的比利亚里科斯村和帕洛玛雷斯村的上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在两机联接时,突然在31000英尺的高空相撞……

    • 20 min
    6.海底1万米

    6.海底1万米

    到了1959年,他们计划向马里亚纳海沟进发,哪里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英国一艘叫挑战者的船测量出这里有着近11000米的深度。因此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也叫“挑战者”海渊。海军作战部长阿利伯克亲自批准他们开启这项计划,冲击挑战者海渊的深度。但是作战部长也告诉他们,在搞定之前就不要瞎得瑟了,千万不能嚷嚷的满世界都知道。看来阿利伯克还留了个心眼儿。



    1960年1月15日,在尼禄海沟,他们到达了7000米的深度。打破了法国海军先前的记录。



    到了1960年1月23日,他们来到了挑战者海渊的上方停泊,做好了完善的准备工作。雅克皮卡德(小皮卡德)和海军上校唐·沃尔什钻进了深潜器里面,开始做下潜准备。在水下150米的地方遇到了跃温层,他们不得不排出了大量的汽油,灌进了大量的海水来使的深潜器变重。大概下降到了2300米的地方,座舱内部开始出现小水滴了。说是密封,总还是有缝隙的,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多多少少会进来一点儿水滴。他们继续下潜,要是水珠越来越多,那就预示着GAME OVER了,赶快上浮,深潜器撑不住了。要是水珠不再冒出来,那就说明在巨大的水压下,所有的缝隙都被压紧了。那就可继续下潜。



    到了水下9000米的地方,周围发出闷响,然后是一阵摇晃。这是外围某些设备失效,不碍事。他们紧急查看了仪表,发现
    一切读数正常。于是他们选择了继续下降。他们也不知道啥地方才是海底。最后看看表上的读数到了37,800英尺,大概合11500米。他们确定应该到了海底了。现代测定挑战者海渊的深度是10,0924米。他们的表读数大了点而。


    不管怎么样,他们到达了地球最深的海底。皮卡德家族名至实归,是名符其实的“高深家族”……

    • 22 min
    5.高深教授

    5.高深教授

    这位瘦瘦高高的人可是索维尔会议的常客了,前几次他也都来了。他跟爱因斯坦是校友,都是苏黎世的联邦工学院毕业的。这个苏黎世联邦工学院也是好生了得,出了2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那是世界理工科大学中的名校。爱因斯坦在苏黎世工学院是混过去的。成绩并不出众。跟老师的关系也就是一般般。毕竟那个时代这还是一个偏向工科的学校。爱因斯坦那是擅长抽象思维,不太喜欢实际的技术问题。



    可是他的这位瘦瘦高高的校友,那可是极其擅长动手制作……
    他是谁呢?

    • 21 min
    4.理论与实验

    4.理论与实验

    卡文迪许千辛万苦,终于排除了一切干扰,成功的测量出了万有引力常数。而且在以后的100年里面保持着最高的精度。为了纪念他的杰出成就,电磁学的祖师爷麦克斯韦决定建立一个实验室,恰逢剑桥大学的校长就是卡文迪许家族的后人,第7代德文郡公爵。自然是非常乐意光宗耀祖,赞助了8450英镑的巨款。于是麦克斯韦就在剑桥大学建立了一座卡文迪许实验室。也就是剑桥的物理系。这个实验室名人辈出,85年间,竟然有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卡文迪许实验室是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科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也标志着,科学大咖们在自家阁楼和地下室搞科研的时代,已经终结了……

    • 21 min

Customer Reviews

3.3 out of 5
4 Ratings

4 Ratings

Top Podcasts In Science

Hidden Brain
Hidden Brain, Shankar Vedantam
Something You Should Know
Mike Carruthers | OmniCast Media |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Radiolab
WNYC Studios
Ologies with Alie Ward
Alie Ward
Reinvent Yourself with Dr. Tara
Dr. Tara Swart Bieber
StarTalk Radio
Neil deGrasse Tys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