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5
《光的縫隙裡,走進黃至正與劉峻豪的創作現場》
幾年前的《構圖臺灣》藝術徵件活動,是黃至正被看見的開端。
那時他剛從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作品以獨特的材質語彙打動評審。
藝術評論人張凱迪老師回憶:「他的畫看起來安靜,但能量很深。像是畫面裡藏著一種無聲的劇場。」
自那之後,黃至正與阿波羅畫廊展開合作,連續五年參與臺北、臺中、臺南三地藝術博覽會。
每一次展出,都能看到他與創作夥伴劉峻豪在媒材與構圖上的新嘗試。他們像是雙聲道的創作組合,一個主導形象,一個尋找光的路徑。
金箔的祕密:光是畫裡的靈魂
黃至正的畫,看似靜止,卻會「流動」。
他使用的是來自日本四百年歷史的製箔工坊特製藍銀箔。
這些箔在光下會反射不同層次的冷暖色調,隨觀者的移動而改變。
劉峻豪說:「那位日本匠人能調出幾十種藍銀色。每一片箔都像是在煉光。」
他們選擇窗簾、鏡幕、旅館房間等主題 - 那些光線與空氣交纏的場景。
「我常常記錄各地旅館的窗,」黃至正說,「我想看光怎麼照進空無一人的房間,那是一種時間的形狀。」
在他的畫中,光並非背景,而是一種存在的見證。它柔軟、游移,也帶著某種孤獨的溫度。
從金箔到縫線:記憶的觸感
除了金箔,他也用「壯紙」與「車縫線」為畫面增加肌理。
那種紙張的纖維感,讓畫不再只是視覺,而有了觸感。
這樣的創作延伸自他對家庭記憶的思念,他曾使用外婆留下的胚布作為基底,那是老一輩人打豆漿、曬衣服的日常布料。他在布上貼上銀箔、手縫線條,讓時間參與作品的氧化、褪色與呼吸。
「銀箔會變色,就像記憶會褪去,」他說。
「我想讓觀眾在那些細微的變化裡,看見時間的證據。」
AI的失誤,也能成為靈感
在AI生成技術普及之前,他們早已悄悄開始使用。
峻豪回憶:「那時我們給AI一個題目叫『布幔下的女神』,結果AI完全看不懂,生出一堆奇怪的摺痕。」
那些模糊、扭曲的形體讓他們著迷,像布、像山,也像人體的一部分。
他們從AI的錯誤裡尋找靈感,將破碎的生成圖重新拼貼、構圖,成為新作品的雛形。
「AI的失誤,有時比完美更真實。」黃至正說。
在他筆下,科技不再是對立的工具,而是一種新的觀看方式。
張凱迪老師這樣形容他:「黃至正讓我們相信,藝術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觀看的倫理。」
在這個匆忙而碎片化的時代,黃至正用金箔、縫線與耐心,提醒我們重新看待「慢」這件事,慢慢看、慢慢想、慢慢感受。因為唯有在光的縫隙裡,我們才能看見真正的人間。
💖黃至正 HUANG Chih-Cheng
1988 出生苗栗,臺灣
✏️學歷
2013 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組,臺灣
2010 畢業於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臺灣
✏️獲獎
2021 天美藝術基金會-臺灣當代藝術家出版計畫
2020 獲得第三屆「構圖‧臺灣」視覺藝術徵件比賽入選
2019 天美藝術基金會臺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威尼斯
2018 入圍臺灣美術新貌獎
2016 臺灣製造新人推薦特區
2016 天美藝術基金會臺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上海/北京
2015 臺南新藝獎首獎
2014 高雄獎版畫類入選
2013 臺南新藝獎入圍
2012 新北市新人獎入選
2012 桃園創作獎入選
2012 高雄獎攝影類入選
2011 新北市創作新人獎入選
2011 桃源美展膠彩組第三名
2011 新世代書封設計比賽創意獎
✏️出版
2022《謄真集》Transmography ,黃至正發行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影片收看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黃至正
#藝術創作者
#劉峻豪
#共同創作者
#張凱迪 負責人
#阿波羅畫廊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轉角幸福科技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المعلومات
- البرنامج
- معدل البثيتم التحديث شهريًا
- تاريخ النشر٩ نوفمبر ٢٠٢٥ في ١١:٠٠ م UTC
- مدة الحلقة٤٤ من الدقائق
- الموسم١
- الحلقة٢٣
- التقييمملائ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