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episodes

【本专辑已完结】
孟岩,投资16年,个人历史年化收益长期保持在20%左右。与大多数⼈不同,他认为A股⽐美股更适合投资,为了证明这⼀点,他从2017年9月开始每周公布买卖操作。
用750万的真金白银陪你穿越牛熊。

孟岩投资实‪证‬ Elan孟岩

    • Business
    • 5.0 • 1 Rating

【本专辑已完结】
孟岩,投资16年,个人历史年化收益长期保持在20%左右。与大多数⼈不同,他认为A股⽐美股更适合投资,为了证明这⼀点,他从2017年9月开始每周公布买卖操作。
用750万的真金白银陪你穿越牛熊。

    分享《数字游戏》一书

    分享《数字游戏》一书

    今天分享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有趣的书 ——《数字游戏》。先从电影《点球成金》说起。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在电影中,比利·比恩用比尔·詹姆斯的理论,把概率理论和数据统计分析带进了棒球运动。与天价购买大牌球星的传统棒球哲学不同,他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努力寻找被传统棒球界忽视的数据角度,挖掘出一批由于种种原因被严重低估的球员。
    这些或老迈、或姿势怪异、或私生活混乱的球员组成的球队,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一举打破了纽约洋基队的记录,创造了美国职棒历史最长的 20 连胜。
    在电影之外,波士顿红袜队的新任老板约翰·亨利在被比利·比恩拒绝后,重金聘请了棒球数据专家 —— 比尔·詹姆斯,希望把奥克兰运动家队的魔球理论移植到到波士顿红袜队中。两年后,波士顿红袜队打破了贝比鲁斯魔咒,时隔 84 年重新获得了总冠军。
    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我脑海中马上浮现的问题就是,魔球(Moneyball)理论是不是可以运用到足球运动上?
    我是阿森纳的球迷,而且我一直认为阿森纳的前主教练阿尔塞纳·温格是足球圈里最接近比利·比恩理念的主教练。
    温格特别喜欢买入价格“便宜”的“好”球员,并发掘出他们的天分。法布雷加斯、图雷、阿德巴约、纳斯里,都是这种哲学的代表。相比金元足球的代表球队曼城和切尔西,阿森纳显得格格不入,枪手迷们只能“每日坐在树上”,感叹“最强之人已在阵中”。
    遗憾的是,虽然场面行云流水,被誉为华丽足球的代表,但教授的球队从来没有能获得代表最高荣誉的欧洲冠军杯,前些年更是每年只能争夺英超第四名。
    相比棒球,基于概率和数据统计的魔球理论是不是无法在足球界展现它的魅力?
    刚好我最近读到一本有趣的书 —— 克里斯·安德森和戴维·沙利合著的《数字游戏》,我觉得我可能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克里斯和戴维认为,足球基本上是一项 50:50 的运动。一半靠运气,一半靠实力。
    先来看一张图。

    克里斯和戴维分别统计了足球、手球、篮球、橄榄球以及棒球的比分结果,同时收集了来自 20 个博彩投注中心的数据。他们想知道,这些精明的庄家事先看好的球队,有多少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手球、篮球和橄榄球比赛中,事先被看好的球队,获胜的概率将近 70%,棒球也维持在 60%。而足球,只有可怜的 52%。
    换句话说,比起任何其它运动,偶然性在足球运动中起到的作用更大。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足球比赛中的进球太稀少了。
    来看第二张图。

    克里斯和戴维收集了篮球、冰球、足球、橄榄球 2010 到 2011 两年的进球数据。为了让这几项运动中的进球数可以比较,他们做了相应的调整(具体调整方式不赘述)。
    不出所料,篮球是进球之王,进球数远远高于其他运动。相比之下,足球的进球数最低,并且远远低于其它所有运动。
    举个例子:算上所有级别的联赛,英格兰联赛平均每场的进球数是2.66个。(这个数据相当稳定。上个赛季、这个赛季、下个赛季,你都会看到 1000 个左右的进球)。
    接下来,克里斯和戴维又引用了拉姆斯团队的研究成果。拉姆斯和他的团队观看了将近 2500 个进球的视频录像,并将所有的“幸运”进球进行记录。最后,他们发现,44.4%的进球可以定义为 “幸运” 进球。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了。稀少的进球,再加上进球本身的偶然性,极大的提高了足球比赛结果的偶然性。
    如此高的偶然性,让魔球理论的发挥空间大打折扣。
    比起其他

    • 10 min
    投资怎么把握卖点?

    投资怎么把握卖点?

    最近这周在外出差,见各种朋友的过程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
    对股市怎么看?
    接下来还会涨吗?
    据说今年的走势是 N 字形,接下来要跌了,你觉得呢?
    大家的情绪切换能力真的太快了,就在几个月前的 1 月份,大家讨论的都是业绩暴雷、经济崩溃;过年回来,股市短短时间上涨了 30%+,大家觉得 3500 点以前毫无压力,纷纷看到 5000 点;一周的调整过后,情绪又转换了,据说上涨就此结束了 ...
    说实话我没什么看法。所以我每次都用 LaoK 的那句话来回应:
    Don't Know & Don't Care 
    不预测、只应对,是我的投资观。
    当然,这又会回到我的公众号里经常被问到的另一个问题:
    难道一直不卖出吗?不卖出怎么获利呢?
    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做“且慢”之前,我的所有资金是直接投资股票的。那时候我也会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你什么时候会卖?
    有三种情况我会卖出:
    第一种,买错了(或者逻辑变了)。
    这种情况很简单,就是买入的逻辑变了、甚至错了。这种情况下,不管你买入后是盈利还是亏损,都应该果断的卖出。
    有趣的是,有些时候你买的逻辑错了,短期反而赚钱了。即使是这样,你也应该选择卖出。因为这样赚到的钱,并不是你的系统内的钱,无法重复。
    第二种,变贵了。
    这种情况也很简单,好公司还需要好价格。如果股票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内在价值,我会选择卖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只股票多贵是泡沫,其实很难判断。不过,中国股市的波动太大,所以出现集体性泡沫的时候(比如 2007年、2015 年)选择卖出,出错的概率会比较低。
    第三种,有更好的标的。
    如果你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标的,而手头有没有额外的现金,就可以卖出现在的股票去买入更好的标的。比如你发现了一个公司的预期收益率是 25%,你现在手上的公司的预期收益率是 15%,你就可以卖出现在持有的公司,买入另一个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你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判断两个不同的公司未来预期收益率的差别。我做过很多这样的交易,最后成功的概率并不高。
    我仔细的回顾过我自己投资 10 多年股票的账单,获利最多的一只股票是格力电器(举例,并非推荐)。原因特别有意思,是因为我一直卖不出去。
    1)格力电器的经营一直很好,不断超过市场预期;
    2)市场给于格力电器的估值一直很低
    我第一次购买格力电器的股份是在 2008 年,从那时候开始市场就一直认为空调会很快达到天花板,同时格力的业务也不够酷、没有想象力,所以一直给于格力很低的估值。恰恰是由于格力的估值一直很低,同时经营又很优秀,所以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卖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笔投资享受到了格力的每年业绩的增长,我 “被动”、“不小心”的完成了一笔优秀的投资。
    这期间我也买过茅台、腾讯这样的优秀企业,但都因为我自以为是的认为 "太贵了" 而卖飞了 ...
    利益披露:这里仅是举例,并非推荐。我目前扔持有部分格力电器,72 小时内没有交易的计划。
    股票投资如此,基金投资也是如此。
    我觉得大多数时候卖的理由也是这三点:
    第一种,买错了(或者逻辑变了)。
    对于指数基金,买入逻辑出错的概率会小很多。但也有可能有一些情况,比如指数基金对于指数的跟踪有明显的问题,那么应该选择卖出;对于主动型基金,其实投资的是基金经理的理念。如果基金经理变更、或者基金公司灵魂人物离开,都可能是卖出的理由;
    第二种,变贵了。
    未来某一天,如果再出现类似 2007 年或者 2015

    • 7 min
    投资要在什么时候赎回呢?

    投资要在什么时候赎回呢?

    2019年4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最新的公募基金统计数据。截至2月末,公募基金的资产合计达到了 14.29 万亿,创下历史最高。
    “维基揭秘”的柯智华老师做了一个解读,希望通过这个数据来分析基民的投资行为,很有趣。
    为了更好的进行分析,这个数据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1)公募基金总资产的增长,既包括基民的申购,也包括资产本身的上涨;
    2)公募基金的申购/赎回行为,既包括普通散户基民,也包括机构。
    解决第一个问题,柯老师用了基金份额而非净值,这样就去除了资产本身的上涨。
    解决第二个问题,柯老师做了一个近似的假设。因为机构对 ETF 份额的申赎更多的体现在股票型基金份额上,因此他用混合型基金份额来进行观察。
    先来看从 2018年9月 到 2019年2月 的情况。


    在最近半年的时间里,混合型基金份额从 14411.01 亿份减少至 13775.52 亿份,基民连续 6个月 净赎回。
    其中,2018年9月至12月,A股频创新低,基民的净赎回呈缩小趋势;而从2019年1月份开始,股市大幅上涨,净赎回则显著增加。
    柯老师对比了上一轮牛市的情况,见下图。


    上一轮牛市从2014年9月起步,11月沪港通进一步点燃了市场气氛,12月上证指数单月上涨了 20%。从9月到11月,基民一直在净赎回,直到12月,才扭转为小幅的净申购。
    再来看上一轮牛市最顶峰的三个月,从4月到6月。当时股市的估值已经非常贵,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不适合投资的时间段。
    但基民的行为呢?
    2015年5月混合型基金份额的净申购为 6703.42 亿份,是 2014年12月的 600 倍,是上月末混合型基金总份额的 67%,而这个总份额可是积累了将近 20年的时间。
    这张表可以完美的解释公募基金行业那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基金赚钱(基金业绩持续上涨,年化收益 16%)而基民却在赔钱,因为大部分的基金份额都申购在了市场最高最高的山顶上。
    这样贵的估值,这样的天量净申购,是典型的财富毁灭。
    你也许也会奇怪,那2014年11、12月的时候,明显市场进入牛市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赎回呢?
    很简单。如果你穿越回 2014年的11、12月,你眼前的景象是这样的:2009年之后,被套牢的投资者们已经忍了5年,在这期间涨了又跌回去的情况也有过几次。现在好不容易赚钱了,不跑恐怕又要跌回去了。谁知道后面是大牛市呢?
    而这些赎回的投资者,大多数又在2015年的牛市山顶追进去了。
    你也许还会奇怪?市场已经那么高了,泡沫那么严重,为什么这么多人前仆后继的去买呢?
    很简单。如果你穿越回 2015年的5月,你眼前的景象是这样的:140倍市盈率的创业板被认为还会更高,“今天不买就错过了此生最大的投资机会”,你的资产每天都在上涨,对面的同事又多赚出一辆车 … 你还能忍得住吗?
    下面这张图是我之前的周报中手绘的一张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你认为上面的文字是要论证现在处于牛市初期,那么你错了。
    我想说的是,2014年11月牛市初期净赎回的基民,和2015年5月牛市顶点天量净申购的基民,背后的行为,是因为没有锚。
    “锚”的本意是船停泊时所用的工具,没有锚,遇到风浪船就无法停泊。“锚”也通常会比喻为我们做事的依据和原则,有了锚,你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干什么。
    你也许并不同意:干什么?来股市当然是为了赚钱的。
    那就换个说法,我的意思是,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并不知道股市中的钱是如何赚到的。
    比如说,来说说我的“锚”:
    1)投资股市获利的根源是位于国民经济头部的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

    • 7 min
    投资不要盲目的信任

    投资不要盲目的信任

    最近和且慢的运营小伙伴交流的时候,聊到两个来自客户的问题,挺有代表意义的,今天来聊聊。
    问题1:“ 你们为什么那么爱教育用户?为什么不能顺着用户的需求?且慢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吗? ”
    问题2:“ 不用说那么多了,我完全信任且慢,就告诉我怎么投就可以了。 ”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且慢确实是以用户为中心。而且我们从心底认同,给用户创造价值是一切的源泉。只有解决了用户的需求,创造了社会价值,才能获得想匹配的商业上的回报。
    但从另一个角度,投资和其它的任何产品都不太一样。很多用户其实“不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牛市中后期用户蜂拥而至冲进来想赚钱的时候,他大概率赚不到钱;而当大家被坏消息吓坏了不敢投资的时候,确实赚钱最好的时机。
    熊市避之不及、牛市趋之若鹜,这是来自人性深处的“需求”,但这样的需求并不能帮助用户赚到钱,反而可能会亏大钱。
    且慢希望创造的价值是,能够在 A股 这样波动巨大的市场中,帮助用户在一个长周期内(3 - 5年),获取 8% - 12% 甚至更高的年化收益。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
    且慢的使命是帮助大家管好每一笔钱,让大家放下焦虑、全情生活。
    先来说说为什么会焦虑?
    我觉得,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对未知、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放下焦虑,一方面是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对各种不确定性做好应对的准备。
    和很多人不一样,且慢不希望大家“盲目”信任。无论是“四笔钱”的理念,还是具体的投资策略,我们都希望和你分享策略的原理、投资的大道。和你一起成长。
    芒格说:“投资很简单,但不容易”。这句话看似矛盾,但直击本质。
    投资的大道很简单,长期投资、低买高卖。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熊市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次不一样”,钻石底下还有底;牛市的时候你也会觉得“这次不一样”,未来黄金十年。
    只有你内心理解了投资的大道,建立了一套知识体系,并且能良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做好投资。而这,来源于你自身的成长和提高。
    熊市买买买,牛市管住手。这种信任来源于E大等主理人,来源于且慢,但更多是来源于成长后的你自己。
    “透明”、“大道”、“白盒”是且慢的关键词,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和你一起成长。这个过程很长,但只有始于理解、才能最终信任。
    投资如此,保险也如此。
    且慢保险的定位是四笔钱中的“护钱” —— 是花今天确定的“小钱”换取未来可能的一笔应急的“大钱”。这样当我们遭遇重大风险时,才能有钱可用,不会从有钱变没钱。
    市场上的保险服务很多,但我们还是坚持在这个“快”的时代,用“慢”的方式,和你一起你学习保险的“大道”、帮助你了解且慢的保险观和产品选择逻辑。
    最后推荐且慢的小伙伴们精心准备的保险训练营,如果你对保险感兴趣,欢迎参加。
    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 5 min
    放下焦虑,才能全情生活

    放下焦虑,才能全情生活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脑海中每天会产生 4万 个念头。
    这些念头,或回忆、或憧憬、或悔恨、或焦虑,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晚上下班开车回家,脑子完全没有在驾驶上,开到家后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来的;
    心不在焉的和别人吃饭,吃了很久,却不知道饭菜的滋味;
    工作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股市行情,时不时打开行情软件看看涨了多少、跌了多少;
    拿起手机,本想查一个信息,顺便打开了朋友圈刷一下,点进了一篇公众号文章 … 等回过神来回来的时候,已经忘了刚才要查什么。
    在投资理财这件事儿上,就更是如此。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脑海中时不时冒出这样的想法:
    买基金的这笔钱半年后就要用了,那时候股市还没涨怎么办?
    朋友圈里面都说牛市已经来了(2个月前他们还说中国要崩溃了),据说这是普通人的第 8 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我是不是应该全仓搏一把?
    刚看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要是这事儿发生在我身上,家里该怎么办?
    最近暴雷的P2P 平台这么多,我那几笔投资还能收回来吗?
    在这样的念头包围下,人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充满浮躁和焦虑的。内心不平静的时候,你无法看清真相,更无法去感受生活。
    在《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对徒弟说:
    “ 你的思绪就像这池水,朋友,
    稍有外界触动就很难清澈透明,
    可如果让它静下来,
    答案顿时变得清晰了 ”
    乌龟大师所说的,就是我们最近一直在说的,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找到那段距离。
    很多修行的人,谈到开悟后感受的时候,都会说世界变得明亮而色彩丰富了。
    其实,并不是他们的视力变好了,而是因为他们“摘下了情绪的墨镜”。除去了脑海中的杂念,这个充满各种细节的世界,会像被放大了一样,重新映入你的眼帘。你会看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我非常喜欢美国篮球名人堂教练 John Wooden 的一句话: Be quick but don't hurry (快、但别急)。
    我认为这句话也许是最好的 “且慢” 两个字的英文翻译。
    “且慢” 并不是慢,更不是佛系。“且慢” 其实是快,是“不急”后反而带来的快。
    没有了“急”,你会更清晰的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更加好的做出应对,反而会更快。
    科比在形容他在场上的 Zen Time(禅定时刻)的时候说,真正进入状态的比赛,并不是脑海中想着“这儿有一个机会”,“那儿有一个机会”,“今天自己得分能不能创新高”,真正的比赛,是 “打开自己的身体,让比赛走进来”。
    篮球之神乔丹则是这样说的:
    The crowd gets quiet, and the moment starts to become the moment for me . . . that’s part of that Zen Buddhism stuff. Once you get into the moment, you know when you are there. Things start to move slowly, you start to see the court very well. You start reading what the defense is trying to do.
    “ 当你进入那个状态,你听不到场边的噪音,场上的一切也慢下来,就像慢动作一样,你可以看到所有的细节,你甚至知道防守球员想要做什么 ”。
    我很喜欢他们的形容:并不是你在比赛,而是你打开身体,让比赛走进来。你只是心无旁骛、身心俱在的做好自己最佳的应对。
    在《原则》的前言中,达利欧说:“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遇到现实,需要决策,但我们无法停留,也无法回避,只能以最好的方式应对。 ”
    我觉得他说的也是一样的。
    做好你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克服情绪的侵扰,专注在每一个当下,顺着时间之河顺流而下,做出最好的应对。
    生活会给出最后的答案。
    200

    • 6 min
    内在价值才是价格的关键

    内在价值才是价格的关键

    最近重读了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出版于1989年,到今年刚好30周年。我在初中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次,读的懵懵懂懂,完全没有留下印象。因为最近经常在不同地方看到这本书的引用,于是买来重读。
    书大好,强烈推荐。我在这个实证里面经常提到的 “以终为始”、“要事优先” 也都包含在柯维博士的七个原则之中。
    除了7个习惯(原则),柯维博士在书中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强调了 Inside Out(由内向外)的重要性。“Inside Out”是这本书的基础,是七个习惯的起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在柯维博士看来,内是品德、是原则,这是决定人生的根本。
    柯维博士研究了美国立国200年来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他发现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典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对成功因素的基本观念,从品德(Character Ethic)转变为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其它各种为人处世的技巧。
    柯维博士借用梭罗的比喻 —— “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他认为形象、行为、态度、技巧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和品德才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因此他主张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生活原则。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BTW:上帝和菩萨也同意  ——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Inside Out,由内向外”,是我认为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运行方式。
    分别拿我们熟悉的 “投资”、“薪酬”、“企业” 来举例说明。

    • 10 min

Customer Reviews

5.0 out of 5
1 Rating

1 Rating

Top Podcasts In Business

REAL AF with Andy Frisella
Andy Frisella #100to0
The Ramsey Show
Ramsey Network
Money Rehab with Nicole Lapin
Money News Network
Habits and Hustle
Jen Cohen and Habit Nest
The Money Mondays
Dan Fleyshman
The Prof G Pod with Scott Galloway
Vox Media Podcast Network

You Might Also Like

知行小酒馆
有知有行
面基
面基
起朱楼宴宾客
大卫翁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搞钱女孩|女性成长访谈播客
搞钱女孩创始人小辉
三点下班
李永浩,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