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简介:
我们好像越来越“在线”,但却越来越孤独。
饭桌上,大家低头刷手机;情侣间,聊天成了发短视频;家人坐在一起,却像隔着一个WiFi。
在这个短视频主导的时代,我们真的还会“好好说话”吗?
本期播客,我们从社工视角出发,聊聊短视频带来的亲密关系疏离、代际鸿沟、老年脱网问题,也给出一些“走出数字孤独”的实用建议。
有时候,迈出那一步,并没你想得那么难。
关键节点与内容:
02:05–04:36回顾短视频发展历程,从快手到抖音的兴起,短视频如何占据了我们大量碎片时间。讨论“抢占注意力”的平台策略与背后逻辑,以及它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
04:37–06:44分析短视频带来的人际交往变化。线上社交变得高效、快速、无障碍,但现实生活中的耐心与投入减少了。传统的“慢社交”被“快速滑动式交友”所替代,现实互动意愿下降。
06:45–10:19
深入剖析三类人际疏离现象:
1)亲密关系中沟通方式被短视频取代;
2)亲子之间因算法推荐不同形成“代际信息茧房”;
3)老年群体面临严重的“数字脱网”问题,从健康码到短视频,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10:20–13:54以疫情为例,阐释数字工具对老年人生活带来的结构性排斥。讲述“脱网群体”在高铁站等场所的现象,进一步探讨信息发布从纸媒向短视频迁移后,老年人如何被现代传播方式甩在身后。
13:55–16:20在北京公园的观察引出问题:短视频时代下,老年人反而成为保留“面对面社交”传统的群体。提出“这是被遗忘的孤岛,还是不被污染的净地”?对数字化社会的节奏提出反思。
16:21–18:48从“数字化孤独”切入。指出看似连接更多,但真实情感却更难建立。点赞评论虽热闹,内心却更空虚,短视频强化了“浅层互动”,削弱了深度关系。
18:49–23:55
1)碎片连接下的“假社交”;
2)年轻人渴望亲密却害怕投入,形成“社交倦怠”;
3)边界意识强化阻碍真实建立;
4)代际鸿沟中,技术反而加深误解。
23:56–30:56技术是工具非灵药,不能代替真实人际连接;心理干预需从认知入手——去掉对社交媒体的过高期待、克服关系恐惧;倡导“有舍才有得”的深度社交观,分享播客制作中两位主播如何用行动去跨越距离和忙碌。
30:57–结束
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年轻人多参与志愿、兴趣小组、线下阅读会等建立真实关系。强调“真实连接”才是对抗数字孤独的根本路径。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周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UTC 23:00
- 长度37 分钟
- 分级儿童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