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 episodes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k2P42Z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News
    • 5.0 • 1 Rating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k2P42Z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死了一個「獵童」者後:下藥性侵的前科犯偽裝照顧孩子的好鄰居?20年前犯罪手法,如何組成共犯網絡捲土重來?

    死了一個「獵童」者後:下藥性侵的前科犯偽裝照顧孩子的好鄰居?20年前犯罪手法,如何組成共犯網絡捲土重來?

    去年(2023)8月,20年前性侵未成年兒少、製成「大貓系列」光碟的男子權自立,出獄改名後又因涉及兒少性剝削案,在警方追捕過程中,疑似畏罪跳樓身亡。但此案並未隨著權嫌死亡就此落幕。

    在9個月的追蹤過程中,基於偵查不公開、職業倫理及保護受害者等考量,不論是20年前「大貓案」的受害者、20年後偵辦新案的警察,還是陪伴受害兒童的社工,各方都僅能透露片段線索,但輔以判決書等資訊,《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發現原來還有另名共犯梁恩睿。

    兩人在網路鎖定弱勢家庭,用其「常人」人設──開設親子手工坊的權自立有穩定感情關係、女友也有小孩,梁恩睿則專長兒童美術,並在藝文單位工作──取得家長信任,將孩子交給「鄰居阿伯」和「美術館叔叔」照顧,卻開始了長達3、4年,孩子遭下藥性侵、拍攝性影片的不幸歷程。

    這集,子午將分享,他如何像拼拼圖一樣,釐清權自立橫跨20年的犯罪手法;台灣現行對於出獄的兒少性剝削罪犯,有哪些防範?權自立出獄後改名換姓再次犯案,又給我們哪些警醒?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child-and-youth-sexual-exploitation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46 min
    Telegram上的「少女牧場」、偷拍師徒傳承手法、博弈產業進場「造市」:臥底揭露兒少性影像與它們的產地

    Telegram上的「少女牧場」、偷拍師徒傳承手法、博弈產業進場「造市」:臥底揭露兒少性影像與它們的產地

    因為知名藝人被揭發購買、收藏未成年性影像,「兒少性剝削」的嚴重性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創意私房」並不是這類型犯罪的起點,更不會是終點;《報導者》歷經半年的臥底調查,拼湊出台灣潛藏在通訊軟體與線上群組的「獵童網絡」,也看到它仍在擴大的趨勢。

    從常見的「假網戀」以交換私密照,到以打工名義,誘騙兒少傳送性影像,隨著加害者的「社群化」,拍攝及販售性剝削影像的手法也逐漸「升級」——

    我們看到偷拍者建立起「師徒傳授」關係,從社群媒體鎖定並追蹤兒少在真實生活的行蹤、趁社團活動或校園開學季「狩獵」;性影像的傳播途徑,也從過往私藏的「同好」交流,轉為更具組織性的論壇經營與販售,甚至,成為博弈網站吸引用戶儲值、加入會員的「引流」工具。

    兒少性剝削影像究竟是如何被產製、流傳、販賣?又為何追查偷拍、誘拍者這麼困難?這集,記者將從結合線上博弈與社群媒體的性剝削產業鏈,拆解它形成與擴張的過程。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陳思樺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child-and-youth-sexual-exploitation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9 min
    我的軍校同學也走上絶路⋯⋯悲傷的讀者投書:揭開4個月13軍人自殺背後,國軍部隊文化需要重視的事

    我的軍校同學也走上絶路⋯⋯悲傷的讀者投書:揭開4個月13軍人自殺背後,國軍部隊文化需要重視的事

    「吊單槓、自由落體、BBQ,是部隊內的同袍上吊、跳樓、燒炭的代稱⋯⋯。」軍校同學輕生的消息,促使已離開軍旅的許詠傑投書《報導者》,希望外界看見部隊人力短缺、軍人工作量超載與種種壓力下出現的身心健康狀況。

    高中、大學都就讀軍校,詠傑憶及師長常在上課時為避免憾事打預防針,但還在就學,他們就感受到軍隊這一特殊體制下的封閉與壓力,「如果被車撞就可以休息」的黑色幽默日常,也是他轉校離開的原因。

    今年截至5月7日止,國軍已發生16起自傷事件,其中13人不治。國防部自1999年起推動即「心理輔導三級防處」,為何接不住弟兄的求救訊號?從人力比、專業能力到工作實務面,分別有哪些難題?陽剛硬派形象,又為何成軍人求助的另類枷鎖?

    本集分享詠傑的軍校生涯觀察、多名現役基層軍官說法,加上監委調查報告,重現外界無法窺探的軍隊職場,我們也試圖回應讀者留言對軍人輕生、部隊文化拋出的重要提問。

    來賓|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學生許詠傑、《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陳曉威

    【若需進一步協助,可聯繫以下單位】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搭配閱讀:
    【專業、時間都不夠!4個月內13職業軍人輕生,部隊文化和預防機制的矛盾失能】https://reurl.cc/xaN9Ve
    【藍色警服下的掙扎訓練與實務脫鉤、陽剛文化下的心靈受困】https://reurl.cc/RqY8XG

    🎧 重溫集數:
    【「我不想當英雄!」警察自殺只是個人問題?聽見藍色警服下、陽剛文化裡那些被噤聲的事】https://link.chtbl.com/policesuicide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0 min
    今天來敲婉|披上「遊戲」外衣,科技如何控制人類行為?讀兩本書,思考「監控國家」與我們的距離

    今天來敲婉|披上「遊戲」外衣,科技如何控制人類行為?讀兩本書,思考「監控國家」與我們的距離

    科技,為生活帶來便利,但也讓我們不知不覺中讓渡了自由?本集,從《監控國家》、《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兩本書,思考科技如何變成監控與控制人類生活的工具。

    「喔!原來這些不能談!」《監控國家》共同作者李肇華(Josh Chin)與林和(Liza Lin),都是《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他們於2017年發現中國當時正在興起的監控技術,歷經5年以上的調查,不只梳理中國監控體制的發展脈絡,並循線指出西方世界國家與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2018年起,臉部辨識系統進入中國校園,用AI為學生上課行為打分數的「管理」手段震驚全世界。但其實西方學校也有類似以科技協助教室秩序的作法,只是用了「遊戲化」包裝——只要扣分聲音在教室響起,學生們瞬間安靜,而一名三年級的孩子回饋是,「做了對的事情會得到獎勵──就和狗狗一樣」。

    當科技與遊戲化可能被有心人操弄、成為一種控制手段,人們如何抵禦?《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作者安瑞恩.韓(Adrian Hon)指出,人民有權要求系統透明化及自主權,若少了這些公共討論,將有害於民主;李肇華也提醒讀者花時間思考與這些技術的關係,為了安全或便利,我們願意讓渡多少權力和自由?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張詩芸

    📍搭配閱讀:
    【為了安全,你要讓渡多少自由?專訪《監控國家》作者李肇華談數位監控時代的民主危機】https://reurl.cc/WxREyZ
    【曹家榮/監控與數據科技的反烏托邦未來──讀《監控國家》】https://reurl.cc/p3rmVx
    【當上學念書成為「一場遊戲」,我們是促進學習、還是開啟了威權監控?】https://reurl.cc/5v4oaM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5 min
    上一堂立法院議事通識課:國會改革法案改什麼?委員會審查、黨團協商、再修正動議,到底在幹嘛?

    上一堂立法院議事通識課:國會改革法案改什麼?委員會審查、黨團協商、再修正動議,到底在幹嘛?

    5月17日、5月21日立法院因「國會改革法案」爆發肢體衝突,院外也引來民團、民眾聚集抗議,高舉「沒有討論,不是民主」、「反黑箱,反擴權」等標語。

    所謂「國會改革法案」涉及《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等5法的修法。截至21日,立法院已二讀通過國民黨和民眾黨版的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擴大國會調查權、規範藐視國會行為、強化立法院人事同意權等條文,尚有聽證權、《刑法》增訂藐視國會罪等條文待處理。但其實國會改革並非首次被提出,前總統蔡英文2015年的治國五大改革就曾提及。本次修法無法取得共識,是民進黨昨是今非?還是各黨修法方向有不小差異?

    另一方面,針對外界爭論的「程序黑箱」問題,《報導者》也爬梳過往立院朝野黨團攻防史,試圖釐清爭點──「修正動議」到最後一刻才送到委員桌上,是議事常態;但本次「少數黨草案無法出委、沒有實質逐條討論、黨團協商沒有結論」的情況,在過往政黨攻防、運用人數優勢的手段中,仍為少見情況,值得我們討論關注。

    此外,由國民黨籍立委傅崐萁提出的3項花東交通建設特別條例草案也引發爭議,目前三案都已通過交通委員會審查,其中二案曾排入17、21日議程(當日未進入表決,新一期院會未排入討論事項),草案規定哪些內容?立法院可以立法提案,要求行政院10年內完成建設嗎?可能造成怎樣違憲疑慮?

    這集,由資深政治線記者、《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以及記者許詩愷,在院內衝突、院外萬人抗議之時,跟大家解釋:「國會改革」到底是什麼?正常的修法流程和程序運作的意義?若爭議條文三讀通過,後續有哪些攻防的可能性?

    【註】本集錄音時間為2024年5月22日。

    來賓|《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張詩芸、汪彥成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從肢體衝突到表決大戰,立法院究竟在吵什麼?4張表解讀國會改革、花東條例爭議】https://bit.ly/44RJo3E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44 min
    專訪巴奈:從都市異鄉「流浪記」到紮營公園2,644天,她的回家之路是把文化「活回來」

    專訪巴奈:從都市異鄉「流浪記」到紮營公園2,644天,她的回家之路是把文化「活回來」

    行經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附近,你是否曾注意到一頂帳篷及周圍的訴求標語?那是歌手Panai Kusui(巴奈.庫穗)、Istanda Husungan Nabu(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Mayaw Biho(馬躍.比吼)建立起的「原轉小教室」,也是他們在凱道的「家」。

    巴奈童年的第一個家,其實也在都市。隨外出工作的父母在台南出生長大,在回到原鄉上學時,她一度感到十分「優越」;她熟習國、台語,比其他孩子學得更好,在外地的生活經驗也讓她顯得特別。然而,在尚未意識到的時候,生命際遇就不斷向她展現身為一個原住民的處境——一生在族語中成長、與土地最緊密連結的長輩,卻在家族中「失語」;只有漢名的哥哥,19歲時在礦場工作意外中過世,留給巴奈多年來鮮少提及的傷;而北上追逐星夢的過程,也讓她愈來愈困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直到在文化中找回創作的母題,巴奈才逐漸發現這個痛苦的解答。

    2016年,總統蔡英文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總統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是有史以來首度由國家承認在歷史上對原住民的剝奪和壓迫,並承諾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這個嶄新的起點,讓長期以創作和行動投入原民運動的巴奈一度充滿希望,「我當時真心地認為……,扭轉我們命運的時刻要發生了。」但在後續公告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中,政府仍將過去屬於原住民族生活範圍、卻因買賣或徵收等原因成為漢人「私有地」的土地,排除在「傳統領域」之外,大幅限縮開發行為需要原住民族「知情同意」的範圍,令許多倡議者感到失望。

    巴奈等人為此發起抗爭,從2017年開始紮營,佈置原住民族藝術品、舉辦百場對談、夜宿凱道與228公園,以此不斷提醒政府和社會:當初的承諾並未兌現。雖然酷暑之下沒有冷氣,要搭捷運到遠處提水、充電,又擔心受騷擾或攻擊,睡覺時得帶著哨子,但巴奈一住就是7年,直到今年(2024)5月20日,隨著現任政府卸任,也將是「凱道部落」的最後一夜。

    這集,我們除了透過新書《巴奈回家》回顧她這2,644天的歷程,也會聽見從都市女孩「柯美黛」變成「巴奈.庫穗」的心境,以及與那布重返「內本鹿部落」,找回家、找回自我,始終冀望把文化「活回來」的故事。

    【註】本集使用音樂為《流浪記》、《也許有一天》,已取得創作及演唱者巴奈授權播放。

    來賓|歌手巴奈·庫穗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巴奈回家》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6893
    【李雪莉/《巴奈回家》:為族群主流化的平等理想一起努力】https://bit.ly/44z1KpV
    【莎瓏、馬躍/劃一條「回家的路」──了解原住民傳統領域的16題問答】https://bit.ly/3JRHd6p
    【我們失去太多,挽救不回來的是土地──部落青年看原住民傳統領域】https://bit.ly/4amNe5N
    【傳統領域阻礙日月潭發展?孔雀園BOT案衝擊邵族祖靈祭祀】https://bit.ly/3UMdyAu
    【亞泥佔地40+20年 原住民保留地上的流浪記(上)】https://bit.ly/4aq1D1b
    【亞泥佔地40+20年 原住民保留地上的流浪記(下)】https://bit.ly/3wMZ5fH
    【礦下的人,裂解的部落會議】https://bit.ly/3K3DouZ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 hr 16 min

Customer Reviews

5.0 out of 5
1 Rating

1 Rating

Top Podcasts In News

Global News Podcast
BBC World Service
The Burning Platform
Podcast Party
MoneywebNOW
Moneyweb Radio
SMWX
Sizwe Mpofu-Walsh
The Dail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Rest Is Politics
Goalhanger Podcasts

You Might Also Like

法客電台 BY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Radio
法律白話文運動
敏迪選讀
敏迪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斐姨所思
范琪斐
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百靈果 News
Bailingguo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