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分钟

29、小故事大道理:少花冤枉钱的秘‪密‬ 小故事大道理|改变认知提升幸福度

    • 管理

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故事公社,今天要讲的是故事是:少花冤枉钱的秘密,时间大约7分钟。诺贝尔奖获得者 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概念。他认为心理账户可以对决策过程形成干预,导致个人或者企业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后来有科学家进一步提出,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这种认知幻觉使投资者们失去对价格的理性关注,从而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有人做了这样一个问卷调查:第一种情况,你花了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放在裤兜里,在你去电影院的路上,你发现电影票丢了,但你知道电影院门口能买到,你会再买一张吗?第二种情况,你正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你打算到门口再买票,你把50元都放在兜里了。在你去电影院的路上,你发现兜里的钱丢了,还好你的背包里有富裕的钱,你会继续买电影票看电影吗?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在丢了钱的情况下继续买票看电影的人,多于在丢了电影票还继续买票看电影的人。也就是说,丢了钱倾向于继续去看,而丢了电影票倾向于不看了,改成逛街或者回家。虽然两种情况看起来都是丢了50元,但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丢了一张电影票,要再买一张电影票,那你就会觉得这场电影是花了100元看的,不值了。这100元都是从「娱乐活动心理账户」支出。但如果是丢了50元,要再拿出另外的50元买电影票,你还是会觉得看电影是花了50元。这是因为丢的50元现金和花的那50元买电影票,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一个是「娱乐活动心理账户」,另一个是「现金心理账户」。那怎么让丢了一张电影票的人,勇敢的再去买一张呢?——当然有办法,就是让丢的那张电影票放到其他心理账户里,这个时候可以自我安慰:就当是捐赠了! 就好像是把「娱乐活动心理账户」的损失转移到了「爱心心理账户」或者是「慈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理论可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如果你有足够的阅历,你就会发现社会上的富人分两种,一种是暴发户,比如说拆迁,彩票中奖,这类人就喜欢拿钱赌博,高消费,结果搞的富不过“当代”,因为那些钱不是辛苦赚来的,是在「意外之财」心理账户中,所以就会随意的挥霍。另外一种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有钱之后很少肆意的花费,并不会“迫切的”,“报复式的”购买奢侈品。因为他的收入大部分是放在「正常收入」心理账户中的,凭着本事赚的钱,当然不会报复性的消费。总结一下:心理账户主要有三种类型:1. 不同来源的收入,会被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对于彩票中奖的收入,和工资收入,人们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用法。2. 不同数量的收入,会被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年终奖得到的1000元的奖金和50000元的奖金,人们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对待。3. 不同的使用目的,会被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比如教育账户,养老账户,买房账户。通过心理账户,我们对一些营销广告的神奇效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常说营销广告洗脑,具体是怎么洗脑的呢?比如有些广告通过转换心理账户,为消费者找到购买的正当性,能消除消费者花钱的罪恶感。“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脑白金就把这笔花费放进了「送礼心理账户」,因为大家逢年过节送礼是不怎考虑性价比的。礼品这个行业,很会玩这一套。很多很贵很不实用的商品,借着礼品或者感情账户来削弱你的防备心理。比如说50000元的钻戒,平时你根本不会考虑,但如果广告告诉你这是“给你最爱的定情信物”。这笔钱就会划到你的感情心

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故事公社,今天要讲的是故事是:少花冤枉钱的秘密,时间大约7分钟。诺贝尔奖获得者 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概念。他认为心理账户可以对决策过程形成干预,导致个人或者企业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后来有科学家进一步提出,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这种认知幻觉使投资者们失去对价格的理性关注,从而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有人做了这样一个问卷调查:第一种情况,你花了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放在裤兜里,在你去电影院的路上,你发现电影票丢了,但你知道电影院门口能买到,你会再买一张吗?第二种情况,你正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你打算到门口再买票,你把50元都放在兜里了。在你去电影院的路上,你发现兜里的钱丢了,还好你的背包里有富裕的钱,你会继续买电影票看电影吗?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在丢了钱的情况下继续买票看电影的人,多于在丢了电影票还继续买票看电影的人。也就是说,丢了钱倾向于继续去看,而丢了电影票倾向于不看了,改成逛街或者回家。虽然两种情况看起来都是丢了50元,但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丢了一张电影票,要再买一张电影票,那你就会觉得这场电影是花了100元看的,不值了。这100元都是从「娱乐活动心理账户」支出。但如果是丢了50元,要再拿出另外的50元买电影票,你还是会觉得看电影是花了50元。这是因为丢的50元现金和花的那50元买电影票,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一个是「娱乐活动心理账户」,另一个是「现金心理账户」。那怎么让丢了一张电影票的人,勇敢的再去买一张呢?——当然有办法,就是让丢的那张电影票放到其他心理账户里,这个时候可以自我安慰:就当是捐赠了! 就好像是把「娱乐活动心理账户」的损失转移到了「爱心心理账户」或者是「慈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理论可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如果你有足够的阅历,你就会发现社会上的富人分两种,一种是暴发户,比如说拆迁,彩票中奖,这类人就喜欢拿钱赌博,高消费,结果搞的富不过“当代”,因为那些钱不是辛苦赚来的,是在「意外之财」心理账户中,所以就会随意的挥霍。另外一种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有钱之后很少肆意的花费,并不会“迫切的”,“报复式的”购买奢侈品。因为他的收入大部分是放在「正常收入」心理账户中的,凭着本事赚的钱,当然不会报复性的消费。总结一下:心理账户主要有三种类型:1. 不同来源的收入,会被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对于彩票中奖的收入,和工资收入,人们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用法。2. 不同数量的收入,会被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年终奖得到的1000元的奖金和50000元的奖金,人们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对待。3. 不同的使用目的,会被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比如教育账户,养老账户,买房账户。通过心理账户,我们对一些营销广告的神奇效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常说营销广告洗脑,具体是怎么洗脑的呢?比如有些广告通过转换心理账户,为消费者找到购买的正当性,能消除消费者花钱的罪恶感。“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脑白金就把这笔花费放进了「送礼心理账户」,因为大家逢年过节送礼是不怎考虑性价比的。礼品这个行业,很会玩这一套。很多很贵很不实用的商品,借着礼品或者感情账户来削弱你的防备心理。比如说50000元的钻戒,平时你根本不会考虑,但如果广告告诉你这是“给你最爱的定情信物”。这笔钱就会划到你的感情心

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