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episodes

关注主播 免费获取音频文稿及配套思维导图 !涵盖《社会心理学》所有的重点内容本专辑参考了国内多本社会心理学入门教材,梳理覆盖全部教材的知识点。紧扣《社会心理学》最新版教材浓缩讲解参考南开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第五版、社会心理学导论、戴维迈尔...

社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 22点半____

    • Science

关注主播 免费获取音频文稿及配套思维导图 !涵盖《社会心理学》所有的重点内容本专辑参考了国内多本社会心理学入门教材,梳理覆盖全部教材的知识点。紧扣《社会心理学》最新版教材浓缩讲解参考南开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第五版、社会心理学导论、戴维迈尔...

    社心第十一章:第三部分 群体的维持

    社心第十一章:第三部分 群体的维持

    社心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第三部分群体的维持
    (一)群体压力
    1. 群体压力定义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约束力,它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的一致性程度,影响着群体效力的发挥。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力主要是通过群体压力形成的。
    2. 形成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为辩论阶段;第二为劝解说服阶段;第三为攻击阶段;第四为心理隔离阶段。
    3. 群体压力意义
    群体压力约束了群体成员的异端行为,促使群体成员采取一致的行动。群体压力对于群体至少有以下两种积极意义:
    (1)群体成员的一致行为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及群体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2)群体成员的一致行为有助于增加个体的安全感,个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摆脱孤独和恐惧感,保持安定和平衡的心态。群体压力维护了群体的团结,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对多数成员内心安全感的形成起很大作用,但对群体内固执己见的少数人而言,却是一种威胁。
    (二)群体的维持
    1. 群体效力
    对于一个群体组织而言,效率和士气是衡量群体成就或功效的最主要指标。
    群体效力也称群体有效性,是指群体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有效满足群体成员需要的表现。任何一个群体若能同时完成执行任务与满足个人需求两种目标,该群体就是高效力的群体。群体的有效性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是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群体成员欲望满足的多寡程度。
    群体士气是指成员对群体组织的满足感及对群体目标的态度。它代表了成员在群体内需求满足的状态及为群体目标而奋斗的自愿程度。
    2.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如下:
    (1)群体的目标
    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是否赞同,即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是否一致,直接影响着群体的凝聚力。成员赞成群体目标,才会对群体产生认同感。
    (2)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或互补性
    同质性是指成员在兴趣、爱好、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成员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同质会使成员感到彼此接近,增加人际吸引,相互产生好感,因而能增强凝聚力;互补性是指具有异质性的成员在某些方面的互相补充、渗透、交融。如果具有异质性的群体成员之间感到彼此在某个或若干方面能够彼此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时,也会增进成员间的感情和密切关系,增强凝聚力。
    (3)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
    一般来说,群体对成员各种合理需要的满足度越高,群体的凝聚力越大,成员对群体的认可度越高。
    (4)群体的成熟程度
    群体自身要经历一个发展周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发展,随着群体的成熟,成功率会不断提高,同时群体的凝聚力不断提高。
    (三)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行为的作用过程。
    1. 群体决策的作用
    (1)可以减少偏见。群体成员通过讨论,充分发表不同意见,使大家对问题有了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减少了片面性。
    (2)可以满足成员的自尊心并增强责任感,提高决策效率。
    (3)可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沟通,改善群体内人际关系,增进了解和信任,有助于群体目标的达到和任务的完成。
    (4)群体决策解决复杂问题比个人决策效果好,准确性高。
    2. 群体决策的偏差
    (1)冒险性转移
    冒险性转移是指原来倾向于谨慎从事的个体集合成群体后,倾向于冒险的现象。关于冒险性转移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解释:
    ①责任扩散论
    责任扩散论

    • 5 min
    社心第十一章:第二部分 群体规范

    社心第十一章:第二部分 群体规范

    社心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第二部分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一个群体有别于个体集合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
    1. 群体规范分类
    群体规范可分为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指在正式群体中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非正式规范往往是成员间相互约定的,大家一致同意却没有明文规定。非正式规范有时甚至与主体文化规范相矛盾,而它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制约能力往往还要胜过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还可以分为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的规范。
    2. 群体规范的作用:
    (1)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人们可以依据它对群体成员的言行的影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2)群体规范使群体成员明确自身言行的准则,知道在群体内应该怎样行事;
    (3)群体规范明确了群体成员行为的奖惩标准,保障了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性,从而维护了群体的稳定,发挥了群体的正常功能;
    (4)群体规范对一个有效的群体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二)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
    1.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
    霍曼斯提出五个基本命题来规定各种交换行为,并认为这些命题体现了群体规范形成的基本依据。这些命题分别是:
    (1)成功命题:对于人们采取的所有行动来说,某人特定行为越是经常得到报酬,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2)刺激命题:假如过去某一特定的刺激或一组刺激的出现一直使某人的行动得到报酬,则现在的刺激越是与过去的刺激相似,该人现在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或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某人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则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报酬,则该报酬的任何追加单位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5)攻击、赞同命题:
    ①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了他未曾料到的惩罚,他会被激怒并有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更有价值。
    ②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期望的要大,或者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他就会高兴并更有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更有价值。
    (6)理性命题:在选择各种行动时,某人会选择他认识到的结果的价值乘以结果实现的概率后,得到较大值的那种行动。
    3. 群体内的社会交换
    在三人或三人以上的群体中,社会交换的关系变得复杂。因为在群体中有人会试图操纵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或变换交换规则,从而使自己合法地获得最大利益。群体中获取不公平利益的具体方法是一些成员结成联盟。群体中联盟现象的出现依赖于三个因素:
    (1)联盟者想要获得的结果之间一定要有最低限度的一致性或相容性;
    (2)某些资源对于目标的实现会发生重要作用,因此拥有某些特殊资源的人最容易与他人结成联盟;
    (3)拥有特殊资源的人要尽可能地获得最大比例的利益,因此,他更可能与群体最弱的人结成联盟。
    3.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指在正式群体中,每个成员相互之间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这些期望可以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要求,而对精神上,心理上的期望就构成群体内部的心理契约。
    (三)竞争与合作
    合作是指至少两个人通过相互提供活动,结果不仅有益于本人,而且也有益于对方。
    竞争是指每个人都在努力,以求达到自己获得更多报酬,或者至少获得不少于其他人收益的互动方式。
    影响群体成员竞争与合作的因素如下:
    1. 成

    • 4 min
    社心第十一章:第一部分 群体心理概述

    社心第十一章:第一部分 群体心理概述

    社心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第一部分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作为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集体记忆】由哈布瓦赫提出,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它定格过去,却由当下限定,并且规约未来。集体的记忆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并在个体记忆中得以体现。
    (二)群体的分类
    1. 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
    根据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
    (1)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而成为群体。这种群体主要存在于统计学中,如老年群体。
    (2)实际群体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实际交往,如学校的班级。
    2.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个是正式的,一个是非正式的。正式的社会活动是指人们在群体中按照计划完成公开的、特定的、有目标地活动。非正式活动主要指人与人之间自发的思想感情交流活动。与此相应,群体根据自身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划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
    (1)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有明确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具有稳定、正式编制的群体。正式群体按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性正式群体和暂时性正式群体。
    (2)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3. 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1)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2)参照群体通常包括3种含义:
    第一是作为比较的标准。
    第二是指望晋升其间的群体。
    第三是指个体以其他群体的价值和观念为行为准则。
    参照群体是令其他群体成员向往的一类群体,当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感到不满时,往往会寻找其他群体为参照,有时甚至在心目中树立起两个以上的参照群体。
    4. 大群体与小群体
    (1)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是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群体。
    (2)小群体是指人数较少、成员间有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群体。
    (三)群体功能
    群体的功能可分为对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要想有良好的表现,要善于综合其成员寻求需要满足的活动,使之成为群体活动,才能使群体的目标与成员的目标一致起来,才能顺利完成上级组织分配下来的任务。
    (四)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 社会助长作用
    一些实验表明,他人在场能够提高人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或准确性,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是否可以提高绩效取决于任务的性质。社会助长可以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并且会降低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群体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评价顾忌、分心以及纯粹在场。
    2. 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是指在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比较小的现象。在社会懈怠实验中,个体认为只有他们单独操作时才会受到评价。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如果人们不用单独为了某件事负责或者不会被单独进行评价时,群体内成员的责任感会被分散。如果不考虑个人贡献,而是在群体

    • 5 min
    社心第十章:第三部分模仿、暗示及社会影响

    社心第十章:第三部分模仿、暗示及社会影响

    社心第十章 社会影响
    第三部分 模仿、暗示与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一)模仿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模仿是对外显行为的模仿,而不能模仿内隐心理。
    (二)暗示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
    自我暗示是指依靠思想、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或加深对某一观念的认知,或要求按某一方式行动。
    (三)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1. 时尚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时尚可分为:时髦、“热”、时狂三种类型。
    2. 流言
    流言是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流言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为数相当多的人对某一事件感兴趣或者非常关心;
    (2)大家缺乏关于该事件的信息。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以公式表示流言的强度:流言强度=事情的重要性x对事情的不明确性。
    3. 描述流言讹传原因的三个概念:
    (1)锐化,即断章取义,从全部内容中选择若干加以渲染;
    (2)调平,即重新编排,把某些细节省去,使故事简明易讲;
    (3)同化,即加工润色,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经验来接收和传达流言,使之更符合自己的人格特
    4. 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也被称为群众行为和集体行为,是指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布朗把它分为:侵略性集群行为、逃避性集群行为、获取性集群行为和表现性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有如下特征:
    (1)情绪支配性,每个参加者的情绪都异常兴奋,处于狂热状态之中,失去了正常的理智思索,在认识上持有偏见,无法反省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2)迅速接受性,集群行为的参加者互相传递的每一种信息都会被迅速接受,并迅速引起反应,他们不愿意怀疑,也不会怀疑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3)容易越轨性,虽然集群行为并非都有暴力行为出现,但是参加者受情绪支配,心血来潮,很容易背离正常的社会规范,出现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甚至出现杀人放火的暴行。

    • 3 min
    社心第十章:第二部分 从众、服从与顺从m4a

    社心第十章:第二部分 从众、服从与顺从m4a

    社心第十章 社会影响
    第二部分从众、服从与顺从
    (一)从众
    1. 从众的定义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分类
    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以下三类:
    (1)真从众: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里如一、心服口服地从众。
    (2)权宜从众: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并不认同群体的看法,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才暂时屈从于群体的选择。
    (3)不从众:是从众的对立面,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不被群体意见所左右,而保持自我原有选择的一种行为。
    3. 从众的经典实验研究
    (1)谢里夫有关规范的形成实验
    谢里夫利用诱动错觉研究个体反应如何受其他人反应的影响。实验者让被试坐在暗室里,在其面前呈现一个固定的光点,然后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单独估计时,被试的判断差异极大;三人一组时,被试会产生相互影响,彼此的判断趋于一致,趋于大家判断结果的平均数。这说明群体规范一旦为个体所接受,便会有力地左右他的思想和行为。
    (2)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阿希设置了以下的实验情境: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室时,看到6名与自己一样参加实验的被试已经在等着了。实际上,这6人是阿希的实验助手。阿希让真被试和这6个人围着桌子坐下,并依次指定为1号到7号。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实验者一次展现18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一张上面有一条线段(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线段,分别标有A、B、C,其中一条与标准线段长度完全相同,而另外两条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差异非常大。阿希告诉被试他们的任务就是报出A、B、C中哪条线段与标准线段一样长。呈现图片之后,7名被试按座位顺序大声报告自己的判断。显然,这一判断任务极为容易,只要视力正常的人都能看出B是正确答案。
    前两轮实验中,实验助手都选择了正确答案。所有被试反应都一致。然而,在第三次判断时,第一个被试仍像以前那样仔细地观察线段,但却给出了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第二个被试也给出了相同的错误答案,以此类推,所有实验助手都异口同声地选择了错误答案。总体而言,被试平均在3次回答中有一次会附和助手的错误答案,而有些被试却总是给出错误答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76%的被试至少都发生了一次从众现象。
    4. 从众原因
    多伊奇和杰拉德认为,从众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1)信息性社会影响
    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性社会影响,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能导致个人接受而不只是公开顺从。
    (2)规范性社会影响
    从众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有渴望被接受的需要,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由规范原因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因为群体成员一般都讨厌偏离者。
    5.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①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

    • 12 min
    社心 第十章: 第一部分 他人在场

    社心 第十章: 第一部分 他人在场

    社心 第十章社会影响
    第一部分: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1.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定义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从事某项请分,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
    社会抑制也称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
    【结伴效应】是指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
    【观众效应】是指有人在场观看某人从事某一活动,会对此人产生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其活动效率。
    2.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
    (1)优势反应强化说
    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查荣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当有人在场时,会造成个体的生理唤醒状态,从而提高其动机水平,使其优势反应能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则会受到抑制。
    (2)评价与竞争观点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并且会逐渐变得关注他人的评价,争取赢得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因此,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这种对评价的关注,被称为“评价顾虑”。在任务简单时,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评价会使个体更努力,而在任务复杂时,这种被评估的压力会降低绩效。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下列因素影响:
    ①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
    活动者觉知被评价的程度越高,其动机水平就越高。
    ②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
    评价者越具有权威性,活动者的动机水平越高。
    ③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年龄、气质、性格不同的人,受他人在场的影响也有差异。此外,他人在场不仅会唤起人们的被评价意识,还会唤起人们的竞争意识。弗里德曼解释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景作为竞争情景来看待。在有他人在场的社会情景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加,产生促进作用。
    (3)分散冲突理论
    桑德斯和巴伦提出了分散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他人存在是一种干扰,当一个人正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产生两种基本趋势之间的冲突:注意观众和注意任务,这种冲突能增强唤醒水平,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唤醒是增加还是降低绩效取决于该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是否为优势反应。如果从事不熟悉或难度大的任务,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进度;如果从事熟练或简单的任务,人们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不需要全部的注意,为了补偿干扰,人们会更加专心、更加努力,实际效果会更好。
    (4)生理心理反应模式
    生理心理反应模式认为,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心理反应模式:激励或威胁。当个体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激励模式,在生理上,这种模式类似于做有氧运动时肌体产生的反应;相反,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肌体上会发生类似于应对危险时的反应。
    (二)社会惰化
    1. 社会惰化定义
    社会惰化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 社会惰化的理论解释
    (1)社会评价减弱(责任分散影响)
    社会评价减弱认为在群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人的努力会淹没在人群中,评价焦虑减弱使其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

    • 9 min

Top Podcasts In Science

Tiedekulma podcast
Helsingin yliopisto
Utelias mieli
Helsingin yliopisto
P3 Dystopia
Sveriges Radio
Making Sense with Sam Harris
Sam Harris
CrowdScience
BBC World Service
Ologies with Alie Ward
Alie Ward

You Might Also Like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知行小酒馆
有知有行
谐星聊天会
单立人喜剧
来都来了 | 听了再走
来都来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