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min

空性自習指導-04-2《中觀寶鬘論》偈頌解‪釋‬ john lee的朗讀(佛法)

    • Buddhism

以下內容,初學時不一定要知道。說到地界、水界,講「界」是有一點往微細的方向解釋的樣子;只講水則比較粗分,水界則是微細。例如「水塵」是水的微細微塵,它們不是水。依於眾多水的微細微塵聚合,而使得水變得明顯。把最小的水再去做區分,就不是水,而是其他的微塵,這些微塵中,某些微塵被稱為水塵。依於一些水塵聚合而看到水,依於許多小水聚合而看到了大水。經論把這些微細的水塵稱為水界,它是水塵。以現代來說,也許科學家會給水塵專有的名相,依於這些不同的水塵聚合而稱為水,這些微塵是水界不是水,同樣地,地界、火界、風界等都是在講微細的微塵。
再者,對於所謂的心識、心是什麼,也許很容易回答,大家會說「心沒有顏色,沒有形狀,不是色」,但這些描述我們只是在嘴上練熟了,最開始教你的人這樣講,聽的人聽久了,也就習慣這樣講了,所以應該要很認真思考。若不認真思考,內心的認識就不夠清楚;一旦認識不清,當人家跟你講「心是人」,對你來說根本不會是問題,因為其實你並沒有清楚辨識什麼是心,只是很概略地知道而已。然後人家問你:「心吃飯了嗎?」說不定你會回答:「吃了。」說了之後也不覺得有過失,心裡也不會不舒服。
所以,首先要認識所謂「心識」到底是什麼。所謂心,若認為根本沒有心,或認為在色法之外沒有心,那又是另一回事;但如果有,要如何辨識心?它沒有顏色,沒有形狀,無法碰觸,應該要知道這些。由於知道心無法被看見,無法用手觸碰,心也不會講話,所以若說「心是人」就不適當了,此時便能很容易地知道心不是人。
再者,我們會把所謂的心視為團團的一個。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我們對心的感覺是這樣的。因此,講到「心不是我」時,內心很難如此顯現,或說很難有清楚的認識。其實,只是言詞上說「心」、「心識」(這種統稱)而已,如果要去指,有非常多不同的心,例如昨天的心、今天的心…… 都是不一樣的,必須要知道心是無常。怎麼說呢?如果是微塵,例如地、水、火、風,就算不談剎那性,我們也很容易就能知道,它在同一時間裡,可以區分出眾多的支分。但心識無法很容易地如此去認識,所以必須要分出剎那的支分,便能看到昨天的心識與今天的心識是分開、不一樣的。
只是我們講「心識」(這個統稱)而已,生氣的時候,(心識)它是具有瞋心的所緣行相的心識,在這之後,由於知道自己錯了而感到後悔,對方明明很好,但自己因為弄錯了而生氣,知道之後感到後悔,並且生起了慈心。(這兩種心)不會是同一個,不論行相與所緣都不一樣,一個是弄錯的心做出來的事,一個是寧和的心做出來的事;一個是在做傷害對方的事,一個是在做利益對方的事,要說這兩個心是同一個,根本說不出道理來。所以,所謂的心,是個別、不同的。有個人說他要修三摩地,他修的是以心為所緣的三摩地。雖然他並未產生很好的以心為所緣的三摩地,但他說:「雖然沒生起三摩地,但我有點知道心是無常了。觀修時,我要心緣著某個所緣,但心根本不肯好好待著,跑來跑去,每個剎那都不斷地變化,根本拿它沒辦法。」他很努力地希望心不要變化,好好停在同一個地方,但心就一直跑,他根本追不上。他說他終於知道心是無常的。
知道這些之後,知道所謂心並不是團團的一個,生氣時是瞋心,「瞋心不是人」、「慈心不是人」、「智慧不是人」…… 講這些的時候,心裡就比較容

以下內容,初學時不一定要知道。說到地界、水界,講「界」是有一點往微細的方向解釋的樣子;只講水則比較粗分,水界則是微細。例如「水塵」是水的微細微塵,它們不是水。依於眾多水的微細微塵聚合,而使得水變得明顯。把最小的水再去做區分,就不是水,而是其他的微塵,這些微塵中,某些微塵被稱為水塵。依於一些水塵聚合而看到水,依於許多小水聚合而看到了大水。經論把這些微細的水塵稱為水界,它是水塵。以現代來說,也許科學家會給水塵專有的名相,依於這些不同的水塵聚合而稱為水,這些微塵是水界不是水,同樣地,地界、火界、風界等都是在講微細的微塵。
再者,對於所謂的心識、心是什麼,也許很容易回答,大家會說「心沒有顏色,沒有形狀,不是色」,但這些描述我們只是在嘴上練熟了,最開始教你的人這樣講,聽的人聽久了,也就習慣這樣講了,所以應該要很認真思考。若不認真思考,內心的認識就不夠清楚;一旦認識不清,當人家跟你講「心是人」,對你來說根本不會是問題,因為其實你並沒有清楚辨識什麼是心,只是很概略地知道而已。然後人家問你:「心吃飯了嗎?」說不定你會回答:「吃了。」說了之後也不覺得有過失,心裡也不會不舒服。
所以,首先要認識所謂「心識」到底是什麼。所謂心,若認為根本沒有心,或認為在色法之外沒有心,那又是另一回事;但如果有,要如何辨識心?它沒有顏色,沒有形狀,無法碰觸,應該要知道這些。由於知道心無法被看見,無法用手觸碰,心也不會講話,所以若說「心是人」就不適當了,此時便能很容易地知道心不是人。
再者,我們會把所謂的心視為團團的一個。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我們對心的感覺是這樣的。因此,講到「心不是我」時,內心很難如此顯現,或說很難有清楚的認識。其實,只是言詞上說「心」、「心識」(這種統稱)而已,如果要去指,有非常多不同的心,例如昨天的心、今天的心…… 都是不一樣的,必須要知道心是無常。怎麼說呢?如果是微塵,例如地、水、火、風,就算不談剎那性,我們也很容易就能知道,它在同一時間裡,可以區分出眾多的支分。但心識無法很容易地如此去認識,所以必須要分出剎那的支分,便能看到昨天的心識與今天的心識是分開、不一樣的。
只是我們講「心識」(這個統稱)而已,生氣的時候,(心識)它是具有瞋心的所緣行相的心識,在這之後,由於知道自己錯了而感到後悔,對方明明很好,但自己因為弄錯了而生氣,知道之後感到後悔,並且生起了慈心。(這兩種心)不會是同一個,不論行相與所緣都不一樣,一個是弄錯的心做出來的事,一個是寧和的心做出來的事;一個是在做傷害對方的事,一個是在做利益對方的事,要說這兩個心是同一個,根本說不出道理來。所以,所謂的心,是個別、不同的。有個人說他要修三摩地,他修的是以心為所緣的三摩地。雖然他並未產生很好的以心為所緣的三摩地,但他說:「雖然沒生起三摩地,但我有點知道心是無常了。觀修時,我要心緣著某個所緣,但心根本不肯好好待著,跑來跑去,每個剎那都不斷地變化,根本拿它沒辦法。」他很努力地希望心不要變化,好好停在同一個地方,但心就一直跑,他根本追不上。他說他終於知道心是無常的。
知道這些之後,知道所謂心並不是團團的一個,生氣時是瞋心,「瞋心不是人」、「慈心不是人」、「智慧不是人」…… 講這些的時候,心裡就比較容

13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