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 episodes

EmS1Kzn4kUULAUSCA02wP1h554u1

我是leemuch,剛開始練習的地方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聲明:本站為在『共學資訊』複習用,如有發現文章侵權

請透過郵件 leemuch@gmail.com 與我取得聯繫

接到通知後會立即刪除

祝願大家 學法無障礙 順緣增長 違緣淨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john lee的朗讀(佛法‪)‬ leemuch

    •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mS1Kzn4kUULAUSCA02wP1h554u1

我是leemuch,剛開始練習的地方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聲明:本站為在『共學資訊』複習用,如有發現文章侵權

請透過郵件 leemuch@gmail.com 與我取得聯繫

接到通知後會立即刪除

祝願大家 學法無障礙 順緣增長 違緣淨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 造論 (更新)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 造論 (更新)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 造論
    如性法師 恭譯

    頂禮至尊諸上師
    佛陀一切經典心要義
    諸大佛子所讚勝妙道

    具緣求脫行者之正道
    我今竭盡己力而宣說

    於諸三有安樂不貪著
    為令暇滿具義而精進

    至心深信諸佛歡喜道
    具善緣者淨意善諦聽

    倘若無有清淨出離心
    欲求有海樂執難滅除

    眾生由貪三有遭束縛
    是故應先尋求出離心

    修習暇滿難得壽無常
    能斷貪著此生安樂欲

    數思業果不虛輪迴苦
    能除貪著後世安樂欲

    修已若於輪迴諸盛事
    雖剎那頃希願亦不生

    晝夜恆發希求解脫心
    爾時即生清淨出離心

    縱生希求解脫出離心
    若無清淨發心所攝持

    不成無上菩提勝樂因
    是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四大湍急瀑流所沖溺
    難擋業力繩索緊繫縛

    深陷我執鐵網苦洞中
    四周籠罩無明大黑暗

    無邊生死大海生復生
    恆遭三苦逼迫無間斷

    現狀如是一切如母眾
    思彼情狀策發菩提心

    倘若不具通達實義慧
    縱然修習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三有之根本
    故應勤修通達緣起法

    若見輪迴涅槃一切法
    因果法則真實不欺誑

    一切所執之境皆壞滅
    彼乃趣入佛陀歡喜道

    現象緣起真實不欺誑
    空性遠離承許此二理

    若彼二者於心各別現
    即未通達能仁深密意

    若能同時安立非更迭
    於見緣起諸法不欺誑

    即能滅除定知所執境
    爾時正見觀察乃圓滿

    又由現象斷除有邊見
    由空性理斷除無邊見

    了知空性顯現因果理
    不為邊執惡見所劫奪

    若汝於此三主要道理
    如實通達其中諸要義

    當依靜處發起精進力
    願兒迅速成辦究竟願

    釋如性恭譯於大悲精舍 2015.5.15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4 min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 造論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 造論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 造論

    頂禮至尊諸上師

    佛陀一切經典心要義 諸大佛子所讚勝妙道
    具緣求脫行者之正道 我今竭盡己力而宣說

    於諸三有安樂不貪著 為令暇滿具義而精進
    至心深信諸佛歡喜道 具善緣者淨意善諦聽

    倘若無有清淨出離心 欲求有海樂執難滅除
    眾生由貪三有遭束縛 是故應先尋求出離心

    修習暇滿難得壽無常 能斷貪著此生安樂欲
    數思業果不虛輪迴苦 能除貪著後世安樂欲

    修已若於輪迴諸盛事 雖剎那頃希願亦不生
    晝夜恆發希求解脫心 爾時即生清淨出離心

    縱生希求解脫出離心 若無清淨發心所攝持
    不成無上菩提勝樂因 是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四大湍急瀑流所沖溺 難擋業力繩索緊繫縛
    深陷我執鐵網苦洞中 四周籠罩無明大黑暗

    無邊生死大海生復生 恆遭三苦逼迫無間斷
    現狀如是一切如母眾 思彼情狀策發菩提心

    倘若不具通達實義慧 縱然修習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三有之根本 故應勤修通達緣起法

    若見輪迴涅槃一切法 因果法則真實不欺誑
    一切所執之境皆壞滅 彼乃趣入佛陀歡喜道

    現象緣起真實不欺誑 空性遠離承許此二理
    若彼二者於心各別現 即未通達能仁深密意

    若能同時安立非更迭 於見緣起諸法不欺誑
    即能滅除定知所執境 爾時正見觀察乃圓滿

    又由現象斷除有邊見 由空性理斷除無邊見
    了知空性顯現因果理 不為邊執惡見所劫奪

    若汝於此三主要道理 如實通達其中諸要義
    當依靜處發起精進力 願兒迅速成辦究竟願

    釋如性恭譯於大悲精舍 2015.5.15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 min
    第四講(介紹根知與意知) 介紹根知的三緣

    第四講(介紹根知與意知) 介紹根知的三緣

    介紹根知的三緣

    在此,我們以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介紹三緣。正確的根知形成前,需要具備三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這三緣有不同的作用,其中,「所緣緣」的作用 是使認知具境相。例如:鬧鐘是緣著鬧鐘眼根知的所緣緣,在眼根知上會顯現出鬧鐘 的相;眼根知上之所以會如此顯現,是因為鬧鐘是眼根知的所緣緣而導致的。

    「增上緣」的作用是使認知具備執持境的能力 (使認知能夠執持境)。「等無間 緣」的作用是使它成為認知。當我們在說「緣著鬧鐘的眼根知」時,其實這句話裡就 包含了三緣的作用。何謂「緣著鬧鐘的眼根知」?「緣著鬧鐘」表示這個認知上有顯 現鬧鐘的相;此外,這個認知能夠執持鬧鐘;而且它是緣著鬧鐘的某種認知。它之所 以能夠成為認知,這是等無間緣的作用;在成為認知時,那個認知上之所以能顯現鬧 鐘,這是所緣緣的作用;在顯現鬧鐘時之所以能執持鬧鐘,這是增上緣的作用。這三 緣都是眼根知的直接因。

    所緣緣的「所緣」是指眼根知的對境、眼根知的所緣境;「緣」則是指那個所緣 境對於生起眼根知有幫助,這樣的因緣稱為「所緣緣」。

    增上緣的「增上」,在藏文中有「主人」的意思。為什麼要為它取名為增上緣?首先,某種認知到底是根知還是意知,是增上緣在控制,而不是所緣緣在控制,也不 是等無間緣在控制。如果增上緣是具色根,它所生的認知就是根知;如果增上緣是意 根,它所生的認知就是意知。此外,認知能否執持某個境也是增上緣在控制。

    等無間緣這個詞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等、無間、緣。其中,「等」是指相等、相 同;等無間緣與它所生起的認知都同屬認知。由此可知,只要是認知的等無間緣都是

    認知──根知的等無間緣是認知,意知的等無間緣也是認知。雖然有些認知沒有所緣 緣,但只要是認知都要有增上緣與等無間緣;既然所有的認知都有等無間緣,而等無 間緣又必須是認知,就代表所有的認知形成之前,都需要有前一念的認知。「無間」 是指那個緣與其所生的認知之間沒有其他因緣介入,兩者是直接因與直接果的關係。 「緣」則是指這個因緣對於生起那個認知有幫助。

    其實只要把「緣著鬧鐘的眼根知」這個例子想清楚,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要特別強 調三緣。緣著鬧鐘的眼根知不是緣著杯子或柱子,而是緣著鬧鐘,這代表鬧鐘是它的 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所緣緣;再者,這種認知之所以能緣著鬧鐘,這種能力是增 上緣給予它的;此外,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心法,那是等無間緣的力量。

    以上是提到根知的三緣──根知的三緣都是根知的直接因。但根知的直接因不一 定是三緣任一,例如:形成眼根知需要增上緣──眼根,眼根是眼根知的直接因;如 果眼根是眼根知的直接因,眼根的無常是不是也是眼根知的直接因?是。那眼根的無 常是眼根知的三緣任一嗎?它是所緣緣嗎?不是。它是等無間緣嗎?不是。它是增上 緣嗎?應該也不是;因為眼根的無常不是眼根,這一點確定。所以眼根的無常是不是 眼根知的三緣任一?不是。

    此外,形成眼根知的等無間緣,例如:想看鬧鐘的心,那個心是不是也有一個無 常?是。那個無常是等無間緣嗎?不是。是所緣緣嗎?不是。是增上緣嗎?也不是。 所以從這兩個例子應該可以清楚得知,形成眼根知的直接因不一定是三緣任一。

    既然眼根知的直接因不一定是三緣任一,那在眼根知的眾多直接因當中,為什麼 要特別挑出所緣緣、增上緣、等無

    • 7 min
    空性自習指導-04-2《中觀寶鬘論》偈頌解釋

    空性自習指導-04-2《中觀寶鬘論》偈頌解釋

    以下內容,初學時不一定要知道。說到地界、水界,講「界」是有一點往微細的方向解釋的樣子;只講水則比較粗分,水界則是微細。例如「水塵」是水的微細微塵,它們不是水。依於眾多水的微細微塵聚合,而使得水變得明顯。把最小的水再去做區分,就不是水,而是其他的微塵,這些微塵中,某些微塵被稱為水塵。依於一些水塵聚合而看到水,依於許多小水聚合而看到了大水。經論把這些微細的水塵稱為水界,它是水塵。以現代來說,也許科學家會給水塵專有的名相,依於這些不同的水塵聚合而稱為水,這些微塵是水界不是水,同樣地,地界、火界、風界等都是在講微細的微塵。
    再者,對於所謂的心識、心是什麼,也許很容易回答,大家會說「心沒有顏色,沒有形狀,不是色」,但這些描述我們只是在嘴上練熟了,最開始教你的人這樣講,聽的人聽久了,也就習慣這樣講了,所以應該要很認真思考。若不認真思考,內心的認識就不夠清楚;一旦認識不清,當人家跟你講「心是人」,對你來說根本不會是問題,因為其實你並沒有清楚辨識什麼是心,只是很概略地知道而已。然後人家問你:「心吃飯了嗎?」說不定你會回答:「吃了。」說了之後也不覺得有過失,心裡也不會不舒服。
    所以,首先要認識所謂「心識」到底是什麼。所謂心,若認為根本沒有心,或認為在色法之外沒有心,那又是另一回事;但如果有,要如何辨識心?它沒有顏色,沒有形狀,無法碰觸,應該要知道這些。由於知道心無法被看見,無法用手觸碰,心也不會講話,所以若說「心是人」就不適當了,此時便能很容易地知道心不是人。
    再者,我們會把所謂的心視為團團的一個。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我們對心的感覺是這樣的。因此,講到「心不是我」時,內心很難如此顯現,或說很難有清楚的認識。其實,只是言詞上說「心」、「心識」(這種統稱)而已,如果要去指,有非常多不同的心,例如昨天的心、今天的心…… 都是不一樣的,必須要知道心是無常。怎麼說呢?如果是微塵,例如地、水、火、風,就算不談剎那性,我們也很容易就能知道,它在同一時間裡,可以區分出眾多的支分。但心識無法很容易地如此去認識,所以必須要分出剎那的支分,便能看到昨天的心識與今天的心識是分開、不一樣的。
    只是我們講「心識」(這個統稱)而已,生氣的時候,(心識)它是具有瞋心的所緣行相的心識,在這之後,由於知道自己錯了而感到後悔,對方明明很好,但自己因為弄錯了而生氣,知道之後感到後悔,並且生起了慈心。(這兩種心)不會是同一個,不論行相與所緣都不一樣,一個是弄錯的心做出來的事,一個是寧和的心做出來的事;一個是在做傷害對方的事,一個是在做利益對方的事,要說這兩個心是同一個,根本說不出道理來。所以,所謂的心,是個別、不同的。有個人說他要修三摩地,他修的是以心為所緣的三摩地。雖然他並未產生很好的以心為所緣的三摩地,但他說:「雖然沒生起三摩地,但我有點知道心是無常了。觀修時,我要心緣著某個所緣,但心根本不肯好好待著,跑來跑去,每個剎那都不斷地變化,根本拿它沒辦法。」他很努力地希望心不要變化,好好停在同一個地方,但心就一直跑,他根本追不上。他說他終於知道心是無常的。
    知道這些之後,知道所謂心並不是團團的一個,生氣時是瞋心,「瞋心不是人」、「慈心不是人」、「智慧不是人」…… 講這些的時候,心裡就比較容

    • 13 min
    空性自習指導-04-1《中觀寶鬘論》偈頌解釋

    空性自習指導-04-1《中觀寶鬘論》偈頌解釋

    《中觀寶鬘論》偈頌解釋
    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
    士夫六界合,故非是實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實。
    上一堂課提到「如陽焰」,而所謂「如陽焰」的意思是,雖然遠遠地看到了,但若走到它的旁邊,到它本身上,或說去到所謂看到它在的那個地方卻看不到它,表示那不是真的。同樣地,補特伽羅等任何法,說「從遠處看」也是可以的,從遠處看雖然看到了,但不以遠遠地看到為滿足,而是到它本身上尋找,可是卻看不到。由於看不到,表示之前看到的並不是真的。
    那麼,要如何在它本身上尋找呢?《中觀寶鬘論》說:「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故非是實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實。」先在補特伽羅上去看、去尋找。「士夫」指的是補特伽羅,天人、人、畜生、六道有情、聖者、凡夫…… 這些都是補特伽羅。這些所謂的「士夫」,所謂「這是一位士夫」,想著「這是一位補特伽羅」,說著「這是一位補特伽羅」、「看到補特伽羅」、「這位補特伽羅做了這個」,我們會這樣說與這樣想。這樣的補特伽羅,(事實上到底是什麼?)以下結合個別的例子來說,會比較容易理解。
    看到那裡有一個人,想著「那裡有一個人」、「那裡有一位補特伽羅」,我們會有這樣的看見。若不以這樣的看見為滿足,不以看到的為準,想知道事實到底如何而到他上面去找,會發現「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看到一個人而說「這是一個人」,(但事實呢?)就在你說「是人」的那裡去看一看,從頭頂到腳底都看一看。怎麼看?要不就從頭頂看到腳底;要不然,各位也可以看看自己;或者從最外層開始看,應該不會有人懷疑衣服是不是人,毫無爭議,不是,這很容易;衣服下一層是皮膚,皮膚下一層是肉,肉底下是骨頭。講這些時,各位要一一在心裡把它們顯現出來。以身體的上半部來說,在骨頭後面的是各種內臟,包括肺、肝、心臟;以頭部來說,在骨頭的後面是腦,以臉的下半部來說,在臉部骨頭的後面是舌頭,再往下的內臟是心臟等,再往下是腸,腸子裡面是穢物,這些都是地塵的聚集,算是地界、地大種。那麼,這些是人嗎?這些是這個人嗎?不是。要說出「不是」這句話,從某方面來說,可以說是很容易,這些並不是這個人。
    除了上述列舉出來的這些,還有什麼?還有眼淚、口水、血液、紅白體液、尿液…… 等水界,還有屬於水大種的這一類。這些是這個人嗎?也不是。如果這些不是這個人,在這個人所在之處,還有什麼?有溫度,從頭頂到腳底屬於溫度的部份,是由火界所攝,這些是這個人嗎?不是。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有風,包括在口鼻之間出入的風息,若講得再仔細一點,在整個身體的脈中流動的氣,這些屬於風的部分是這個人嗎?是人嗎?不是。如果這些不是人,其他還有什麼?還有一些空間,例如口腔中的空間、身體裡的空間,這些都屬於空界,這些空界是這個人嗎?不是。若不是,其他還有什麼?還有心識。想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有時生起貪心,有時生起嫉妒,有時生起慢心,有時生起善心,有時在觀察,這些心識都屬於識界。這些心識是這個人嗎?不是。
    若確定這些都不是這個人,其他還有什麼?此即龍樹菩薩接著提出的問題「何者是士夫」。之前說了「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那麼,這些的聚合是不是這個人?不是。若這些的聚合也不是這個人,不是補特伽

    • 13 min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南無第二法王無上悲智雪山善巧賢慧普聞
    文殊應化根本大師宗喀巴尊足下
    恭敬頂禮 伏乞一切時處普垂攝護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道前基礎-親近善知識
    萬善根本從師出 能生利樂如良田
    依止違法善根斷 如理事師求加持
    一切時處普攝護 諸善知識真佛身
    但觀功德毋尋過 並念大恩求加持
    殷重敬信為意樂 身命財物如教修
    殊勝供養作加行 唯令師喜求加持

    道前基礎-暇滿
    八難既離十圓滿 小大顯密總能修
    後恐此身難再得 願受心要求加持

    共下士道-念死無常
    死仇決定終須到 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捨 速修妙法求加持

    共下士道-三惡趣苦
    無始所集不善業 死墮惡趣不自由
    若墮當受寒熱等 思苦難忍求加持

    共下士道-皈依三寶
    能除眾怖作依怙 真實不虛無他方
    虔皈三寶受學處 總別遵行求加持

    共下士道-深信業果
    黑白業感苦樂果 各別應受勤止作
    別於無始所集罪 四力對治求加持

    共中士道-思維苦諦
    此生勤修白業因 一得人天賢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 願出輪迴求加持

    共中士道-思維集諦
    有海飄流不自由 作此惡劇是惑業
    業復依於煩惱起 誓誅惑仇求加持

    共中士道-出離心
    業惑增上成流轉 結生相續繫縛堅
    離此當得無漏樂 勤希解脫求加持

    共中士道-解脱正道
    為脫有苦依三學 出家身德佛所稱
    生生願持解脫戒 如護眼珠求加持

    上士道-入大乘門
    但求解脫雖可得 惜於自利且未圓
    願修能滿二利行 入大乘道求加持

    上士道-七因果教授-平等捨
    恩怨中庸今雖現 思量各各無決定
    不應虛妄分愛憎 勤修捨心求加持

    上士道-七因果教授-知母
    生死流轉無其始 入胎受生亦無初
    故知有情皆是母 願生斯見求加持

    上士道-七因果教授-念恩
    今生愛我母為最 眾母愛護亦如是
    思此厚恩未能報 憶念母恩求加持

    上士道-七因果教授-報恩
    若知有恩猶捨棄 似我下劣更有誰
    是故圖報當拔苦 並與勝樂求加持

    上士道-七因果教授-修慈
    有恩母等乏安樂 我以身財善根施
    願諸有情皆得樂 一切圓具求加持

    上士道-七因果教授-修悲
    母等眾生苦所逼 苦因苦果願盡離
    縱有餘殃我代受 勤修悲心求加持

    上士道-七因果教授-增上意樂
    一切世間諸有情 獲無漏樂斷苦根
    我應決定如是作 願速堪能求加持

    上士道-七因果教授-菩提心
    任運成辦自他利 世尊而外更有誰
    以此為利有情事 願速成佛求加持

    上士道-自他換教授
    自他於苦皆不欲 願得安樂此心同
    他之求樂亦如我 自他等視求加持
    愛自即成眾苦因 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 自他相換求加持
    以我善樂諸因果 他苦因果盡無餘
    如風去來行取捨 由此發心求加持

    上士道-願心學處
    為令發心長不退 念其勝利日六修
    斷四黑法依白法 如理勤行求加持

    上士道-行心(菩薩戒)
    成就利他發弘誓 為速圓滿此誓願
    進受大戒起大行 勤勇修學求加持

    上士道-六度-布施度
    身命資具三世善 各隨所願施有情
    從心變現以布施 捨心增廣求加持

    上士道-六度-持戒度
    別解脫等諸律儀 捨命不犯眾惡行
    若遮若性微細罪 羞恥防護求加持

    上士道-六度-忍辱度
    人及非人四大種 所作損惱多相逼
    斷除瞋恚不與較 觀業忍受求加持

    上士道-六度-精進度
    既為利他求菩提 無量艱辛經劫海
    於諸難行無怯倦 著精進鎧求加持

    上士道-六度-靜慮度
    念知堅固除沉掉 心緣一境生輕安
    身心於善有堪能 隨意得止求加持

    上士道-六度-般若度
    以分別智觀法性 即由觀力引輕安
    復從輕安發深觀 願生此慧求加持

    上士道-四攝法
    由施攝眾成眷屬 說如法語示利行
    以身作則現同事 四攝利他求加持

    金剛

    • 8 min

Top Podcasts In Religion & Spirituality

Bhagavad Gita
Spydor Studios
The Sadhguru Podcast - Of Mystics and Mistakes
Sadhguru Official
Gita For Daily Living
Neil Bhatt
Vedanta Talks
Vedanta Society of New York
Osho Hindi Podcast
Mahant Govind Das Swami
Bhagavad Gita Hindi
Yatharth Ge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