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 episodes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雪球·财经有深‪度‬ 喜马拉雅

    • Business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2507.“收储”引爆地产板块,拆解政策的逻辑

    2507.“收储”引爆地产板块,拆解政策的逻辑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收储”引爆地产板块,拆解政策的逻辑,来自表舅是养基大户。
    政府「收储」这个事,简单理一下逻辑。
    地产的问题,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本质上,是一个财政问题,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其收入,可以归纳为三块,一是自身预算内的,包括税收等,二是预算外的,主要是土地出让金,也就是卖地收入,三是上级政府的拨款,即转移支付。
    1997年启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收入中,大头,变成了房地产相关的营业税,和土地出让金。所以,地方政府能不能顺利运营周转,核心是看地产开发商,能不能持续的从地方政府手里买入地皮,如果土地出让金下滑,那么地方政府的收入端,也会断崖式下滑。
    房子分一手房和二手房,对政府来说,一手房和二手房是两个完全分割的市场。假设风险千头万绪但精力有限,它大可以先不care二手房是涨是跌,交易情况如何,因为二手房交易的契税等,和一手房带来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相比,属于小巫见大巫。
    但目前的现实是,在购房力量总体下行的情况下,按照财新的说法,因为房企暴雷,很多人对期房失去了信任,所以优先考虑二手房,甚至折扣力度大的法拍房,这就导致一手房,也就是新房市场,供需更加不平衡,供给多,需求少。
    比如,全国现在新房库存最夸张的两个地级市,广东韶关、青海西宁,去化周期是153个月、113个月,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光是存量的新房,就够卖12年、9年。而合理的去化周期,是12至14个月,看全国百城均值的话,现在是25个月,是合理值的2倍,其中41个城市,去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也就是偏离合理值2倍以上。
    那么,这个「收储」政策,你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逻辑是这样的,我最终的目的,是要土地出让金收入恢复,那么就得让开放商重新买地,但开放商手上没钱,只有一堆刚建好、甚至还没完全建好的新房,但卖不出去,而有限的购房需求,还是倾向于二手房,且各地限购政策放开后,二手房的挂牌量反而大幅上行,导致二手房的供给更加充分了。
    那怎么办,现在这个「收储」政策,就是,让银行,或者说国有银行给地方政府放贷,然后,让地方政府,从开发商地方,直接把卖不动的新房,一栋一栋的买回来,价格呢,可能是周边二手房市价的7折、8折。
    对开放商来说,7折、8折也很好,只要资金可以快速回笼资金,至少边际是好转的,股价修复一点合情合理。之前资本市场给它定价的过程,是按资产和负债双杀的逻辑来走。
    但是你最终发现,这个「收储」政策,本质上,是供给侧的政策,从开发商地方收购新房,减少市场里新房的供给,解决开发商短期的现金流问题,但是,光靠这个政策,是不够的,因为,它似乎没有解决需求端的问题。
    对需求来讲,唯一直接的好处是,开发商缓过来后,有更大的概率确保其他已出售的新房的顺利保交楼,恢复老百姓对新房的信心,从而带动市场好转。
    总之,有政策,比没有政策好,边际肯定是改善的,但是仅靠这个政策,似乎也无法解决更多需求端的问题。
    目前的房地产环境,完全不同于以往,情况非常复杂,单一政策大概率很难真正起效,需要的,是一套组合拳。
    我也不太懂,但是有三个想法,可以分享一下。
    1、从需求端着手,进一步压降居民存款利率,肯定是正确的方向,我

    • 6 min
    2506.金价会否再上攻?

    2506.金价会否再上攻?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金价会否再上攻?来自中欧瑞博吴伟志。
    最近,有投资者朋友问黄金前期涨了不少,目前是见顶还是回调?短期价格预测意义不大,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黄金价格影响因素,尝试为投资做一些指导。这里分享一下我们负责研究黄金板块同事的观点。仅供参考。
    第一,长期看,金价上涨的驱动因素,是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持续下降。
    美元是信用货币,从购买力角度,是长期贬值的。
    美元与黄金脱钩的1971年至今,美联储公布的美国城市平均消费美元购买力指数,从1971年8月至今贬值了87%。
    而金价从脱钩前的38美元每盎司上涨至目前的2300美元每盎司,上涨了59倍。其背后反应的是民众在长周期对美元这一信用货币的不信任。
    第二,中期看,金价上涨的驱动因素,是央行的持续购金。
    全球央行的黄金储备量从2009年一季度末的3万吨,持续上升至今年一季度末的3.61万吨。对应的金价也从2009年一季度末的917美元每盎司上涨至目前的2300美元每盎司。即使在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金价持续下跌的期间,央行也是持续增持黄金储备,从3.1万吨增持至3.29万吨。
    若分国别来看,增持黄金储备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各发达国家黄金储备基本变化很小。
    第三,短期看,金价受到美国实际利率波动的影响
    2003年至2021年,绝大多数时间金价运行方向与美国实际利率相反。而观察2022年初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虽然仍呈现负相关性,但该负相关性明显下降。
    具体表现就是,金价对实际利率的上行钝化,但对实际利率的阶段性下行却反应积极。
    例如,美国实际利率从2022年3月的-0.71%大幅上升至2022年10月的1.5%,但同期金价仅下跌21%。随后实际利率从2022年10月的1.59%下降至2023年4月的1.19%,金价上涨25%创出当时的历史新高。
    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近两年全球突发的局部冲突增多,导致对避险类资产的需求增加。而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类资产,显然受益于当前的环境,这也导致了金价向上的弹性大于向下。
    总结来看,金价的长期影响因素在于美元购买力平价的持续下降,中期因素在于央行持续增加黄金储备,而短期因素由于避险需求的增加导致金价对实际利率上行钝化而对下行反应积极。
    第四,黄金的投资机会
    展望未来,美元作为信用货币,其购买力平价继续下降仍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是从长期看,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能持续上涨的最核心原因。
    从央行购金这一中期影响因素来看,较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分散外汇储备的风险,以资产配置多元化的思路购金。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一做多黄金的力量仍在继续。
    短期虽然由于避险需求的增加导致金价对实际利率下行的弹性增加,但大体仍和实际利率负相关。
    因此,美联储利率的走向仍然会对金价造成短期影响。对于美联储利率的判断,我们认为目前已经处于观察期,今年大概率会进入降息周期,分歧在于降息开始的时点。
    综上,我们认为金价本轮上行周期仍未结束。

    • 4 min
    2505.ROE与PB估值

    2505.ROE与PB估值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R O E与PB估值,来自泡沫艺术家。
    说在最前头,此估值方法最好用于宽基,而对于一些财务面另类的个股无效。比如净资产亏成渣的周期股,周期反转后R O E会接近无限大;麦当劳那种市净率负40的也没法算。
    首先,净资产主要来源于啥?
    净资产的一部分来源于企业开办当初投入的资本,另一部分来源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创造的收益,这包括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利润的积累。
    也就是说净资产主要由企业初始投入的资本和经营过程中创造的收益所组成,也就是说每一份账面上的净资产数字曾经都是真金白银。
    那么PB的估值是啥呢?
    就是你想从市场上买下这些资产,所要支付的价格。
    有可能是溢价,比如人家曾经投入了10个亿,可是资产盈利很好,每年能赚2个亿,那么你往往需要溢价到30-40亿人家才会卖给你,不可能平价给你。
    也可能是折价,比如钢企投入了100亿建了高炉厂房,现在亏炸了,那么这些资产还要100亿的话,肯定没人要,因为有彻底变成废铜烂铁的风险。所以往往折价到50亿,甚至30亿,才有人肯冒着风险“收破烂”。
    收得好就是乌鸡变凤凰,比如前些年钢企从一年亏几十亿,变成赚几十亿,股价疯涨。当然了,收不好,就是血本无归,变成了一堆可能都得花钱请人处理的“真正”的废铜烂铁,比如巴菲特当初就吃了伯克希尔纺织厂的大亏。
    因此,实际上PB是啥呢?
    其实就是市场对于资产盈利预期给与的溢价与折价,因此,高PB未必是风险,说明资产的质量很高。比如茅台PB就没低过。
    而低PB也不意味着低风险,就跟垃圾债一样,都折价到50%,甚至30%了,还没人要自然有没人要的理由。可能真的是一堆不值钱的废铜烂铁,所以才如此做出高风险折价。
    所以从这点就能看出来,PB估值最匹配的指标就是R O E,高盈利的资产适用高PB,不盈利甚至亏损的资产自然折价。
    那么怎么定量分析PB与R O E的估值对应关系呢?
    我个人倾向于用20年期无风险国债收益作为锚点。
    这样做的理由在于股票是久期资产,大部分公司存续期也就20年左右,这个数据段更能说明长期持有资产的相对回报段。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说1PB买入的,其R O E跟20年期无风险国债一样为2.671%就能支撑呢?
    当然是不行了。
    首先,国债是100%无风险现金流收益,而股票赚到了钱,可能你却见不到钱。假设分红率为50%的话,实际上你只能得到50%的现金流收益。
    其次,股票是有风险的,R O E不固定,高R O E其实除了特殊生意模式的之外,都不能长期持续。其实,看看A股长期保持R O E在20%以上的才有几家?所以必须给予风险折价。
    综合上面这两点,可以得到一个模型:
    股票每点PB的R O E= 20年无风险收益率 乘以2 + 1%风险折价
    算出来结果为6.3%,这个数其实不需要太精确,但之所以为啥我每次进行PB估值都是用每PB对应5%至6%的R O E数据,就是这个原因。
    也就是说不想跌破净资产,就要有5%至6%的R O E作为底线,一般3PB至少要有15%R O E,5PB则需要25%的R O E,而更高的PB不是高R O E能够弥补的,还需要长期高成长性的预期。
    还有要说一下,为啥茅台PB一直那么高,因为成长性强,而且净利润含金量高,分红率可以极高,其实就是公式中的20年无风险收益率倍率参数要降低。
    相对的,一些基建股票看着R O E不低,为啥PB那么低?因为现金流差,分红率太低,那个参数出现

    • 6 min
    2504.深度解析4月社融为何转负

    2504.深度解析4月社融为何转负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深度解析4月社融为何转负,来自表舅是养基大户。
    上周末,有两件大事。
    一是5月10日晚上,央行发布了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结果还没来得及学习,11日,又发布了4月份的社融数据,2005年以来,月度新增社融首次转负。
    而事实上,二十年难得一见的负增长社融,更像一次超大幅的矫枉过正:4月发起的,对公、对私两条线的,存款手工补息的严查,使得原本可能应该摊销在过往12个月里的实际融资需求下滑,一把在4月原形毕露。
    负增长的社融,是果,而央行,在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把“因”都解释的很清楚了,我今天还是想从“因”讲起,摘取一些央妈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货币政策报告中最体现央妈观点的,就是报告里面,每季度的4篇专栏。是针对央妈认为最关键的数据的解读,再作进一步讨论,能反映央妈内心深处,最想说的东西。
    我们重点来看下,24年,第一份货币政策报告,央妈在专栏里,关注了哪四个问题。
    分别是:
    信贷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从存贷款结构分布看资金流向
    持续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
    如何看待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
    为什么说专栏重要呢,央妈周五发布了货币政策报告后,隔天,又依次,把四篇专栏,用单篇的形式发在了公众号上,依次发布,这样,你就能收到4次推送,央妈真的很想让你们,好好读读这些内容。
    我们依次聊聊,每个专栏目的是什么、写了什么,最后总结一下有什么启发。
    第一、信贷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很显然,央妈起草一季度货政报告的时候,就知道了4月的新增社融数据转负,而且清楚市场一定会过度解读,所以用专栏,解释了社融乏力的原因,即需求不足本就存在,严查存款手工补息是事件性原因,这是“预期管理”的工具。
    主要讲了:
    1、信贷增速放缓是符合逻辑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两大信贷需求大户,都严重收缩了,如果信贷数据还大幅长,那才是不正常的吧?
    2、市场里存在着一类很恶劣的行为,企业通过低利率从银行贷款再高补息存入,最后银行年报打开来一细看,新增的全是没有收入的规模,没有利润的收入。
    3、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出清和优胜劣汰,最终造成产品端的低价恶性竞争(比如锂电、光伏),拖累经营高效企业。
    4、要增加直接融资占比。
    第二、从存贷款结构分布看资金流向
    写这个专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不足,才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货币政策已经够够的了。
    主要说了两件事:
    钱去了哪儿?讲的是贷款,说居民的非住房消费贷款占比不足10%,贷款需求严重不足。
    钱在哪儿?讲的是存款,重点是居民存款的占比,总存款上升,居民存款的定期存款比重也在上升,存款定期化不断加速。
    三、持续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
    写这个专栏,明面上,是对国务院常务会议,持续提及的今年头号工程——引进外资的述职报告,是向上管理的一部分。
    而实际上,引进外资的目的,从央妈的角度来看就是涉及汇率管理。
    核心是央妈自己说的,逆全球化盛行,剔除少数几个对资本转移征税少或不征税的欧洲国家后,2023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8%,整体在下降,我们的基数大,压力更大一点。
    四、如何看待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
    写这个专栏是告诉市场,我4月收拾你们的前因

    • 7 min
    2503.港股红利集体暴涨,解读两大底层逻辑

    2503.港股红利集体暴涨,解读两大底层逻辑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港股红利集体暴涨,解读两大底层逻辑,来自表舅是养基大户。
    5月9日傍晚传出的,监管正考虑减免港股红利税的消息,如期引爆市场,所有港股红利相关的ETF几乎都是一柱擎天,全线霸榜。
    涨完之后,回过头来,大家还是一个问题:能不能追?
    答:如果你是中长期的配置思路,那没有问题。
    对于港股红利而言,可以拆解为两个大的维度,一是红利本身的投资机会,二是港股红利的弹性。
    我把两者的逻辑再给大家简单捋捋,不说大道理,只是一些朴素的观点,如果你是银行的理财经理,可以直接把以下内容转给你的目标客户,用以解释。
    ......
    1、红利本身的投资机会。
    第一,红利,也就是能够高分红的上市公司,而能够实现高分红的企业,往往是利润不错,且现金流比较好的,在当下比烂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现金流更重要的经营指标,如果你家里恰巧是做工程的,你可以问下,手里一堆应收账款,而没有现金流,是一种怎样悲催的体验。
    第二,低利率的环境,会持续凸显红利策略的性价比。
    我从年初开始一直提醒大家一条主线:
    “2024年最大的机遇:持续不断下行的居民端无风险利率;2024年最大的风险:持续不断下行的居民端无风险利率,下的依然不够快”。
    存款利率,现金理财代表的无风险利率,正在,且将持续下调,从股债性价比的角度看,这将持续凸显红利策略的性价比。
    这话,不仅对机构客户有效,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同样适用。
    这个资产比价模式,同样适用于房价,目前,很多一线城市的租售比在2%左右,也就是持有房产,一年的租金收入,大概是房价的2%,如果,后续房价进一步下跌,那么租售比,就将超过2%,比如到2.5%,而无风险利率,比如活期理财,跌到1.5%,那么,房价可能也就真的阶段性见底了。
    2、港股红利的弹性。
    结合本次传出的取消港股红利税的消息,我给大家举个直观的例子。
    今年,南向资金净买入的前三名,是中国银行、中国移动、中海油,都是典型的港股高分红企业,我们以中海油为例,中海油港股今年涨幅57%,差不多又创历史新高。
    中海油的A股,相对港股,溢价了56%,明明是同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在香港上市的票,就是要比在A股上市的,便宜近60%,为什么?四个明面上的原因。
    一是资金体量,能买A股的多,能买港股的少,很多人,到不了开港股通的门槛;
    二是流动性,A股流动性好,港股流动性差,所以会产生流动性溢价;
    三是交易费用,A股交易费用低,港股高,买卖贵,同样会造成价差;
    四是红利税的影响。
    因为股价不同,所以同样的现金分红之下,两者的股息率是不同的。
    中海油,港股股息率是6.76%,因为是红筹股,红利税高达28%,所以,客户投资的实际到手股息率是4.87%。而中海油,A股的股息率是4.19%。
    那么,这里就有三个趋势。
    其一,即使红利税高达28%,但因为港股股价跌太多了,投资港股的扣税后股息率,4.87%,也还是比A股的4.19%高,如果有客户奔着更高的股息率去投资,那么本身港股就有折价修复的空间。
    其二,如果后续红利税减免,那么就是重大利好,港股的股息率就太香了,就会发生今天的这种情况,加速上涨,加速修复。
    其三,对A股的机构投资者,比如保险资管而言,本来就是不用交红利税的,本来就在持续配置,那么,当它发现第二个趋势

    • 5 min
    2502 .出海公司调研情况总结

    2502 .出海公司调研情况总结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出海公司调研情况总结,来自非完全进化体。
    截止4月31日,基金持仓公司年报及一季报披露完毕,其中大部分公司的股息支付率均有所提升。基于管理层或卖方基于一季报和接单情况对全年做出的展望,基金持仓公司对2024年预期业绩的加权平均市盈率约为12倍,股息率水平约为4.5%,净利润增长率预期为20%左右。上述公司在股价上涨后,伴随着业绩的同步增长与股息率的提升,投资的性价比仍优于历史大多数时期。
    近期,我们陆续参加多家公司的电话或现场调研。对于我们重点投资及关注的出海投资方向,多家公司、信息渠道可以相互印证,在此我们对其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总结:
    1、产能的全球化布局,响应了客户对于供应链分散的要求。这一趋势对各行业率先进行海外产能建设的头部公司十分有利。小公司大多实力不足,且早几年布局成本要比现在低得多。这一趋势有利于提升行业集中度,优化竞争格局。
    2、疫情后,各类展会与海外客户拜访得以重新开展,上述需求被压制了三年,2023年、2024年集中释放,我们重点关注的公司均拓展到新的客户、新的渠道以及新品类逐步向老客户导入。这是出海企业在去库存结束销售回归常态后叠加的第二层重要增长逻辑。
    3、美国降息预期一再延后,耐用品终端销售数据表现仍未有明显改善,需求改善的逻辑或在四季度及明年才能得以显现。这并不影响前述增长逻辑,如果美国降息在明年落地,会进一步提升并延续出海企业的未来两年的销售增长速度。
    4、中国很多产业的高效率及低成本优势是基于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生产工艺、设备智能化、技术与生产管理经验的长期积累。从这个层面而言,出海更多是中国制造优势的延续。
    在全球渠道与信息越来越高效的背景下,大多数品类销售端趋向于同质化竞争,反而生产制造端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我们认为市场低估代工这门生意的核心所在。结合去思考为何很多代工企业能够很顺利地切入跨境电商。以及为何在消费品公司中,美的集团、海尔智家等家电龙头过得越来越好,而大多数品牌消费品公司却由原来的溢价成长模式陷入红海竞争。
    5、出海企业的主要风险在于贸易战包括ZC的加剧及出台。对此,我们更多投资于产能及客户已基本实现全球布局、经营小生意的公司。小生意的内涵我们已多次论述,我们长期持有某经营纽扣拉链的公司可以作为小生意的代表。
    整体而言,对全球化经营企业投资布局,弱化单一市场风险,是我们重要的长期投资战略。对于一些出海企业而言,未来2到3年业绩快速成长的可见度较高,鉴于部分优秀公司的较低估值水平,仍是整个市场的价值洼地所在

    • 3 min

Top Podcasts In Business

Meine YouTube Story - Der Creator Podcast
Sina Stieding, Georg Nolte, Michalina Seekamp, Christian Lutterbeck
THE MONEY COACH
โค้ชหนุ่ม จักรพงษ์ เมษพันธุ์
Trading Nut | Trader Interviews - Forex, Futures, Stocks (Robots & More)
Cam Hawkins
New Gen Investor
THE STANDARD WEALTH
Morning Wealth
THE STANDARD
Planet Money
NPR

You Might Also Like

涨乐早知道
涨乐全球通
商界早知道|一早速览商业事
商界识堂
36氪·8点1氪
36氪音频
36氪·快讯不联播
36氪音频频道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
声动活泼

More by 听喜马拉雅

音乐季节:怀旧金曲 好声音陪你听
熊猫大湿
段子来了
采采
一个人睡前听
熊猫大湿
五分钟心理学
柠檬心理
国家大剧院|聆听古典
国家大剧院FM
双语早餐【英语漫游 英语口语听力每天学 Learning English】
喜马拉雅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