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afleveringen

粤音粤韵,讲述岭南文化故事

今日广东·乡音(粤语‪)‬ 羊城晚报

    • Kunst

粤音粤韵,讲述岭南文化故事

    【名家说岭南】谢显扬:湾区今宵月正圆

    【名家说岭南】谢显扬:湾区今宵月正圆

    湾区今宵月正圆
    ——评谢显扬长篇小说《大湾恋曲》
    王培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自粤籍唐朝宰相张九龄写下这一深情吟唱,这奇丽无比的壮阔景象,便成为珠江湾区的千古绝唱。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而来,踏着新时代的鼓点,粤港澳大湾区横空出世。这龙腾虎跃的波澜壮阔、企业崛起、英雄辈出、新风拂面的景象,令不少作家为之感动,而欲一吐肺腑之言。广东作家谢显扬的长篇小说《大湾恋曲》,正是当中的一曲明月笛声,情深之至,韵味悠长。
    湾区文学的出现,是有历史必然的。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60%的大城市坐落在湾区,而湾区经济占世界的75%。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创造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与意大利、加拿大、韩国不相上下,甚至超过旧金山湾区,这相当于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GDP,超过一个中等国家经济体,可入列全球十强。根据最近发布的2021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共有99家企业总部坐落全球四大湾区,数量创历年新高。粤港澳大湾区已与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以及日本的东京湾区并驾齐驱,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
    正是在这样的一幅历史大背景之下,我们跟随谢显扬的《大湾恋曲》,在“千年古月照今人”的人文风情之中,漫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这方热土之上。人流、物流、资金流,把科技的最新成果带进湾区,形成许多经济新形态。在这里,我们相遇了留学归来的新一代,全国各地涌进的“新移民”,还有本地而又与世界各地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华侨先祖与后人。在作家笔下,有智造车间的工匠技师、激活岭南江海人文源流宝库的导游、智慧农业工程里的种养能手、美食坊中的烹饪厨神、家政服务的高级雇员、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谢显扬这部显然带有纪实色彩的长篇小说中,一个个经历不同的人物形象轮番出现,尽显“遍地英雄下夕烟”的风采。
    厚重的历史感,是《大湾恋曲》的亮点。谢显扬来自粤北山区,因而对张九龄开凿南雄古道,而畅通南北的历史特別熟悉。所以,在他笔下尽情展示了岭南与中原关系的历史变迁。在他笔下,秦始皇越秦岭、逐中原、破百越、征岭南,一统华夏版图;汉武帝南征北战,统一秦末分崩的南越疆域,再奏中华民族大团圆的主旋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粤籍大唐风度贤相张九龄,开启南北畅通的历史源流;而更多的历代贬谪岭南的中华风流人物,如承前启后将中原文化注入岭南文脉的苏轼,生发“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鸦片战争以降,珠江文明传承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基因,领“西学东渐”风气之先,孕育出更多撬动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南粤仁人志士……无数叱咤中华大地的南国英雄儿女,为寻求救国真理,把生命释放于长天大地,将理想贯穿于岁月长河,谱写悠远而凝重的华夏传奇,璀璨中华文明史册。
    浓郁的“粤味风情”,是《大湾恋曲》的另一亮点。谢显扬独特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广东的风土人情极为熟悉。在《大湾恋曲》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原汁原味”的“老广市井风俗图”。都说湾区创业者龙精虎猛敢闯敢干,这显然又同喜欢“生猛海鲜”有关。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畅游“鱼跃白蕉·鲈游四海”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节;入席百人海鲈宴,品尝“十全十味的白蕉海鲈鱼”;在欢快的粤乐声中,参加热闹非凡的“灯笼沙水上婚嫁”;随旅行团来到与白蕉广府人、客家人、疍家人迁

    • 3 min.
    红石山下挑石灰

    红石山下挑石灰

    距罗镜街有1公里的罗镜河边,有个叫石淇湾的地方,那有一座石山叫红石山,全部由石灰石构成。红石山附近的村庄里,有好几家用红石山的石头生产石灰的石灰厂。每间石灰厂都有一个大炉子,那就是石灰窑。
    我小时候就住在其中一个村子里。我们村也有一间这样的石灰厂,就坐落在村边,距离红石山不足四公里。
    以前,南方山区像我们罗镜这地方,农民耕作水稻,都是用石灰作为主要肥料。普遍的用法,是在禾苗插到水田后,生长一个月左右便把石灰粉撒到禾田里,接着有专人,一般都是以妇女们为主,用脚来回拨拉刚撒下的石灰粉,将其与土壤融合,以便禾苗吸收。之后,禾苗就会蓬勃生长。村民们都说,用红石山的石头烧出来的石灰,耕作出的稻米颗粒饱满,稻米煲出的饭也柔软可口,煲出的粥更是气香味美,入口顺滑。
    石灰厂烧石灰前,工厂都会收购储备足够的红石山石头和燃料。到开始烧石灰时,烧窑师傅先把石头装到窑内,再把用作燃料的草也送入窑内,最后点火,一直到把石头烧成石灰,大约要烧两日两夜。之后待石灰冷却,就可以取出石灰,这就叫出窑了。出窑这天,需要石灰的农民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购买,回家后把石灰摆放到空置的旧屋里,还得在石灰上浇上适量的冷水,待其氧化,就可储藏备用了。
    以前我们这些村民的经济来源,除了耕作水稻之外,大部分就是到红石山那里挑担石头,回来卖给石灰厂,可换取微薄的收入。后来石灰厂的管理工作由生产队负责了,到红石山那里挑担100斤石头回石灰厂,生产队能记10工分。
    我读小学时,为了帮助家里挣点工分,每到周末便挑着两只畚箕,和邻居的中小学生们一起,跟着大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到红石山担石头去。记得那时,沿途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途中还要经过罗镜河,河上没有桥梁,河面却有100多米宽,水倒是不深,只有30至40公分,我们便集体涉水过河。去到红石山的时候,那里早已爆破完毕,大小不等的石块都被堆放好,不用收钱,任我们挑担拿走。回程的路因为有了重担在肩,走得便没有去时那么轻松,不过却有了收获的期待。
    自从市场上有化肥供应后,村民们耕作水稻就不再使用石灰做肥料了。渐渐的,这附近的石灰厂包括我们村的那家石灰厂,也都停止烧石灰了。挑石灰石也就成了往事。
    来源 | 羊城晚报
    主播 | 郑紫薇
    责编 | 郑宗敏

    • 4 min.
    藏在广州的热带雨林

    藏在广州的热带雨林

    早就听说广州的华南植物园有一个人工热带雨林景观,一直没有机会前往,那天一睹芳容,果然名不虚传。
    刚进门就被震撼。仿拟热带雨林环境的温室门口,簕杜鹃一字排开,枝条粗壮,形态各异,不同种类簕杜鹃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五彩缤纷,赏心悦目。
    踏入温室,迎面是千姿百态的兰花,它们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那招人喜爱的各式蝴蝶兰,红的花、粉的花、白的花,或者是红白相间、红紫相间、粉白相间,妩媚,柔娇,十分迷人。
    在亚热带地区人工打造热带雨林,真是新奇。我迫不及待地闯进迷宫一样的温室里,景观都按照热带雨林的自然生态设计,各种热带植物应有尽有,棕榈树、椰子树、扇葵树、炮弹果、猴面包树、王莲、文殊兰、美女蝎尾蕉……
    当我看到名为“见血封喉”的大树时,不禁惊讶。仔细看说明,树的原产地为华南、云南,亚洲南部至东南部;用途为有毒植物、药用。听导游说,这树树皮没有毒,毒液藏在木质部,之所以又称为“一剑封喉”,就是古人在打仗时为加大杀伤力,把箭头插入这树的木质部,沾染毒液,被这箭头射中必死无疑,其功效犹如剑客的一剑封喉术,威力无比。奇怪的是,这么威名赫赫的树种却难以独自生存,务必有伴生才能生长。看来,大自然当中,不仅仅只有人类害怕孤独。
    让我感到神奇的还有热带雨林中的绞杀现象。以前在云南看过洞天树,当时只觉得好奇并没有深究原因。在华南植物园温室里再次见到“洞天树”时,确实有些意外。形成这种奇观的是一种生长于热带雨林的细叶榕,这种树气根发达,开始的时候靠攀附一棵大树生长,天长日久,细叶榕的气根伸入大地吸取水和养分,并且越长越强壮,紧紧围住了原先的大树,原先的大树渐渐失去生长空间和养分,最终被绞杀,枯萎,细叶榕中间因此形成了空洞。细叶榕这种绞杀功能还产生了许多其它艺术奇观,比如形成壁画、人物画、动物画、树桥等。最奇特的就是“独木成林”,因为其它植物都被绞杀了。四会的“小鸟天堂”景观恐怕就是这样形成的吧?
    忽然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转过弯,近前一看才发现是一处人工瀑布。瀑布周边,各种热带水生植物丛生,在水流中飘飘摇摇,仿佛争先恐后。飞流溅在高高低低的植物上,水花四溅,池中水面雾气氤氲缭绕,俨然置身于神秘的热带雨林里。
    以前我到过云南的热带雨林,尽管天然热带雨林更壮观,动植物种类更多,但路途遥远,去一次不容易,何况还不能把这么多的奇珍植物集中在有限的空间里。让人在短时间内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各种神奇,增长各种见识,也许这就是人工热带雨林的好处吧。
    来源 | 羊城晚报
    主播 | 郑紫薇
    责编 | 郑宗敏

    • 4 min.
    回忆童年的味道

    回忆童年的味道

    在我的梦里,外婆仍然穿着她的绒线金绣,在缭绕的烟雾里,放声唱着曲儿,那声音和姿态融成一股烟,钻进鼻腔,那是齿颊间曾留下的香甜酸辣,也是一阵延绵弥漫的回甘。
    来源 | 羊城晚报
    主播 | 郑紫薇
    责编 | 郑宗敏

    • 6 min.
    粤讲粤有古|俗语“画虎不成反类犬”竟和广州花市有关?

    粤讲粤有古|俗语“画虎不成反类犬”竟和广州花市有关?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谭铮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1月7日,广州市白云区“云上花市”正式开市;1月11日,番禺区2022年线上花市上线……今年广州花市活动已经陆续有嚟。正所谓“行过花街先过年”,每年春节前夕,广州都有行花街、赏年花、买年花嘅民俗。鉴古知今,“行花街”年俗从何而嚟?广州除夕花街嘅“鼻祖”喺边个?本期《粤讲粤有古》带你了解。

    1月7日,广州市白云区“云上花市”正式开市;1月11日,番禺区2022年线上花市上线……今年的广州花市活动已徐徐开启。正所谓“行过花街先过年”,每年春节前夕,广州都有逛花街、赏年花、买年花的民俗。鉴古知今,“行花街”年俗从何而来?广州最早的一条除夕花街在哪里?本期《粤讲粤有古》带你了解。
    广州的花市,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陆贾作为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辩士,两度出使南越国。他到了当时南越治所在(今广州境内),已经是百花生长之地。而且移植了来自西域的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素馨花、茉莉花,当时广州妇女已经懂得用“彩线穿花心,以为首饰”。由于人们爱花和栽花,于是出现专门买卖花的市场,称为“花市”。广州的花都来自哪里?一方面,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大量异域花卉飘洋过海来到广州。唐代诗人张籍在《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中就写到“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另一方面,广州自汉代开始就形成种花产业,四郊都有花田供应花卉。当时,河南(如今的海珠区),有庄头村种植素馨花。清代《广东图说》记载:“河南堡有庄头花市,为南汉花田故址。”此外,芳村花地从隋唐开始,也大面积种植花卉,在广州东郊远至萝岗,靠种花养家的人,亦为数不少。清代学者屈大均说:“自小坑、火村至罗岗,三四十里,多以花果为业。”

    凭借天时地利,鲜花深入广州人生活方方面面,为花市的形成创作良好条件。据了解,一开始,花市为常年开设。除了种花人家门前卖花,成行成市,明代时在广州府城的七个城门,即东门、小北门、大北门、西门、归德门、大南门、定海门都设有经常性的花市。
    而广州的除夕花街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清代。清代《粤游小志》有记:“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双门底在哪里?其实就是如今北京路的一段。当时双门底除夕花街从年廿四一直开到除夕,足足开六天。双门底上街主卖吊钟和桃花,下街主卖水仙。

    说起双门底,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一句俗语“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句俗语与双门底花市一件趣事有关。话说某年除夕,双门底花街正旺,画档前挂起不少作品。忽然,有个小孩说:“哗!这只猫好大,爸爸买给我玩啦……”话音未落,周边群众已经大笑,正提笔画画的档主更是脸如猪肝。原来,小孩指着那幅画画题是《老虎》,但由于图中的老虎毫无气势,加上其脚下的草丛画得如屋脊,致使小孩以为画的是瓦面上的猫,开口便要买猫。档主觉得无地自容,立即收档而去。由此,广州市井中流传起一句歇后语:双门底卖猫——丢假(丢脸),这句歇后语的意思类似“画虎不成反类犬”。

    数百年来,春节前夕“行花街”成为了广州人必不可少的年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传统变得更固定和规范化。2021年,“春节(行花街)”这项年俗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它

    • 5 min.
    冬天里的童年趣事

    冬天里的童年趣事

    冬天里最爽的,莫过于晒太阳了。一缕阳光,洒在身上,犹如母亲温暖的手在额头上轻轻滑过。记得杨万里的一首七绝《冻蝇》:“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挼挲弄晓晴。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其中“负暄”就是指晒太阳。苍蝇在冬阳下,不停地摩挲它的脚——真是趣味横生的一幕。不知为何,这画面总让我想起童年时的自己,就像那只冻蝇,穿着哥哥的旧衣服,在墙角“负暄”的样子。
    当然也有比那更温暖的记忆,比如在有太阳的课后,同学们会在阳光下一边游戏一边互相取暖。一种靠墙挤滚在一起的游戏,如果女同学在玩,男同学是绝不敢参与其中的,不然就糗大了。
    女同学的游戏比较多,她们还会踢毽子、跳绳子、抓石子……男同学多是玩拍烟包、打脚碰、掷榄核……榄核就是黑橄榄取了榄肉后的核,是我童年时最爱的玩具。掷榄核几乎不受场地限制,随便在地上画个圈或挖个坑,离圈(坑)约两三米远的地方画条横线,玩的人首先每人在圈(坑)内放上约定好的数量相同的榄核,然后依照猜丁売的胜负排序,依次站在横线内,手拿一个早早挑选出来的大榄核(我们称之为榄王),瞄准圈(坑)中的榄核掷出,把那颗榄核撞得滚出圈(坑)外就算赢。游戏结束后,赢了榄核的,有时还会就近找块砖头或石头,敲裂榄核,取出里面的榄仁,放进嘴中,那美味也是终生难忘。
    入冬后,特别是大寒后,农村的野外遍地都是干泥巴与枯树枝,这时我们最爱做的事就是做“窑煲”。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知道洪七公吃的窑鸡,真是奇香无比,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窑鸡我们是不敢奢望的,番薯却是家家都有种的,所以我们加的窑料多是番薯。
    窑番薯最难的是垒窑,这可是手艺活,一不小心就会崩塌。一般我们会按照番薯的体积来垒泥巴,从下到上 ,从大到小,在下要留个烧柴火的口,在上要留个出烟的通风口。垒好后,就可以生火了。待烧到泥巴通红,就从窑顶上风口放下番薯,然后欢呼雀跃地推倒窑壁,用柴棍使劲敲碎泥巴,使番薯与空气隔绝,被埋在滚烫的泥巴里。过半个钟头后,再用木头小心地扒开泥块,薯香带着泥土的气息便已扑鼻而来。咬上一口那或黄或紫或白的番薯,真是又香又甜。
    童年那些旧时光早已演变成斑驳历史,窑番薯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有时冬日里坐在院里晒太阳,仍会怀念起那榄仁或窑番薯的滋味。
    来源 | 羊城晚报主播 | 郑紫薇
    责编 | 郑宗敏

    • 4 min.

Top-podcasts in Kunst

Ervaring voor Beginners
Comedytrain
Etenstijd!
Yvette van Boven en Teun van de Keuken
Man met de microfoon
Chris Bajema
Met Groenteman in de kast
de Volkskrant
Tijgerbalsem
Sam van Royen & Özcan Akyol
De Groene Amsterdammer Podcast
De Groene Amsterdammer

Suggesties voor j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