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 40 min.

吕彦妮Ni TALK vol.13|你好,今晚的酒单在这本书的第68‪页‬ Ni TALK·电台节目

    • Persoonlijke dagboeken

Ni TALK电台节目|你好,今晚的酒单在这本书的第68页
吕彦妮·电台节目·Ni TALK   Vol.13
嘉宾|叶莺 郭小寒
采访者|吕彦妮 
叶莺
naive理想国主理人
郭小寒
资深乐评人。
代表作:《沙沙生长》
吕彦妮
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他们谈了些什么话题?
01:52 酒单在《平原上的摩西》的第68页
07:13 聊聊再尝尝《夜晚的潜水艇》
10:45 标准化的限制和想象力的突破
14:12 在这里,最好不喝醉
18:11 聊聊「平原上的摩西」的诞生
20:00 东北「没落」和打铁的鲍勃迪伦
22:09 《仙症》和「仙症」的「难产」
23:30 「正午之魔」和关于「绿色缪斯」苦艾的爱与恨
29:48 把哪本书做成酒,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31:11 给郭小寒做的那杯「沙沙生长」
34:20 解读民谣,「基本盘」还是「浪漫化」
39:16 对隔行「露怯」的恐惧
41:48 一个做苦艾酒的朋友
47:21 「你们喝了酒还能看书吗?」50:19 「你在店里是人类观察家吗?」
52:16 做调酒师的前独立杂志编辑
53:57 一代人一代人,总有人在做这些事情。
57:16 「不足为外人道的苦尽甘来,这就是钻研经典的滋味。」
1:00:27让我们聊聊「沉迷」这件事
1:02:58 那些「发呆」和「出神」的时刻
1:14:20 执念的喜欢来自于哪儿?
1:16:38 鸡尾酒的无限创造力
1:18:40 聊聊再尝尝《文化失忆》
1:28:07 清冽的苦什么味道?
1:33:42 「不同调酒师调的酒就跟大家各自的妈妈蒸出来的馒头一样,不是一个味。」
1:35:27 书有没有「烈」不「烈」之分?
本期话题亮点
●○●○●
郭小寒:你把把每一本书里觉得精妙的东西「翻译」成酒精的时候,灵感来自哪儿?
叶莺:你说到了「翻译」这个词,其实不单单是「翻译」。因为翻译其实会要求精确性,要「信达雅」,我觉得我们更像是从书中提取精炼的东西,比翻译宽容度肯定要大的多。而且如果换一个调酒师,同样的配方他都会做得不一样,有的调酒师习惯做得比较烈,有的习惯做得比较甜的,跟人的性格有关系。所以我们不太像翻译,而更像根据书再创作,根据我们的理解把书「酒化」,把它转化成鸡尾酒,再一次去创作和描述这本书。我们的咖啡和酒等都是一种表达自我创造的方式。

●○●○●
吕彦妮:你会不会对酒精度有所把控?比如不要让客人在这里喝醉。
叶莺:会有,如果因为「理想国」出的书太容易做「烈」了。像《渺小一生》我做多烈其实都没有问题,真的有客人说:「你这个酒不够『渺小』,不够『痛苦』」。包括木心的书,也是有不少客人会说,它应该更浓烈、更激情、更碰撞一些。
我觉得喝酒本来就是一个愉悦和轻松的事情,调酒师有时候也会控制一下大家的节奏,先从比较浅的、轻松的喝起来,然后一步一步喝到比如「文化失忆」的「失忆」状态,再喝到「正午之魔」那种有些迷幻的感觉,最后作一个ending。我们也是很注意要有一个浓烈搭配,所以我们选择了把「木心」做的比较清爽、轻松一些,等于是选取了木心比较浪漫的那一面。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木心其实挺痛苦的,而是我们不能让它太痛苦了,因为痛苦的东西已经足够多了。
「渺小一生」和《渺小一生》
●○●○●
叶莺:王尔德说,喝了一杯苦艾之后,你会发现看到的都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喝了两杯的苦艾之后,你会发现看到的都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喝了第三杯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突然就能看清世间万物的本质了。我不记得他原话是不是这样,但的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你喝到最后就挺痛苦的,苦艾会把你带到一个痛苦的境地。
●○●○●
吕彦妮:把一哪一

Ni TALK电台节目|你好,今晚的酒单在这本书的第68页
吕彦妮·电台节目·Ni TALK   Vol.13
嘉宾|叶莺 郭小寒
采访者|吕彦妮 
叶莺
naive理想国主理人
郭小寒
资深乐评人。
代表作:《沙沙生长》
吕彦妮
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他们谈了些什么话题?
01:52 酒单在《平原上的摩西》的第68页
07:13 聊聊再尝尝《夜晚的潜水艇》
10:45 标准化的限制和想象力的突破
14:12 在这里,最好不喝醉
18:11 聊聊「平原上的摩西」的诞生
20:00 东北「没落」和打铁的鲍勃迪伦
22:09 《仙症》和「仙症」的「难产」
23:30 「正午之魔」和关于「绿色缪斯」苦艾的爱与恨
29:48 把哪本书做成酒,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31:11 给郭小寒做的那杯「沙沙生长」
34:20 解读民谣,「基本盘」还是「浪漫化」
39:16 对隔行「露怯」的恐惧
41:48 一个做苦艾酒的朋友
47:21 「你们喝了酒还能看书吗?」50:19 「你在店里是人类观察家吗?」
52:16 做调酒师的前独立杂志编辑
53:57 一代人一代人,总有人在做这些事情。
57:16 「不足为外人道的苦尽甘来,这就是钻研经典的滋味。」
1:00:27让我们聊聊「沉迷」这件事
1:02:58 那些「发呆」和「出神」的时刻
1:14:20 执念的喜欢来自于哪儿?
1:16:38 鸡尾酒的无限创造力
1:18:40 聊聊再尝尝《文化失忆》
1:28:07 清冽的苦什么味道?
1:33:42 「不同调酒师调的酒就跟大家各自的妈妈蒸出来的馒头一样,不是一个味。」
1:35:27 书有没有「烈」不「烈」之分?
本期话题亮点
●○●○●
郭小寒:你把把每一本书里觉得精妙的东西「翻译」成酒精的时候,灵感来自哪儿?
叶莺:你说到了「翻译」这个词,其实不单单是「翻译」。因为翻译其实会要求精确性,要「信达雅」,我觉得我们更像是从书中提取精炼的东西,比翻译宽容度肯定要大的多。而且如果换一个调酒师,同样的配方他都会做得不一样,有的调酒师习惯做得比较烈,有的习惯做得比较甜的,跟人的性格有关系。所以我们不太像翻译,而更像根据书再创作,根据我们的理解把书「酒化」,把它转化成鸡尾酒,再一次去创作和描述这本书。我们的咖啡和酒等都是一种表达自我创造的方式。

●○●○●
吕彦妮:你会不会对酒精度有所把控?比如不要让客人在这里喝醉。
叶莺:会有,如果因为「理想国」出的书太容易做「烈」了。像《渺小一生》我做多烈其实都没有问题,真的有客人说:「你这个酒不够『渺小』,不够『痛苦』」。包括木心的书,也是有不少客人会说,它应该更浓烈、更激情、更碰撞一些。
我觉得喝酒本来就是一个愉悦和轻松的事情,调酒师有时候也会控制一下大家的节奏,先从比较浅的、轻松的喝起来,然后一步一步喝到比如「文化失忆」的「失忆」状态,再喝到「正午之魔」那种有些迷幻的感觉,最后作一个ending。我们也是很注意要有一个浓烈搭配,所以我们选择了把「木心」做的比较清爽、轻松一些,等于是选取了木心比较浪漫的那一面。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木心其实挺痛苦的,而是我们不能让它太痛苦了,因为痛苦的东西已经足够多了。
「渺小一生」和《渺小一生》
●○●○●
叶莺:王尔德说,喝了一杯苦艾之后,你会发现看到的都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喝了两杯的苦艾之后,你会发现看到的都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喝了第三杯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突然就能看清世间万物的本质了。我不记得他原话是不是这样,但的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你喝到最后就挺痛苦的,苦艾会把你带到一个痛苦的境地。
●○●○●
吕彦妮:把一哪一

1 u. 4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