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min

深厚的良善A Friend in Need 愛、生活、人生系列

    • Self-Improvement

深厚的良善A Friend in Need
     沒有人能夠倖免於逆境。總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渴望有人與人的善意和交流。但是,這個世界似乎忙得沒人、沒時間去管它,大家都認為良善是美好人生的基本要件,但卻都不擅長去實踐,我們常常只會說而不做···!人們總想得到關注與關懷,也想過著有希望的日子,然而,如果要打造更有意義的人生,更富足、更有愛心、更團結的社群,良善是我們唯一最重要的技能。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創造一個「良善是日常」的世界,但是,條件是我們確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往往,我們的想法與觀點,決定我們的所作所為,經常地,我們狹隘的生活經驗,總是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方式。若不留心,我們就會用負面的角度,詮釋那些邪惡的人生百態。舉例來說,有些人從小對「愛」的體驗很貧乏,因為他們所信任的成年人,不懂愛。還有一些人曾陷入受虐的關係,就會以非常負面的方式,去思考愛。有些人的成長背景,比較順利,爸媽每晚下廚,一家人總是一起吃飯。但對於父母總是不在家的孩子們來說,在冰箱找剩菜,是他們對晚餐的回憶。每種觀念,都有其形成的脈絡,我們如何行動,都取決於我們大腦的思考方式;文字、觀念與定義,也都會影響了我們的所做所為。世界無法變得更美好,最大的障礙,就在於我們把這件事看得太簡單,當我們建立深厚的良善時,包括同理心、韌性、勇氣和寬恕,再加上我們所付出的心力和時間,世界才能改善現況。
     現今,人們更時刻提到良善。大賣場中有各式各樣強調快樂與樂觀的T恤;網路上也有大量教人「正面積極」的圖片;新創事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創辦人總會強調,他們的企業精神是行善;世界各級學校,也都將「良善」納入校訓或教學目標。但是,重點從來不在談論的頻率,而是談論的角度。我們的確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分送善意,做好事是要多多益善的!不過,如果行善真的那樣輕鬆容易,那麼,這個世界應該早已變成天堂了。事實上,良善確實難以實踐。在學校,老師應該教導學生,行善是件棘手、艱難的工作,還要學習相關的技能才行。我們需要的「深厚的良善」,不是光說不練的口頭善行。其實,有些人真的是會做好事,那些行為的出發點,也都出自於他們的好意,真誠地想助人。小小的善行沒有錯,但大家得付出更深刻的關懷,才能改善當前世界的大問題。我們先得克服自私和恐懼,慷慨但又不求回報,才能是深厚的良善,也就是說,無論對方有無缺點、內心是否醜惡,我們都能毫無保留地付出關懷,才是良善。我們的付出,不是為了其他考量,也不單是舉手之勞,除了禮貌,以及誠摯之心,我們還要審慎地自我反省,培養足夠的勇氣,並願意放下身段,去學習社交與情感的技能,提高情緒管理,之後,我們的身心才能合作無間,完成看似簡單,但卻複雜的善行。想要世界更平和,我們要更有同理心,去探索深厚的良善,才能時刻停下腳步,去安慰有需要的人。
     深厚的良善,不會因為相信就出現,我們必須付出足夠的努力,而且,實踐的技巧,永遠有改善的空間。當然,持續並貼心的實踐溫和、有禮的小小善行,有助於我們培養尊重的態度和習慣,而且會讓我們的小小成就,更增加信心與勇氣,在關鍵的時刻,才能採取行動。深厚的良善,是要我們累積多年的生活習慣,才能保持身心平衡,真正身體力行的。萬事萬物,都環環相扣,絕非偶然。要從一

深厚的良善A Friend in Need
     沒有人能夠倖免於逆境。總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渴望有人與人的善意和交流。但是,這個世界似乎忙得沒人、沒時間去管它,大家都認為良善是美好人生的基本要件,但卻都不擅長去實踐,我們常常只會說而不做···!人們總想得到關注與關懷,也想過著有希望的日子,然而,如果要打造更有意義的人生,更富足、更有愛心、更團結的社群,良善是我們唯一最重要的技能。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創造一個「良善是日常」的世界,但是,條件是我們確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往往,我們的想法與觀點,決定我們的所作所為,經常地,我們狹隘的生活經驗,總是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方式。若不留心,我們就會用負面的角度,詮釋那些邪惡的人生百態。舉例來說,有些人從小對「愛」的體驗很貧乏,因為他們所信任的成年人,不懂愛。還有一些人曾陷入受虐的關係,就會以非常負面的方式,去思考愛。有些人的成長背景,比較順利,爸媽每晚下廚,一家人總是一起吃飯。但對於父母總是不在家的孩子們來說,在冰箱找剩菜,是他們對晚餐的回憶。每種觀念,都有其形成的脈絡,我們如何行動,都取決於我們大腦的思考方式;文字、觀念與定義,也都會影響了我們的所做所為。世界無法變得更美好,最大的障礙,就在於我們把這件事看得太簡單,當我們建立深厚的良善時,包括同理心、韌性、勇氣和寬恕,再加上我們所付出的心力和時間,世界才能改善現況。
     現今,人們更時刻提到良善。大賣場中有各式各樣強調快樂與樂觀的T恤;網路上也有大量教人「正面積極」的圖片;新創事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創辦人總會強調,他們的企業精神是行善;世界各級學校,也都將「良善」納入校訓或教學目標。但是,重點從來不在談論的頻率,而是談論的角度。我們的確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分送善意,做好事是要多多益善的!不過,如果行善真的那樣輕鬆容易,那麼,這個世界應該早已變成天堂了。事實上,良善確實難以實踐。在學校,老師應該教導學生,行善是件棘手、艱難的工作,還要學習相關的技能才行。我們需要的「深厚的良善」,不是光說不練的口頭善行。其實,有些人真的是會做好事,那些行為的出發點,也都出自於他們的好意,真誠地想助人。小小的善行沒有錯,但大家得付出更深刻的關懷,才能改善當前世界的大問題。我們先得克服自私和恐懼,慷慨但又不求回報,才能是深厚的良善,也就是說,無論對方有無缺點、內心是否醜惡,我們都能毫無保留地付出關懷,才是良善。我們的付出,不是為了其他考量,也不單是舉手之勞,除了禮貌,以及誠摯之心,我們還要審慎地自我反省,培養足夠的勇氣,並願意放下身段,去學習社交與情感的技能,提高情緒管理,之後,我們的身心才能合作無間,完成看似簡單,但卻複雜的善行。想要世界更平和,我們要更有同理心,去探索深厚的良善,才能時刻停下腳步,去安慰有需要的人。
     深厚的良善,不會因為相信就出現,我們必須付出足夠的努力,而且,實踐的技巧,永遠有改善的空間。當然,持續並貼心的實踐溫和、有禮的小小善行,有助於我們培養尊重的態度和習慣,而且會讓我們的小小成就,更增加信心與勇氣,在關鍵的時刻,才能採取行動。深厚的良善,是要我們累積多年的生活習慣,才能保持身心平衡,真正身體力行的。萬事萬物,都環環相扣,絕非偶然。要從一

14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