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episódios

落日间是一个聚焦于游玩与电子游戏的媒介实验室。我们通过研究,译介,播客,艺术创作,制作游戏作品,工作坊,教学和出版等方式工作,让游玩/电子游戏成为事物沟通交汇的媒介,连接研究与制作,与不同领域,文化,背景的伙伴和机构,共同探索这一具有丰富潜能的新事物的本体论,意义与未来的潜能。

游戏就是一起玩!

落日‪间‬ 叶梓涛

    • Sociedade e cultura

落日间是一个聚焦于游玩与电子游戏的媒介实验室。我们通过研究,译介,播客,艺术创作,制作游戏作品,工作坊,教学和出版等方式工作,让游玩/电子游戏成为事物沟通交汇的媒介,连接研究与制作,与不同领域,文化,背景的伙伴和机构,共同探索这一具有丰富潜能的新事物的本体论,意义与未来的潜能。

游戏就是一起玩!

    E58 被电子游戏玩弄感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E58 被电子游戏玩弄感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引言像我这样的游戏制作者常常会津津乐道以陈星汉等为代表的“游戏情感设计”,仿佛玩家的情感操控尽在掌控。但实际上每一位玩家在同游戏游玩的时候,却都是一个非常复杂微妙的、奇异化的情感进程。
    那么这一过程到底是如何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日常生活中被游戏所撩拨和玩弄的不同情感呢?本期是由两位GSC游戏研究营地的小伙伴共同组队制作,两位从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的背景深入拷问了这一玩家玩游戏情感进程的感觉(feeling)/ 情感(emotion)/ 更微妙的情动(affect)层次,鼓励我们在日常的电子游戏经验中感受自己的小小情绪,成为游戏中的“酷儿(Queer)与赛博叛客!
    落日间
    叶梓涛
    嘉宾/主持
    罗皓曦,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候选人,游戏研究者。主要研究领域:游戏研究、记忆研究、日常生活理论、批判理论。在播客《交换卡带》节目里担任一名尚无定位的主播。

    曹洁然,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中文系讲师,美国西北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德国研究协会(GSA)会员。主要研究领域:现当代德语文学、批判理论、新媒体研究和游戏美学理论。在播客《世界莫名其妙物语》节目里担任一名好为人师的主播。

    交换卡带
    一档以电子游戏为主的知识型播客。

    世界莫名其妙物语
    一档介绍世界中莫名其妙知识的女子相声节目。
    本期播客远程录制于 2024.4.30
    收听Timeline00:00 梓涛的引入和嘉宾介绍
    09:27 游戏设计视角下的情感
    15:43 感觉、情感、情动
    19:30 游戏美学和感觉结构
    27:43 标准玩家的预设
    34:09 游戏中酷儿性(Queerness)
    38:39 无聊的情动
    42:17 游戏中反映出的社会文化的悲观感性
    46:25 放置游戏和互卸性(Interpassivity)
    51:35 酷儿现象学和情动研究的其他面向
    55:38 游戏对身体的再规训
    61:32 步行模拟器与《完美的一天》
    65:35 “虐待” / 错误使用(Abuse)的游戏
    69:47 回顾整理和广告时间!
    扩展阅读Chris Bell 面向友情的设计 Designing For Friendship

    Douglas Wilson 现在就要针对你:虐待性游戏设计 On Abusive Game Design (2010)

    Florent Maurin 什么是受现实启发的游戏 What Reality-inspired Games are(2016)

    E43 游戏与身体现象学

    图feel 感受 - emotion 情绪 - affect 情动
    Aubrey Anable, Playing with Feelings: Video Games and Affect(玩弄感情:电子游戏和情动)

    Out For Delivery - Yuxin Gao

    Chris Bell - WAY


    Katherine Isbister - How Games Move Us

    Steve Swink(史蒂夫· 斯温克):《游戏感:游戏操控感和体验设计指南》

    Swink 的交互性模型

    Tynan Sylvester(泰南·西尔维斯特):《体验引擎:游戏设计全景探秘》

    鲍姆嘉通:美学作为“感觉的研究”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文化与社会》(1958)中提到的情感结构(structures of feelings)和劳伦·勃兰特(Lauren Berlant)的论文“没有感觉的结构”(Structures of unfeeling) 形成互文

    游戏学和叙事学之间的争论和“叙事失调”(ludonarrative dissonance)

    《神秘海域:失落的遗产》 (Uncharted: The Lost Legacy, Naughty Dog, 2017)

    《幻兽帕鲁》(Palworld, Pocket Pair, 2024)

    糖果传奇 (Candy Crush Saga, King Digital, 2012)

    邓剑《晚近中国电子游戏里的感性:逃杀、自走、放置以及无条件的被爱》
    《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2023)(另,《交换卡带》第四期对此游戏有专题讨论)

    《绝地求生》(PUBG: BATTLEGROUNDS, 2017)

    自走棋类《云顶之弈》(Teamfight Tactics, 2019)

    Interpassivity(互卸性/ 交互被动性)

    Bonnie Ruberg, Video Games Have Always Been Queer, 2019

    Lauren Berlant - Cruel Optimism (Duke UP, 2011)

    Sarah Ahmed, Queer Phenomenology.

    • 1h 14 min
    E57 实验游戏的交织线

    E57 实验游戏的交织线

    按他回忆说,自己曾迷恋过一本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对开画册,有时会边听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边翻看。“对我来说,吃巧克力、听巴赫的音乐和盯着博斯的画看这三重事。” 拉尼尔说。在他的记忆中,这种结合产生了一种“近乎性爱”的狂喜。—— 纽约客
    这是一期年初我与艺术家焉沁录制的一期播客。六个月后重听,对比记忆发现了很多新信息,我们一直围绕着“实验游戏”的概念,前后反复与其他艺术的先锋实验撞击,充满困惑与奇想。现在来看,虽然有些繁复,但依旧有趣。
    此外,我们也开始尝试落日间播客新的编撰方式:除时间轴之外分两块,一块是过去落日间曾经发布过的相关深度内容,另一块是则将围绕播客内容做更多的图文条目线索的扩展。
    图文内容并不会严格按照播客所提及的顺序和内容所限,而是取决于编辑的当下。或许这能更有机会听众们的好奇,放下收藏和 FOMO 的焦虑,而被织入一场在互联网上的真正冒险。
    叶梓涛
    嘉宾焉沁 aka 盐汽水:前电影工作者,后转向以当代音乐和声音为主题的联觉艺术,创作媒介包括但不限于装置、材料绘画、影像、剧场等。同时亦写作发表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技术史钩沉,以关注艺术在更广泛人类语境中的延伸。
    Timeline05:07 漫游式的影像
    10:37 为什么不管它叫交互艺术?
    13:53 影像、声音、联觉
    25:52 曹雪芹的联觉
    28:36 游戏是不是一种数字化织布机
    31:23 没有结构的东西,漫游的东西
    34:04 互动媒介假定了只有游戏是互动的
    39:01 一定要有人的成分在内
    43:23 所有的玩家都是开发者
    48:28 这些前卫的、实验的、艺术的,留下了什么?
    57:12 学术化的两面性
    58:25 今天的新媒体艺术还有效吗?
    相关文章Tracy Fullerton 访谈 | 何为独立,何为实验

    《Dear Esther 亲爱的艾斯特》Rosa Carbó-Mascarell 步行模拟器:美学实践的数字化 Walking Simulators: The Digitisation of an Aesthetic Practice (2016)

    《Moondust》 Peter Lido《月尘 Moondust》音乐游戏意想不到的祖先 (2016)

    再重聚:音频驱动的游戏设计视角 Re-Reunion: Audio-Gameplay Design

    Celia Pearce 游戏作为艺术 Games as Art: The Aesthetics of Play (2006)

    Tale of Tales Auriea Harvey & Michaël Samyn 实时艺术宣言 (2006)

    相关图片USC Game Lab & Bill Viola 《Night Journey》

    The Chinese Room《Dear Esther》

    焉沁 《河边 Riverside》

    缂丝- K11 Craft  Guild Foundation

    焉沁《声音玩具 #1》

    Nam June Paik, Prepared Toy Pianos, 1963

    Sam Barlow《Her Story》

    焉沁《织造作为文法——借喻〈石头记〉小说经纬》

    Steve Reich 《It's Gonna Rain》

    Wassily Kandinsky — Composition VIII, 1923

    Nam June Paik

    Steve Reich

    Jaron Lanier, Photograph by Martin Schoeller

    Brian Eno《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

    Jason Lanier《月尘 Moondust》

    Brian Eno 《Reflection》

    Alva Noto


    aaajiao《深渊模拟器 Deep Simulator》

    DEVOLUTION 退化建筑 《HHOOMMEE》 aaajiao 访谈

    Automaton 自动机


    雨果 Hugo (2011)

    Mechanical Turk

    日本自动剧场 Japanese automata theater in Osaka

    播客于 2024.1.17 小宇宙录音室录制
    图片整理和发布于 2024.6.10
    编辑:小唐
    排版美术:小王、Water



    感谢支持落日间的朋友们!
    欢迎赞赏或赞助落日间,加入内测计划,查看并且优先参与落日间正在进行的其他未公开项目,并且每周收到至少一篇我们情感异样丰富的小作文。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或进入:xpaidia.com/donation
    也欢迎前来落日间书店选购,《春天路过的风替我演奏口琴》《游戏与人》《趣玩》《桌游设计指南》等在售书目正在更新中。

    • 1h 19 min
    E56 没有AI天生就是小聪明蛋儿

    E56 没有AI天生就是小聪明蛋儿

    按当我们在谈论 AI 即将取代人类的时候,我们提到的是一个抽象的 AI,但是应当如何做一个 Specific-具体的,有独特的背景、功能、对象、情感、人物关系和世界模型的 AI 呢?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艺术家起司一同讨论这个问题。在重新听过经过剪辑的这期播客之,我深深感觉到,一个丰富具体、有着明确边界与可能性空间的 AI 的背后,或许有着与非 AI 的传统媒体创作等量甚至更多的劳动和制作过程,这是无法被取消的。
    就像特德姜在小说《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中所写的那样,或许每一个 AI 的创作者都需要如同培养一个孩子一样,去一点点地告诉它世界的摸样,和他一起成长。
    叶梓涛
    落日间
    嘉宾
    起司(Uchan):新媒体艺术家和AI游戏研究员。本科毕业于清华美院,目前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读博。创作核心是教AI说话,俗称“养机器人”。
    Timeline03:07 AI 创作者怎么和别人描述自己
    08:44 从喜欢跟 NPC 聊天开始
    13:55 《一千零一夜》的游戏
    26:00 怎么“捏”出 NPC 的边界?
    34:37 期待的非屏幕化世界
    41:08 影响到虚拟角色所在的真实世界
    45:52 在 ARG、Meta 中间的过滤
    53:26 创作者、玩家、AI 的三方合作
    65:14 意义不从虚无中产生
    81:46 玩的是游戏还是模型?
    Shownotes起司很酷的头像

    与厌氧菌录制的播客与译介《E32 赛博文本中的幽灵作者 | 落日间》

    Mark Riedl 人工智能故事生成导论 Introduction to AI Story Generation (2021)

    AI Agent
    亦称:intelligent agent,或译为智能主体。在人工智能领域,智能代理指一个可以观察周遭环境并作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自主实体。它通常是指(但不一定是)一个软件程序。“智能代理”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统御和联系着各个子领域的研究。
    喝醉的李白机器人(2018, 基于图灵机器人开发,没有使用生成模型)



    《元宇宙的厕所会堵吗?》

    AI 的能力有点过于丰富了
    《彼之砒霜:LLM 大模型驱动玩法设计的福与祸》
    《1001夜》Steam 页面
    这是一个 AI 原生游戏。在古老的波斯帝国中,扮演山鲁佐德,用魔法将语言化为现实!收集故事中的珍奇武器,向邪恶的国王复仇——世界的命运,由你改写!





    基于《1001 夜》发表的两篇论文,均可以在 www.1001nights.ai 看到
    V2 Paper (2023, including image generation)
    Y. Sun, Z. Li, K. Fang, C. H. Lee and A. Asadipour, “Language as Reality: A Co-Creative Storytelling Game Experience in 1001 Nights using Generative AI”,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active Digital Entertainment (AIIDE-23)
    ojs.aaai.org Also available at arXiv
    V1 Paper (2022, Early version)
    Y. Sun, X. Ni, H. Feng, R. LC., Lee, C. H. Lee and A. Asadipour, “Bringing Stories to Life in 1001 Nights: A Co-creative Text Adventure Game Using a Story Generation Mode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Digital Storytelling (ICIDS 2022) doi.org Also available at ResearchGate
    之前做的《流浪地球 2》图丫丫机器人:看到爸爸(刘德华)后会开启对话两分钟,还原电影中的设定。识别到其他人时会拒绝对话。


    魔圈(magic circle)
    可参考:【游戏学浅谈】游戏中魔法圈的存在与意义
    《game researchers AI is your friend!》
    link.springer.com
    《Infinite Is Trash (And That’s Okay)》cohost.org
    作为主观界面的角色 The Character as Subjective Interface (2016)

    潜伏 qq 群的机器人
    我用ChatGPT创造了一个数字生命,在QQ群里伪装人类哔哩哔哩bilibili

    《生命线》(Lifeline)
    《生命线》是一款关于逆境求生的情节分支故事类游戏。你将帮助泰勒做出关乎生死的决定,并共同面对各种结果。成人童话《与狼同行》的著名编剧 Dave Just

    • 1h 40 min
    E55 电子游戏:朝向未来生活的演练

    E55 电子游戏:朝向未来生活的演练

    按最近 OpenAI 的文生视频模型再次点燃了大家对于 AI 生成式艺术的讨论,而这特别契合我和黎子元这一期播客的主题。我们引用弗卢瑟在《技术图像的宇宙》中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媒介史可以看做是不断降维的过程。早期人类处于一片混沌,到建立起三维坐标系,有了建筑学,通过三维长宽高认识了物理对象,再到图像的二维技术,再到书写系统的一维技术,然后到了我们今天以比特为主的零维技术。 每一次降维都使得现实的可操作性更强,进而更方便我们改造、制造现实。
    而如今从零维的比特展开,我们开始升维,从 0 到 1 为文字大模型,从 1 到 2 为图像大模型,再从 1-2-3 到了 Sora 这样的视频大模型。电子游戏则是从 0 到 3 的典型代表。我们在播客后半段,顺着 2023 年引进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后电影视觉》的脉络展开讨论,我们如何受到媒介的训练,而成为了不同代人,甚至不同种人?电子游戏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未来必将是深度数字模拟的,电子游戏的作用可能便是一种朝向未来生活的演练。
    沙皮狗
    落日间
    嘉宾
    Timeline02:14 不是人单向使用技术,而是人与技术共同进化
    07:10 人类一种不断降维的历史
    18:14 “可操作性”意味着什么?
    20:52 被媒介制造的现实,还有新的人种
    27:41 从后电影视觉说起,我们是被电影塑造的一代
    38:41 更为奠基性的身体/无意识
    50:42 电影与游戏的基因
    54:33 电子游戏是未来生活的一场演练
    62:12 后电影视觉之后,后游戏联觉?
    72:34 影像在身边川流不止
    Shownotes本次播客延续上一期身体-游戏的话题,相关论述可参照:E43 游戏与身体现象学

    梅洛庞蒂与《知觉现象学》
    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

    《忘梦洞》(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法国南部的肖维岩洞里,有三万年前的原始壁画,还有冰河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但洞口一直被落石封住,直到 1994 年被科学家偶然发现。这个宝贵的洞穴被严密保护着,赫尔佐格只获准进洞拍摄六天,每天四小时,他还采访了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们,用他特有的方式,探索史前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艺术和文明史的诞生、以及现今围绕在洞穴四周的好奇人群。他还注意到现代工业对史前遗迹的侵蚀——肖维岩洞附近恰有一个核电站,已经因为温水汇流形成生态圈,里面连鳄鱼都有了,肖维未来可能受到被淹没的威胁。这是沃纳·赫尔佐格首次用 3D 形式拍摄他最热衷的纪录片 ——豆瓣肖维洞穴

    又称肖维-蓬达尔克洞穴(La grotte Chauvet-Pont-d'Arc),是位于法国东南部阿尔代什省的一个洞穴,因洞壁上绘有上千幅史前壁画而闻名,岩画经证实可追溯至距今 3 万 6 千年前,为人类已知最早的史前艺术。 洞穴位于阿尔代什省城市瓦隆蓬达尔克附近的一个石灰岩山崖上,在地底 25 米深,长约 500 米,面积达 9 万平方英尺,该洞约在 2 万 3 千年前被碎石掩埋,直至 1994 年 12 月由 3 位法国探险家发现,引起学界及考古界的极大震撼,被视为欧洲最早的人类文化;洞名肖维即来自三名发现者之一的姓氏。 洞内壁画创作年代,可追溯至距今 3 万 2 千年至 3 万 6 千年前,应由旧石器时代人类所绘画及雕刻,原料使用红赭石和木炭等黑色颜料。450 幅保存完好的绘画主题包括至少 14 种动物,例如马、犀牛、狮子、水牛、猛犸象或是打猎归来的人类,另外也有一些掠食者如穴狮、豹、熊及洞鬣狗,更包括冰河时代罕见物种,甚至从未发现的物种。可在 b 站找到原片搬运:【纪录片/历史片】忘梦洞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2010)


    弗鲁塞

    • 1h 21 min
    E54 轴艺术:开一家厦门肉食公司

    E54 轴艺术:开一家厦门肉食公司

    按八年前,还是大学生的我走进了上海的当代艺术博物馆 PSA,一个展览的名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厦门肉食公司》,身为厦门人和游戏爱好者的我顿时觉得很亲切(这是格斗游戏《街头霸王》中虚构的店铺招牌)。
    大概是其策划和构想与我所关心的电子游戏有很深刻的联系,这也是那次游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展(完全忘记了双年展都展了什么),我清楚地记得《肉食公司》的展览有多条进入和行走的路线(就像当时我很喜欢的游戏《史丹利的寓言》一样),并且有一面巨大的攻略墙,被绘制成了一张巨大的思维导图的串联,甚至我还在上面发现了陈星汉的《风之旅人》的图片。
    七年后,参与策划举办敦煌动画艺术节的一位朋友卢川因为艺术节涉及到独立游戏板块而联系到我,偶然间我得知,她正是当年共同策划这个《厦门肉食公司》展览的轴艺术计划团队(Axis Art Project)其中一员,我托她联系轴艺术的其他小伙伴,最终我约到了轴艺术六位成员中的龙奕瑭和林鹭琪,我们就在厦门宝龙艺术中心的办公室中录制了这期播客。
    回听时多有感慨。轴艺术计划的六位伙伴一直以非商业的模式行动着,维持着一种分离却紧密的联系,当时厦大艺术管理专业的同学们,以一种“野生”之姿闯入了青策计划,而现在大家虽然分散在世界各地与各个行业:有些人继续在艺术行业工作(就像鹭琪在 UCCA 待了很久然后回到了厦门),有些人在游戏公司吉比特做法律相关的工作……但轴艺术计划的身份却伴随着他们—— 这对于在努力成为一个共同体的落日间来说,是很好的学习对象。
    两位关于策展,地方性扎实的关心也启发了我。电子游戏要真正关心人和时代,而不是仅仅与当代艺术的自反反复纠缠,面向现代性的境况本身,厦门肉食公司、《街霸》、《桃花源记》,过去的那些事物,那些航塔标记都是媒介。就如同奕瑭所说的,策展不应只是展示和叙事合法性的重写,更应该是多方的协商与链接回应。
    出生于互联网的电子游戏擅长于拥有一种乌托邦般的性质和平滑的梦幻世界,但我们不能停留于那,能否除了期盼有更高画质更大的召唤师峡谷外,或许未来能有更多的如《Xiamen Disco Elysium》《黄边村的寂静岭》《崇明岛上的见证者》这样的电子游戏吗?
    落日间
    叶梓涛
    嘉宾
    龙奕瑭:策展人,写作者。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策展专业。目前主要关注自组织、共通体和现地策展(On-Site Curating)。他于 2015 年参与创立“轴艺术项目”,并获得 2016 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奖项;同年创立独立空间 404 Not Found Lab,组织后田协商组,在厦门开展一系列社区-剧场的艺术实践。

    林鹭琪: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现为策展人和设计师,轴艺术以及研究小组灰质的成员之一,持续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在地文化和人造景观的变迁。他曾任职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现任职于厦门宝龙艺术中心。参与策划组织的展览包括“厦门肉食公司”“紧急中的沉思”“意游未境:城市意象的建立与解散”等。
    Timeline02:03 为什么会有《厦门肉食公司》
    12:13 开放性的体验
    18:19 吻痕和展品
    22:28 “黑”历史
    25:09 沉浸式戏剧的影响
    29:39 不想专业
    34:55 聊聊轴艺术
    40:32 去中心化和共同体
    47:56 连接被遮蔽的人
    60:13 在地游戏
    65:45 用一种策展的方式
    73:46 世界上的所有肉食公司都长得不一样
    Shownotes轴艺术 AXIS Art Project 团队
    “轴”艺术项目团队 | 好在我头

    • 1h 23 min
    E53 玩在控制论时代

    E53 玩在控制论时代

    按在过去两年中,我断断续续地和一位网友大目妖在进行有关控制论(cybernetics)的译介。这是一种奇妙的经验,探入历史之中,寻找如今日益消散,五六十年前却如日中天的概念和思潮,人类学家贝特森曾说过,“控制论是人类在过去两千年里从知识之树的果实中咬出的最大一口”,但今天却鲜有人知晓和提起。我们意识到,控制论的概念、力量、遗产和世界观早已经深刻地融入且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是计算机、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还是互联网、哲学、战争。在今天科技与人文历史暗流汹涌的背后,正是有关人与机器、人与系统、人与自身的控制论延伸。而从这一控制论的视角来看,电子游戏完全就是一种以计算机和控制论式的回路与反馈构建的“控制论式艺术”,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在这个意义上,或许我们不仅要看到《赛博朋克》(Cyberpunk)并不仅是一个电子游戏或一种艺术风格,我们应去期待着,电子游戏能让我们在当下计算机和回路构成的控制论世界中成为某种真正自由的电驭-叛客(cyber-punk)。
    叶梓涛
    落日间
    嘉宾
    大目妖/樊昌林:赛博世界观察员,控制论文化/电子游戏研究者、写作者、译者、设计师,建筑学转行分子。出于对身处数字媒介时代的自觉,以及对技术、文化和艺术的中间地带的兴趣。开始追溯控制论的历史,同时惊异于如此重要的线索被隐没和误解的程度之深,随后开始相关的科普写作和关键文本译介。在此过程中,认识到广义的电子游戏是承接了控制论知识遗产的重要媒介形式。
    公众号:大目妖
    Timeline01:38 控制论认识的开始
    05:44 欢乐宫重要的三个人物
    11:57 我们今天在谈论的控制论是什么
    22:16 一门过于庞大的理论
    28:06 消失、疑问
    34:22 控制论所衍生出的成果
    45:31 控制论与电子游戏
    52:51 所谓“控制”“解放”
    61:53 新的经验与自由
    75:33 一道现实的裂缝
    82:08 用自己思考自己
    97:28 关于电子游戏的电子游戏
    Shownotes欢乐宫 fun palace
    欢乐宫 Fun Palace:未竟的赛博建筑,一个关于改善低生活的社会装置

    媒体建筑 media architecture institute
    欢乐宫重要的三个人物

    Joan Littlewood
    琼·利特伍德,1914 年 10 月 6 日 - 2002 年 9 月 20 日,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被称为“现代戏剧之母”。曾因左派活动而被英国军情五处的监视。代表作《哦,多么可爱的战争!》,1963 年。

    Cedric Price
    塞德里克·普莱斯,1934 年 9 月 11 日 - 2003 年 8 月 10 日,英国建筑师,教育家;代表做包括欢乐宫,北斯塔福德郡陶器带项目(Think Belt),将建筑视为一种参与社会进程的装置。
    Cedric Price 线上档案馆:www.cca.qc.ca

    Gordon Pask
    戈登·帕斯克,1928 年 6 月 28 日 - 1996 年 3 月 29 日,控制论学者,活跃于在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认识论、建筑和舞台艺术领域。
    可以参考文章:控制论的华丽公子、激进的对话者:戈登·帕斯克
    帕斯克关于建筑的论述:Gordon Pask,控制论的建筑学关联The Architectural Relevance of Cybernetics(1969)
    自组织 self-organizition
    或 self-orhanizing,见《控制论》第二版,1961 第十章 脑电波与自组织系统。
    《连线》杂志和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失控》
    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 1894 年 11 月 26 日 - 1964 年 3 月 18 日 数学家、哲学家和控制论学家。


    在桌上拿杯子 Arturo Rosenblueth,Norbert Wiener and Julian Bigelow 行为,目的与目的论 Behavior, Purpose and Teleology (1943)(校对:大目妖)
    控制论简史
    展开控制论丨Unfolding the Cybernetics by 大目妖
    维纳关于控制论与玩游戏的语句 见 Norbert Wiener, Cybernet

    • 1h 42 min

Top de podcasts em Sociedade e cultura

Matar o Papa
Observador
Fundação (FFMS) - [IN] Pertinente
Fundação Francisco Manuel dos Santos
Geração 80
Francisco Pedro Balsemão
Temos de Falar
SIC
45 Graus
José Maria Pimentel
Geração 70
Bernardo Ferrão

Talvez também goste

忽左忽右
JustPod
Talk三联
三联中读
故事FM
寇爱哲
逃班威龙
逃班威龙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搞钱女孩|女性成长访谈播客
搞钱女孩创始人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