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 episódios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E药经理人读书

    • Sociedade e cultura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海尔深入布局大健康(下)

    海尔深入布局大健康(下)

    创立于1988年的上海莱士,作为国内领先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目前拥有44家浆站。2023年采浆量又创下历史新高,突破1500吨。全年自产血制品收入达到43.17亿元,增长率达14.5%。其中,静丙产品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收入增长显著,达到18.05亿元,增长率高达37.5%。
    在现有强劲的业务基础之上,格外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莱士发展重心将聚焦在生物科技板块。这一转变背后,意味着盈康一生对上海莱士战略定位也发生了“扩围”,不仅仅只聚焦于血制品领域,更希望能在非血源性药品等领域实现全面升级发展。随着上海莱士加入海尔大健康版图,将会丰富其在生物科技产业的布局,进一步拓展满足临床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夯实血液生态产业链。
    随着战略目标的明确,焦点自然转向了海尔如何对这家血制品巨头实现生物科技全面升维?入主上海莱士后,海尔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其实施“拓浆”与“脱浆”齐步走战略,与上海莱士全面共享海尔在五个方面的能力,包括与用户交互的能力、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全球化网络能力、全球制造能力及品牌资源。
    而在非血源性及更广泛的生物科技领域,海尔表示,双方将共同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展开创新,例如预防和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心血管损伤修复等领域。
    一大典例是,上海莱士SR604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这是一种特异性抑制人活化蛋白C抗凝血功能的单克隆抗体制剂。借此,上海莱士表示,将以“SR604”为起点,逐步发展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等基因工程技术,致力于创新生物技术方案,努力成为一家全球化的生物制药企业。
    本次海尔集团与基立福股份转让后,基立福还签署一份“10+10”白蛋白独家代理协议修订协议。这一合作协议不仅使上海莱士获得至少10年白蛋白产品独家代理权的展期,且在生物科学和诊断领域的血液产品拥有了中国独家经销的优先报价权,代理合作领域有望整体向生物科学和诊断全面拓宽,代理业务有望实现稳健、提速、国际化发展。由此可见各方强强联合的“雄心”所在。
    从血液制品向生物科技发展,上海莱士未来潜在益处显而易见。通过进一步拓展产品线,增加产品的种类和适应证,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不仅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也巩固了其在血液制品市场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更为重要的是,在变更后,海尔集团作为上海莱士的重要股东,未来的实控人,将为其升维生物科技提供战略支持和资源整合,无论是能力、管理还是市场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从而助其快速实现产业升级和业务拓展。
    另外,作为国内首家中美合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上海莱士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此前已在海外业务上有所布局,因此具备更广阔的全球视野。这正好再次切中了海尔既有优势,多年来在全球化方面素有积累,无论是全球市场拓展策略、本地化生产与研发,还是在品牌国际化、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都拥有不少成功经验。
    站在当下时间节点,产业界更期望看到,借助双方合作,进一步实现强强联合,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还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研发、制造、临床资源深度整合,共同推动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 5 min
    海尔深入布局大健康(上)

    海尔深入布局大健康(上)

    6月18日,海尔集团宣布成功完成战略入股上海莱士的交易交割。如此前公告所述,海尔集团通过海盈康海盈康以总价125亿人民币收购全球医疗健康企业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20%股份,全部交易完成后,海盈康将合计获得26.58%的表决权。
    随着此番收购顺利完成,上海莱士正式并入海尔集团的大健康版图,成为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新成员。
    不难发现,近年来,血制品行业并购整合速度在持续加快,行业集中度亦有所提高。此前,陕煤集团38亿跨省收购派林生物,中国生物收购卫光生物,无不是此中典型案例。
    在血液制品行业并购重组走向集中的大趋势下,海尔集团直接出手超百亿元,完成对上海莱士的收购,仍然引发了不少关注。站在产业视角,原因主要聚焦在以下几点:
    从海尔集团的角度来看,将血制品巨头上海莱士收入麾下,背后究竟在下什么棋?接下来是何打法?它背后鲜少被注意到的大健康领域布局再次成为业界焦点。
    对于上海莱士而言,加入海尔后,又能借此获得何种助力?其未来发展蓝图将如何描绘?战略定位又将如何调整?
    叠加血液制品行业政策支持,海尔集团与上海莱士两大巨头强强联合,还有哪些全新想象空间?
    这起备受产业关注的收购背后,为外界揭开了观察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布局的一大重要切口。
    实际上,海尔集团在大健康板块早有布局。此前,海尔将科技创新与大健康产业有机结合,打造了盈康一生大健康生态品牌。公开资料显示,盈康一生致力于高端科研设备、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及应用,其在血浆血液成分采集、存储、制备、冷链运输及临床应用等领域已形成产业生态。
    而海尔集团入局打造血液制品业务版图,这一战略决策或与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大背景紧密相连。
    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多个重要规划的实施正推动着大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布与实施,使得生物技术创新成为大健康领域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
    其中,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深度重视和全面支持。自诞生以来,血液制品便在医院临床业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血液制品的应用已逐渐拓展至基因诊断、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
    与此同时,国家近期发布的《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生物制药行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预示着行业将迈入更加高效、精准和智能的新纪元。
    针对当前血制品行业对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呼声,盈康一生及旗下产业通过创新应用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打造了多个物联网数智场景解决方案。如数字化血液安全管理解决方案、智慧公卫服务解决方案、智慧用药全场景数智解决方案等。基于这些经验,未来海尔支持上海莱士运用成熟的工业物联网技术以及数字化赋能手段,对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全流程进行高效地追踪,提升产业链信息化和数智化程度,就非常有想象空间。
    正是基于种种机遇,海尔集团此番落下了重要一子,将上海莱士收入囊中。不仅为其迅速切入血液制品行业铺设了道路,更能够借助上海莱士这一行业龙头的市场影响力和行业积累,深化其在大健康领域的整体布局。
    “强强联合”交易背后:海尔意欲何为?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 5 min
    全面“围剿”药企不合规

    全面“围剿”药企不合规

    如果说前两天内蒙古通报的50亿元医药领域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案指向性还不够明确,那么6月19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反垄断局)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3)》,再次将罚没总金额高达17亿的多起“药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作为反垄断案件典型,提上台前。不管是巧合,还是系统性工作,都释放出严查药企合规经营再次升级的信号。
    与此同时,瞄准医药购销反腐的顶层设计文件与事件,在近期的密集程度也难以言喻。
    5月27日,由卫健委、公安部等14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奠定了今年医药反腐的工作基调。
    6月内,中纪委还接连三次“点名”医药反腐,直指医药招投标,也为行业敲响警钟,医药反腐风暴仍在持续,这次瞄准企业在医药购销领域的合规经营。当多部门打出“组合拳”,再叠加反垄断执法,典型案件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反垄断局)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3)》,医药领域的反垄断案件主要在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两个类型上高发。其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尤为严重。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11件,医药领域案件就占据5件,罚没金额合计17亿元。
    最典型当属一起罚没金额超12亿元“多家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该案件最值得分析的地方在于,一家“小企业”从原料药垄断,联动经销公司流转过票,层层加价,以原料药垄断为起点,撬动整个药品生产、购销链条的利润。
    案件最初可以追溯到2010年,汇海医药与硫酸多黏菌素B原料药进口商丹麦雅赛利签订供销协议,成为后者在中国的代理商。自2016年起,汇海医药持续给予丹麦雅赛利中国区销售负责人“好处费”,成为后者在国内的唯一代理,这也就奠定了汇海医药在硫酸多黏菌素B原料药上的“垄断”地位。
    调查显示,汇海医药安排了湖北、江西等地38家医药公司销售原料药,“层层加价”将从丹麦雅赛利进口的73元/克至94元/克原料药,推高至1.8万元/克至3.5万元/克,翻了三百倍。随着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在2019年正式上市,该产品在各省挂网价格约为2303元/支到2918元/支,而生产成本仅为 8.6元/支到14.6元/支,相当于价格/成本比达到268:1。至2022年,该产品采购量已达到71.6万支,价格一直保持在2300元。照此计算,该产品在2022年销售额至少将近16.5亿元,严重损害了医保基金使用和患者利益。直到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这起案件展开立案调查之时,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价格才在2023年7月,骤然从2303元/支降为270元/支。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仅仅是汇海所涉及的其中一起案件。从《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3)》来看,汇海医药还与远大医药达成并实施去甲肾上腺素原料药和肾上腺素原料药的垄断,案件罚没金额共计3.2亿元。两起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罚没金额超15亿元。
    整体来看,在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5起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件,其中4起都为原料药市场垄断。究其原因,是因为原料药生产审批条件严格,入局企业数量有限,最终导致批文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市场。
    如此市场格局虽然可以保障作为制药链条最上游的原料药环节质量可控,但却容易滋生少数原料药企业以高价谋取垄断利润的行为。而该行为向下游传导就会导致药品成本上升,最终威胁患者用药。该案件不仅可以作为反垄断法执行的示范

    • 6 min
    医药冷链第一股IPO梦碎(三)

    医药冷链第一股IPO梦碎(三)

    2018年5月,《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标准规定了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涉及的温控仓库、温控车辆、冷藏箱、保温箱及温度监测系统验证性能确认的内容、要求和操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支持规范下,医药冷链需求大大增加,一众玩家入局。
    竞争者同样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成立了专门的冷链事业部的全国性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如国药、华润、九州通等;二是国务院取消医药物流资质行政审批事项之后入局的大型物流企业,如顺丰、德邦、菜鸟、京东物流等;三就是如上海生生这样的专业医药冷链服务商。不难想见,大型的物流公司和商业流通公司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再叠加上医药冷链系统,势必能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留给其他竞争者的空间就不多了。
    以九州通为例,其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冷链事业部,冷库面积从2016年的15704平方米增长到2020年的44000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超29%。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九州通接下了科兴疫苗的全国配送项目,并首次在年报中强调,将医药冷链物流视为“药品流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业务分支”。
    据九州通2023年报显示,目前其已经在全国布局588个GSP冷库,冷库容量达11.36万立方米,年吞吐量1.66亿箱。此外,据京东健康2022年报显示,其京东大药房药品“自营冷链”能力已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2023年,菜鸟宣布上线从中国到巴西的医药空运冷链服务,能实现2-8℃温控全程门到门保驾护航。
    冷链是个重资产行业,专业的医药冷链服务商显然不可能与巨头们拼规模,那么就只能拼专业度和精细度了。不同类型产品所需的温度要求不同。疫苗、诊断试剂、医疗器械和大部分药物运输温度通常在2℃~8℃之间,个别血液制品和一些生物制剂运输温度通常在-18℃~-30℃之间,冷冻红细胞和一些特殊药物则需要在-80℃以下,人体器官组织、辅助生殖过程中的冷冻精子和胚胎等,可能需要更低的温度控制。
    上海生生在招股书中提及,随着创新药研发服务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物医药冷链服务不再局限于冷链仓储和物流,而是渗透到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提供包括临床试验物资采购和分发管理,临床试验基地的设备供应,临床试验药品的编盲、贴标和二次包装,临床试验药品及样本的回收与销毁等服务。这些复杂的需求,就给专业的医药冷链服务商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方向。
    招股书中,上海生生着重强调了其CAR-T细胞治疗冷链服务:CAR-T细胞治疗在回输阶段的运输需保持全程温度-150℃以下,同时对冷链装备的清洁消毒安全、患者的回输准时性都有着严苛的标准,公司在 CAR-T 的研发阶段就与客户一起积极研究、验证并制定了专业的操作标准。目前,传奇生物、复星凯特、药明巨诺、驯鹿生物、恒润达生、科济生物这些国内头部CAR-T企业都是上海生生的客户。
    但2022年,细胞治疗相关业务只占公司总营收的3.81%。此外,目前正值医药寒冬,市场增速整体放缓,各大企业医药研发投入普遍减少,对公司业务的需求量亦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种种困难下,本次IPO自然就被公司视为了一条重要“出路”。
    上海生生表示,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总部研发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生物医药冷链服务能力升级项目”、“智能化信息系统研发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其中“总部研发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占了9亿募资额中的5.34亿。
    可惜,大环境下行,巨头窥伺,IPO募资又遭遇失败……

    • 6 min
    医药冷链第一股IPO梦碎(二)

    医药冷链第一股IPO梦碎(二)

    资料显示,2020-2022年,上海生生有多达几十笔关联交易发生,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采购商品和接受劳务”、“关联担保”、“关联方资金拆借”等,主要关联方包括泰锟医药、柯乾医药、迈迪朗杰等。其中泰锟医药和柯乾医药是上海生生的参股公司,迈迪朗杰于2020年被上海生生收购。对此,上交所要求上海生生说明多个关联交易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此外,公司的股权结构、借贷关系、股权转让关系也堪称错综复杂,公司实际控制人鞠继兵和肖忠梅夫妇有诸多亲戚在子公司任职并持股。另据《中国基金报》统计,提交招股书之前,鞠继兵、肖忠梅夫妇在10个月内通过其100%控股的宁波宴伽,合计套现约1.67亿元。
        募投项目用地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招股书中“募投项目实施风险”一栏提到,截止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总部研发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虽然取得了上海市闵行区经济委员会出具的《项目评审意见书》,取得了闵行区南虹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出具的《关于生生冷链募投用地的情况说明》,但尚未取得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若公司无法取得相应土地使用权,将可能导致募投项目无法顺利实施。
    近年来,国内IPO全链条监管都在逐步收紧,这样一家科技含量不够“硬”,且内部存在颇多疑点的公司,闯关失败,也属意料之中。
    抛开个体经营层面的差异,上海生生这样的专业医药冷链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究竟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要放到整个医药冷链运输行业的大变迁中寻找答案。
    中国生物医药冷链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至今行业历史尚不足二十年,其间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年到2010年的萌芽期。彼时冷链技术才刚刚在国内推广开来,主要用在食品领域,而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医疗医药领域应用并不广泛,亦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许多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内,制冷手段还是颇为原始的冰袋和泡沫箱。
    第二阶段是2011年到2015年的起步期。2011年5月,《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发布,其中提及“促进使用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加快传统仓储、配送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等特殊药品物流技术保障措施,确保质量安全”。至此,冷链技术在医疗医药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逐步向着正规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期。2016年既是个多事之秋,也是个关键的政策年:当年3月,山东疫苗事件发生,暴露出了医药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次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将原《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修改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接受委托配送疫苗的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疫苗储存、运输的全过程应当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不得脱离冷链,并定时监测、记录温度。对于冷链运输时间长、需要配送至偏远地区的疫苗,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提出加贴温度控制标签的要求。疫苗储存、运输管理的相关规范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同年9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逐步建立起了信息化的药品追溯体系。
    “医药冷链第一股”,含金量究

    • 6 min
    医药冷链第一股IPO梦碎(一)

    医药冷链第一股IPO梦碎(一)

    医药冷链,一个毫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倘若一切都能按计划平稳运行,那么人们甚至察觉不到这个环节的存在。然而一旦该环节运转失灵,搞出来的往往就是大新闻。
    比如2016年的山东疫苗案,案值5.7亿元的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24个省市,其中含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最终18个省份共137人获刑,其中涉及国家公职(工作)人员64人。
    随着创新生物制剂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用到冷链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以昂贵的CAR-T为例,如果因冷链失灵导致药物失活,造成的潜在损失动辄达数百万以上。
    理想状态下,这样的行业最好能跑出几个巨头,既方便监管溯源,规模效应带来的利润又能弥补重资产投入。然而国内现状却是,冷链行业门槛不高,竞争者众,行业集中度低,区域性单一冷链物流服务商较多,全国性综合冷链服务商较为缺乏。
    去年,立志成为我国“医药冷链第一股”的上海生生医药冷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交了招股书,计划登陆科创板。然而刚过去的6月17日,上交所官网显示,由于公司及其保荐人撤回了上市申请,IPO终止。也暴露出了目前行业存在的一些困境。
    规模上看,医药冷链服务行业算是个“隐形”的大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费用总额约244亿元,同比增长13%。医药冷链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医药冷库面积同比增长约10%,医药冷藏车同比增长约14%。2022年我国生物医药冷链服务市场规模为275亿元,在需求、供给及政策各端的推动下,预计2022-2027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8.4%。
      尽管这一行业目前缺乏相对权威的行业排名,但据艾瑞咨询报告,按上海生生2022年国内创新药研发和生命科学冷链服务板块的收入计算,其为国内第一大创新药研发冷链服务商,同时也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具备冷链装备自研自产能力的生物医药冷链服务商。
    上海生生招股书显示,其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为药物研发、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商业成品药等领域的客户提供全链条一体化冷链服务,目前已服务超过7000家客户,与恒瑞集团、复星集团、正大天晴、君实集团、药明康德、金域集团等著名医药企业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客户集中度较低,对单一客户不存在重大依赖。
    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占比最大的是创新药研发和生命科学冷链服务,整个业务板块中占比约70%,其次是药械商业流通冷链物流,近三年占比均在10%以上。此外还有国际医药、细胞治疗两块的冷链服务及新材料和冷链装备销售,不过三块占比均只占3%-8%左右。
    2020年至2022年度,上海生生营收分别为2.69亿元、5.25亿元、6.3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969万元、8645万元、7865万元,尽管营收一直在增加,却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同时,公司的估值一直在翻倍增长。招股书显示,上海生生本次拟募资9亿元,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5%。若按此计算,发行估值约60亿元,与2020年第一次融资时相比翻了8.57倍。但其招股书递交不久后,就引发了上交所的问询函。
    “医药冷链第一股”,含金量究竟几何?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 5 min

Top de podcasts em Sociedade e cultura

Um homem não chora
PÚBLICO
Fundação (FFMS) - [IN] Pertinente
Fundação Francisco Manuel dos Santos
Geração 80
Francisco Pedro Balsemão
Prova Oral
Antena3 - RTP
Vou gravar o teu nome na minha rua
Bauer Media Audio Portugal
Temos de Falar
SIC

Talvez também goste

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
声动活泼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疯投圈
黄海、Rio
起朱楼宴宾客
大卫翁
知行小酒馆
有知有行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