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集

关注主播,免费获取音频文稿及配套思维导图!涵盖《普通心理学》所有的重点内容本专辑参考了国内多本心理学入门教材,梳理覆盖全部教材的知识点。紧扣《普通心理学》最新版教材浓缩讲解参考彭聃龄老师普通心理学第五版、心理学导论、心理学与生活等多本书...

普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 22点半I听点心理学

    • 科學

关注主播,免费获取音频文稿及配套思维导图!涵盖《普通心理学》所有的重点内容本专辑参考了国内多本心理学入门教材,梳理覆盖全部教材的知识点。紧扣《普通心理学》最新版教材浓缩讲解参考彭聃龄老师普通心理学第五版、心理学导论、心理学与生活等多本书...

    第十三章:第一部分 学习概述

    第十三章:第一部分 学习概述

    普通心理学 第十三章学习
    第一部分 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得比较持久的变化,有三个含义: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二)学习的分类
    1. 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分类(加涅)
    (1)信号学习:在经典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信号刺激作出的某种特定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学习时具有一定的情景,有机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得到强化,因而该行为将再次出现并得到巩固。
    (3)系列学习:又称“连锁”学习,指将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按一定系列联合起来。
    (4)言语联想学习:是一系列连续性的词语联结,学习的单位是词语刺激。
    (5)多种辨别学习:学习辨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
    (6)概念学习: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习对同一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即对该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7)原理学习:所谓原理(或法则)是指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学习就是对概念关系的学习。
    (8)问题解决的学习:运用所学的原理解决问题、从问题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学习。
    后来加涅将前四类学习归为一类,统称为系列学习,这样学习一共有五类:系列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学习。
    2. 根据学习的结果分类(加涅)
    (1)动作技能:将各个相关动作组织成一个连贯的、精确的完整动作的能力。
    (2)态度:学习者获得了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心理状态。
    (3)言语信息:通过言语讲述传达某种信息的能力。
    (4)认知策略:学习者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是控制学习者自身内部智力技能的能力。
    (5)智慧技能:即个体运用符号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能力。
    3.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类(奥苏泊尔)
    (1)意义学习: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或建立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而不是任意的、人为的关系。
    (2)机械学习:学习者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
    4. 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奥苏泊尔)
    (1)接受学习: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学习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中不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什么,而只要求他们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以后能在恰当的时候把知识提取出来或加以应用。
    (2)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5. 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
    (1)认知学习:以认知加工过程为对象的学习,它包括知觉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语言学习等。
    (2)动作技能学习:以动作方式为对象的学习,包括简单的行为,也包括复杂的行为。
    (三)学习的联结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实验中,如果将肉末放在一条狗口中或嘴附近,肉末可自动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在此,肉末被称为无条件刺激(UC),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为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被称为无条件反射(UR)。如果给狗呈现其他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反应,铃声被称作中性刺激(NS)。如果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能成为条件刺激

    • 14 分鐘
    第十三章:第二部分 学习理论、规律、迁移

    第十三章:第二部分 学习理论、规律、迁移

    普通心理学第十三章学习
    第二部分学习的理论、规律、迁移
    (一)学习的认知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顿悟是指有机体在复杂事物或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对问题情境中复杂关系豁然贯通的过程或阶段。格式塔心理学家用顿悟来解释动物乃至人的问题解决行为的特点。其基本内容有两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顿悟是对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个体所表现的行为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的情境结构的分析,依赖于对过去经验的利用。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之所以产生顿悟,一方面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景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由于思维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而且思维本身具有组织力,能够填补情景的缺口或缺陷,因此服从知觉的组织律。
    2.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
    托尔曼认为一个完整的行为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激发,经由某些中间变量表现行为和反应。要分析一个完整的行为,必须考虑个体的认知即中介变量。
    (1)位置学习
    托尔曼等人的位置学习实验认为,白鼠学到的不是一系列动作而是关于迷津的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事件的顺序、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而位置学习就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当前情境与达到目的的手段、途径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2)潜伏学习
    托尔曼等人的潜伏学习实验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可能出现学习,只是由于没有受到强化,学习效果没有表现出来。托尔曼将这种学习称为潜伏学习。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什么是“学习”和“学习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和行为主义不同,建构主义更重视新旧经验反复、双向的交互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他们认为我们头脑中存储的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们在自己经验背景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假设或解释。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利用既有经验,与从环境中感受的感觉信息进行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
    (2)学习观
    ①主动建构性: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②社会互动性:学习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于知识建构有重要的意义;
    ③情境性: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教学观
    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③注重协作学习;
    ④注重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三)认知与

    • 11 分鐘
    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

    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

    普通心理学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
    (一)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 染色体、DNA、基因
    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联系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染色体内的遗传物质来实现。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的,DNA分子中含有4种碱基,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差异。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遗传特征通过基因代代相传。
    2. 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研究个体差异,探讨基因对个体行为发展的影响,以及遗传和环境对行为所起的作用。行为遗传学家结合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发现早期就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和被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在一般的认知能力方面的相似性几乎是一样的,表明了遗传因素对一般认知能力有很大影响。
    3.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除了遗传,环境因素在个体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影响了遗传特性起作用的方式、程度和途径,而遗传特性影响着环境中某些因素起作用以及起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因此,个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1. 纵向研究学
    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叫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关注的是某些具体心理特质的变化,如语言、智力或感知能力。
    纵向研究可以使研究者了解研究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发展,但是其花费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研究者的极大投入;其次,在长时间的研究中,被试会逐渐流失,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和意义。
    2.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每一个年龄组叫做一个“群体”。横断研究避免了纵向法时间过长、耗资过多、被试容易流失的缺点。但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各个群体受到环境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
    3.群体-连续研究(聚合交叉设计)
    群体-连续研究克服了纵向和横断研究的缺陷,其研究方式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三)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 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发展起若干重要概念,其中之一就是“客体永存性”概念。
    2.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开始学习并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局限性特点是思维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维。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地思考活动。该阶段的儿童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此时,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增进自己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4.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这时青少年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其思维空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四)依恋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

    • 8 分鐘
    第十二章:第三部分 认知风格

    第十二章:第三部分 认知风格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 人格
    第三部分认知风格
    (一)认知风格的含义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
    2. 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
    3. 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
    (二)认知风格的分类
    认知加工方式有多种,主要有:
    1.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威特金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
    (1)场独立性是指人在信息进行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
    认知风格认知成系才平。
    (2)场依存性是指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验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
    2. 冲动性-沉思性
    卡根等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性与沉思性,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1)冲动性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他们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当学习任务要求作整体性解释时,成绩较好。
    (2)沉思性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比较快。这种人在加工信息时多采用细节性策略,在需要对细节进行分析时,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好。
    卡根等设计了匹配熟悉图形测验来鉴别这种认知类型。
    3. 同时性-继时性
    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
    (1)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性加工。一般来说,女性擅长继时性加工,这可能是女孩的记忆和语言能力比男孩好的原因之一。
    (2)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时性的加工方式。这也可能是男孩在数学能力与空间能力方面优于女孩子的原因之一。同时性和继时性是认知风格的差异,而不是加工水平的差异。但是,当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互相匹配时,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
    (三)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 生物遗传因素
    根据现有的研究,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人格的发展是遗传

    • 8 分鐘
    第十二章 :第二部分 人格理论

    第十二章 :第二部分 人格理论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 人格
    第二部分人格理论
    (一)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和卡特尔。该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
    (1)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2)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①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着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如多愁善感可以说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狡猾奸诈可以说是曹操的首要特质。
    ②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
    ③次要特质是指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这些次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很顺从,这里的“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2.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格特质的结构网络模型。这种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并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2)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在根源特质中又可区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
    (3)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是决定人如何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3. 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之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是:
    (1)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2)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3)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4)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5)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麦克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
    (二)人格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的差异。
    1. 单一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特征来确定的。弗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法利认为「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

    • 12 分鐘
    第十二章:第一部分 人格概述

    第十二章:第一部分 人格概述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 人格
    第一部分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征
    1. 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特点。
    2. 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3. 统合性
    人格是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 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体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有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1. 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禀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特别注意:
    【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般地说,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对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对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不大适合。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对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则较难适应。在一般实践活动中,由于气质的各种特征之间可以互相补偿,因此对活动的效率影响并不明显。
    2.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
    ①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且变化较难、较慢;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较容易、较快
    ②气质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性格涉及行为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③年幼的儿童个性结构中,性格特征还未完全成熟,气质特点起着重要作用;成人气质成分的作用渐减,性格特征逐渐起核心意义和作用。
    (2)联系
    ①气质影响性格动态,即便人形成了性格特征,也仍保留了各自的色彩;
    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要求;
    ③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四)性格的特征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环境的稳定态度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性格的态度特征具体由三个

    • 8 分鐘

熱門科學 Podcast

聽起來很科學
台灣科學人股份有限公司
淇葩人 ChiPodRant
阿淇博士 Dr. Achi
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
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
泛泛泛科學
PanSci
化石老蕭說故事
化石先生
你所不知道的動物世界
兔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