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 個單集

泛泛泛科學 PanSci
-
- 科學
-
-
4.6 • 353 則評分
-
泛泛泛科學,讓你愛科學!《泛泛泛科學》精選科學新聞讓你補充新知、《科科聊聊》跟科夥伴深入探討議題、《科科廢話》隨心所欲什麼都聊!
-
認識 Omicron 變異病毒的厲害!Covid-19 確診數上升,未來會流感化嗎?
COVID-19 肆虐至今超過兩年,如今 Omicron 席捲防疫有成的台灣,讓疫情增添未知變數。是否該持續「清零」還是該與病毒共存?要維持正常生活,還是恢復全民隔離警戒?現實考驗著台灣人的應變能力。此時,我們也該好好認識超強傳染力的 Omicron 究竟為何物!
為什麼 COVID-19 病毒會不斷變異,相異的變異株又有哪些差別?Omicron 症狀輕是因為病毒變弱了?為何我們依然還是得打疫苗保護自己?疫情真的已經流感化,還是 Omicron 的高度免疫逃逸性,仍可能造成變數?和泛科學一起溯源認識病毒,面對疫情難關!
// 延伸閱讀 //
新冠病毒有流感化的趨向,Omicron 傳染力更強、重症率更低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38941
Omicron 變種病毒從哪來?打疫苗有用嗎?Omicron 相關研究彙整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41500
來勢洶洶的 Omicron,致病力有比較低嗎?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44404
姜冠宇醫師 整合手記 聊聊XE,和真正的流感化
https://reurl.cc/ZAGMX3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資料庫 //
「細胞與動物實驗發現Omicron致病力較低」專家意見: https://smctw.tw/12038/
「Omicron變種病毒亞型BA.2」專家意見:https://smctw.tw/12066/
「刺胳針研究:英國Omicron和Delta的住院、死亡風險比較」解析:https://smctw.tw/12686/
特別感謝專家意見提供: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 施信如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齊嘉鈺
研究論文:
SARS-CoV-2 Omicron virus causes attenuated disease in mice and hamster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441-6
Attenuated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B.1.1.529 Omicro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442-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isks of hospitalisation and death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B.1.1.529) and delta (B.1.617.2) variants in England: a cohort study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0462-7/fulltext -
《神廚賽恩師》從中華料理探究廚藝科學,「食育」低落就靠這集提振! feat. 鄭佳華、史達魯【科科聊聊 EP83】
當家中小朋友問你「煮雞與烤雞有何差別」,或者吵著為何不能常吃鹹酥雞,種種飲食問題你知道該如何解答嗎?《神廚賽恩師》有感於台灣大小朋友缺乏「食物教育」,而從蒸、煮、炒、炸等「料理單字」,為大家解惑料理背後的科學,探究我們每天吃的美食到底如何製成?
本集我們邀請節目製作人鄭佳華、主持人史達魯(祝福另位主持人納豆早日康復 QQ)聊聊《神廚賽恩師》的誕生過程。節目成形竟是因為製作人小孩怕「吃雞」?中華料理繁多的料理方式,要如何以科學辨認其差異?認識「鮮味」竟是烹飪及點菜的小撇步?節目第二季還會教你煮泡麵、水餃更好吃的妙招?本集讓我們和神廚,一同暢遊「料理賽恩思」的世界!
02:21 節目起源於小孩怕吃「蛀蟲雞」?
07:47 從「蒸煮炒炸」認識料理的科學原理
10:15 阿宅廚師的「debug」料理精神
16:44 節目會不會知識量太爆炸?
21:40 台灣人「三句不離吃」一定會看節目
24:05 以科學區分料理方式差異
34:01 大人也要看的烹飪與點菜秘笈
39:41 《神廚賽恩師》本身就是一次科學研究
43:24 失敗料理「加糖」就能補救?
51:07 看第二季偷學煮泡麵、水餃小撇步
延伸閱讀:
料理的美味其實來自於科學原理—「Pansci Talk:嚐識」
https://pansci.asia/archives/95789
【Gene思書齋】鮮味的科學の祕密
https://pansci.asia/archives/80302
回不去的醬油?「致癌」兩個字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8141 -
機器能搖出好喝的珍奶?穿越時空遇見手搖飲的前世今生 feat. 配配飲 Evan、公益創投 Amiko【科科聊聊 EP82】
測測你是哪位女科學家?👩🔬 https://pansci.asia/pan-lab/womanpower
泛科學 X 配配飲聯名活動《用飲料串連科學與世界的女性》
==
根據經濟部去年統計,台灣每年竟可賣出 10.2 億杯手搖飲,平均每人每年喝掉 43.3 杯!不過,身為手搖飲愛好者的你,在喝下爽口珍奶時,有想過手搖飲是怎麼出現的嗎?現在喝得到手搖飲都是托哪位女科學家的福?手搖飲大為流行要歸功哪一項發明?現在還有「無人手搖飲店」,真的能搖出好喝珍奶,為你客製特殊需求嗎?
本集泛科學邀請配配飲創辦人 Evan、公益創投的 Amiko 聊聊手搖飲的前世今生。讓我們與兩位來賓一起穿梭時空,從古早泡沫紅茶店,聊到手搖飲未來無限的創新趨勢!
04:43 為什麼要強調「女性」職人的成就
09:12 19 世紀才有食品冷藏概念
12:12 從雜貨店到泡沫紅茶店的「飲料史」
16:28 手搖飲盛行竟歸功於這項發明?
21:06 手搖飲店員不再「搖」飲料了
25:19 為何不愛去超商買手搖飲?
30:28 疫情後餐飲業開始「電子化」
34:50 無人手搖飲店「客製化」的原因
41:32 機械手臂為何不適合做飲料?
45:44 「工程師魂上身」改善人為誤差
52:11 以女科學家命名的飲品 -
小孩常生病是缺乏免疫力?父母必聽的育兒保健聖經 feat.張簡晴瑩醫師【科科聊聊 EP81】
※ 本節目由親子育兒的一萬道題目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身為爸媽的你,總為天天生病的小孩感到焦頭爛額?根據長庚兒童醫院的統計,台灣六歲以下的孩子,一年約感冒十~十二次,讓帶孩子看病成為父母的「必修課」。
台灣一年四季都盛行傳染病,讓免疫系統尚不健全的幼兒較無「防衛機制」,因此天下父母們該如何提升幼兒的免疫力?怎麼選擇保健食品,對提升嬰幼兒免疫力最有幫助?本集節目,我們邀請禾馨婦幼診所小兒科的張簡晴瑩醫師為我們解惑,為小孩打創造一個健康的童年!
00:55 小孩 2 到 3 週就生病很正常
05:38 培養免疫力為何很重要?
09:37 別讓看診像拜拜「求心安」
12:13 被動與主動免疫從何而來?
14:40 幼兒會虛胖因為挑食不吃肉
19:48 保健食品的三大選擇要點
21:10 如何挑選藻精蛋白與提升免疫力?
25:22 小兒科病患減少因為 COVID-19
27:53 如何讓「免疫力蹺蹺板」維持平衡?
31:00 醫生既非神明也不是萬事通
延伸閱讀:藻精蛋白如何抑制病毒? -
BL 激情性愛都是假的?男同志情、慾生活大揭秘 feat.同志諮詢熱線小杜【科科聊聊 EP80】
耽美 BL 影劇、漫畫正夯,美好畫面令腐女腐男內心小劇場爆發。然而,現實中男同志的生活究竟與 BL 落差有多大?戀上同班校草、被職場上司壁咚、炮友轉正為何難以實現?攻真的都「又大又猛」,受能靠刺激乳頭和前列腺高潮很多次?雙方同時「愛液噴發」到底是情投意合,還是要「天時地利人和」?
繼去年「BL 漫畫同志都怎麼做愛?」一集收聽反應頗佳,Youtube 影片點閱甚至破百萬,讓我們就再度邀請同志熱線的小杜回歸節目中,聊聊 BL 與現實男同志生活的異同之處!
05:23 受在做愛前才「清理」已太遲?
08:20 同班帥哥變班對的 BL 不切實際
12:17 直男被掰彎的機率有多大?
18:35 被同志告白時莫急莫慌張
21:51 如果同志談過職場戀情就是魔法師了!
27:47 「炮友轉正宮」的困難度在於?
34:59 「同志寶可夢」出沒熱點在這裡
39:26 同志交友空間的城鄉差距
44:18 BL 與男同志的「標籤」差異
49:53 聖人模式讓「一夜多次」不可行?
55:43 乳頭與前列腺體高潮的發生機率
58:32 攻受的自慰方式真的不一樣?
01:01:17 攻「又大又猛」的迷思
01:05:54 內射讓人拉肚子的原因
01:11:46 安全性行為與性病預防超重要
01:16:15 「U=U」測不到愛滋等於不具傳染力
01:18:04 性病不該被污名
01:23:40 間隔多久做性病篩檢最安全?
延伸閱讀:
想和誰做愛=你的性傾向嗎?青少年的性向探索與出櫃困境
前列腺高潮沒?人體的未解之謎
讓愛滋與你和平共存,一起掌握 U=U 共識! -
「性教育復仇者聯盟」正式合體!跟著臺灣吧走入「西斯的101號房間」 feat. 臺灣吧蕭宇辰【科科聊聊 EP79】
泛科學的性教育專題「談性先修班」現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另一個知識型媒體大大——台灣吧也同時推出「西斯的101號房間」性教育募資計畫。本集節目「性教育復仇者聯盟」正式合體,由執行長蕭宇辰與我們聊聊,台灣吧展開「西斯宇宙」的初衷,以及台灣教育體系與社會對於性的迷思。性教育該是一門學科嗎?大人應該如何談論性?髒話與性為何總脫離不了關係?早洩焦慮、初夜情節又是從何而來?
00:45 「上車」談性是應觀眾要求?
06:22 「教學型」比「知識型」資訊還多
09:17 性教育應建立一門「學科」
15:26 性也是「人權教育」的一環
17:36 大人要「學」怎麼教性教育
24:19 早洩焦慮、初夜情節從何而來?
31:12 學生的開放性觀念可能改變師長
34:02 女性生殖器為何變成髒話?
41:23 處女膜該被正名為「陰道冠」
46:41 對性缺乏「共識」才有性暴力
延伸閱讀:
健教課本被跳過的那一頁:青少年好奇哪些性事?性教育該從哪下手?
性教育該怎麼開口?三個在家談「性」的入門策略
「初夜」最早發生在幾歲?以及為什麼要調查
客戶評論
期待更多有趣科學知識
希望有更多有趣的科普內容~
ep70
關於公投,法律白話文也有開專題介紹,可以參考參考,有點像懶人包的podcast
主持的功力要加油
地熱的上集主持人會讓人感覺沒有做好功課跟對談者的話題引導,忽大忽小的聲音以及「喔~真的喔,哇」太多會令人煩躁,希望可以加強,尤其是聽到阿樹還要自己問說「所以我可以講技術的部分嗎?」就覺得…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