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episodes

强烈推荐的一本好书,《中国哲学史话》。这本书极富营养,能够让你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对中国哲学史,有清晰完整的真知灼见!中国哲学史话这本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为大众所写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话 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带你了解往圣先‪贤‬ 天山揽月

    • Society & Culture

强烈推荐的一本好书,《中国哲学史话》。这本书极富营养,能够让你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对中国哲学史,有清晰完整的真知灼见!中国哲学史话这本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为大众所写的中国哲学史!.

    49、《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3

    49、《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3

    孟子揭示王道真谛:无需高深莫测,只需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便可实现仁政。他巧妙运用"善推"原则,让敬老爱幼、人性弱点皆成为施行王道的桥梁。孟子智慧非凡,将崇高难行的王道仁政化为切实可行的道路,赢得君王与民众的广泛尊重与推崇,从而有力地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02:04 孟子的聪明才智:儒学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
    他不仅循循善诱,而且能提供简单易行的途径,使那些昧义逐利、脑满肠肥的君王们感觉到“从之也轻”。孟子告诉他们王道仁政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把自己的心情反省一下,想想自己如此,别人也如此;而能推己及人,见诸行事,那就是王道的精神了。古来的圣王所以能行仁政而王天下, 并没有什么诀窍,其关键就在善推所为以及于百姓而已。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在这“善推”原则的活用下,不仅敬老怀幼是德政,就是许多小疵又何害于王道的推行?例如齐宣王坦白地承认他好货好色,孟子却告诉他没关系,只要能同时想到别人也一样的好货好色,而能替别人解决问题,那就是王道了。
    王道仁政本是崇高伟业,难以着手,但在孟子手中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无往而不能行了。试看他是多么的聪明而有办法?岂是那些徒 诵 章句、食古不化的俗儒所能比?正因如此,他才能博得君王的崇敬、社会的景仰,而有效地弘扬孔道。他当时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于诸侯。”
    孟子声势之大,中外古今还没有第二人。这并不是什么排场和气派,而是说明孟子在朝野间具有何等的影响力。以这样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来弘扬孔道,那就无怪乎孔道大行了。

    • 3 min
    48、《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2何以弘扬儒家之道

    48、《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2何以弘扬儒家之道

    孟子一生的抱负就是要继承孔子、弘扬儒道,这一使命孟子是有声有色地完成了。孔门弟子虽号称三千,贤者达七十;然而大抵只是些颂经乐道的君子。他们对谨守师说、努力做人,尚能各有所长;至于发扬孔子之学,光大孔子之业,却无此才气。纵使颜渊不死,也不过对孔子的学术思想能有极高的领悟而已;若想有魄力有办法地弘学救世,使人接受孔子之道,那也绝非他之所长。因此假如没有孟子出来,则孔子的精神势必为其平淡的外貌所掩埋;孔子的大道势必为那些浅见的众人所摒弃,还哪里会其道大行,尊为至圣?孟子所以能达成这一辉煌使命,一方面在其能阐扬孔学的精义,使学者能认识孔学的伟大价值;一方面在其能有办法慑服那些拥有威权的君王政要,使他们尊崇孔子的地位。唯有这些代表社会权威的人物能崇敬,然后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信奉。
    博取学者的服膺很简单,只要你拿出真东西来,他自会识别而信从;但是要说服君王权贵则不简单了。他们不学无术却居高位而拥大权,哪里听得进你那书呆子的理论?但是孟子有掀天撼地的气魄,摧慑其声威;有操纵自如的本事,导使其就范。君主们的崇高地位,孟子根本没放在眼里,他说: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 我得志弗为也……”
    他们的骄矜自满,孟子只消两句话便给封回,使其驯服地听他教训。例如齐宣王初见面时,第一句话便得意地问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希望能从孟子的回答中,表现表现自己的神气。哪知睿智练达的孟子却一百个不屑一道的样子,硬说不晓得,要谈就谈王道罢!谈王道当然便是孟子的一套了。(按:孟子如据实而对,下面的话便只有恭维齐国和齐王了,那还谈什么?难道孟子是来听训的么?)有时君王们对某些行为感觉惭愧不安,孟子不但不加责难,反而指示彻底贯彻的办法。怎样才能彻底贯彻呢?那就又是王道的一套了。尤其他对齐宣王讲“好乐”那一段,简直就像师长父母哄着小孩用功上进一样。我们说孔子循循善诱,但孔子所诱的只是学生,孟子却是对君王权贵循循善诱了。

    • 4 min
    47、《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1

    47、《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11

    这善良之性虽微弱不显,但一经存养发挥,便将如“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而有辉煌灿烂的表现。这时我们恻隐好善的本性不仅灵明显著地存在于胸中,而且充沛诚挚地形诸于外境。它势必一方面由己身而扩展到他人和群体,一方面由主观的意念而见诸于实际的效益。那也就是说我们的仁心善性不仅程度增深,范围扩大,并且要具体地加被于社会人群,使社会人群真能受到我们的泽惠。唯有如此,我们这仁心善意才算真正地美满完成。我们所以要设官分职、作君作师,所以要分田制产、为民谋福,就是要把我们的仁德善意客观化,以便其有组织、有力量地实现和完成。而一个仁人志士所以献身政治,推行仁政,也就是出于这股仁心的推动。因为他们强烈的仁心善意使他们对于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祸福,感到是自己分内的责任。所谓“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因此便势必要挺身而起,为人群服务了。
    但是要把这仁心善意完美地实现出来,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世间的事并非照着我们的意志而安排,许多事与我们的意念不能配合,因而构成推行的阻力;同时又有许多事,深合躯体的欲念,诱使我们乐此不疲,以致忘掉,或违反了我们为仁好善的本意,这时必须有坚定的道德勇气,才能克服一切,贯彻初衷。以上还是就个人而论,至于施政为邦,事态复杂,必定要碰到许多便利可欲却伤仁害善的事情,以及许多诱惑多端、似是而非的事情。这时就更需要能通观体要,明辨权利,而选择我们应走的途径。一个真有修养的人绝不会被任何物欲诱惑而动摇道义的信念,绝不会在任何威胁困难下,放弃为仁行善的原则。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真能“铁肩担道义”,才真能堂堂地做个大丈夫。

    • 3 min
    46、《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10

    46、《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10

    当孩童落井,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种纯洁的同情,是不是我们所有人的本性?如果人人生来善良,为何恶行频发?原来,善与恶的萌芽同在一个基础上,它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02:01 人性的双重性:努力的方向与挑战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乍见”和“将入”。“乍见”是说没有任何心理的准备。“将入”是说事态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合起来也就是说:任何人在心理上空灵无住的时候,突然看见孺子落入井中,便必定会发生一股纯洁的“怵惕恻隐之心”。只这一念的恻隐,就足以证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从这里面绝不会发展出丑恶的败德;相反的,它正是仁的源泉,它就是一切美德的种子。只要让它合理地发展出来,就自然形成人们的道德仁义。否则人们的高风美德将成为无源之水,纵加以塑造,恐怕也难实现了吧!
    或者说:既然人性本都善良,何以未见人人都善,而那丑恶之事却层出不穷呢?原来人们恻隐好善之心虽也如饥食渴饮一样,都是  与生俱来的本性;但它并不如后者那样具体显明。饥食渴饮可凭生理的反应来告知人们,并迫使人们去追求;恻隐好善之心却奥妙精微,只能凭心官的反应才能体现。心官用思,自然反应清楚;心官不思,便势必意识模糊,而为强烈的躯体欲念所淹没。一旦欲念越出常轨,便随之而为恶了。其实推本溯源,他的本性仍是善良的。这就如牛山之木一样,牛山本是佳木葱茏的,但因地在齐国近郊,树木便为人砍光了。我们既不能因此便说牛山不生树木;同样的也不能因为有人为恶,便说人性不善。
    从上面看来,人既有善良的本性,也有善性泯灭,纵欲为恶的可能,他实具有可好可坏的双重性。而在这可好可坏之间,便产生了人们努力的课题。人们如果心官失明无主,专从躯体发展,纵不为恶,也是禽兽世界。因为他只表现了和禽兽共有的性能,而未显露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地方。反之我们心官若能灵明有主,把这善良本性保持而加以发挥, 那才真是表现了人与禽兽不同的特征,而真正做到了“人”的要求。

    • 3 min
    45、《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9 构建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

    45、《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9 构建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

    然而批评各派思想,只是孟子弘扬儒学的消极一面。光靠这一面的努力并不够用;更重要的是他能积极生动地发挥孔子的精神,使得人人都能接受。同时他又在学理上给孔子思想建立有力的哲学基础。
    孔子教人“做人”,其旨趣在使人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已。他虽有“仁”的中心思想,但只是以仁者的境界和做法来勉人,对于“仁”的理论并无说明;虽则在他心中是有一个深厚圆融的“一以贯之”的思想系统。其实这本来也无须说明,做人的好坏,世道的兴衰,与哲学知见毫无关系。诚如陆象山所说:“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但孔子既没之后,百家并起,以学争鸣。这时一切主张教训,便必须有其理论的说明才足以折服人心,以对抗他家的辩难。否则纵有金箴zhen1宝训,也无法使人理解和接受,当然更谈不到服膺ying1奉行了。因此孟子便势必要把孔子的主张说出个原委来,以与百家之学相对抗。
    首先要说明的是孔子学说的“客观性”。大家都知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孔子千言万语勉人为仁,并不是出于孔子的私衷所好;相反的,“仁”乃是人们的本性。它是亘古以来与人俱存的,不过孔子把它明确地指出来,一如牛顿指出地心之有吸力一样。因此人们为仁,并不是劝人矫揉造作,塑造成孔子一己的蓝图;也不是孔子个人有什么特殊的目的,想借此来实现。那只是把人们潜在的本性完美地发挥出来而已。这就如花的开放、果的成熟一样,完全是顺尽自然之性。
    但人性果真是本质良善,能产生“仁”的美德吗?假如人性本质是丑恶的话,那岂不是愈发挥就愈丑恶,愈给人类带来更多的问题吗?孟子很坚定地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他并且举出一段精彩的例子来证明。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4 min
    44、《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8 非好辩、实不得已

    44、《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 8 非好辩、实不得已

    又有一次,孟子在滕国遇到一位儒生陈相。这位陈相听了许行的一番宣传,便要脱离儒家,去追随许行。而这位许行, 乃是一个小集团的领袖。他的信徒有数十人,都是穿着粗布的衣服,而且自己织衣穿、织席睡。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自耕而食,没有劳心劳力之分,即使是君主,也应与人民同耕,不可依赖俸禄以自养。由这种说法,可知许行是一位兼有杨朱思想的墨者。因为他的自耕而食,像杨朱;而他的苦行精神,似墨者。如果套用现代的观念,它似乎是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
    孟子认为许行的做法是极端的、荒唐的。因为天生万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物有每物的特点,每物有每物的功用。同样,每人有每人的能力,每人有每人的欲望。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农夫、工人又是商贾,因此他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生活,而必须有社会的生活。社会的存在,就是为了分工合作,调整彼此的需要。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这并非在基本人权上有所差别;而是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组织中,应该有这样的安排。所以许行提倡与民同耕的理论,无异否定了个别的差异、社会的组织。
    孟子这番话,是从人性的根本上,从社会学的观点上,批评杨墨的。其间并无意气用事的地方,请看他的解释:“杨墨的学说不灭,孔子的学说就不能发扬挥。于是邪说引诱人心,道义被遗弃,造成兽食人,人食人的危机。我担心这种危机,所以要发扬先圣的学说。”这是孟子批评杨墨,发挥儒学的抱负,岂是为了好辩逞强?所以有一次他的学生公都子问他:“别人都说你好辩,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却问答说:“我哪里是好辩,只是不得已罢了。”为什么不得已?为的是要“正人心,息邪说”。以尽其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

    • 3 min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Shawn Ryan Show
Shawn Ryan |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This American Life
This American Life
The Ezra Klein Show
New York Times Opinion
Animal
The New York Times
Call It What It Is
iHeart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