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哲学|曾国藩家书白话精读版

令扬读书会

曾国藩是离我们最近的圣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出生底层农民家庭,资质平庸,28岁才考取进士,却立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志向,最终成为与孔子、王阳明比肩的圣人,是成大事者学习的典范。

  1. 11/13/2021

    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二十二篇:致纪泽、纪鸿儿:饱看山水,以养身心

    第一百二十二篇:致纪泽、纪鸿儿:饱看山水,以养身心 【译文】 字谕纪泽、纪鸿儿: 二十六日接到纪泽二十日由驿站用排单递送来的禀帖,初六舢板带来纪鸿禀帖、衣物、书籍,今天已经派人去接应了。李老太太病势相当严重。近日来稍好些了吗?我非常挂念。 泽儿的肝病是不是也好了?你不该有肝气郁结之症。也许是由于元气不足,容易得病,身体本来就虚弱,加上用心太多等原因。上次去信告诉你节俭之道,用心也要俭省,你体验过了吗? 张文端公(英)所著的《聪训斋语》,都是教育孩子的话。其中讲的养身体,选择朋友,观赏山水花竹,纯粹显现的是一片太平祥和的生机,你应该时时阅读反省。鸿儿身体也单薄瘦弱,也应该经常看这本书。我教导你们兄弟不在于要看多少书,只用圣祖的《庭训格言》(家里还有几本)、张公的《聪训斋语》(莫家有这书,申夫又曾在安庆刊刻)两种来教育你们,书中句句都是我心中想说的话。 以后在家就种竹养花,出门就尽情欣赏山水,环绕金陵城百里远近,可以到处游览。算学的书不能再看了,读其他书也要以半天为限。每天未刻以后,就应休息或者外出游览。古人把抑制愤怒、堵塞邪欲作为保养身心的诀窍。抑制愤怒就是我日前信中所说的少恼怒,堵塞邪欲就是我以前信里所说的知道节俭。因为追求名声、争强好胜而太过分地用心思,也属于欲望之类。药物虽然有利,但害处也随之而来。不可轻易服用。切嘱。 这里派兵于二十八日出营剿敌,初一、初二可以开战。十九日的奏折朝廷没有批复,奉旨留在宫中,暂时没有寄谕。你可先告诉李宫保,其他不多谈。 涤生手示,九月晦日。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解读】 沉情于山水花竹,修养身心,是曾国藩养生观中重要的一条。他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在书信中叮嘱儿子:“在家则莳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以花竹来养情,以山水来悟性;花竹因人而风雅,山水因人而灵秀。曾国藩也算得上一个旅游家,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仅在其日记中记载的就有近两百处。 实际上,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在中国哲学中,向来讲究天人合一,即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是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就像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从事着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人有生存、发展、享受等多种多样的需求,适应这些需求而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而在中国诗歌中无不描述着山水之美,诗中春则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诗中夏则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诗中秋则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诗中冬则有“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诗中山则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3 min
  2. 11/13/2021

    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二十一篇:致澄侯、沅甫:总以戒酒为第一义

    第一百二十一篇:致澄侯、沅甫:总以戒酒为第一义 【译文】 澄侯、沅甫两弟左右: 闰月一日彭芳四来我这儿,接到两位弟弟的信及纪泽一信封,一切都知道了。 澄弟移居新居,听说光彩焕发,有王侯气象,我很欣慰。沅弟的新房以前听说不太光亮,但最近来我这里的长夫都说极好。我那两副对联所祝愿的,将来必如愿以偿。沅弟为叔父写的祭文也是琅琅上口,四字句本来很不好作,但沅弟情深,所以句法虽然差些但韵味还好。我置办了一些木器送给澄弟,就请澄弟自己妥善办理。女方家的钱已经交给盛四带回。就仿照咸丰七年的先例,在县城里办好,到家后再刷漆就可以了。 这里自收复浙江后,人心很稳定。驻太湖的各营在二十四五日拔营,宿松的吉中、吉左四营也在二十六日拔营,都到石牌会合,初五将进围安庆。朱惟堂一营初二到达江边,距宿松只有七十里了。营中一切平安,我身体也好。只是军饷短缺.如果四川不迅速平定,一天天缺亏下来,必然会十分窘迫。 澄弟的病已渐渐好转,我非常欣慰。以后应该以戒酒为第一大事。早起也是养生之法,并且是保家之道,早起的人,向来没有不长寿的。我近来有两件事效法祖父:一是早起,二是勤洗脚,这对身体大有好处。希望澄弟在戒酒之外,再增添这两件事。至嘱至嘱,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闺三月四日。 【解读】 曾国藩在听说其弟身体逐渐康复之后,很高兴,并一再告诫要遵循早起、勤洗脚的养生要求,还让弟弟将戒酒作为一件大事,至嘱至嘱。可见,对于养生之道,曾国藩特别注意戒酒的重要性。 对于酒,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自从杜康酿酒以来,它就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缺一不可的“饮品”,甚至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首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而文学艺术的创作,也无不有酒的身影。“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中医对于酒是很推崇的,据考古人员发现,在甲骨文的医学著作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三人晨行触雾,一人健,一人伤,一人亡。亡者空腹,伤者食粥,健者饮酒。这“三人”在出门“晨行触雾”之后,一人不幸身亡,一人受伤,只有一人安然无恙,而后者,正是饮酒之人。 还认为:酒具有通行经脉,舒筋活血、祛寒暖胃、消肿止痛等功效。酒通常也是被用来做引经药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有一剂名方叫做当归四逆汤,该药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而这个方子就一定要用到酒。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的是厥阴肝经的病变,而酒是走肝经的,所以酒是引经药,通过酒把药带过去,酒在这里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而且,历史上还有很多人因喝酒而喝出成功、喝出胜利,这些人的代表莫过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不断地有节度使起来反叛,虽然都被赵匡胤镇压平定了,但消耗了

    16 min
  3. 11/12/2021

    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二十篇:禀父母:述治疗睡眠方法

    第一百二十篇:禀父母:述治疗睡眠方法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二月初五日,我收到家中十一月上旬所发的信,从信中得悉一切。儿子及家人等在京城,一切都好。儿子的癣疾已经痊愈了,六弟的身体气色也恢复了,纪泽兄妹身体都还康健,儿媳妇又有身孕了,身体平安,不用吃药。同乡各家也都平安无事。 陈本七先生来京城的事,儿子自有处理安置的办法,大人尽可放心。其实也不过是款待从厚,而打发从薄,但是儿子的光景比较窘迫,恐怕他来了也一定会后悔的。 九弟来信说母亲经常睡不好,儿媳妇也犯这种毛病,用熟地、当归蒸母鸡吃,很有效验,九弟可以经常这么做给母亲吃。乡下的鸡肉猪肉最有营养,如果经常和黄芪、当归等蒸着吃,稍微有点药性,又没有药味,堂上五位老人吃了,一定大有益处,希望弟弟用心照顾。 老秧田背后的三角丘,是竹山湾到我家的大路,儿子曾对四弟说过,要把路改到坎下,在檀山嘴那边架一座小桥,由豆土排上面横穿过来,在三角丘多栽竹子,上可接新塘的大枫树,下可接檀山嘴大藤,包成一圈,完整紧密,我家的兴旺气象,就更加聚合了。希望叔父大人在明年春栽竹种树,如果不同意,请叔父大人来信指示。 儿子等二十日便期限已满,敬谨亲祭,二十九日又祭告一次,其余下次再行禀告。 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解读】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得知,母亲经常睡不好,而且媳妇也犯这种毛病。他便告诉弟弟一种治疗失眠的养生药方:用熟地、当归蒸母鸡吃,或者经常和黄芪、当归等蒸着吃,稍微有点药性,又没有药味,这对老人有一定的好处。可见,曾国藩十分重视睡眠养生,而且自己也经常用此方法来治疗自己的失眠症状。 睡眠养生,从古至今都是人体养生的重要活动。古人常说:“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譬如战国时期,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的确如此,睡眠是人的大脑休息的一种方式。当身体出现疲劳的时候,睡眠是最好的解乏环节。它可以帮助缓解疲劳,保护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稳定神经系统的平衡,还能巩固记忆,对正常精神活动也起积极作用。事实证明,晚间睡眠好的,第二天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思维敏捷。而且充足的睡眠还有预防疾病的功效。人体细胞分裂的高潮是在夜间入睡以后,如果睡眠不好,人体就很难控制住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所以说,保持良好的睡眠,对于养生健身、延年益寿非常重要。 中医养生学也认为,“劳则气耗”。其意思是说人如果长期过度劳累、疲乏,就会致使人体精气大量消耗。而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精神思维意识,都是以精气为源泉和动力的。所以说,人体病变必然伴随着精气的病变。正如“精气虚则邪凑之,邪势猖獗则精损之,如此恶性循环则病留之。”这就需要我们要正气存于体内,也就是说精气不虚,就必须消除疲劳,而消除疲劳最好的方法就是良好的睡眠。 在中医上,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以前上床休息,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

    15 min
  4. 11/12/2021

    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一十九篇:致沅弟:以自养自医为主

    第一百一十九篇:致沅弟:以自养自医为主 【译文】 沅弟左右: 厚庵到安徽后,坚决要辞去督办这个位子,他去不去江西,我不能代他主持。至于奏折,那要他亲自陈奏,我决不能代他辞职。厚帅现在准备在这里办折,拜疏后仍旧回金陵水营。听说春霆、昌岐几日内能到。春霆回家的事,却不能不代他恳请。 弟弟的病现在好些吗?肝病我很了解,腹痛则不知道是什么病?多次看《朗山脉案》,说要以扶脾为主,不要求速效,我很赞同此说。然而,心和肝的病,要以自养自医为主,不是药力可以挽回的。今天偶尔从裱画店经过,看见弟弟所写的对联,光彩焕发,精力好像很充沛。如果能认真调养,不过于焦急,一定可以慢慢复原。 同治三年五月初十日 【解读】 在肝病治疗方面,曾国藩认为要自养自医,平时要多加注意,不要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医药。在分析曾国藩的养生观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医对肝病是如何认识的。 在中医看来,肝病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引起的,外因是因为侵染了湿热疫毒的邪气,吃饭没有规律所导致,内因是因为身体虚弱,内伤不足。医书经典《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里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意思就是因为风雨寒热不定,但这种邪气还不能达到让人身体受到伤害的程度,而那些遇到恶劣天气而不生病的人,也是因为身体强壮,这种邪气也伤不了人。但是如果外在的邪气和身体内在的虚弱结合在一起,就会使人病倒,这些无不说明了正气盛衰与发病的密切关系。 熟悉辩证法的人都知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任何变化都要通过内因方能达成。所以治疗肝病,还是要从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抓起。 中医历来都有“情志内伤”的说法,也就是人的精神情绪活动过度,就有可能引发相关器官的疾病。肝主要的作用就是疏泄,它有调畅气机的功能,只有气机通畅,才会让人的精神状态舒畅开朗,所以肝与情绪活动关系很密切。在人体病理情况下,如果是因为人的情志方面导致生病,都会使人的气机变得紊乱,从而影响血液的循环,所以情志活动过度可能妨害到肝的疏泄功能。 情志内伤与肝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志过于亢奋致使肝的疏泄太过,如果肝气有余,肝火就会上逆,从而引发气血逆乱的病症。二是忧思抑郁,致使肝的疏泄不利,气机阻滞就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为各种郁症。三是悲哀、惊恐、思虑过度也能损伤肝气,导致肝气过于虚弱,从而引发肝魂不藏或饮气不行的病症。 曾国藩在书信中说:“肝病余所深知,肤痛则不知何症。屡观《朗山脉案》,以扶脾为主,不求速效,余深以为然。然心肝两家之病究以自养自医为主,非药物所能为力。”由此可见,如果得的肝病时间太久,曾国藩认为是元气已亏,不能轻服大黄。虽然这一良方不一定管用,也还是有他的道理。他说:大凡肝病患者,如若不是因为传染而得,大都抑郁憋闷或怒怨甚重,皆由心火太烈所致。自己调养的方法,便是静处,保持愉悦心情和安宁的神情。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自医自养”实际上就是让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精神方面做到安神。 对于心态,它不仅和人的健康有关,还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命运和价值的取向,那么我们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呢? 首先要学会自信。自信也是快乐的秘诀。拥有

    14 min
  5. 11/11/2021

    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一十八篇:致沅、季弟:补药调理,不可过多

    第一百一十八篇:致沅、季弟:补药调理,不可过多 【译文】 沅、季弟左右: 许久没有接到来信了,不知道季弟的病好了吗?各省都平安吗?东征局专门解送沅弟军的五万两,上海答应解送的四万两,到现在还没有到安徽。看报纸,上面有一条说:何根云六月初七正法,读后真有点惧怕和惆怅。我去年十二月底,买了一架鹿茸,花了一百九十两银子,感觉太贵了。 今年身体较好,没有吃补药,也没有吃丸药。现在把这架鹿茸送到金陵,沅弟分配处置以后,与季弟分了。中秋以后天气渐凉,可以慢慢吃了。但如果只是偶然伤风感冒,那还是不合适吃。 我阅历很多,觉得有病时,决不要轻易吃药。没有病时,可偶尔吃点补药调理,但也不可多吃。吴彤云大病二十天,竟能不吃药而好了。邓寅皆终身多病,未尝吃过一次药,季弟病时喜欢吃药,并且喜欢换方子。沅弟吃补药,过多。所以我告诫你们的,千万牢记。弟弟的军营起床极早,吃过早饭才天亮,我很高兴。我们兄弟要遵家训四条:早起,务农,疏医,远巫。尤其迫切和必要。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 【解读】 曾国藩认为,没有病时,可偶尔吃点补药调理,但也不可多吃。所谓补药,是指能够补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正气以及治疗虚症的药物。有人说,补药不是药,只是保健品。向来讲究药食同源的中医,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习惯,就能达到“补”的效果了。 其实传统的中药保健,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不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健药物,而且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方药。 《山海经》收载药物达124种,其中动物药66种、植物药51种、矿物药2种。有不少药物具有补益抗老的作用,如“欀木之实,食之多力;枥木之实,食之不忘;狌狌,食之善走;蒗,食之不夭”。这里所说的“多力”、“不忘”、“善走”、“不夭”,就是指使人增强脑力,强壮身体,延年益寿。 汉代《本草经.序录》中说“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可知列为上品者,为延年益寿之品。在365种药物中,记录了延年、不老、耐老、益气、轻身、增寿等药物共165种,某些药物后面还直接注明“颇利老人”。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里面记述了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金匮肾气丸等著名的补养抗衰老方剂,尤其是肾气丸,时至今日仍在国内外使用。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延寿药物研究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不少道家方士、医家烧炼金丹,研究和推行秦汉方士的炼丹服石法,就连著名医家陶弘景、孙思邈的著作中亦有许多炼丹服石的内容。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并记载了不少延寿中药,如服地黄方、乌麻散、琥珀散、熟地膏、枸枸根方、孔圣枕中丹等。宋金元时期,有关延寿药物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就明确指出,老年药物保健,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比如首乌、菟丝子、人参、茯苓、山药、地黄、枸杞、狗脊、胡桃肉、陈皮、木香等,都是补肾益精、健脾理气的药品。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其所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具有抗衰老延年作用的药物有253种,并选录延寿方剂89则。清代就有了长生不老方药,比如益寿膏、补益资生丸、菊花延龄膏、百龄丸、松龄太平春酒等。 中医益寿延年的药有很多,并且都很有针对性,但补药并非人人都可吃。如果身体没有任何疾病,而大补特补,就会影响健康,弄不好会起相反的

    15 min
  6. 11/11/2021

    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一十七篇:致四弟:身体必须加意保养

    第一百一十七篇:致四弟:身体必须加意保养 【译文】 澄侯四弟左右: 今年以来,贤弟实在劳苦,比我在军营,恐怕要辛苦十倍,万万希望注意保养身体。祁阳的敌人,可能不会流窜到湘乡,万一窜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已经不去挂念它了。我自去年六月再度出山,没有一件不批复的禀告,没有一封不回复的信件,过去的嫌隙今天很后悔,然而现在已经消除十之七八。只是办理军务的时候,仍然不能够十分尽职尽力,可能是因精神不足。 贤弟听说我近日在外,如果还有过错,不妨写信告诉我。我委派伍华瀚在衡州充当坐探,每两天送信一次,家中如有军情报营,可由衡城交伍华瀚转送。 咸丰九年五月初六日 【解读】 每个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亚健康状态,人人都渴望健康,然而,疾病却常常与我们不期而遇。在曾国藩看来,只有平时注意身体的保养,才能防止疾病的入侵,在身体保养不佳的状态下,虽然没有疾病症状,但“惟办理军务,仍不能十分尽职,盖精神不足也”,也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 所以,身体的保养对人异常重要,人的身体和汽车一样,如果平时不注意保养,就会积劳成疾,大病一场,让人措手不及。身体的保养虽然没有太多深奥的秘诀,但却比任何事情都要“难”,其难就难在身体的保养不仅需要注意饮食起居,还要注意心理健康。 在心理方面,总体来说要慎怒。曾国藩在家训中规定:“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他坚持用静坐的方式养心,即使在战事危急、事务繁忙的时候,仍每天坚持不懈。中医里讲“怒伤肝”,所以当我们生气发怒的时候,肝脏容易受到损伤,肝气一下子就淤滞了。据最新的科学研究,经常生气影响右侧腹的运作而易造成胀气,生气动怒,满脸通红,胃也会分泌大量胃酸,增加胃溃疡的机会。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生气会令心肌缺氧。每一次生气都会引发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血液变黏稠。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会使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脏为了得到足够的氧供应只好加倍工作,一通乱蹦,于是心跳更加不规律,也就更致命。 因此我们要尽量微笑,并回忆一些愉快的事,这样可以令血液趋于均匀,心脏跳动恢复节律。其实,对于身体的保养,还是最好从饮食上入手,因为饮食和人每天相伴、时时相伴,只有将“吃”的精髓、“吃”的道理深深把握了,才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才能全方位地将身体保养在一个较好的状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说明饮食是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每个人只要活着就要吃,但是,人为什么要吃、应该怎样吃?这却是有着一番讲究和道理的,只有将这番道理弄明白,才能让身体健康无忧。 首先,吃要有情绪,在吃饭时,一定要心情愉快。因为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进食。食欲是人的本能,一个人如果没有食欲,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里也味同嚼蜡,毫无兴趣。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的下丘脑有一群专管食欲的神经细胞,学名食欲中枢。食欲中枢在大脑的控制下,通过胃部的反馈信息进行工作,因此也受人的情绪制约。当情绪愉快时,吃什么都有味道。因为愉快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都能使食欲大增,胃肠功能增强;相反,人在愤怒、忧郁或苦闷时,茶不思,饭不想,勉强吃下也难以消化,紧张和不安都会破坏食欲,抑制唾液分泌。所以,在进餐时应保持良好安定的环境和舒适愉快的心情,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有些家庭常常利用吃饭的机会,争论问题,训斥孩子,这都不符合营养卫生学的要求。 而要做到“吃饭时心情愉快”并不困难。具体说来,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听一些愉快的音乐来调节。《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说明,在进食中,听轻快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其次,要选择安静、整洁的吃饭环境,让人看了舒服。如果环境喧闹、脏乱、嘈杂,就会影响人的食欲,对消化和健康不利;最后,要注意在吃饭过程中,不谈令人不高兴的事情,也不要与人争吵。 第二,细嚼慢咽,不可暴食。俗话说,细嚼慢咽,益寿延年,由于人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把它们嚼碎,使大块的东西变成碎小的容易吞咽、消化的食糜。人的口腔里还生有三对唾液腺:腮腺、颔下腺和舌下腺。这些腺体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促进食物中的淀粉分解,转变成麦芽糖,如果吃饭时狼吞虎咽,不仅食物嚼不烂,而且食物在口腔里停留时间短,来不及起化学变化,吞下去后也一定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有时还会引起打嗝现象。尤其是老年人,由于牙齿不好,细嚼慢咽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要注意到,不要单侧咀嚼。单侧咀嚼天长日久会造成下颌骨单侧肥大,对侧的牙床也会萎缩,要养成双侧咀嚼的习惯。日本医学家从实验中证明,细嚼30秒便能使致癌物质的毒性失灵。人们咀嚼食物时产生的唾液,具有很强的消毒能力,它能杀死食品添加剂、农药、食物霉菌等致癌物质,让它们的毒性失灵。不过,食物进入口内,必须细嚼30秒以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注意吃饭的姿势与速度。一些人喜欢坐低凳或蹲着吃饭,这样很不符合饮食卫生。因为胃体受压,食物在食管里不能顺利通过贲门入胃,食道黏膜长期受到机械刺激,容易损伤变性,甚至发生癌变。所以,进餐时应当端坐,上体与大腿应大于90度角,这样才能保证食物顺利进入胃里。 吃饭速度不能太快,老人和小孩更要慢点。这是因为进餐速度太快,超过胃部饱满信息向饱腹中枢反馈的速度,饮食就易过量。调查发现,80%的肥胖都是由于吃饭过快引起的。 第四、不要饭后抽烟。有人说,“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吸烟有损健康,这是被世人公认的,有人曾作过一些统计:90%的肺癌、75%的肺气肿和25%的冠心病由吸烟所致。全世界每年约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平均每13秒就有1人。每年由于被动吸烟造成的死亡,在美国有4000~5000人,英国有1000人,加拿大有500人。而饭后人体功能代谢旺盛,许多脏器处于吸收物质的最佳状态,倘若饭后立即吸一支烟,比平时吸10支烟的中毒量还要大。 第五、饭后要漱口。《金匮要略》就告诉人们:“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这清楚地说明了饭后要注意口腔卫生,做到食后漱口。原因是食后口腔内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若不及时清除,会发生龋齿、口臭、牙周炎等病。一日三餐之后,或平时吃甜食后皆须漱口。漱口的方法很多,如水漱、茶漱、津漱、盐水漱、食醋漱、中药泡水漱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 第六、注意饮食禁忌。人吃东西,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注意忌口。现代医学是非常重视饮食禁忌的,如对肾脏病、心脏病、高血压病、妊娠中毒症等病人,主张减少食盐的摄入,实行“低盐食”。这是因为食盐中的钠能使血管收缩,并能影响血管的通透性,使血管壁水肿,增加血液流动的阻力,妨碍肾脏的排泄功能,引起血压升高和水的潴留,加重肾脏病、心脏病等病人的病情。对发热病人,提出要忌辛辣、油腻,如姜、椒、肥肉、酒类等;久病之人要忌食猪头肉、母猪肉、鹅肉、鱼腥类;胃脘胀满、呕吐、恶心之人,要少进甜食,如饴糖、砂糖、甘蔗糖;疮痛肿毒病人,应忌羊肉、蟹、虾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要作到合理调配。人吃单一的食物是不能维持身体健康的,因为有些必需的营养素,如一些必需的脂肪酸、氨基酸和某些维生素等,不能由其他物质在体内合成,只能直接从食物中取得。而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因此,为了维持人体的健康,就必须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

    12 min
  7. 11/10/2021

    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一十六篇:致潢、荃:早起乃健身的千金妙方

    第一百一十六篇:致潢、荃:早起乃健身的千金妙方 【译文】 澄侯、沅甫两弟左右: 二十二日收到家中于七日发出的信,内有三封,澄弟、沅弟、纪泽各一封。我从信中得知叔父大人已在三月二日安葬在马公塘,对于家中上两代各位老人养病送葬的事,两位弟弟办得尽心尽力,满怀诚敬,将来一定会得到后代子孙的崇敬和厚报。我听说马公塘山势平缓无碍,不会出现洪水泛滥之灾,也不用担心白蚁之患,这使我心中很是欣慰。 澄弟近来服用了很多补药,身体状况大为好转,实在是件幸运的事啊。高丽参、鹿茸这些补药,虽然很早就开始服用,但体质本来就虚弱,也是无可奈何的。我平生很讲求“惜福”二字的意义。最近补药不断,食用的蔬菜也比往常奢侈,自己感觉太过了,吃了很惭愧。然而体质气色也确实太差,不得不吃得稍好一点。胡润帅、李希庵常常服用辽参,他们的享受更是超过了我。澄弟平时劳神伤精,唢呐伤气,多饮酒伤脾。以后要戒除这三件事,常服补药,自然可以逐渐好转。高丽参、鹿茸服完之后,我可以再寄,不可以间断,但也不可以过多,每天早上服用二钱就可以了。家中后辈子弟个个身体都不是很健壮,唢呐、吃酒二事必须尽早戒除,这种风气不可开。学习射箭最能锻炼身体,早起更是长寿的千金妙方。 今年以来,纪泽的功课耽误得太多,目前最应该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坐上两个月。《汉魏六朝百三名家》这部书,我从京城带回一部,从江西带回一部,可以送一部来营中。顺便问一下,纪鸿的《通鉴》已经讲到何处了?即候日好。 另外,近日抚州绅士命人刻下了我所书写的《拟岘台记》,一共给我寄来八份,现将其中五份寄回家中,澄弟、沅弟、纪泽各一份,还有两份送给家中的各位先生。暂时不能人人都送。 咸丰十年三月二十四日 【解读】 在曾国藩的养生观中,将早起视为第一秘诀。“早起可以振奋精神。”早起是曾氏祖辈几代的传统家风。的确如此,早上空气新鲜,能让人头脑清醒,浑身舒服。曾国藩一生坚持早起,在他的教导影响下,家中人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院”。他手下的幕僚、将领也无不效法,没有一个敢睡懒觉。正如民间俗语:“早睡早起身体好”。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研究小组证实,与常熬夜的人相比,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压力较小,其精神健康程度较高。据悉,厚生劳动省的研究人员以440名职员为研究对象,向他们分发了早睡早起型、“夜猫子”型生活方式调查表和自我判断精神抑郁度问答表。此外,科研人员还分别测量了被研究对象上班和回家时唾液中皮质醇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早睡早起者唾液中的皮质醇指标较低,因此他们的精神抑郁度也较低。据科研人员介绍,人体激素分早晨型和夜晚型两种,皮质醇是早晨型激素的代表,起着分散压力的作用。没有压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这种激素对守护人类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中医学中,对于早起也是有很多讲究的,要通过早起达到养生的目的,就要根据时节的变化,顺时而为,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农历中,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四个季节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早起养生呢?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具体说就是春当夜卧早起养木气,夏当晚卧早起养火、土气,秋当早睡早起养金气,冬当早睡迟起养水气。 首先,春季,夜卧早起。春季是指我国农历从立春到立夏这一段时间,即农历一、二、三月,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12 min
  8. 11/10/2021

    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一十五篇:禀父母:谨记节欲、节饮食

    第一百一十五篇:禀父母:谨记节欲、节饮食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在十月二十二日收到了二老的手谕,敬读之后得知一切。我与郑小珊的小小嫌隙,如今已经得以化解。以前对于过失,儿子往往因粗心而忽略了。自进入十月份以来,每每念念不忘改过自省。尽管问题很小,但也要自我惩戒,关于此事的详细情况,都已经写在给弟弟的信中了。 近日耳鸣稍微有所缓解,但只要劳累一点就会复发。我现在每天除了应酬外,不能不多加用功,以提升自己的修为。虽想节劳,但实在难以再节了。手谕训示儿子节劳,节欲,节饮食,我一定时刻谨记于心。 从萧辛五先生那里寄信,不知道是否可靠?龙翰臣父子,已经在十一月初一日到达。布匹、线索,都已经照单子收到,只是茶叶还在黄恕皆那里。恕皆有信给我,说本月可以到。儿媳妇、孙儿、孙女都平安,其余都详细写在给弟弟的信中了,谨此禀告。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解读】 节欲、节制饮食,是曾国藩养生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在他看来,当一个人忙于应酬,过于辛苦的时候,就应在房事、饮食方面有所节制,养精蓄锐,保证身体的健康。 我国古代道教很重视养生,也很重视“阴阳之道”的研究,不仅不把它看做“修行”的阻碍,而且将其看成重要的修炼方式之一。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要以阴阳为法则来分析和认识,房室活动,人们的性生活也应该是如此。事实上,房室活动最好地体现了一种阴阳整体的观念。 长沙马王堆竹简《十问》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尧问于舜:‘天下孰为贵?’舜曰:‘生为贵。’尧曰:‘治生奈何?’舜曰:‘审乎阴。’”说明古人通过阴阳思辨自然,通过阴阳剖析自身。东方古代哲学认为,男女、阴阳、天地,统成一体。所谓阴阳之道,就是性爱的精髓、核心,这一基本理论和法则是研究人类房室活动的基础。 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一阴一阳被称道,偏阴偏阳就是疾病,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如果男女两者不合,则违背阴阳之道,犹“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合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 《医心方》中也说:“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天地得交会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渐,能避渐伤之事而得阴阳之道也”。由此可见,房室生活本来就是自然之道,这是养生延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因此在房室性生活方面,就要重视“七损八益”。最早《黄帝内经》讲:“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说明掌握和理解“七损八益”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医书《天下至道谈》中提及的性保养,很具体地谈到“七损八益”,书中说:“气有八益,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有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竭,阴气不用,唾泣流出。令之复壮有道,去七损以抵其病,用八益以补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就是说,人气有八益,也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除七损,否则到了四十岁人身上的阴气就会减半,五十岁不能起床,六十岁耳聋眼花,七十岁人身枯竭,阴气作用失去了,眼泪和口水就会自动流出。让身体保持健康,也是有道可循的,通过七损抵

    14 min

About

曾国藩是离我们最近的圣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出生底层农民家庭,资质平庸,28岁才考取进士,却立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志向,最终成为与孔子、王阳明比肩的圣人,是成大事者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