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episodes

《話畫》發聲!
赤粒藝術Podcast頻道即將登場!

赤粒以當代水墨為起點,站穩深耕,更關注青年藝術家的新視野,挖掘資深藝術家與時俱進的激情。赤粒策展內容不僅限於平面的水墨、繪畫並擴及立體雕塑等類別;赤粒邀展的藝術家來自台灣,來自日本,來自韓國,來自美國,來自法國…來自藝術發生的地理與文化場域。

赤粒是這樣的,然而赤粒也不只是這樣。

除了策畫各具特色,不可取代的展覽,我們並且思索以各種更生動、更有滋味、同時也更積極的方式讓優秀的作品與優秀的畫家被看見、被想像、被討論。

這次我們將推出專屬Podcast頻道《話畫》,策劃系列藝術家、收藏家、藝評的專訪、對談與獨白,以話對畫,以畫對話,擴大藝術賞析的維度。《話畫》不只聚焦話與畫,我們邀請您一同關注創作與閱讀創作的各種延伸議題。

「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怕是不能見如來,卻絕對可以「聽.見」藝術創作不一樣的風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赤粒話‪畫‬ 赤粒藝術 RED GOLD FINE ART

    • Arts

《話畫》發聲!
赤粒藝術Podcast頻道即將登場!

赤粒以當代水墨為起點,站穩深耕,更關注青年藝術家的新視野,挖掘資深藝術家與時俱進的激情。赤粒策展內容不僅限於平面的水墨、繪畫並擴及立體雕塑等類別;赤粒邀展的藝術家來自台灣,來自日本,來自韓國,來自美國,來自法國…來自藝術發生的地理與文化場域。

赤粒是這樣的,然而赤粒也不只是這樣。

除了策畫各具特色,不可取代的展覽,我們並且思索以各種更生動、更有滋味、同時也更積極的方式讓優秀的作品與優秀的畫家被看見、被想像、被討論。

這次我們將推出專屬Podcast頻道《話畫》,策劃系列藝術家、收藏家、藝評的專訪、對談與獨白,以話對畫,以畫對話,擴大藝術賞析的維度。《話畫》不只聚焦話與畫,我們邀請您一同關注創作與閱讀創作的各種延伸議題。

「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怕是不能見如來,卻絕對可以「聽.見」藝術創作不一樣的風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16 赤粒話畫:《稜鏡—時光之藍 》深井隆個展

    EP.16 赤粒話畫:《稜鏡—時光之藍 》深井隆個展

    稜鏡 ― 時光之藍
    賴永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系主任
     
    詩情與物語
    2019年《詩與哲學的雕刻―深井隆個展》,是筆者直覺地依照對深井隆作品的印象所命名,五年後在赤粒藝術的第二次個展《稜鏡―時光之藍》(プリズムー時の中の青)是藝術家提出的,充滿詩意的展名。就像「詩」是一種淨化過的文字一般,深井隆的作品就像被時間淬鍊過的純粹形態,像透過稜鏡析出的藍光,詩一樣的存在。
     
    桌、椅、翅膀、柱、馬、書、蘋果、壺、屋子等……我們生活周遭習以為常的造形是深井隆創作的主軸,就如書本是人類的精神糧食,蘋果是肉體的糧食般單純明快,深井隆曾說:「雕塑的展示空間存在著物語(故事)」,他的作品之中雖然不見人,卻強烈的暗示著人的存在。他的展出現場就好像有誰剛剛離開,不久就會返回,返來之間的空檔觀者和藝術家之間就產生了物語,觀者進入作品陳設的空間就會瞬時轉變成一個劇場,然後演出屬於他的物語。
     
    脈絡
    日本的雕塑源流可謂來自佛像雕塑,鑄銅、木刻、泥塑、脫胎乾漆等多種技法與樣式伴隨著源自印度的佛教東傳,佛像經過長遠的時代及東亞諸國的洗鍊,承接了諸國的文化與造型特色,自中國及朝鮮半島傳入。六世紀傳入以來,因為日本風土盛產優質木材,以及大和民族對木材的喜愛和鍛造技術的發達,使木雕工具得以高度發展,逐漸促成木雕造佛一枝獨秀。其中,具香氣的樟、榧、檜木材的使用及拼木雕刻技法(寄木技法)的應用,使日本佛像雕塑得以順利發展,逐漸融入在地特色,並在平安時代(794-1185 A.D.)達到巔峰,之後發展稍見停滯。
     
    1876年工部美術學校迎來義大利政府選拔合格的雕塑家Vincenzo Ragusa (1841-1927),為日本的雕塑開啟了第二次的外來影響,寫實的泥塑技法、石膏翻模技術及官辦的學習系統,使日本的雕塑界產生了變革,十年後岡倉天心主導東京美術學校成立,最初設立的四個專業日本畫、木雕、雕金、漆工等四科,聘請的是傳統木雕師任教,直到1899年才設立塑造科,自此日本的雕塑展開了現代之路,並影響了包含台灣的亞洲鄰國,其中的木雕這一脈本著非常豐厚的底蘊,從轉換期的高村光雲到竹櫛田中、橋本平八郎等,有著非常傑出表現的作品風格,自東京美術學校到之後設立的各公私立大學雕塑系中,泥、石、漆、陶、木、金屬等……各種材質的教學各有擅長,並在日展、二科展、行動展、二紀展等……諸多公募展的模式之下逐漸茁壯,如舟越桂等在世界藝術舞台逐漸受到矚目,在百家爭鳴的情況下木雕在日本的雕塑中一直都是主軸。
     
    深井隆1976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雕塑系,1978年同校碩士班畢業,在1984年進入東京藝術大學任教,1985年以文部省在外研究員身份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研習,直到2018年退休,35年間留校任教繼承著這個脈絡,並延續至下一個世代,並在2013年受頒紫綬褒章,至今仍創作不墜積極發表。
     
    在大學時期深井隆開始對極簡主義的作品產生憧憬,大三時試作四方形的金屬作品後,發現自己似乎總是在模仿某人而作罷,雖然那時期對現代美術產生興趣,終究發現那並不是自己應該走的路。大學二年級時,面臨石雕與木雕二擇一的抉擇,深井隆選擇了木雕,而後嘗試各種不同的木材,最後選擇與自己更為契合的樟木。大學時期深井隆極力抵抗製作人體的雕塑,大三那年他用木材創作了第一件椅子的作品,用來表現人的存在與內心的情感,並且延續至今。深井

    • 16 min
    EP.15 赤粒話畫:《林郁珮:當影子成形時》Ⅱ

    EP.15 赤粒話畫:《林郁珮:當影子成形時》Ⅱ

    文/林郁珮

    延續先前使用東方感的繪畫語言,描繪動、植物在不同狀態,藉著他們的形象表現人在生活中的情感狀態。透過走入自我內心幽微之處觀看,作品企圖描繪人在不同階段與陰影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
     
    本次展覽「當影子成形時」,是我記錄在認識陰影的過程中面對的不同狀態,繪製作品就像造夢,也像各種流傳下來的故事,有著各種樣態與不連貫明白的敘事性,卻特別對應到深度的潛意識中。我嘗試與陰影一起工作,觀著消長並前行。若是在我的作品中看到了什麼、投射了什麼,那肯定順流著觀者所想。我相信理解自己的夢境和那些流傳千百年的不完整故事和傳說是至關重要的,那是引領人找到意義的方式。


    A continuation from the previously used Eastern painting language, my artworks depict animals and plants in varied states, using their images to express human emotions in life. By delving into the inner recesses of the self, the works seek to portray the subtleties of human interactions with shadows at different stages.
     
    This exhibition, “When Shadows Take Shape,” sheds light on the various states of my deliberate encounters with shadows. Painting is like weaving dreams or storie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it takes on diverse forms and seemingly incoherent narratives while profoundly echoing the subconscious mind. I strive to work with the shadows, moving forward in step with their ebb and flow. If anything is perceived or projected from my works, it must have flowed from what the viewer thinks. It is crucial, I believe, to understand one’s dreams and the fragmented stories and legends inherited over centuries. That guides us on our journey to find meaning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7 min
    EP.14 赤粒話畫:《周柏翰 :霧日》Ⅰ

    EP.14 赤粒話畫:《周柏翰 :霧日》Ⅰ

    文/周柏翰

    或許萬物在其形貌之後,有個更為深邃神秘的存在,還潛藏在感官難以探查之處,而不為人所知。因此,我以心靈和世界之間的想像為起始,捕捉那些透過意識映照出的光景,重新組構眾多纖細且幽微的感知,試圖將迷濛籠罩的幻夢之地在繪畫上召喚出來。
    一處又一處無以名狀的場域,無論灰影、陰翳,或是蒼白,那是無人打擾的未知深處,容納了我對於感官未及境地的深沉想像;是知覺和意識的霧中風景;也是生活在此世反覆流轉的霧之日。

    Perhaps beyond the façade of all things there exists something even more abstruse and mysterious, lurking in places unfathomable to the senses, remaining unknown to us. My imagination starts to wander between the mind and the world, trying to capture scenes reflected through consciousness. By reconstructing a miscellany of delicate and subtle perceptions, I attempt to conjure up dreamy places obscured by mist in my paintings.
    Be they shades of grey, shadows or pallor, they are realms and realms impossible to put into words. They are uncharted territories of unknown depth drawn from my profound imagination beyond the reach of my senses; foggy landscapes in the perceived, conscious world; and misty days repeating themselves in this terrestrial life.
    周柏翰《霧日》Misty Days
    展 期|2023.9.9-10.15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5 min
    EP.13 赤粒話畫:《白雨:林武史》藝術家日Ⅱ

    EP.13 赤粒話畫:《白雨:林武史》藝術家日Ⅱ

    白雨 HAKU-U ― 林武史石雕個展

    文/賴永興

     2022年10月台北藝博赤粒藝術的展位有一件引人注目的石雕作品,在展位的正中間由不規則的白御影石壘成雙層的巨大扁平四方體,最上層有經過打磨並且有一些凸起物,其它地方則是留下粗糙的雕鑿痕跡,排列組合雖算不上精密,大小不一的縫隙卻令作品造形更扎實,作品在展覽期間及之後都引起了不少的討論。這件《石間-野》是日本石雕藝術家林武史(Hayashi Takeshi 1956~)的作品,他出生於日本本州中部的岐阜市,東京藝大美術研究科雕塑專攻碩士,曾獲選文部省在外研究員赴巴黎研習了一年,目前是東京藝術大學雕塑系系主任。

     當下的石雕創作很多表現都或多或少被便利的機具所限制,雖然有許多新的嘗試被開發出來,甚至可以將造形數位化後,用CNC來雕鑿作品,雖然還不能完全依賴機器,卻使創作過程方便了很多,機器的同質性表現也引起我們對手工雕鑿的懷念,林武史的作品有呼應到這一點。他常說他的雕塑作品中所共通的「空間」、「身體」、「物質」、「記憶・時間」等要素是作品成立的根本。在藝術之都的巴黎他對於藝術的提問與思考並沒有獲得答案,1999年歸國後卻在日本的田野風光、自然風土及生活中發現屬於他自己的創作語彙,這件《石間-野》靈感來自日本茶道所使用的茶室,也就是他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四帖半塌塌米的空間,當觀賞者登上作品時,會因為石板晃動及間隙的不吻合產生碰撞聲,而使自身因為安全本能的反應而確認自己的存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9 min
    EP.12 赤粒話畫:《白雨:林武史》藝術家日Ⅰ

    EP.12 赤粒話畫:《白雨:林武史》藝術家日Ⅰ

    白雨 HAKU-U ― 林武史石雕個展
     
    文/賴永興
     
     
     個展的主題《白雨》是夏天的季節語,這是日本在為數眾多「雨」的表現用語之中區分出來的,所指的是夏日午後突然降下的雨,某日午後他在用白色大理石創作時突然下起西北雨,他對這個自然現象產生強烈的感受,《白雨》系列於焉誕生,林武史認為石雕是適合展示在室外的,唯有白色大理石的作品才適合陳設於室內空間,那是因為展出需要,他揣摩了一段時間之後,悟出白色系的大理石的溫潤質感有清冷及細膩的特質,是適合在包覆保護的空間展出。
     此次個展除了主力作品《白雨》之外還有幾件尺寸較小的《白雨》,更有用非常豪邁的手法所崩刻出黑色石柱群的《林間》、石雕小品《蟬》等系列的作品都值得親臨現場用身體去感受。
     
     他在2018年出版的作品集《凹凸之石》中提到:「綜觀到目前為止的作品,希望對我而言場域是何等重要一事可以再次獲得確認。」,「場域」對他而言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創作風景」,而追尋的是「日本人心中的原始風景」,他的作品不只要結合空間,還要觀者身體的介入體驗著石材的特性,並喚起心中的記憶與時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6 min
    EP.11 赤粒話畫:《木戶修長野工作室訪談》Ⅱ

    EP.11 赤粒話畫:《木戶修長野工作室訪談》Ⅱ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5 min

Top Podcasts In Arts

Fresh Air
NPR
The Moth
The Moth
99% Invisible
Roman Mars
The Bright Side
iHeartPodcasts and Hello Sunshine
The Magnus Archives
Rusty Quill
Walk-In Talk Podcast
Carl Fiad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