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episodes

欧周毋语 欧周毋语
-
- Arts
想当然思考
不正经说话
欧周毋语是由欧耶和肘子,
一个广告业民工和一个心理学门外汉,
所做的万物杂谈类播客。
我们自觉是才疏学浅的人,便试图在对自身和世界的无限好奇中,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
14.在不确定的洪流中,我们决定继续寻找生活和工作的实感
小时候我们总能很有底气讲出长大后的理想,哪怕成年以后耗费大量时光也无法证明从前看似“伟大”的决定,在宏大的时间跨度上是否能够实现对自己和他人的不朽意义,但我们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反复去推导同样的问题:“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现在的选择它会带我走向怎样的未来?”......
这期内容,我们分享了在面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各自的选择以及还在不断探索的自处方式;也聊到了过去几个月在主旋律的生活之余一些意外的收获;并且也反思了关于选题的思考受到当下信息消费习惯影响的这件事(为断更找借口),同时决定新的一年继续“别别扭扭”地游走于种种主流和时髦的信息边缘,在播客世界里谈论我们感兴趣的话题。
【你将会听到】
1:22 在公共讨论空间被劝退的表达欲
5:52 热点永远追不上,转瞬就是旧文
6:54 录播客就是露怯,把想法热烈而真诚地对自己和盘托出
12:34 疫情之下寻找一种新的生活触感
17:19 在「非终结性活动」中感受到的意义和快乐
20:27 主动与自我审查带来的精神内耗割席
21:27 「街坊领居」在老家有超越字面意义的存在
23:30 「附近性」从未消失,贴近地面让我更觉真实
24:57 不怕折腾两年内换了4个城市5份工作
29:03 离职后在教育的寒冬里摸爬滚打找工作
30:43 重新构建获取智识和理解思维活动的框架
33:03 工作生活里的种种角色,实现丰富的“我”的可能性
35:17 是否还能够寻找到对个人而言是有“光晕”的职业?
37:00 为什么在各种角色中体会到的却是身份焦虑?
39:25 警惕「科学思维」「理性人」「一劳永逸的人生」叙事......
43:10 “我只想平静地看待工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提到的书籍/作品】
《工作的迷思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阿兰德波顿
《昨日世界》——茨威格
《风味人间 第三季》
艺术在浮梁|乡镇即视感与文艺气息并存的景德镇:
https://www.douban.com/note/819488780/
【音乐】
Long Vehicle——Emir Kusturica & The No Smoking Orchestra
【主播】欧耶 肘子
【封面】头头
【关于我们】
邮箱:OZvolume@163.com -
13.《2.0倍速饭圈体验实录》
“荒废”了两个月的播客,欧周毋语终于回来除除草了!遥控器将时间调回到今年四月,一场卷生卷死的选秀节目,把我们困在了心碎秀芳的行列。两个“花甲老太”,从此便手拉手,披荆斩棘开启了“勇闯内娱”之路。从真情实感地奔赴idol、打投数据、氪金商务、再到线下应援,饭圈女孩该走的流程,我们以2.0的倍速经历了一番。今年又有几起大事件让粉丝行为上升到公众议题,再一次加剧了饭圈和大众的隔阂,如果从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大众娱乐的切面来看,追星和饭圈文化是有许多值得被关注和挖掘的现象来探讨的。这期内容,欧耶和肘子将把自己当做“活体实验”,饭圈女孩到底在想些什么?为什么饭圈内外的群体会长期缺乏沟通和理解?舆论为什么总是谈“圈”色变?欢迎大家也和我们一起来讨论!【你将会听到】01:28 一切要从选秀开始说起.....07:24 粉丝画像,我是怎么被锤入坑的?15:18 追星到底追的是什么?19:27 现实主义倾向的逐渐弱化22:05 我那为数不多的“利他主义精神”28:26 选秀就像干事业,还是创业合伙人33:16 饭圈,我‘撕’故我在?36:26 追星也内卷?41:12 要想粉不跑,话术不能少?46:45 为什么会谈“圈”色变?48:51 喜好也分三六九等,品味也有阶级属性?【音乐】BE A SUPERMAN—Yellow Magic Orchestra【主播】欧耶 肘子【封面】头头【关于我们】邮箱:OZvolume@163.com
-
12.惟味与色无可争:从餐桌走向世界
吃饭这件事儿,除了饱腹之外,也带来很多果腹之上的快感。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痕迹都会在对食物的理解里显现出来。
这期将和大家讨论那些有归属感的食物、味蕾的根所在的地方、以及在异地生根发芽的美味。一起用动态的眼光窥探饮食背后的文化演变。
什么是好吃的食物?食无定味,嘴巴说了算!
【你将会听到】
01:04 那些吃起来过瘾的comfort food
10:10 厨房也是座“禅道院”
12:31 食物是认识世界的通道
22:55 出门事事都如意,只有餐食合口难
36:00 世界公民的口味大融合
44:33 饮食文化的奇幻漂流
49:02 追求食物正统的“原教旨主义”?
【本期菜单】
军囤锅盔|重庆小面|担担面|乐山豆腐脑|油茶|红油抄手|绵阳米粉|肥肠粉
江油肥肠|简阳羊肉汤|雅安鱼|粉蒸排骨|火锅
fami-chiken|spicy chiken|芝士鳕鱼条|激辛焼そば|司康|美式披萨
鸡肉刺身|马肉刺身|河豚|烧鸟|怀石料理
【提到的人物/作品】
《美食不美 第一季》 Ugly Delicious Season 1 (2018)
《寻味“左宗棠鸡”》 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 (2013)
《寿司之神》 Jiro Dreams of Sushi (2011)
《烹饪、菜肴与阶级》杰克·古迪 Jack Goody
《川菜:尝到了川菜也就尝到了生活》扶霞·邓洛普 Fuchsia Dunlop
《中国食辣史》曹雨
Yakitori Masakichi政吉餐馆, Chef: Masahiko Kodama
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
【音乐】
Big Chief——高田漣/細野晴臣
Love Is——Herb Alpert
【主播】欧耶 肘子
【封面】头头 -
11.夜晚拯救白天,睡眠拯救人类
“我曾记录下一个梦,里面有蔚蓝的海,船上的烟囱冒出来褐色的烟,以及深褐色和红色的建筑物……我所梦见的颜色就是前天孩子们用玩具砖头堆砌的,并向我炫耀的精致建筑物的颜色;那些大砖头是同样的深红色,而小一点的是蓝色和褐色,这也与我上次游意大利时的色彩印象有关:浅湖以及伊索佐的美丽蓝色和卡索的褐色。”
夜晚是温柔的工厂,消除疲惫、归还自由,卸下白天的自我批判和警觉,是一天中,最不设防的时刻,再凶猛的野兽,到了夜晚都将回归到婴儿的状态。
睡眠是工厂里,调节身心平衡的装置,入睡是通往梦的入口,在睡梦中,给白天的信息分类、存盘、找寻意义;梦是占据着睡眠和清醒之间的过渡,在清醒来临前,让被禁锢的思维也能充分享受自由。
【你将会听到】
02:28 闭上双眼思维信马由缰
05:52 当睡觉只是为了劳动力再生产
09:38 那段时间的睡眠科特别火爆
12:12 我的夜猫子生活很有规律
17:52 我到底要睡多久才够?
21:01 我怎样才能睡着?VS.我为什么睡不着?
25:15 吾日三省吾身,不差睡前一会儿
28:28 梦是心灵庇护所
34:36 梦是精神审查制度弱化后的结果
38:20 没有梦,人类就没有艺术、没有宗教、也不会讲述故事
41:50 人生是否是一场大梦
46:32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提到的人物/作品】
《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哲学问题》罗素
弗洛伊德:
精神内涵审查制度|梦是愿望的实现|梦程序的心理|自由浮现的意念|非批判式自我观察
大梦 Significant dream
荣格 Carl Gustav Jung
心智自律 Mental autonomy/M-Autonomy
托马斯梅青格Thomas Metzinger
笛卡尔 罗素 亚里士多德
【音乐】
Moon Child—Pharoah Sanders
Apple Bed—Sparklehorse
【主播】欧耶 肘子
【封面】头头
【关于我们】
邮箱:OZvolume@163.com -
10.社交迷思:成年人的倔强是想触碰却又收回了手
【本期介绍】
现代都市生活,我们每一天两点一线,在地下通道随着汹涌的人流穿梭,没有眼神交流的陌生人默契的低头刷着相同的短视频app、点着同样的热搜话题、关注着同样宏大的公共事件......
却不知道隔壁的邻居刚刚搬走,走之前他们还未说上第一句话;也不曾察觉地铁站口卖煎饼的小摊已经易主,上一个摊主居住的城中村因为拆迁被迫搬离到了更远的外环;也并不关心因为干了几年都升职无望今天就要离职的女同事将何去何从,只想早点结束这虚伪的聚餐回家打游戏......
我们看似生活在这座城市,又似乎并未与它产生连结,在折叠的城市中构造了一个原子化的社会。
我们是否还有信心能够在追求效率和功利的社会中,构造出一种爱的关系呢?
【内容指引】
01:30 孤独的or自由的独居青年?
04:23 ‘社恐’是现代病?
10:11 从熟人社会到“附近的消失”
19:41 失去“创造关系”的信心
22:39 不同人生阶段的交友情境和变化
29:38 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
33:13 追求效率与功利的现代交友
36:10 高情商VS.低情商
39:02 我的离奇交友经历
45:43 镜像自我(Mirror-self)和 关系自我(relational-self)
49:04 青山依旧,故人已去
【音乐】
Giraffe in Green—三宅純
Bad Friend—Rina Sawayama/End of the World
【相关书籍】
《跨越边界的社区》项飙
《繁花》金宇澄
【主播】欧耶 肘子
【封面】头头
【关于我们】
邮箱:OZvolume@163.com -
09.关于照片:最好的时光?最坏的时代?
在阿尔塔米拉旧石器时代的壁画上,史前先民尽可能真实地将原始生命给记录了下来,只有画出这些强大于自己的野兽,才可以获得其力量,图像是一种原始的巫术和仪式。
相机发明之初,人们面对镜头是严肃而庄重的,拍照就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巫术,快门‘咔嚓’一声,将难得的瞬间汲入底片,好像我们的美好回忆就永久封存,和洞穴里的壁画一样,都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强大力量。
再到今天,以图像为主导的“网络化社会”中,摄影似乎把这项“巫术”表达的更为淋漓尽致,以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建立在真实互动的基础上。如今的图像时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通过数字图像就能完成,世界被图像化,感受被图像化……图像可以成为任何信息或内容的载体。我们珍惜图像带来的美好感受,却质疑视觉被放到第一位的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观看这个世界?
本期欧周毋语想和大家聊聊照片的past,present and future.
【你将会听到】
01:19 回忆是一叠被遗忘在月饼盒里的老照片
12:11 我怀念的是:如实记录、延迟满足、稀缺感和不向凝视谄媚
17:53 从相册到网络硬盘,数字时代我的不安全感
20:19 管他好看不好看,能拍就多拍点儿吧!
24:01 失真的图像网络世界反向吞噬我们的正常审美?
27:13 街拍是城市风貌的记录,还是‘街头表演’的竞技?
30:40 基于图像社交时代的视觉消费
34:23 如何看待数字图像的真实性?
39:46 如果未来的互联网是一座移动的墓碑
【提到的人物/作品】
侯孝贤《最好的时光》
汪曾祺《五味》
比尔·坎宁安(Bill Cunningham):纽约时报摄影师/街头摄影师
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美国业余街头摄影师/家庭保姆
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德国摄影师/《肖像》(Portraits)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法国哲学家/ “拟像理论”(Simulacra)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Bill Cunningham New York 》(2010)
《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收录于《呼吸 Exhalation: Stories》特德姜 Ted Chiang [美]
【主播】欧耶 肘子
【封面】头头
【音乐】
東風——イエロー・マジック・オーケストラ
Past, Present & Futures——Chick Corea
【关于我们】
邮箱:OZvolum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