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视频】周剑:我们不只在找文物,也给文物“找未来”| 我在广东找文物

自2023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广东全面开展以来,《羊城晚报》密切跟踪报道,多次随普查队员深入田野作业一线,实地见证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陆续推出“我在广东找文物”系列报道。

此次,记者跟随中山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剑的脚步,探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陆地段的重要通道之一:岐澳古道五桂山段——

古道承载“半部香山近代史”

位于香山境内的岐澳古道历史可溯源至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咸丰十年完成系统性修筑,全长70公里,一头连接着香山县城石岐,另一头便是澳门。

借由这条古道,香山地区得以较早接触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林则徐、孙中山、郑观应等近代著名历史人物都曾在这条古道上留下过足迹,可以说,岐澳古道承载着“半部香山近代史”。

中山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剑在“三普”和“四普”中均担任队长,负责统筹中山市文物普查工作。据他介绍,岐澳古道五桂山段的发现最初来自2009年“三普”期间群众上报的线索。

在接报之后,周剑就带领普查队员爬上五桂山,在荆棘草莽中寻找这条古道。周剑发现,现场仅存十几段断续难行的石板路,而且不少路段不是被埋在荒草泥土下,就是被草木藤蔓遮蔽,覆盖在路上的浮土多在一米以上。

不过,普查队在平迳顶发现了寺庙遗址,断壁残垣隐于草木之间,地上青砖散落,四周绿荫蔽日,另有长方形石碑立在路边,上刻“石莹桥路界止”。这为证实古道的“出身”带来了重要证据!

归来后,普查队员把现场情况与有关岐澳古道五桂山段的历史文献进行了仔细对照。

《香山县志续编》记载:“南干大路自县治南门起……中通一径,上为平迳顶,有云迳寺、茶亭,良谷二都交界处,由云迳寺稍北折而东至石莹桥……又六七里至澳门。”

而据《林则徐集》记载,1839年,林则徐从香山县城南门出发,“又十里石鼓垯,过此即山路,曰平迳岭”,然后前往澳门巡视。

据此可判断,这条石板路即岐澳古道五桂山段!有关它的人与事,早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组成部分:据说,1878年,12岁的孙中山经过这条古道赴檀香山求学;19世纪80年代,家在中山三乡镇雍陌村的郑观应也常由此古道出行……

从荒草古道到文化地标

作为在中山境内现存唯一的山地型驿道,岐澳古道五桂山段形成于明末清初,位于中山市石鼓村至石莹桥村的山间,全长5.5公里,现有约500米的原始遗存。

最初在“三普”期间发现岐澳古道五桂山段时,它的留存状况不佳,公布条件尚不成熟,其后,中山市开启了长达数年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

2014年至2016年此段开始修缮保护工作,包括古道本体开挖、树木杂草清理、路边山坡加固等;2017年至2018年,岐澳古道开展活化利用工作;2019年,岐澳古道五桂山段开展修复提升工程,包括排水处理、环境整治和局部修复等;2021年对局部路段进行修复加固并对沿线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

就这样,古道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地理信息与文化记忆日渐清晰,所以成为“四普”中被登记存档的新发现代表性文物线索之一。“此处的普查工作和其他文物点迥然不同。其他往往是针对单一建筑的文物‘点’,而岐澳古道五桂山段呈线状分布,且串联起寺庙遗址、路碑石刻等丰富的附属遗存,工作量和普查难度远大于单点的操作。”

周剑说,“四普”相较于“三普”而言,最大变化在于要求更高,测绘记录的精准度也更高,“‘三普’时我们都是手持GPS,在山区密林误差很大。现在实地调查都用统一配发的RTK设备,让我们这次对岐澳古道五桂山段有了更全面精准的测绘记录。”

“我们不只是找文物,也给文物‘找未来’!”在这般精心呵护和活化利用下,如今的岐澳古道五桂山段已焕发新生,成为集历史研学、文旅体验、户外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地标,既是中山城市文化的闪亮名片,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纽带。

通过“四普”,荒草古道成为了文化地标,它不仅在科学档案中留下精准坐标,更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延续着中山市“开眼看世界”的精神基因。

以“传帮带”增加文化认同

周剑感慨:“这十几年来岐澳古道五桂山段变化很大,也越来越好。‘三普’时我们记录它的残破,‘四普’时我们又见证了它的新生。一个人很难得经历两次全国文物普查,期待下次普查,这段石板路上又有新的故事等着被发现。”

周剑回忆起自己参加“三普”的时光,由于是第一次参与全国文物普查,每一处文物点对考古专业出身的他来说都相当于一次新发现,每一次实地调查都让人感到新奇且振奋,“三普像考古,惊喜在‘发现’;四普像回访,责任在‘守护’。在普查期间,一群人翻山穿林,跑遍全市,充满了成就感”。

周剑曾问过所有参加“三普”的老队员的感受,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很累但很快乐,那段普查经历他们永远也忘不掉。因此他也非常鼓励年轻人参与到普查工作中来,无论对专业技能还是对个人素质,这都是难能可贵的锤炼。

中山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郑楚莹曾和周剑一同参与岐澳古道五桂山段的实地调查,她对周馆长的体力记忆犹新:“我们一起爬五桂山,他连大气都不喘。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年轻人‘拖累’,他能一口气走完全程。”

在普查过程中,对于年轻普查队员拿不准的文物点,周剑会在现场帮助核查,耐心地教导他们如何更好地拍摄记录,对于文物点在“三普”时的状况更是如数家珍。

而对于周剑而言,“传帮带”的意义不仅限于文物普查工作中的经验传承,更应延伸到群众对在地历史文化的认同与延续上。

为此,中山市博物馆专门组织策划了“我是小小文物普查员”系列体验活动,引领市民和青少年学习文物保护知识,共享文物保护成果。

“文物自会说话”

周剑是湖北人,大学时读的是考古学专业,2000年毕业后便来到了中山市博物馆工作,如今已是馆内馆龄最长的工作人员。25年的一线文博工作,让周剑对香山文化怀有深厚情感,中山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曾有人说广东是‘文化沙漠’,缺乏历史底蕴。他们只要来中山市博物馆看看出土的文物,从先秦的石器到明清的商贸遗存,我们不必过多解释,那些文物自会说话。”

周剑认为这即是考古和文博相辅相成的地方:考古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佐证,博物馆则让田野中的考古成果能够被普罗大众所知悉。考古与文博工作的意义,正在于让埋藏的历史“开口”,而岐澳古道五桂山段便是最鲜活的例证。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道路者,文明之母,财富之脉也。”在因闭关锁国而与世界文明隔绝的清代,这条南粤一隅的岐澳古道已发展成官民往来、商贸流通的生命线,架起了广东香山地区、乃至中国通往世界的桥梁。

岐澳古道五桂山段承载的不仅是交通功能,更是一段立体的文明演进史。正如周剑所说:“只要有人愿意走近它、读懂它,古道就不会老,因为历史永远在场。”

本栏目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羊城晚报社联合主办

文 | 记者 何文涛 朱绍杰

图 | 记者 蔡嘉鸿

视频 | 记者 何文涛 蔡嘉鸿 麦宇恒

监制 | 陈桥生

策划 | 邓琼 吴小攀

统筹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