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雪球·财经有深度 Podcast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1. 7 HR AGO

    2632.“中国神船”的底层逻辑是行业反转,重组不过是催化剂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中国神船”的底层逻辑是行业反转,重组不过是催化剂。来自银杏君。 最近有很多朋友关心南北船合并,大概率是因为2014年南北车合并以后股价涨了10倍。当时是大牛市,市场上特别流行这种重组的题材,很多类似的股票都是这样大涨的。 但现在A股大环境不太行,所以中国神车的大涨很难复制,投资者在股票层面对中国神船要理性看待,今时不同往日了。 从公告来看,换股价格已经明确了,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换得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确定为37.84元一股,中国重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为5.05元一股。 按照现在价格来看,中国船舶略低估,而且中国船舶的筹码集中度很好,所以我后续看多。 目前,中国重工的总股本为228.02亿股,经计算,中国船舶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为30.44亿股。涉及交易金额1151.5亿元,构成A股上市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在公告中表示,此举旨在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 同时,为保护异议股东的利益,中国船舶将赋予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价格为30.27元一股,而中国重工将为异议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价格为4.04元一股。也就是说给了投资者两种选择:如果你不同意,就8折给你现金;或者接受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换得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 这相当于换股比例为7.49比1,船舶现金选择权为30.27,重工现金选择权为4.04。中国重工股东吃亏6.8%,这一点不太好,其他没什么。长期肯定是利好,减少同业竞争,减少经营成本,未来业绩会更好。 从行业来看,造船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周期行业,一般以十年为维度周期波动。 经历前十年衰退后,2021年以来,航运市场需求稳步增长,船舶行业供需格局进一步改善进入回暖阶段,景气度飞速提升。在本轮周期中,中国船厂接单能力较上一轮上行周期明显强劲,造船市场进一步向中国集中,特别是大型船只、L N G等对成本控制和技术优势要求较高的高附加值船舶订单比上一轮船周期明显提高。 目前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0%、74.7%和58.9%,我国船舶制造业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 前不久“淮河能源启航”号完工交付,国产化率逾85%,打破国际技术壁垒,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我国“气化长江”标志性工程,是全球首款、中国首制江海直达型14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即L N G加注运输船。 “淮河能源启航”号L N G加注运输船是国家核心技术攻关专项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之一,首次应用了多项国产技术,实现建造过程更大程度的自主可控,缩短了造船周期,保障了技术服务及时性。对我国L N G造船业突破“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建造大型邮轮的技术主要被欧洲几家造船厂所垄断,目前全球只有5个国家拥有建造大型邮轮的能力,即中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和德国。 根据半年报,中国船舶今年上半年完工交付民品船舶48艘,403.45万载重吨,较上年同期多交付10艘,吨位数完成年计划的59.87%,同比增长3.20%。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船舶累计手持民品船舶订单322艘,2362.18万载重吨,金额1996.39亿元。 中国重工今年上半年共完工民船26

    7 min
  2. 1 DAY AGO

    2631.美联储降息利好哪类资产?对A股又有何影响?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美联储降息利好哪类资产?对A股又有何影响?来自六亿居士。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9日凌晨2点,美联储公布本次议息结果:联邦基准利率从5.25%到5.50%,降至4.75%到5.00%,降息50基点。此为2022年开启本轮加息以来的首次降息,降息幅度略超市场预期。 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全球经济与金融的执牛耳者,美国的利率变化会对国际金融市场、跨境资本流动以及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产生连锁反应。此前,欧元区、英国、加拿大、瑞士、巴西、阿根廷等多个主要经济体已启动降息,随着美联储加入降息“阵营”,新一轮的货币宽松周期已在路上。 本次美联储降息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且全球各央行的政策协调性相比以往也有所下降。鲍威尔往往是动作麻利、讲话鹰鸽交替,用更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平衡市场预期。 从过往经验看,发达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全球资本风险偏好上升,资金会涌入新兴市场、权益市场等寻求更高收益。美元也往往由强转弱,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和跨境资本流出压力将得到缓解。对于我们而言,美联储预防式降息主要在于中短期的流动性改善和风险偏好提升,但基本面的修复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看到这里,不少朋友会问:那么美联储降息利好哪类资产?对A股又有何影响? 我通过统计过往30年,美债收益率回落的7个大周期中,各大类资产的整体表现,以及以主要宽基、风格指数的涨跌幅,分解美联储降息对A股各类资产的影响。 我们先以往看看美联储降息后各大类资产的表现。 从历史数据看,各大类资产,黄金、亚洲美元债、权益资产表现较好;原油、大宗商品、美元相对偏弱。我们所关注的A股,从上证指数的角度看,各有涨跌,需要进一步拆解,并关注起止点的估值水平。 下面,我将不同周期A股的各指数表现进行对比。由于A股大部分指数成立于2004年之后,因此我主要统计了2007年之后5个周期的数据。 2007年之后的第一个周期是从2007年6月12日到2008年12月8日。这期间A股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以及中盘指数均出现超过45%的下跌;大盘和小盘指数下跌幅度也在40%左右。 第二周期,即2010年4月5日至2012年7月25日,各指数较上一周期下跌幅度有所减少,平均下跌在30%左右。 第三周期,即2013年12月31日至2016年7月5日,A股各指数呈现较大幅度上涨,除沪深300,上涨约47%和中盘成长上涨约33%外,其他指数涨幅均超过50%,小盘股、创业板涨幅高达70%以上。 第四周期,即2018年11月8日至2020年8月4日。这一周期下的各指数也均呈现上涨,但不如上一周期均衡。创业板和大盘成长指数上涨超过100%,而大盘价值指数仅上涨约20%。 第五周期,即2023年10月19日至2024年8月5日,这一周期除大盘价值指数有所上涨外,其余各指数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中证1000指数下跌幅度最大,跌幅接近20%。 从拆解数据上看,整体上有涨有跌,各有千秋。因为除了降息带来的流动性影响,外部因素、经济基本面、市场估值水平、科技创新影响、政策环境等因素,也广泛地影响着市场的走势。 仅从估值的角度看,2007年与2010年,A股估值水平整体偏高;2013年、2018年则处于阶段底部。当前A股的估值水平,整体接近2018年的水平,同样处于历史底部阶段。 对长期收益而言,基本面、估值水平、流动性是核心三要素。现在估值已经趴在地上了,外部的水龙头也已

    5 min
  3. 2 DAYS AGO

    2630.资金的流动决定大A行情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资金的流动决定大A行情。来自时间定投-大鹏投研。 大A市场已经整整跌了3年了,各大指数与2018年创出的最低位仅有10%左右的差距空间,而市盈率,破净率均达到历史极低值水平,与2005年的998点可一教高下。市场究竟还要跌到多少?市场什么时候反转?降息到底会不会带来反转呢? 我们要认识到核心的一点,即影响资本市场的决定因素永远是资金。加息也好,降息也罢,推动地缘政治的剧烈碰撞,实际是驱使全球资金的流动,诱导资金投资,诱导资金避险,从而实现世界经济的潮汐运动。大至指数,小至个股,涨跌的本质还是资金推动。 美国为什么一直长牛?本质还是美元霸权的红利,利用美元的地位,美元对大宗商品的影响,通过美元潮汐收割全球,从而为美国泵血,造就美国的长牛。 我们的市场为什么这么差?我们先看一下时间表。 2021年8月,美国C P I增速达到5.4%;2021年12月美联储突然宣布通胀是美国经济的头号敌人;2022年3月俄乌战争爆发,导致能源与食品供给限制进一步恶化了通胀。当月,美联储不得不开启货币紧缩,快速加息,以应对通胀。 本轮市场的下跌开始于2022年1月,这是在对美联储加息有预期的情况下;2022年2月,指数还大幅反弹3%,3月指数破位式下跌,振幅达到13.78%,即美联储加息落地。此后开始长达近3年的下跌行情。 为什么美国加息,我们就要下跌? 第一、美国加息,吸引美元回流,美元开始强势,其他货币相对美元贬值。 加息当月,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6.3一直涨至7.3,国内热钱和流进国内的外资,肯定回流美国。自此我们的流动性开始紧张,股市开始下跌,外资逐步抽走钱回美国市场。 第二、外汇资金留存不结汇。 最近市场也开始解读这个信息了。2022年是出口企业及做亚马逊的朋友的黄金年。国内利率百分之2点几,美国5%以上。在这个过程中,美元一直升值。只要你把美元存到海外银行,哪怕中银国际,你将获得汇率溢价加高利息。出口商比既往多了将近15%到20%的净利润。 有数据表示,在美国加息周期以来,我们出口商累计5000亿美元左右未进行结汇。这个数据不得了,因为我们的顺差1年下来也就几千亿美元。这意味着这几年国内按照人民币计价,少流入的人民币少了3万多亿元。 但是我们国家也没有闲着,在看不到的地方已经在出手。例如:趁美国全球剪羊毛之际,我们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入。本来在美国加息下该破产的国家和企业,如巴铁和非洲国家,破产就要被美国拿走优质资产。我们给他们放贷,在低位接盘,也是抄底的一种。这些资金,在降息周期后,美元弱势,就会带来汇率溢价和利润。 另外,当下我们持有3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其实也是在薅美国高利率羊毛。 这几年钱都在外面博弈,国内大A能好吗?这两年主要的任务就是维持,等待降息带来的转机。 第三、国家是否有强烈救市意愿? 我国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房地产、出口、消费。 前几年房地产一直累积风险,后发展受困。美国加息,直接拉垮了房地产。美元强势,海外美元债偿还额度溢价近15%,加上美元利率高企,即便置换后高利率也让房企受不了,所以很多房地产企业直接躺平逾期美元债。同时,经过疫情的洗礼,人们消费观念变化,使消费日渐萎靡,造成通缩。 消费及房地产都处于下行整理周期,出口就成了支撑经

    10 min
  4. 3 DAYS AGO

    2629.脚步慢下来,然后积极乐观!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脚步慢下来,然后积极乐观!来自二把刀价投s。 我讲讲我的投资态度。 一、不疾而速 其实投资和生活是一样一样的,是需要松弛感的。我们前面很多年发展得很快,好多思想和制度没有跟上,导致了现在的很多很难处理的事情。 所谓的经济周期,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很多聪明的人聚在一起,最终做了傻事。熊市能让人思考得更多,我们也许需要把前面没有做好的功课给补足了,当然我肯定管不了别人,我只能从自我做起。 这几年的股市,看到茫茫多的公司跌了很多,然而翻翻他们的财报,依然是那么的贵,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知道,这已经是我们最拿得出手的公司了,跌了百分之七八十,盈利居然还是不能让人满意,那股价最高峰的时候投资者是怎么想的? 很多问题就是从一个错误开始的,然后期望通过另外一个错误来弥补,当很多很多的错误堆叠到一起,于是系统开始不稳定。 我拒绝这样的投资方式和生活方式,我认为应该专注过程,让结果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们有一个目标,这很好,但是最好关注并享受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因为如果只期待结果,那很容易超速行驶,造成事故。我想关于聪明人做傻事的原因就在这里吧。 二、行情 股市依然处于调整中,每回熊市后期都充斥着各种论调,我们普通投资者其实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危言耸听。 我的意思一直都很简单而明确:把钱投在自己看得懂的,能算得过来账的地方。 这个账我也说得很清楚,就是对比自身的资金成本。对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来说,资金成本大概就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吧,现在是2%出头。 这个道理跟巴菲特说的一样:只要投资低成本的标普500指数,就很有可能超过很多职业投资者。想想投资的事情也蛮搞笑的,这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业余可以战胜职业的地方。 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样,把各种噪声排除掉,专注于做好眼前的事情和该做的事情,至于结果嘛,结果大概率会好一点。 三、为什么要积极乐观? 巴菲特1998年谈过两个事情: 其一是关于聪明人做傻事。 “长期资本”这是一家著名的对冲基金,他们有着高智商的管理团队,其中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该公司于1994年创立,创立后的头些年盈利可观,年均40%以上。但是,在1998年,这家基金在4个月里损失了46个亿,震惊世界。 其二是关于投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于1919年上市,那时的价格是40美元左右。一年后,股价降了50%,只有19美元。看起来那是一场灾难。瓶装问题,糖料涨价,你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你觉得那不是一个合适的买入时机。一些年之后,又发生了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竞赛等。总是有原因让你不买。 如果你在一开始40块钱买了一股,然后你把派发的红利进行再投资,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一直到现在,纳股可乐股票的价值是5百万。 这个事实压倒了一切。如果你看对了生意模式,你就会赚很多钱。 从结果来看,即使优秀如可口可乐,上涨过程也是充斥着各种惊险和利空。 普通投资者对这种波动认识并不足够,理所当然的认为优秀的公司股价不能跌,业绩不能下降。我认为完全错误,优秀的公司长期来看可以抚平周期波动,因为时间足够长,至于短期波动,那也是随行就市的,所以拿着优秀的公司平常心看待波动就

    4 min
  5. 4 DAYS AGO

    2628.回顾历史上的3轮黄金牛市,谈谈当下对黄金的思考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回顾历史上的3轮黄金牛市,谈谈当下对黄金的思考。来自老王投资说。 在人类文明史上,黄金一直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拥有无可比拟的魅力。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黄金与美元正式脱钩,开启了自由定价的篇章。从那时起,黄金价格经历了多次起伏,但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接下来,我将带您回顾历史上黄金3轮牛市的历程,并谈谈当下对黄金的思考及其未来走势的可能性。 1、历史的序幕:第一次黄金牛市 1971到1980年,黄金迎来了它的第一次牛市。这次牛市持续了九年,期间金价从42美元每盎司飙升至850美元每盎司,涨幅达到了惊人的20倍。 究其原因,当时全球经济正面临诸多挑战:美国的货币超发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地缘政治方面,中东战争和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石油危机,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与此同时,黄金生产几乎停滞不前,十年间产量不增甚至是减少,而黄金需求大增,供不应求的局面进一步推高了黄金价格。 2、互联网泡沫与次贷危机:第二次黄金牛市 2000到2011年,黄金进入了第二个牛市周期,涨幅超过6倍。 这段长达十一年的牛市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市场调整,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灭、欧元崛起、黄金E T F的兴起、伊朗核问题引发的新一轮中东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使得金价从260美元每盎司攀升至1000美元每盎司。 第二阶段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信用市场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提振了市场对黄金的信心,具有货币属性和债券属性的黄金受到青睐,最终将金价推向了1920美元每盎司的历史高位。 3、新时代的挑战:第三次黄金牛市 2019年至今,黄金正经历着第三轮牛市。国际金价突破2000美元每盎司后不断刷新新高,截至2024年9月12日,伦敦金价格已经突破了2500美元每盎司的大关。 这次牛市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全球经济放缓、新冠疫情的冲击、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都成为推动金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2019年至2020年,全球经济因美国增长乏力和全球需求不足陷入衰退,美联储等央行纷纷采取宽松政策,加之新冠疫情的爆发,金价从1270美元每盎司起步,迅速突破2000美元每盎司,最高触及2075美元每盎司。 2020年8月至2023年9月,尽管疫情有所缓解,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地缘政治摩擦加剧,金价在1614美元每盎司至2080美元每盎司之间震荡,蓄势待发。 2023年10月至今,地缘政治局势进一步升级,信用货币体系的信任度下降,美欧政治不确定性上升,政策转向宽松。这些因素促使多头资金涌入贵金属市场,金价从1810美元每盎司一路上涨,创下历史新高,突破2500美元每盎司。 最后,我谈谈当下对黄金的思考和未来展望。 如今,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货币属性的强化、美联储货币政策环境的宽松转向以及避险需求的增长依然对黄金构成了有利的支持。同时,全球央行增持黄金储备也成为推动金价上涨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未出现美欧经济持续复苏的迹象,也没有明显的央行政策收紧预期,这意味着黄金本轮牛市可能还有延续的空间。 展望未来,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地位不会轻易改变。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黄金仍将是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重

    5 min
  6. 5 DAYS AGO

    2627.市场可能反转的10个信号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市场可能反转的10个信号。来自围棋投研。 最近很少再听到“3000点保卫战”的说法,我甚至都有点怀念那个时候,毕竟来到2700点,很多群里已经没人说话。 前面的头部券商合并、小范围调研没人、股票群里不说话这些现象,好像都是市场见底的信号。靠不靠谱?我想尝试做个探讨。 我曾与两位前辈聊过相关话题,简单归纳一下: 定性层面有4个观察点:银行股见顶、美联储降息、技术面超跌、大政策突发。现在是前两个基本兑现,后两个还需要等待。 定量层面是看市场估值:过去3到5年,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最低点都在9.7倍,而现在这个数字大概是10倍。换句话说,在非常悲观的情况下,与历史最低点相比,市场可能还有5%下跌空间。 那就能达成共识,现在大概率处于底部区间。 但说到这里好像还不够,大家更关心是,什么时候能看到反转,涨起来才能真正赚到钱。 最近有家著名外资银行,提到了中国股票市场好起来的10个信号,我就以此为基础,展开聊聊。 1、房地产可能复苏。许多参与者已经退出房地产行业,库存正在清空,抵押贷款利率正在下降,一些主要城市的二级交易量已经回升。 地产能称为中国经济的大贝塔,大部分行业都能吃到地产红利,直接影响到银行、建材、家电、机械、传媒等,间接影响有消费、旅游、酒店等,甚至科技。 为什么总说中产阶段在这轮经济下行里最受伤?有部分人是薪资缩水,降薪裁员都不算稀奇事;还有部分就是房价下跌,有些是刚拿到手没几年就跌掉30%。最惨的情况是前两年薪资挺高,咬着牙凑了首付款,背着巨额贷款置换新房,结果这两年薪资减少,贷款丝毫不减,手里房子还在跌价,毫无盼头。 这种情况下,想想确实没心情去消费。 而这几年“保交楼”政策拯救了产业链,银行贷款利率下降拉动了交易量,地产行业是有在慢慢向好。如果真有存量房贷利率下降,相信能带来更大底气去消费。 把地产放在第一条,我很认可。但同时要牢记“房住不炒”不会变,因此我认为反转得不会太激烈。 2、由于以旧换新计划的扩大、促进服务需求的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网的改善,消费支出可能会复苏。 家电复苏就是靠以旧换新政策,工业景气度更是离不开设备更新措施,这条是非常明确的信号。 比如,都说汽车报废影响范围很小,本来就没多少“老爷车”,实际政策出台后,申请报废的车辆明显增多,每天都有1万辆。 比如,都不相信消费者会为了几百块优惠去花几千块买新家电,实际线上平台订单爆了,身边朋友是先买了囤着,就怕这次不买吃亏。 再比如,超长期国债贴息给企业,都觉得企业倒贴都不想扩张,实际问下来很期待,有这么低成本的融资机会,谁能不爱呢? 真有实实在在的补贴,真能解决后顾之忧,老百姓们都很愿意接受,口袋里那些钱很难忍得住不花出去。 3、行业整合,如电动汽车、房地产、在线旅行社、药店和医院。整合可以提升这些行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这条太熟悉了:光伏龙头找机会整合二三线企业,电动车国内混不下去就找外资入股,锂电池合并不了却能逼着后排选手出局…… 每一轮周期过后,都是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只要能熬过去,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都会上个台阶。 但要补充两个方面: 一是整合后要看产能是否出清,尤其是跨界大佬。网传宁王要收购某光

    9 min
  7. 13 SEPT

    2625.熊市的确很痛,但不应该失去信心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熊市的确很痛,但不应该失去信心。来自浩然斯坦。 最近大家情绪可能都很差,原因是这波熊市太久了,跌幅也足够大了,很多人面临财产收入和工资收入双杀的窘境,经济的回暖似乎遥不可及,不少人感到难以为继。 回顾过去任何一次熊市,你可能都比较淡定,因为你有上帝视角,知道它是怎么结束的。但是,如果让身处熊市的人说一下到底哪一次熊市最艰难,即使他知道历史,也会认为当下的这次最难,因为此时没有人有上帝视角了,他看不清未来,看不到希望。然而,一旦我们走出熊市,就会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糟糕,甚至可能会后悔没有在低位时买入更多。 有人说,经济不景气,股市就不会有起色。但我们回顾过去几次牛市,历史总是给我们上生动的一课,让我们知道,牛市往往在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的时候出现。 近30年A股的三波大牛市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在宏观经济很一般的时候发生的: 1996到2001年的这波牛市,中国经历了持续通缩、国企三年脱困、银行巨额呆坏账,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经济上面对的困难不比近两年少。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股市却走出了一波牛市。 2005到2007年的牛市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涨了五倍。但有几个人还记得2004年4月到2005年7月这段时间,从1783点跌到998点的熊市最后一波杀跌有多惨烈? 要知道,当时宏观经济非常好,G D P增速从9%上升到11%,外资疯狂投资中国,加入世贸沿海工厂外贸订单拿到手软,创业成功率很高,房价开始暴涨。那时最流行的解释是,中国股市跟经济无关,连赌场都不如,有制度缺陷,要推倒重来。这种舆论跟现在是不是很相似? 2013到2015年的这波牛市,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陈经老师对于当时的经济和股市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当时主要的传统产业都是产能过剩。钢铁水泥夕阳产业,房地产成交低迷,房价高涨,民众收入低远不够买房,地方上依赖的房地产经济走入困境。 民营企业抱怨融资渠道太差,民间利率高启。央企不断收购扩张,低成本融资,民企求投靠,子公司孙公司算不清。经济论坛定期开会替民营企业发声。 产业政策被认为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的政府主观瞎搞。光伏、新能源车等产业遇到困难。欧美反补贴反倾销,江西江苏等地光伏企业破产,首富转眼成空,政府接管收拾乱摊子。 国际媒体发出了明确集体唱空。西方金融企业集体卖出中国四大银行的股份。后来是移动互联网起来了,房价又涨了,大家就忘了。 当时A股比现在惨多了,上证指数2013中间跌到了惨绝死的1849点,是前后多少年都没有的绝对最低点。当时跌了这么多根本没办法解释,就是没信心,后面才好了。现在虽然A股指数不行,但分红高的好股是不断新高的,信心比当时强了些。 现在经济的问题主要是土地资产价格下跌引发的。这个问题迟早会出现,所有其它的经济困难全部衍生于此。 有人说房地产崩盘的情况下,经济不会好,投资股票的收益不可能好,投资要放到房地产企稳的2028年。 其实随便举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个观点了。 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香港楼市崩盘,一直跌到2003年才见底。但是股市在楼市下跌期间的1998年到2000年走了一轮大牛市,恒指从6544点,涨到18397点创了历史新高。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楼市崩盘,一直到2012年才止跌,但是美股2009年3月就见底并开启了超

    10 min
  8. 12 SEPT

    2624.市场叙事与行业真相的偏差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市场叙事与行业真相的偏差。来自青侨阳光。 对于中国医药行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增长稳健、创新爆发、国际竞争力崛起、前景乐观的蒸蒸日上的行业;但港股和A股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危机重重、乌云密布、摇摇欲坠的到处堪忧的行业。 大家看的是同一个行业,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预期差异? 我们可以从两个思路来看。 一种思路,是把问题推给作用于市场的外部性的宏观背景。 2019至2021年港股医药大涨,是因为宏观背景有利于它们上涨;2021至2024年港股医药大跌,是因为宏观背景导致了它们下跌;市场里的美股科技股和A股高息股资产大涨,而港股医药股大跌,是因为宏观背景有利于前者而不利于后者。 这种归因很有诱惑力,因为从事后角度看,用宏观视角可以对很多事情做出很好的解释。但它在事前推理预测上,却有着非常严重的逻辑局限。 比如有个A点,它既可以通向B点,也可以通向C、D、E点,假设有天我们看到甲从A到了E,也看到了从A到E的清晰的路径,我们把就此推断乙到了A点后也会去E点,就可能会犯刻舟求剑问题的风险。 对于这个问题,塔勒布的“未然历史”是个很精炼的概括。 历史在发生之前有很多种可能性,最终选择哪条路径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只盯着已然历史去做总结,因为那些最终没有出现的未然历史本来也是有可能出现的,说不定下次历史就会做出不一定的选择。 除了“未然历史”,“混沌特性”带来了研究的复杂性。现代科学理念建立在“可简化、可还原、可重复”的逻辑框架之上,但真实世界中复杂的相关关系,使得我们无法简单还原到几个要素去分析,这会让基于现代科学范式下的宏观研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未然历史”,即无法用基于已发生事情总结的规律去判断和指导未发生的未来,加上“混沌特性”,即足够复杂的体系无法简化还原到少数几个关键要素去做确定性研究,使得宏观预测很容易陷入“解释过去头头是道、预测未来频频打脸”的窘境。 就像站在1914年初,谁能预测得到几个月后萨拉热窝的暗杀事件会是彻底改变世界格局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导火索?同样站在2019年,全球茫茫多的宏观经济学家里又有几人能预判1年后会有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导致主要国家同时转向货币与财政的超宽松政策? 因此,对我们而言,用宏观解释历史很好用,借助宏观判断辅助决策也很有意义,但以来宏观判断来指导针对未来的投资决策,从逻辑上说并不具备合理性。 另一种思路,是把关注点拉回市场本身。 市场除了受到难以精准预测的宏观背景影响之外,其自身也存在着各种内生规律;而且这里面有些规律还有着很强的可重复性和可预期性,因此从指导投资的角度说,这种思路可能更需要重视。 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参与投资人的想法,但他们的买卖决策却可以实实在在地在股价上留下痕迹,因此,原则上说,是可以从股价的变动上“解读或翻译”出边际股价定价者的可能想法的,我们可以把这种解读理解成是股价隐含的“市场叙事”,它们的变化存在着某些相对稳定的内生规模。 比如,从历史上看,我们所解读出来的市场叙事,与我们研究所看到的行业真相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偏差: 一是放大波动,即市场叙事会放大行业波动带来的景气起落,情绪钟摆效应明显。景气上行时,

    8 min

About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