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episodes

“未来志异”是《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主持的一档与艺术家、写作者和策展人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谈话节目。

未来志‪异‬ Ye Ying

    • Arts

“未来志异”是《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主持的一档与艺术家、写作者和策展人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谈话节目。

    Vol.08 上海的菜园、公园与水系……在“生态缝隙”之间移动的艺术游击

    Vol.08 上海的菜园、公园与水系……在“生态缝隙”之间移动的艺术游击

    本期嘉宾:艺术家崔洁、策展人钱诗怡


    本期内容概述
    从12月末开始,我就被重感冒击中了,嗓子也几乎失声,这期的开场就只能请大家在这里阅读了。

    这是“未来志异”第一次同时邀请两位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一同来参与播客的讨论,也想谈一谈那个不常被看见的上海。

    出生于上海、在中国美术学院完成了艺术教育之后,在北京生活与工作了多年的艺术家崔洁在疫情之前搬回到上海,在松江的工作室创作的同时,还耕耘了一隅自己的菜园,她的个展“崔洁:礼物”于2023年11月开幕,正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展出,她还将自己种菜的经验带入到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开展了公共项目“上海菜园”。当崔洁重回上海,第一次造访东安公园的发现,也为她在西岸美术馆的展览的空间设计带来了启发。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人钱诗怡与崔洁一同在疫情期间“逛公园”,重新在城市的公园与非消费性的公共空间中发现城市内在的肌理,寻找被埋没与隐匿的历史脉络与个体经验的联系。

    从2023年开始,钱诗怡在明当代美术馆发起了“长三角水系:跨领域调研创作计划”,她邀请艺术家在长三角行走,基于个人体验、田野考察的跨学科交流,也在以“国际化”为主流面貌的上海艺术环境中另辟蹊径,酝酿贴地的、从现实出发的艺术创作,以及与本地历史、生态与环境相连接的梳理与研究。

    从上海市区到崔洁工作室所在的松江与钱诗怡所在的明当代美术馆都有至少40分钟以上的车程,她们怎么看待与城市中心的这段地理与行业生态上的距离?

    在工作室与城市中移动的崔洁将松江的工作室看作“产生结果的一个孵化器”,在不同地方的驻留、与美术馆的合作,以及在工作室的创作,让她更为自如地选择自己在不同位置中的状态。

    钱诗怡不希望被纳入到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叙事,位于老闸北的明当代由工业厂房改造而成,在建立初期就希望融入当地的历史叙事与地方环境。上海这座城市除了国际化的面貌之外,亦可以发展出艺术生态的多样性。

    “在城市的间隙当中,其实你注意观察的话,它有非常多的这些缝隙就是会被拿来种植”,崔洁的“上海菜园”正是对这样的“生态缝隙”的致意,“上海菜园”与钱诗怡发起的“长三角水系:跨领域调研创作计划”,如同在这座城市常规状态之外的 “艺术游击”,正因为有了这些缝隙与游击的出现,上海的艺术生态中才会拥有更多草根与个体的声音,在变化迅即的城市外貌中始终拥有方言的活性和底色。

    如果希望更多了解崔洁的创作,可以查看由《艺术新闻/中文版》出版,CHANEL特别支持的“因她之名”华人女性艺术特刊。2024年“因她之名”还将展开更多相关艺术讨论与艺术项目。

    “志异”时刻
    00:03:32 崔洁在西岸美术馆的个展“礼物”,与上海公园、植物与动物园有关

    00:05:59 东安公园、周在春、长颈鹿海滨……重新了解与上海的公园与动物园有关的历史

    00:13:21 “逛公园”,历史、童年记忆与日常的再发现

    00:27:42 崔洁的“上海菜园”:从松江的阳台挪到西岸美术馆

    00:39:39 钱诗怡怎样筹备正在进展中的项目“景观,生态和基础设施网络”?

    00:47:06 沿着水系行走,从机构中溢出的艺术项目发展

    00:52:08 上海的艺术生态里缺乏的是什么?

    01:01:00 上海还埋藏了好多并没有展示当代艺术的宝藏机构?

    01:04:32 用游击的方式,在缺乏生态多样性的上海寻找草根生长的缝隙

    01:09:46 在城市中心的一段距离之外移动或者立足,找到自己的位置

    01:14:2

    • 1 hr 18 min
    Vol.07 逃离主流价值观后的身份反转: 与姚清妹与印帅讨论文化边界上的女性主义意识

    Vol.07 逃离主流价值观后的身份反转: 与姚清妹与印帅讨论文化边界上的女性主义意识

    本期嘉宾:艺术家姚清妹、策展人与写作者印帅


    来参加这期播客录制的是常驻巴黎的艺术家姚清妹,以及常驻米兰的策展人、写作者印帅。

    姚清妹为什么离开之前的专业,在法国开始重头学习艺术?在中国被父母取名为 “姚清妹”,与在法国被称为 “姚先生”,她在中法之间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反转?起初没想过以女性或者华人自我定义的艺术家,为什么会认为女性意识的觉醒是重要的?她又是怎样在与女性的合作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确认自己的身份?

    策展人印帅作为一个男性,为什么会被意大利女性主义者卡拉·隆奇所吸引,进而展开和卡拉·隆奇有关的女性主义阅读项目?男性也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非二元化的女性主义视角能打开怎样的共情与换位思考?

    脱离了正轨,放飞了个性的姚清妹,怎样在艺术中找到自己宁可下地狱也要创造的世界?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寻找身处之地的印帅,会怎样发掘和探索非线性时间观的未来?

    你自己是谁,你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姚清妹在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中不断被追问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在现实中回避的问题。在这期节目的尾声,我也请两位回答了读者航的提问,怎样从一个行外人进入到艺术行业?

    如果希望更多了解姚清妹的创作,可以查看由《艺术新闻/中文版》出版,CHANEL特别支持的“因她之名”华人女性艺术特刊。

    我们还是重头开始,来了解这位认为自己很难融入主流价值观的艺术家,是怎样走上寻找和确立自我、四海为家的不归之路。

    “志异”时刻
    05:17 难以融入主流价值观,姚清妹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决定去法国留学

    06:59 在利摩日遇见人生挚友,离开经济法学院,转头学习艺术

    10:26 从“地洞”到“鼹鼠”, 姚清妹对规训的敏感与她的持续创作

    16:49 在不断建墙的现实中,世界在向右转会带来什么影响

    21:23 你是谁?你能够为艺术带来什么?……姚清妹怎样寻找自己的艺术坐标

    23:01 从《雕塑100欧》讲起,在创作过程中发现的身份意识

    25:55 姚清妹在工作过程中发展出的女性意识和与女性之间的合作

    27:38 “姚清妹”的名字缘起,与在法国“姚先生”的新称呼:性别称谓在中法文化中的反转

    32:31 被意大利女性主义理论家卡拉·隆奇吸引:印帅为什么会对女性主义感兴趣?

    38:53 以非二元的女性主义视角换位思考

    41:06 何处是我家?归属感来自哪里?

    44:09 回答一个听众问题:对进入艺术行业的一些建议

    46:56 “未来可能是在我们身后的”……“我可以在地狱里发疯的创作”

    相关链接
    艺术家姚清妹个人网站

    “姚清妹:鼹鼠”个展在西岸美术馆

    卡拉·隆奇(Carla Lonzi)小传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了“永续之籽”计划,并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主办了生态艺术教育项目“向山学园”。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姚清妹的实践打破了表演,记录媒介与其场地之间的界限,她以身体为媒介

    • 52 min
    Vol.06 潜入洞穴,迷走森林:“走地艺术家”与她的同伴和前辈们——与张文心和何伊宁讨论摄影与当代艺术中的田野工作

    Vol.06 潜入洞穴,迷走森林:“走地艺术家”与她的同伴和前辈们——与张文心和何伊宁讨论摄影与当代艺术中的田野工作

    参与本期讨论的是艺术家张文心与研究者、策展人何伊宁


    以田野作为方法,描述“人类及非人的心智”
    艺术家张文心与研究者、策展人何伊宁都来自位于中国中部的城市合肥,又先后进入到摄影和当代艺术领域。张文心痴迷于一次又一次走向田野,在前往洞穴和森林的过程中,与探险者与科学家同行,不断延展身体的感知力与思维在深度时间里的穿透力,希望描述“人类及非人的心智”;何伊宁在观察当代艺术的创作变化时,也在回望和梳理摄影发展的漫长线索和女性前往野外工作的历史。

    张文心汩汩而出的叙述,如洞穴一般内观的机理和在田野中的切身经验,与何伊宁正在进行的当代艺术田野工作的研究,是不断交错的平行线,两位正在成熟中的艺术家和研究者,从生活、职业与思想发展,在相互关照、彼此对话与鼓励中共同成长。

    如果希望更多了解张文心的创作,可以到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中去观看她的作品“地籁”,去走进她“寻找和观看的洞穴,去想象和体会洞穴生长的过程”。

    感谢何伊宁在这一期贡献的书单,相信她的分享,会对希望进入田野工作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会有所帮助,也很期待早日看到何伊宁正在编辑的关于当代艺术田野工作的出版物。

    何伊宁和张文心都参与到了《艺术新闻/中文版》出版、Chanel特别支持的“因她之名”华人女性艺术特刊的创作中,何伊宁在这本特刊中撰写了《一份关于华人女性摄影史写作的提案》。让我们一起跟随张文心去到洞穴和森林,也更多的了解何伊宁正在进行的以田野作为方法的研究工作。

    👂 志异时刻
    00:05:05 张文心在上海双年展展出的作品、近期创作,以及何伊宁这段时间的研究重点



    00:10:06 张文心对洞穴的兴趣是怎么来的?洞穴与她所进行的摄影、影像创作有什么联系?

    00:15:45 当身体探入到地心,自我意识当时会有变化吗?

    00:17:35 女性摄影师在野外的探索,有些什么样的发展轨迹和变化?




    00:22:41 与伙伴们同行去野外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延展的与洞穴有关的思想与阅读

    00:25:11 一个“走地艺术家”在野外与不同人群的相互遇见

    00:29:10 田野工作作为艺术创作实验与研究方法,以及何伊宁展开的历史研究线索


    00:36:17 张文心如何理解和描绘“人类及非人的心智”?

    00:40:58 在西藏,张文心与科学家一同前往的田野经历,学习阅读一个森林



    00:52:04 对科学与艺术相互理解有偏差的人,可以彼此邀请,尝试去接入理解的入口

    00:54:59 当艺术家更多地在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在展览和创作中呈现的自然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01:00:11 她们如何开始进入摄影领域?摄影如何帮助她们建立和世界的联系?


    01:06:37 她们是怎么从摄影领域转向当代艺术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向?


    01:09:43 她们对未来有一些什么样的预期?

    相关链接:
    张文心个人网站

    何伊宁个人网站

    何伊宁策划的展览“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

    RE/SISTERS: A Lens on Gender and Ecology

    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2023年10月-2024年1月


    叶滢是《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了“永续之籽”计划,并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

    • 1 hr 14 min
    Vol.05 女性不适宜抽象思维吗?“大写的她”如何淬炼而出:与胡晓媛和贺婧讨论抽象的形塑与思辨

    Vol.05 女性不适宜抽象思维吗?“大写的她”如何淬炼而出:与胡晓媛和贺婧讨论抽象的形塑与思辨

    参与本期讨论的是艺术家胡晓媛与评论人、策展人贺婧

    在过去三年中,我们各自在北京和上海经历了很多魔幻又艰难的时刻,在此期间,胡晓媛完成了两个展览,分别是在2022年在西岸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沙径》,以及2021年在北京公社举办的个展《瓮中沙》,贺婧则完成了在复旦大学的哲学训练,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这次讨论中,我们从胡晓媛早期的作品《送不出去的信物》,谈到艺术家从原生的生命经验开始的早期创作,到逐渐蜕掉成长过程中的厚壳,以抽象化的视觉手段去表达她对世界的见解。贺婧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情感与思辨的“形塑”,所凸显出的“大写的她”, 不仅仅是个人的表达和展示,而是打开了与他人联结与共情的通道,也形成了艺术家与观众一同构造的、带有体感的“生命场”。

    女性常常被认为不善于抽象思考,两位艺术家与评论人则分别从艺术与哲学的角度进入话题,让我们了解到抽象思维的养成与表达并非遥不可及,女性也并非天生不适宜进行抽象思考,而是社会结构、社会认知习惯没有给女性太多空间和时间,给她们的大脑一个适宜思考的环境,进行思维网络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

    胡晓媛和贺婧分别在这几年成为了母亲。胡晓媛是在送儿子小树上培训班的间隙录制的这期播客,你甚至能听到她在讲述艺术的抽象表达时,小树在屋子里跑动的脚步声。贺婧在深潜入哲学的世界时,也会被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被拉回到生活的茶米油盐。日常的落地与思想的深潜,切身的体验与精神的挖掘,并存和搅拌在一起,也给她们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带来了更复杂与丰富的维度。

    更多了解贺婧和胡晓媛的想法和创作,可以参考《艺术新闻/中文版》出版、Chanel特别支持的“因她之名”华人女性艺术特刊,两位都参与了这期特刊的共同创作,贺婧在特刊中撰写了《抽象之“变”:物的反思与思辨的形塑》。

    👂志异时刻
    00:05:44 《送不出去的信物》,原生的生命经验如何影响艺术家的早期创作

    00:14:20 蜕掉成长过程中的厚壳,把感知转化成视觉化的理解

    00:28:19 “思辨的形塑”, 用视觉化的手段去表达对世界的见解

    00:32:18 “大写的她”:从个人到与他人联结的抽象表达

    00:40:17 “瓮中沙”与“沙径”:特殊时刻酝酿的“生命场”

    00:50:51 女性暴露自己的思想与尖锐是危险的,而她是勇敢的

    00:52:48 抽象思维的能力怎样变成一种新的本能和对世界的反应?

    00:55:24 怎样以抽象的方式“画”一只白色的瓶子?

    00:57:49 潜水般的深度挖掘,贺婧在博士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思维训练

    01:06:15 生命的深度,需要以切身经验来理解

    01:13:16 希望在艺术的未来里,拥有时间进程里的观众




    🙌 相关链接
    胡晓媛作品《送不出去的信物》在M+的网页介绍

    胡晓媛个展“瓮中沙”在北京公社,2021

    胡晓媛个展“沙径”在西岸美术馆,2022


    叶滢是《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了“永续之籽”计划,并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主办了生态艺术教育项目“向山学园”。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

    • 1 hr 18 min
    Vol.04 与蕨、金合欢和森林共舞,当艺术与植物亲密关联:与郑波与李佳桓讨论当代艺术的生态转向

    Vol.04 与蕨、金合欢和森林共舞,当艺术与植物亲密关联:与郑波与李佳桓讨论当代艺术的生态转向

    参与本期讨论的是艺术家郑波和策展人、写作者李佳桓(Alvin Li)

    重建跨物种亲缘,进入与万物共创的艺术领域
    常驻香港的艺术家郑波,也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教授生态艺术课程。他认为,艺术并非由人类创造,而源于万物生机。2021年,郑波在柏林格罗皮乌斯美术馆举办了个展“万物社”,过去几年中,他参与过威尼斯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欧洲宣言展、台北双年展与上海双年展(2016)等多个国际展览。

    作为导师,郑波参与到了由《艺术新闻/中文版》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联合举办、Chanel特别支持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向山学园“项目,10月中在杭州,郑波和其他几位导师与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学员们,在国美象山校园进行了面对面的教学与讨论。

    本期邀请的另一位讨论者,是常驻伦敦的写作者和策展人李佳桓,他目前担任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亚太地区副策展人。李佳桓曾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香港Para Site等空间策划展览。除了策划展览、写作艺术评论和小说之外,他也是上海酷儿影像和出版平台 CINEMQ 的创始人。

    在这期讨论中,郑波谈起了近年与植物合作的亲生命艺术,他邀请的舞者们与台北的蕨类、中东的金合欢与瑞典的森林共舞,他希望通过舞蹈、影像、绘画等等方式,重建人类与植物在美学、情感与政治层面的亲缘。

    从观察蕨类的性与繁殖方式开始,郑波认识到自然界的性别和性其实非常多元,远远超越二元乃至同性的方式,这也令他以酷儿的视角打开了生态艺术的多元维度,李佳恒则是从阅读Timothy Morton的著作中了解到生态酷儿的理论,同样身为酷儿的经历,让他不仅对于郑波的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共情,也对主流与边缘的叙事转变,保持着警觉和距离。

    除了讨论近年来涌现的与生态议题有关的国际展览之外,回到感受和内心,意识到我们对万物的联系和依赖,才是我们在此讨论当代艺术的生态转向、发起“永续之籽”教育项目的初衷,如郑波所说,“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艺术领域转化到一个万物的艺术领域,变化才刚刚开始。

    志异时刻
    05:22 郑波在外滩美术馆的近作与Alvin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近期工作

    06:42 从上海的野草,到台北的蕨类、瑞典的森林,郑波的创作如何在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植物发生关系?

    09:53 树根的网络更像人类的大脑,当舞者把身体倒过来,和树是可以相连共舞的

    14:24 金合欢树离开非洲的迁徙,与作为中东移民的舞者有相通的命运

    20:23 住进大屿山,在山里“写生”——“把生命记录下来”

    25:41 Alvin与郑波亲历的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艺术议题与展览的变化

    36:17 从欧洲到亚洲,近年来涌现的跟生态问题有关的展览

    40:45 酷儿生态学初探——酷儿和生态交织在一起会形成怎样的视角?

    44:55 身为酷儿,作为艺术工作者,会对选择和世界的关系带来什么影响

    53:01 从理论研究回到“心”,意识到我们对万物的依赖

    57:50 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艺术领域转化到一个万物的艺术领域,变化才刚刚开始






    相关链接
    郑波的个人网站

    李佳桓(Alvin Li)的个人网站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向山学园”项目

    第59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梦想之乳”

    巴黎商品交易所-皮诺收藏馆举办的展览“Bofore the Storm”(风暴之前)

    安妮卡·易(Anicka Yi)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的艺术项目“爱这个世界”

    关于酷儿生态学(Queer Ecology)的更多参考内容

    本期嘉宾

    郑波,艺术家,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视觉文化研究博士。曾于2010年至2013年间在

    • 1 hr 1 min
    Vol.03 不想被身份政治束缚,也不愿参与零和游戏:新一代海外华人艺术家和策展人还有什么选择

    Vol.03 不想被身份政治束缚,也不愿参与零和游戏:新一代海外华人艺术家和策展人还有什么选择

    参与本期节目录制的是常驻纽约的策展人、写作者翁笑雨与艺术家曹舒怡。

    👂 志异时刻
    00:04:27 疫情之后再回中国,翁笑雨与曹舒怡近期的工作旅行

    00:09:04 回国后感受到尚未完全的结构化的发展空间与孤立情绪

    00:16:02 亚裔艺术家群体的复杂性与华人艺术家面临的身份尴尬

    00:21:00 曹舒怡尝试将离散的心理状态、肉身经验和生态意识联系在一起


    00:23:33 翁笑雨谈到进入生物与科技领域华人与亚裔女性艺术家与她们的创作特点

    00:28:19 “很白”的生态艺术正在发生什么思潮转向?曹舒怡如何寻找自身经验、媒介与思想的结合

    00:33:48 为什么韩国女性艺术家群落近年在海外特别活跃?




    00:40:22 海外华人赞助人倾向于支持传统文化,新一代海外华人艺术家却缺乏系统性支持


    00:43:35 质疑个人主义式的“出来”及其背后的成功学价值观

    00:52:04 走出零和博弈的困境,创造丰富性和盈余的空间

    00:53:07 从身边开始组织的collective,与正在生发的菌丝网络

    01:01:50 除了中美两级之外,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寻找新空间与心理支持

    01:07:19 摆脱亚裔的身份证明,以行星环境的尺度,回到艺术面对的问题

    🙌 相关链接:
    曹舒怡个人网站

    翁笑雨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文章主页

    何鸿毅家族基金

    Asymmetry Art Foundation

    艺术家李昢(Lee Bul)的个人网站

    艺术家梁慧圭(Haegue Yang)的个人网站

    艺术家安妮卡·易(Anicka Yi )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的艺术项目“爱这个世界”,由现代集团委任


    叶滢是《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了“永续之籽”计划,并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主办了生态艺术教育项目“向山学园”。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关于本期讨论参与者:

    翁笑雨,常驻纽约的独立策展人和写作者。她的策展和写作实践关注全球化、身份和后殖民等议题,同时注重与艺术家、科学家、研究者和哲学家的深入跨学科合作,构造综合、多层次、互动迭递的语境和平台。翁笑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加州艺术学院。她曾任位于多伦多安大略省美术馆的卡罗尔及莫顿·拉普现代和当代艺术策展人、部门主管。此前,翁笑雨是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何鸿毅家族基金副策展人。任职期间,她策划了大型展览 “故事新编”(2016-17)和 “单手拍掌”(2018)。她还策划了艺术家 ChristianNyampeta 在古根海姆的个展 “Sometimes It Was Beautiful”(2021), 以及第五届乌拉尔双年展 “永生”(俄罗斯叶卡捷琳堡,2019)。在过去10年间,翁笑雨在全球策划超过30个展览和项目。她近期的其它独立展览还包括 :“非黑/非红/非黄/非女”(时代艺术中心,柏林,2019)、“Soft Crash”(贝加莫当代艺术中心,意大利,2016) 等。 翁笑雨曾担任卡蒂斯特(Kadist)艺术基金会(巴黎/旧金山,2010-2015)亚洲项目的主持人和策划人,她目前是该基金会的艺术顾问。作为一名作者和批评家,她也为各大重要艺术期刊、艺术家和美术馆撰稿。


    曹舒怡是一位驻纽约的艺术家,她的实践结合雕塑、影像和写作,

    • 1 hr 14 min

Top Podcasts In Arts

drie boeken
Wim Oosterlinck
Le Cours de l'histoire
France Culture
Face à l'histoire
France Inter
Waargebeurd
Waargebeurd
Lecture du coran
Aelia Phosphore
Het geheim van...
Nationale-Nederlan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