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是一种无声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力量。它悄然影响我们的情绪、记忆、判断,行为方式,甚至隐秘地塑造世界——围绕香料的探险与战争、贸易与交流,牵动着世界版图的演变;对制香工艺的探索,也让人类的化学和医药技术得以发展。
上万年来,不同地域的文明不约而同地赋予香气以特殊意义:它通达神明、祛除疾病、彰显身份,也孕育巨大的财富。其中,中国传统香以最全面、最完整的体系独树一帜。尤其以“沉、檀、龙、麝” 为代表的四大名香,既吸纳世界原料与工艺,又反向影响全球,是香气连接文明的最佳注脚。
本期节目合作品牌闻献(DOCUMENTS)的名字,正是源于“记录”和“文献”的谐音,寓意那些值得被记住的气味与馈赠。闻献相信,嗅觉不仅是感知世界的方式,更是记录人类文明的隐秘语言。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非遗传统制香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香料文化史研究学者臧曦老师,与我们一起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香气之旅。一起探索这个关于商业发展、技术沿革、信仰传布的史诗故事 —— 它也涉及人的智慧和汗水,虚荣和进取,执着和索求,奢靡和苦难。
内容包括
02:35 香港、澳门、泉州:三大香料港和三个全球化时代
12:25 穿过烟雾:古文明都以焚烧香气沟通神明
16:54 “香火” 的隐喻 :中国的身份认同和宗祠传统
20:14 雪松、圣木、鼠尾草:西方玄学能量香材和美洲香文化
30:56 “香” 的语言学探究:词源背后的用香印记
37:14 香气如何操控人类的记忆、行为和情绪
49:28 直火、无火、隔火:三种用香方式哪种最高级?
53:46 合香的奥秘:中国传统制香如何调理阴阳
72:04 为什么 “四大名香” 有五种香
83:56 什么是香水的前中后调?
89:32 中国香的独特在于文人审美
93:30 盘点数千年来中国香的演化史
107:13 贵妃香囊:王朝盛衰的嗅觉印证
110:50 从鉴真东渡到线香回流:中日香道千年渊源
125:12 今时仍是古时月:复原传统香让我们神交古人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以中国四大名香为灵感的闻献第七季浓香水「沉檀龙麝」
中国高端香水品牌闻献(DOCUMENTS)的名字寓意“值得被记住的气味与馈赠”。闻献相信,嗅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奇妙馈赠, 气味可以记录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穿越语言的边界,保留被文字遗忘的故事与记忆。
闻献品牌创香特色之一是开发使用产自中国、源自中国或国人携有共同记忆的香原料,推出适合国人的精彩香气,同时让国外的香水消费者能够更了解源于中国风土与文化的特色香气,为世人提供令人回味的“中国香、世界礼”。
为了追求完整艺术表达,闻献以「季」 为期推出系列香气。第七季纯萃盘香及浓香水系列,汇聚中国四大名香——沉香、檀香、龙涎与麝香,溯源东方香文化及工艺,以现代制香工艺重新演绎传统合香之美。这是一次东西方制香技艺的联动,也是一次跨越文明、时间与地域的感官旅程——以香为桥,礼敬世界。
香港
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名字正式来源于1842年《南京条约》。当时英国殖民者借用南端一个小渔村的土语名称“香港仔”,用以命名整个香港岛。进入20世纪,香港迅速发展为全球重要的商业枢纽,也成为现代都市的典范。
然而香港的繁荣并非始于近代。早在宋元时期,香港就因沉香贸易而兴盛。彼时,被称为石排湾的香港隶属东莞管辖,而莞香的种植和生产有着近两千年历史。作为重要的海上中转港,香港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由于宋元时期中国内陆战乱频仍,陆路运输受阻,商人纷纷转向海上通道。从石排湾出发,沉香被运往宁波、上海、天津等港口。更重要的是,这一港口还连接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最终通往印度、中东,乃至欧洲。因此,香港的地位不仅见证了中国香料产业的繁荣,更反映出中国古代海洋贸易体系的高度发达。
图为:1840年代画家笔下的香港岛
龙涎香和澳门殖民
龙涎香是抹香鲸体内因消化系统病变而产生的一种蜡状物质,常随鲸鱼死亡后漂浮于海面,被称为“漂浮的黄金”。它带有独特的香气,历来被用作高级香料和药材,同时极为稀有。
出于修仙的目的,明朝的嘉靖帝对龙涎香有着大量的需求。他因此下令,所有来自海外的商船,必须携带龙涎香才能进贡朝廷、获得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资格。这一规定使得龙涎香在16世纪成为外商敲开中国市场的 “通行证” 。
其中,葡萄牙商人响应尤为积极。他们在长途航行中努力搜寻和购买龙涎香,并且在澳门地区分配给来华商船,因此一定程度掌握了对华贸易的分配权。同时他们用龙涎香和其他海外珍宝笼络中国官员,建立起高层的私人关系和礼品网络。
我们的历史课本记载,澳门在清朝的光绪时期被割让给葡萄牙。然而事实上,早在明朝万历时期,葡萄牙人就通过贿赂地方官员的方式,以“借地居住”的名义在当地建立了实际的长期殖民据点。澳门大学有学者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结论是葡萄牙能够在澳门扎根并逐步实现殖民,和龙涎香这种战略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图为:1854年从西望洋山望澳门南湾
泉州
泉州古称刺桐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中世纪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作为当时联通中国与印度洋、阿拉伯海、甚至非洲东岸的重要门户,泉州见证了中国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以宋代为例,泉州不仅输出丝绸、瓷器和茶叶,还大量进口香料包括来自索马里和也门一带的乳香,还有苏木、降真香、龙涎香等珍贵香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展出的一艘南宋沉船,真实还原了当时贸易的盛况。沉船中出土的乳香、龙涎香与其他香料,与瓷器等中国特产一道,构成了当时跨文化交换的核心商品。这些香料不仅进入中国贵族和文人阶层的生活,也推动了香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形成更复杂多元的用香体系。
图为:1)泉州西街和开元寺双塔;2)1974年,泉州湾打捞的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这艘沉船中出土了多种南海、印度洋香料,包括乳香、苏木、降真香等。见证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最初的调香师
早在数千年前,古巴比伦人就掌握了复杂的调香技术。目前为止,人们在两河已经发现了数百块关于香水的楔形文字泥板。其中一块公元前1200年的泥板上,记录了一位女性的名字:塔普提·贝利特·埃克利(Tapputi-belatekallim)。她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调香师。
作为王宫的化学师与香料师,塔普提使用蒸馏、过滤与萃取等工艺,将没药、丁香、香脂等原料进行复合调制,制造香膏与香水。这些操作中的很多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在现代香水工业中有所应用。
图为:记录了人类最早调香师Tapputi的楔形文字板
穿过烟雾
我们今天所说的“香水”(perfume)一词,源自拉丁语 per fumum,意为“穿过烟雾”,揭示了香最早的用途:通过焚烧植物或树脂产生香气和烟雾,向神明传递人类的祈愿。
在远古时期,人们尝试各种方法与上天沟通,但发现无论是高声呼喊还是向天空投掷物品,都无法真正“抵达”神明。然而,当香料被点燃,升腾的烟雾不再返回人间,仿佛完成了一次心意的传递。
这种可见、可嗅、但难以触及的形式,被广泛视为人类与神灵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桥梁。无论是在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还是中国,通过焚香与神明沟通的观念几乎是文明发展的共同经验。中国古人说“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焉”,意思是说,最初我们焚香,就是烟雾的应用。让香气能够抵达神明,并没有沉香、熏陆这些名贵香材。这一传统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中“香火”的概念。用延续“香火”来比喻延绵子嗣,正是受到了焚香祭祀的影响。
图为:1)古埃及底比斯西部 Minnakht 墓中的一段壁画(大都会博物馆藏摹本)。画中的两个男人站在供桌前,一手倒酒,一手拿着装有燃烧香的火盆;2)开罗埃及博物馆的镀金木制香炉,呈臂状结构,有盛香槽,体现古埃及工艺。
藏香始祖
藏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左右。它的奠基者吞弥·桑布扎(Thonmi Sambhota)是吐蕃时期著名的文化使者,也是藏文的创造者,同时还是西藏地区系统翻译佛教经典的先驱。
相传,吞弥·桑布扎奉松赞干布之命前往印度学习佛法和医学。过程之中,他接触并学习了印度古老而庞大的香药体系。在他的推动下,印度的香文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Monthly
- Published26 June 2025 at 16:00 UTC
- Length2h 11m
- Episode3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