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天下文化 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分享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賈米爾.薩奇的《善意與信任》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是以「善意」與「信任」作為回應世界的方式,而非陷入「憤世嫉俗」。因為仇恨或許能避免傷害,但同時也會阻隔他人的愛與支持;衝突有時能解決問題,卻會斷絕更多可能性。作者鼓勵讀者在對立、網路暴力和政治極化的年代,依舊能選擇懷抱希望,把改變的起點放在自己身上。
郝哥分享自己從書中獲得的重要體會:我們也許無法改變客觀的外部環境,但卻可以改變主觀的認知。當一個人選擇用善意與信任來回應世界,便等於握有了主動權,而非把所有權力交給外界。賈米爾.薩奇在研究中也得出結論,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有善意、更慷慨也更開明,因此不要被負面新聞或外在氛圍擊倒。
書本的結構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告別憤世嫉俗」,提醒人們不要被演算法、偏見和競爭文化推入只看負面的陷阱,而要學會懷疑與停頓,多問自己是否還有其他面向,這是一種「懷抱希望的懷疑主義」。
第二部分是「重新發掘彼此」,強調要學會看見別人的優點,理解成長是過程,不要只羨慕結果。郝哥也分享自己曾經歷氣喘、憂鬱,並非天生樂觀或能言善道,而是透過過程才走到今天。正因如此,當人們把自己的脆弱與真實展現出來,便能給他人信心,讓彼此互相扶持。
第三部分則是「以希望打造未來」,傳達社會改變不靠哀嘆,而是從每個人開始累積,進而產生網絡效應,形成更好的世界。
在過程中,郝哥提到許多細節,例如演算法推送會加深焦慮、比較與計較容易導致競爭文化,以及「自我應驗的預言」如何讓人陷入惡性循環。他強調要學會數位斷捨離,放下「錯過恐懼」,不要讓自己被訊息牽著走。同時,分享善意時並不是強加於人,而是給予信心與支持,讓對方相信自己也能有所改變。
最後,他引用普特南與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話,提醒我們有些社會的不公不該被習以為常,而選擇懷抱希望,展現善意與信任,才能形成正向的循環。
每個人都能決定自己要如何回應世界,而當一個人開始這麼做,就可能影響身邊的人,進而形成更大的善意力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FréquenceTous les jours
- Publiée11 septembre 2025 à 09:02 UTC
- Durée20 min
- Saison1
- Épisode52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